首頁>Club>
現在有傳言說,于謙不是忠臣,是他在背後搞鬼,導致英宗被俘虜!土木堡之變而不是太監王振的原因,而是于謙自己想擁護新主,謀求私利(後來確實是被新主子提為兵部尚書)?真相到底是什麼呢?請求萬能的頭條還原歷史的真相!
17
回覆列表
  • 1 # 短笛2

    不知道哪裡來的說法。拿結果當原因。首先出兵倉促,具體看明朝那些事吧 別說于謙了,就換成你也完不成補給工作。其次兵敗原因是王振瞎指揮。再次兵敗地點在土木堡,回家路上,離京城快馬半天就到, 按照你的邏輯幾十萬生命和國家安危換兵部尚書 ,兵沒了,將沒了,國家都快沒了,給你個皇帝你幹不?于謙就是個賭徒 。 還是賺一塊賠十塊的那種,皇上都回京城了 ,還敢不補給?作死呢吧。根據這種邏輯我可以說,趙雲為了當將軍,拼了命救阿斗。後來果然是將軍。日本為了讓美國有理由扔核彈,和美國開戰。後來果然被炸了。歷史有陰謀論,但不是凡是歷史都是假的。把這胡說八道的文章連結發出來 突突作者

  • 2 # 90後侃歷史

    這就要先講講導致明英宗朱祁鎮被俘的土木堡之變的過程。

    放著好好的皇宮生活不去享受,朱祁鎮為什麼要御駕親征瓦剌?朱祁鎮九歲便失去了父親,被送上皇帝寶座。這皇位來的比他的前幾輩人來的輕鬆。朱祁鎮的老爺爺朱棣冒著造反失敗的危險搶來了皇位,他的爺爺也是冒著逼迫減肥差點被餓死的風險登上皇位。他的親爹冒著被截殺的風險跑回京城登上皇位,謂一個比一個精彩。

    但是自古以來,小皇帝即位,都很苦惱。一般都會被安排一幫託孤大臣,自己幹什麼事都要被說服教育被管制。更可氣的是沒準還會有一個愛管國家大事的後宮女人,這比起託孤大臣來講,不好對付,只能熬到這個女人自然死亡。

    朱祁鎮就遇到了,一幫五六十歲的內閣大臣和一個非常愛管閒事的奶奶張太皇太后。就這樣名為皇帝但沒實權的朱祁鎮無所事事的在皇帝位子上坐了八年。終於熬死了張太皇太后,年輕氣盛的朱祁鎮本想著可以大幹一場了,可是他發現自己被一幫文武大臣給壓制住了,很沒有威望。自小的無所事事,致使滿朝文武大臣好像遺忘了他作為皇帝的威望與尊嚴,從骨子裡壓根沒把自己當回事兒。

    這如果放到朱元璋身上,直接殺到百官們服為止。放到朱棣身上,直接打到你們服為止。可是朱祁鎮該怎麼辦呢?不能殺他們也不能打他們,朱祁鎮還沒有那樣的鐵石心腸,帝王謀數。可是年輕氣盛的朱祁鎮,骨子裡還是流著老朱家的剛烈氣血,他想透過一場蕩平外患的戰爭,來證明自己,拿自己的軍功讓滿朝文武大臣心服口服。

    這時候另一個主角登場,大太監王振完美的抓住了小皇帝的心思。於是,朱祁鎮便不顧大臣的反對下,由大太監王振一手操辦的御駕親征瓦剌大戲開始上演。

    王振用三天的時間便從京師附近湊足了50萬人的大軍,在朱祁鎮的親自指揮下開始出征。出征一開始便很不順利,天下起了大雨。就這樣朱祁鎮在王振以及眾多文武大臣的陪同下,開始了他御駕親征之旅。但在途中看到瓦剌軍的強大戰鬥力以及破壞力之後,便心生畏懼,決定撤退。

    大軍本可以按照既定計劃成功的撤退,但是王振為了在家鄉父老鄉親之間炫耀自己,決定走自己的家鄉的路。但在半途中又害怕大軍會破壞自己家的麥子,又原路返回,並最終被瓦剌軍追上,在土木堡這個地方大敗,全軍覆沒,明英宗也被捉了去,王振也被一些愛國將領錘死。

    在這個大的失敗當中,明朝眾多能臣武將都葬死於此。後來遠在北京的舊臣另立新君,並在于謙的帶領下,在逃回來的殘兵敗將,以及各路勤王大軍的幫助下,竟然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縱觀整個打仗的過程,疑點很多,感覺整個大明王朝的文武大臣與軍隊將士在陪著朱祁鎮過家家般的御駕親征,皇帝出征,本來是寸草不生才對,誰知道,連皇帝都摺進去了。

