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你覺得《拯救大兵瑞恩》劇情好嗎?如果你評價好的話,好在那些地方呢?
7
回覆列表
  • 1 # 突然有個人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 二戰 戰爭 反應人性 體現價值觀的作品。其特點在於第一次花巨資詳細重現了二戰盟軍登陸諾曼底的慘烈景象,宏觀及微觀上。沒了……

    這部片子之後Tom Hanks收到了一本二戰回憶錄,記錄的是美101空降師的二戰故事。於是就有了HBO的兄弟連。Tom Hanks表示,早收到兄弟連的故事,拯救大兵瑞恩就根本不會去拍了。

    所以,要說反應二戰戰爭,前有兄弟連,後有太平洋戰爭。要說反應人相對於戰爭的渺小,前有細紅線,後有鋼琴家。要說反應戰鬥細節,前有黑鷹墜落,後有拆彈部隊。要說一群人救一個人的英雄主義,也看不出比98抗洪或者汶川救災高尚到哪裡去。所以選這個片子介紹給別人,簡直迷之尷尬,這個也容易讓你給別人的印象變成蜜汁尷尬。

    當然,體會的出這蜜汁尷尬的大學新生不會太多,哪怕老師也不全能體會出來,更重要的是,剛以為自己獲得了自由的大學新生不會在這種場合關心你是誰,你說了什麼。

    所以無所謂了,洗洗睡吧。

  • 2 # 大夢想佳YB

    可以說整個影片看下來,你會感受到導演的鏡頭非常冷峻和真實。你能真真切切的感受每一幀畫面彷彿就是自己的記憶力的一部分。

    從一開始一位老人蹣跚著走進一千莊嚴整齊的墓地開始,鏡頭一轉走進老人的回憶。是諾曼底登陸的過程,從靠近諾曼底,準備登陸,到成功登陸,整個過程影片持續了近二十分鐘,從不斷嘔吐的軍官士兵,上尉控制不住顫抖的雙手,還沒來得及登陸就落水中彈的戰友,等等這些連貫的畫面讓你感覺這就是真實的戰爭這不是一部故事片,而是紀錄片。二戰老兵和歷史學家都認為電影真實還原了諾曼底登陸的慘烈場面。

    電影的整個過程,我覺得導演對鏡頭語言的把控都非常到位,遠近鏡頭的切換,長鏡頭來展現戰爭的殘酷和人們的無力,鏡頭裡色調的運用,對劇情氛圍的渲染極具視覺效果。

    不管是戰爭的殘酷,還是他們這一行的生離死別,快樂相伴,並肩作戰,鏡頭都十分冷峻,讓我很受衝擊。在這一段經歷,不管是哪種情緒都稍縱即逝,安逸,痛苦,害怕,絕望,思鄉,憤怒,溫暖,還沒來得及好好享受便又被迫迎來意外。即便是戰友犧牲都沒有時間好好地為他緬懷為他建立一個墓碑讓他安息。

    我想這就是戰爭對於普通人來說最殘酷的地方吧,我們的生命很普通,喜怒哀樂都是我們的生活,我們就是在享受這一切,而如果哪一天我們連線受發生在我們身上事情的時間和機會都沒有了,那我們該如何去尋找我們生活的意義?最後,借這個問題表白一下這個小哥,好帥好帥,犧牲的時候哭暈。T_T

    開始時候,是八個人出來的~

  • 3 # 掌上三言兩語

    這是一部宣傳美國價值觀的影片。美國大兵戰場上的選擇,符合美國利益。編劇導演很巧妙地把美利堅主流意識植入慘烈的戰場。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頒獎,當你看完這部電影,觀眾欽佩瑞恩的表現時,其實你的感受正好契合了影片的主旨。

  • 4 # 漫步者163215739

    近二十年了,還沒有任何一部片子能讓我在此期間前後完整回味過七遍。不少細節鏡頭直到今日都能清晰地在腦海裡浮現。

    經典就是經典。

  • 5 # 戰略第三條路

    這部片子我看了不下20遍,說明了我對《拯救大兵瑞安》的喜愛。為什麼?三個原因:

    1,真實反映了戰爭的殘酷和荒唐,互不認識的美國大兵與德國兵卻相互殘殺

    2,演技超讚,尤其是湯姆漢克斯讓人過目不忘

    3,故事情節緊湊,2個多小時電影一個高潮接另一個高潮,讓人喘不過氣來,絕無沉悶

    真希望中國能拍出如此經典的戰爭片。

  • 6 # 樊兵

    最平凡也最特殊的一個!

    《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出品的一部戰爭片,由斯皮爾伯格導演,湯姆漢克斯、馬特達蒙等主演,被譽為史上最好的戰爭片,沒有之一!其電影畫面和思想深度都是其他影片所不能比擬的!近年來出品的戰爭片皆以《拯救大兵瑞恩》為參考超越物件,這既是趁熱度,也是向其致敬!但其綜合影響力超過《拯救大兵瑞恩》的電影,目前還沒有出現!

    第一,我們先來說一說《拯救大兵瑞恩》這部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商業片,畫面火爆華麗,劇情緊張刺激,演員大咖雲集。電影使用了很多長鏡頭,很好的還原了二戰時真實的戰爭場面,還原程度極高,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除了視覺特效讓人震撼外,它又有文藝片的思想深度。一個小隊去尋找營救馬特達蒙,馬特達蒙家裡幾個兄弟都死了,家裡只有他一個兒子了。雖然說這會造成更多人的犧牲,但大家也要把他找到!這就是一種人性,同時再一次控訴了戰爭的可惡,是一部反戰精神很強的電影!畫面和主題同時處於無敵狀態,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吧。因為畢竟有的電影,他主題很沉重、很深刻,但是劇情緩慢,畫面又跟不上;有的電影畫面跟上了,他主題又不深刻,就是一味的打打殺殺。所以說能拍好這部電影的,不光是中國,全世界都沒有,甚至連斯皮爾伯格導演本人現在可能也拍不出如此偉大的電影了。這部電影的出現也需要一些天時地利人和吧!

    第二,咱們來說一說國內戰爭片的一些基本情況。其實大家都知道,都是些狗血、垃圾。比如說曾經國內也有一部名字上很山寨《拯救大兵瑞恩》的,叫《拯救女兵司徒慧》,就是一般的戰爭神劇了。現在中國的戰爭片,基本上都是歸納為神片、垃圾片範疇。你去橫店看一看,那些拍戰爭片的是些什麼人,你就知道為什麼這麼爛了?都是一幫沒讀過什麼書的流氓小混混之類的,有著所謂的夢想,想爆紅的人在做。一幫最沒文化的人去做電影電視劇,你覺得能做出藝術品嗎?當然,我不是說所有的了,基本上現在就是這個情況。這幫人的素質、能力,真的很差很差!下到演員劇務,上至編劇導演,都是一幫書都沒讀幾天的人,你說他能拍出什麼好的東西來嗎?說白了就是一幫酒囊飯袋,想撈錢掙錢,然後吃喝玩樂搞女人,並不想在藝術上有什麼突破,所以中國的戰爭片拍出來基本上都是垃圾,大家心裡面也要有所準備。

    第三,咱們來說說現在的導演。現在的藝術院校都是超級暴利的,學費超級貴,一般的學生根本讀不起,然後再加上我們國家的一些固有偏見,導致藝術院校收的學生,生源就不是很好。很多都是在學校裡混天度日的,其他好生源又去讀其他的一般性的大學了。藝術院校一個是學費貴,第二個就是生源也收不到好生源。所以導致以後出來的導演及其他藝術工作者,都是沒有什麼文化的,你要叫他們做出什麼藝術品出來,那肯定就是扯淡了。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是還是我們國家的偏見,人才始終跟不上啊。好學生要麼被藝術學院的高學費嚇住了,要麼就是家裡面不支援。始終沒有高素質的人才供應這個圈子,中國影視圈也就陷入惡性迴圈,導致了一幫最沒文化的人去做最文化的事。