    第一個疑點:皇帝率領五十萬大軍親征瓦剌少數名族,卻無一場勝仗。根據史書記載,至少實際行軍三十萬人。瓦剌屬於少數名族,主力軍隊也只有兩三萬人,即使騎兵作戰,人數上也差距過於懸殊。而最終的結果是明軍在作戰中沒有打過一場勝仗。這是土木堡之變結果令人驚異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疑點:明英宗率兵出征後,後勤糧草遲遲供應不足。雖在朝廷之中,很多大臣反對皇帝親自出徵,但是出征後,按照兵家作戰之常規,糧草先出,兵將後至,這點兵法,明英宗還是知曉的。後期作戰中朝廷後勤供應遲遲不到,馬無草,人無糧,皇帝御駕親征朝廷竟無法供應糧草,這是土木堡之變結果令人詫異的原因之二。

    第三個疑點:戰爭初期作戰,明軍一直屬於弱勢。當時作戰地點為宣府和大同,據記載僅僅是大同的兵馬就有四五萬。在瓦剌進攻之前,朝廷又陸續派遣官員到大同整頓軍備,但是一開始就一直戰敗,其中原因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的。

    因此,就有很多人以土木堡慘敗之後明朝在於謙的帶領下,竟然以殘兵敗將把瓦剌也先打的抱頭鼠竄,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為由,認為是以于謙為首的人故意設計把朱祁鎮給賣了,想另立新君,取得自己的利益,畢竟於謙最後做了兵部尚書,是既得利益者。

    土木堡之變最大危害便是直接導致明朝的武將集團覆滅,開始了明朝以文官為主的政治體制,武將在明朝中後期地位低下。作為帝王的制衡之術,文武大臣互相牽制是皇帝最喜歡看到的。和平年代,武官難以對抗文人集團。剩下的厲害武官,也僅剩下建國將軍們的後代,他們世襲爵位,有著天生的權力,文人們也是沒得辦法。這下好了朱元璋殺了一批武將,朱棣內鬥死了一批,土木堡之變直接把建國系武將消滅乾淨了。

    土木堡之變的還有一個深遠的影響就是直接導致明朝軍事力量由盛入衰,明朝的精銳部隊全部戰死,後來明朝的軍事進入全面防守狀態。

  • 3 # suduri

    土木之變文官集團同樣損失慘重,尚書、侍郎、大學士等大員死了52位。如果是玩陰謀,至於把自己命都給搭裡面去?即使是要犧牲一部分人,也得犧牲小官,不至於文官魁首們自己跳火坑。至於于謙當兵部尚書那是順理成章的,他的上司尚書鄺埜陣亡了,他作為兵部侍郎,是該部的二把手自然是危急關頭的自然人選,需要挖空心思去爭嗎?如果文官集團玩陰謀,送死的該是于謙,而不應是大佬鄺埜。我很奇怪這些明吹,一直費盡心機洗白昏君、美化權閹,高曉松以前說明粉是太監之後,我以為是句玩笑,現在看來還真是這樣。朱祁鎮是去親征不是遊玩,50萬大軍是官兵不是遊客,碰著瓦剌進大同,正該是巴不能夠的,人家自己鑽進中原,不用你出塞追擊,何況才兩三萬騎兵,這不是送上嘴的肥肉嗎?朱皇帝跑什麼啊,你幹啥來了,上啊!佔這麼大便宜,叫人家全殲,皇帝綁了肉票,不找軍隊戰力的原因,反倒像紅衛兵捕風捉影抓特務似的,說這是個陰謀,那是個圈套,找些無影無響的客觀原因,當真事似的可哪胡說八道。這個就叫拉不出屎怨地球沒有吸引力。

  • 4 # 威武大將軍朱壽

    這種陰謀論完全不值一曬的,王振從京師附近用“三天”時間“湊”了五十萬“大軍”出征~

    首先軍隊數量上看,懂戰爭的都知道,我們農耕民族的戰爭後勤,五十萬大軍的話,至少需要不低於五十萬的民夫運送物資糧草才能保障軍隊的軍需供應,但三天時間能湊齊百萬人出征嗎?顯然在當時是覺不可能的,“五十萬大軍”是有水分的,合理的理解是五十萬裡頭一部分是士兵,一部分是民夫,一部分是虛報。

    從時間上看,明朝的對外戰爭,從沒有一次是如此倉促如此兒戲的!三天時間從準備到出征,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戰爭,後勤軍需的保障連當今的美帝都是做不到的,糧食放在庫裡及糧食隨軍運輸完全是兩個概念,不是說京師附近有糧文官故意不運給軍隊,而是周圍的民夫已全部被抽空,根本沒有多餘的人力完成後期糧草的轉運!導致于謙後來只能要求援軍士兵在支援過程中自行到周邊糧庫取糧帶到京城,把士兵當民夫用了!