    由此,中美電影之間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 7 # 伯揚85195289

    最喜歡看的一部影片,反反覆覆看過十幾次了,從原版到翻譯過的,應該說這是一部藝術性很強的戰爭片,同時也傳播了西方文明中關於戰爭的價值觀,所以可以說無論是從技術層面還是觀念上都衝擊了華人的心靈,震憾的程度遠勝於我們的優良傳統宣傳。導演和演員的責任主要是表現力,從那個技術角度去實現體現了他們的水平,這一點上斯皮爾伯格和湯姆漢克斯的團隊表現相當完美,中國的影片中馮小剛的集結號就嘗試了這個路子,看的年輕人覺得很過癮,但是老兵們都搖頭說不像,所以說技術還是為價值觀服務的,美華人的戰爭觀其實是一直被我們的前輩所蔑視的,那是一種東方傳統思維模式,戰爭應以征服和復仇為目的,而西方人的眼裡暴力正義是合理,看似相似其實大相徑庭。在這部影片中按照西方文明中的寫實主義描寫了各種各樣人的命運,而中國影片更強調的是集體意識,這是我們的影片用好萊塢方式怎麼也演不像的主要原因。

  • 8 # 今古達觀

    目前為止最偉大的一部關於二戰的電影!

    1.戰爭電影的典範。斯皮爾伯格拍攝的奧馬哈海灘登入場景,真實而又殘酷,血腥而又寫實,據說斯氏對戰爭場景年代感、細節、真實的追求近乎苛刻!類似於工匠精神的追求,打磨出了這樣一部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史詩鉅作。

    2.人性倫理的光輝。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拯救大兵瑞恩》的核心則是控訴戰爭對一個家庭的戕害,在殘酷殺伐宏大場面下的親情拯救。這樣,視角震撼下的場景轟炸帶給了觀眾心靈上的拷問轟炸,彈雨跟人性齊飛,血腥共倫理一色。

    3.斯氏電影的登峰造極。什麼是大導演,什麼是大製作?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告訴了我們一切。其後世界各地的電影都以次第跟進的方式向斯氏致敬,包括南韓張東健的《太極旗飄揚》、中國馮小剛導演的《集結號》等。

    今天,乃至三十年、五十年後看,《拯救大兵瑞恩》仍然會讓我們新鮮、震撼!

  • 9 # 師太要還俗

    戰爭中唯一美好的事情。

    在很久很久以前,自己還很小的時候,媽媽經常抱著我去鄰居家蹭電視看,一到戰爭的鏡頭,這轟一聲炸了,那啊一聲一個人沒了,總是哭得哇哇的,迫不得已之下,媽媽只得把我抱離血淋淋的現場......那個時候就知道,戰爭是殘酷的,生命是寶貴的。

    慢慢長大了,知道了那些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是假的,場景是導演佈置的,音樂是人家特意加的,演員是在那裝死的,連鮮血都是番茄醬之類的東西替代的。但是,還是在不由自主的恐懼著那些戰爭的場景,時不時的感慨下現在的生活,雖然不那麼如意,但畢竟遠離紛飛的硝煙和彈片,刨去探討人性之類的話題,這可能是藝術折射給現實的人們最普遍的意義了吧。

    拯救大兵瑞恩,起初的大概半小時的樣子,除了看到了米勒,其他的就是亂,亂的就像是真的回到了二戰時候的諾曼底,不管你是士兵,還是將軍,死亡就在你身邊,(突然想到了死神來了,還一二三四的,去戰場上試試,根本沒那功夫想怎麼躲,)米勒帶領8人小分隊奉命尋找瑞恩,平安帶回瑞恩以藉此安慰一個喪失了三個兒子的母親。

    第一個有印象的鏡頭,在尋找瑞恩最初的時候,米勒他們抵達了一個不知名的小城堡,不小心推倒了的一面牆,牆那面是數量相當的敵軍。誰都沒開槍,兩面的人都在不停的喊,一陣又一陣的急促的喊叫聲,就這麼持續著,為什麼沒開槍??這是我當時的想法。太突然?太愕然?在乍一面對敵人的時候,軍人卻沒有想到用槍來解決,而是用聲嘶力竭的急喝.......在米勒後來的話語中,我明白了,沒有誰熱愛戰爭,一樣有爸爸媽媽,一樣有妻子,孩子,所有參與了戰爭的軍人,拼命想換取的是自由,可以回家好好過日子。每殺一個人,離回家就越遠。所以,最可恨的是挑起戰爭的人,而不是那些無辜的被捲入戰爭的人。

    那個小軍醫,在臨時的營地裡,就著戰友的話頭講到了自己的媽媽,他說越想保持清醒反倒更容易入睡。每次他想等媽媽的時候往往會睡著,但是,在媽媽提前回家的時候他卻會裝作入睡.....臨死的時候,他喊媽媽,如果還有機會,他一定會跟媽媽促膝長談,讓媽媽知道他愛她。

    米勒告訴隊友們,他是一個英語寫作教師,而這在以前是自己根本隱瞞不了的事情,所有見過他的人都說這是顯而易見的,但他的戰友們卻很吃驚。戰爭讓人改變了太多,當一名教師手握上了鋼槍,他捍衛的其實還是自己曾經有過的沒有戰爭的生活。陪妻子澆花,種草,就是這麼簡單。

    厄本,是唯一一個我持了絕對批判態度的人。懦弱可以理解,誰都有過。但是,如果因為自己的懦弱而傷害了別人,那就不可饒恕了。面對癱倒在臺階上的厄本,那個剛剛把尖刀送入隊友心臟的敵人,走過他的時候是不屑的,估計他覺得這種人連殺的必要都沒有。軟弱留給自己,哪怕只是藉口,但在清楚自己立場的時候,冷酷要留給對手,而且要沒有一絲遲疑。最起碼要讓自己知道自己已經盡力完成任務了.......

    米勒對瑞恩最後的兩個字:“Earn it.”忘記了是米勒的哪個隊友說的,大致意思是,等戰爭結束了,回頭想想,拯救瑞恩或許是這場戰爭裡最美好的事情。 年邁的瑞恩站在米勒的墓前,老淚漣漣,他對妻子說,說我是個好人。這是對米勒“Earn it.”的答覆。