    再從軍隊質量上看,“湊”的大軍~明朝有戰力的部隊都在九邊,京城附近大都是樣子貨,在戰爭史上從來都不是以人數對比來判定輸贏,不敢戰的軍隊和平民無已,別說也先的三萬,三千騎兵追著數萬屠殺在古今戰爭史上都比比皆是。

    在最重要的,文官從來不是鐵板一塊,這種從古至今從未有過的“曠世大陰謀”操作起來絕對會留下數不清的手尾,完全沒有操作性!況且那些中了進士的沒人是傻子,這種拿國運為賭注,換取哪根本都不知道能否拿到的,微不足道的權益,傻子都不會幹!信了這陰謀論鬼話的,是不是傻就不知道了~

    千錘百煉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於少保千古!

  • 5 # 哈特3

    雖然這個事情可能會觸及名族英雄,但是歷史真相,還是應該要探討。首先,你不能拿著那些所謂正史當作聖經,只要上面說過的,都堅信不疑,認為其他資料都是杜撰的,特別是明史。一方面是文官集團把持了言路,另一方面是滿清刻意摸黑,所以非常不可信。那不信史書,我們信什麼呢?信自己的腦子,靠合理的分析,真相畢竟只有一個。那種你一看上去就漏洞連篇,根本經不住推敲,只能靠古人都很傻,皇帝都很傻來解釋的故事,完全不可信!要知道,古人雖然看世界的角度沒有現代人這麼開闊,可能並不代表他們就沒常識!相反,古人生存環境惡劣,政治鬥爭更激烈,皇帝官員一個個都是人精,在揣摩人性方面,比現代人要厲害的多。土木堡之變,整件事情不合理的地方太多,不是一兩個地方,大的就是隨便數數就有將近十個,這麼多不合理的地方我們是不是可以合理懷疑?而且這麼大的事,不可能是于謙一個人搞得出來的,肯定代表的是整個利益集團。事情的最後,誰最受益誰就最可疑,土木堡之變,收益最大的就是他老弟和文官集團,到底是哪一方還是雙方聯合這個很難說清楚了,于謙有各種可能,可能參與了,也可能沒有,參與了就是居心叵測,沒參與就是民族英雄。畢竟他當時的地位並沒有到一言九鼎,可以把控朝堂的程度,瓦剌能夠打到京城,整件事也已經失控,有人肯找出來收拾殘局,死馬當活馬醫也很好。所以這個事,就是個謎團,歷史學就是這樣的,就是大家憑藉一些文字或者線索在說故事,只要能講的合理就行。你說的故事不合理,我說一個,你也死不認,然後無視我提出的疑點,那我就沒辦法了。

  • 6 # 金山萬丈

    不知是《女醫》的上映還是有些人的別有用心的原因,洗白英宗和王振,抹黑于謙的網文終於出現了。

    網文作者提出了以下觀點:

    1土木堡之戰的最大獲利者是于謙,所以于謙有很大嫌疑。

    2瓦剌是在山西擊潰明軍,而於謙之前做過山西巡撫,所以于謙有很大嫌疑。

    3明軍在土木堡缺糧,所以做過山西巡撫的于謙有很大責任。

    4土木堡之戰負責軍需的是于謙,所以明軍缺糧于謙有罪。

    5土木堡之戰,大明死了太多官員,沒有一個逃脫的。這說明肯定有陰謀。

    6晉商本來就不是什麼好東西,戰場又在山西,所以肯定和瓦剌有勾結。

    7明英宗被俘後,景泰帝即位,並且對於謙言聽計從,連於謙咳嗽都親自去看望,所以這肯定有問題。

    8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太過容易。

    1從官位晉升角度來看,于謙確實得利很大,從兵部侍郎做到了兵部尚書,可是我們來看一下,當時整個朝廷是什麼態度,有吵著南遷的徐珵,有吵著堅壁清野的石亨,還有主張迎擊瓦剌的于謙。如果你是皇帝,你加封誰?

    秦滅楚之戰,李信帶著二十萬大軍被楚國項燕打得大敗而歸,最大的受益人是誰?是王翦,他順利地拿到了秦國六十萬大軍的兵權,秦始皇還親自向他認錯。那麼難道李信失敗是王翦策劃的?

    3我們來看一下,明軍為什麼會缺糧,因為王振的逗逼指揮導致瓦剌斷了北京糧道,于謙不是神仙,又遠在北京。又怎麼可能和糧道被斷有關?

    4完全找不到于謙負責軍需的史料再說,于謙當時在北京怎麼可能和土木堡被斷糧之事有關?

    5大明的官員是誰害死的?是王振,他強行讓那些官員陪同,說沒人逃回來?笑話,貼乾貨“英國公張輔,尚書鄺、王佐,學士曹鼐、張益而下數百人皆死。從臣得脫者蕭惟禎、楊善等數人。”高層被一鍋端?看看史書吧。

    再說,為什麼高層被一鍋端?是因為曹吉祥這個叛徒把明軍的虛實都告訴瓦剌了!

    6嚴重懷疑作者是地域黑。根本找不到任何晉商和瓦剌勾結的證據。

    7皇帝對大臣好,能證明什麼?吳起可以為士兵親自吸膿血,難道證明吳起和士兵有勾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歲的寶寶唇毛重怎樣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