  • 10 # 娛記小二

    拯救的不只是瑞恩

    瑞恩是一名美國軍隊計程車兵,同時也是一個母親的孩子。戰爭已經無情的奪去了她三個兒子的生命。

    拯救的還有殘酷無情的戰爭中的一絲仁愛。影片把戰爭的殘忍無情刻畫的十分生動,以此來體現出那種仁愛的來之不易。

    戰爭就是兩種意識間的爆發性衝突,這種衝突會讓所有參戰的人都飽受折磨,會讓所有人感受到戰爭的冷血無情,所以參加過戰爭的人沒有人喜歡戰爭。

    正是為了這份仁愛,八個人組成的小隊才會經歷生死,最後救出瑞恩。

  • 11 # BadDesT169

    關於如何評價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的問題,是戰爭影視劇迷的筆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這部電影是非常不錯的,正規的評價在我看來就是一部劇情連貫流暢、內容豐富多樣,在細節表述方面也非常到位的一部二戰題材電影。關於對於這三點的具體表述,那我下面來說一說。首先在劇情連貫流暢方面,鏡頭來到了D-Day諾曼底登陸日。在搶灘登陸戰中,美軍的奧馬哈海灘戰場上,戰鬥異常激烈,數百數千名前鋒戰士進行了搶灘作戰,在敵人的炮火和機槍火力壓制下,盟軍戰士遭到了強烈的壓制,戰士們成片成片的倒下。而在隨後的鏡頭中,轉到了一名盟軍戰士的遺體,遺體的制服上寫著“Ryan”,也就是我們劇中主角的哥哥。後面隨著登陸的進行完畢,瑞恩的家人收到了兩封陣亡通知書,都是兩名哥哥的陣亡通知書。而盟軍的高層長官也聽說了這個家庭的訊息,一共三名兒子,在戰場上犧牲了兩名。領導決定不能讓這個家庭的三名兒子都陣亡在戰場上,於是就響應了這個拯救大兵瑞恩電影的題目的主題。盟軍長官派遣了一支小隊,由各個人員組成的救援小隊,準備找到這個瑞恩並且帶離他離開諾曼底戰場。但是在戰場的殘酷使得救援行動異常艱難,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小隊成員們一個接一個的陣亡離開,最後只留下了瑞恩一個人。雖然說最終拯救大兵瑞恩的任務完成了,但是付出了一整個小隊陣亡的代價,這部電影也從劇情方面說明了和宣揚了他們那邊的對人的珍惜和重視,當然用的是美式的表現手法。

    而內容豐富多樣,細節表述非常到位是具體體現在電影情節和內容中的細節表現。這些細節有比如道具等,做的非常到位,完整而形象的還原了當時二戰時期美德雙方的技戰術及其武器裝備,比如有M1911手槍,加蘭德,春田狙擊步槍。而在內容上,每個角色都有其獨特的一面,並沒有說主次特別分明的存在,細節有如狙擊手每次狙殺敵人前都在唸聖經的片段,親吻十字架的項鍊那種帥帥酷酷的感覺也吸引了觀看這部電影的男男女女。而在戰鬥場景上,也真實還原了戰爭的血性殘酷,搶灘登陸作戰時,灘頭上傷員們的細節和語言刻畫的也非常的真實生動。

  • 12 # 一個大寫的帥1

    這部電影看了好多遍了,宏大的場面無需贅述。我覺得最讓我感動的角色是阿帕姆,最讓我感動的場景也是結尾阿帕姆的表現。

    剛到部隊一個月的翻譯官,可能只有二十歲,被臨時抓了差。最後關卡,轟鳴的炮火,身邊一個個慘死的戰友,心理支撐垮了,連最簡單的送彈藥任務都不能完成,只能蜷縮在牆角,幾經鬥爭鼓起勇氣跑過去送彈藥,卻聽見房內戰友在跟敵人肉搏,一牆之隔,甚至能聽見將死的隊友鮮血噴濺的聲音,而他自己此時身體癱在樓梯上,除了哭泣什麼也不能做,敵人與他迎面相撞,看見他的樣子,都不屑浪費力氣,徑直從他身邊走過。

    影片到了最後,阿帕姆躲藏在土坡另一側,眼看著自己放走的敵人槍殺了米勒上尉,卻一動不敢動。而當援軍到來,戰局發生了扭轉,他毫不猶豫地站了出來,端著槍呵斥著五六名敵軍放下武器,自己放走的那名德軍緩過神,認出了阿帕姆,竟有點喜出望外,無疑這是極大的侮辱,阿帕姆毫不猶豫的開了槍,這是他第一次開槍打死敵人,我相信也打死了自己的怯懦。

    米勒上尉死了,神勇的狙擊手傑克森死了,瑞恩活了下來,執行任務的8個人死了6個,一直懷疑任務、中途不滿米勒上尉、想要退出的來賓活了下來,怯懦的阿帕姆活下來了。劇終。

    我想,活下來的回國肯定是授勳領獎,成為戰鬥英雄,受人尊敬愛戴,這場慘烈的戰鬥會廣為流傳。我不禁要想,阿帕姆稱職嗎?不稱職,甚至是有罪。但可能米勒和阿帕姆合起來才是完整的二戰軍人的縮寫。英雄和狗熊的區別只是他們當時做了什麼、沒做什麼。一名普通軍人,不理解戰爭的起因,不理解任務的意義,有的只是一腔熱血。老兵都需要九死一生才能勇敢起來,米勒剛下船時也是懵的,更何況一個性格本就懦弱的男孩子。阿帕姆很可能還有些德國血統,只是去翻譯一些檔案,突然被扔到人間煉獄,說英語的、說德語的可能都是他的同胞,兵戎相見,你死我活,而他出來害怕無助什麼都做不了,這樣的表現很真實。

    戰爭的殘酷遠非和平年代的人們可以想象,根據2015年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提供的數字,在美國3000名在押死囚中有10%也就是300人是退伍軍人,甚至平均每年有8000退伍軍人自殺,精神分裂者數不勝數。戰爭可能鍛鍊了他們勇猛的意志,但也摧毀了他們。

    也希望我們的電影也可以不只展現Sunny照射的那面,也可以正視陰影的那面,那些戰爭中我們不願意去面對、羞於去提起的,才是和平珍貴的意義。

  • 13 # 語二趙儀華17313245

    在什麼情況下,一條人命比八條人命重要?

    我其實不大喜歡看國外的戰爭片,一個是時間太長,另一個是劇情太血腥。

    中國的看得就更少了,總覺得捨身取義這件事太大太沉重了。每次看到民族英雄從容赴死,我心裡就難過。覺得生命太容易失去了,有點身不由己。

    我心裡對好的戰爭片有個定義。

    我認為好的戰爭片是這樣的:先把最壞的血肉撕開給你看,然後再用線一針一針地把傷口縫合。

    這部影片顯然做到了。

    影片導演是Steven Spielberg,那個拍攝《辛德勒名單》的人。

    同樣是戰爭片,意義同樣深刻。

    影片一開始,有一個年老的人站在墓地裡,面對著成百上千的十字架,因為情緒失控而跪倒在地。

    然後時間退回到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那天。

    接下來長達20分鐘,畫面都在表現戰爭場面。

    滿地被炸飛的四肢,翻到外面的腸子,即使躲到水下還是會中彈,淺灘上到處都是魚蝦的屍體、士兵的屍體,附近的海域也是暗紅色的一片。

    這段拍攝從一個側面來說是對戰爭忠誠地還原。當子彈打中士兵,一擊斃命,倒下,然後死亡,沒有過多的掙扎。 上一個瞬間,還抱怨著暈船計程車兵,互相交換著口香糖和酒計程車兵,親吻十字架計程車兵,下一秒就送命了。屍體倒在海里,子彈穿過海水繼續追擊。

    有個士兵好不容易游上了岸,一邊躲避敵軍的炮火攻擊,一邊拖拽著同伴想找個地方救治他。拖拽的同時爆炸了,再回頭的時候,同伴的身體早就沒了半截。軍醫拼命止住傷員的血,正準備縫合,一個子彈就奪走了士兵的性命——救人的速度遠遠比不上奪人性命的速度,軍醫一邊罵一邊扔掉手上的醫療器具,然後懊惱地抱住了頭。

    就在這彈雨之中,隨軍的牧師仍然伏到每個死者身旁,為他祈禱,希望上帝的光芒能夠引領著他們的靈魂進入天堂。

    至此,所有鋪墊的戰爭場面結束。故事的主線這才逐漸浮出水面。

    瑞恩(Ryan)是二戰期間的美國傘兵,被困敵軍後方生死未卜。更不幸的是,他的其他三個兄弟全部在戰爭中死亡。 美國作戰總指揮部知道了這個情況,覺得不能讓他的母親承受更多的喪子之痛,於是毅然決定成立一個8人小分隊,目標是穿越德軍兵力密集的地帶,拯救大兵瑞恩。

    此時導演丟擲了全片爭議最大的一個問題:為什麼Ryan的生命就比其他人重要?為什麼要8個人冒著生命危險,去搭救一個人?

    營救小分隊的總指揮官是由湯姆·漢克斯飾演的上尉Captain Miller。

    這是一個極其正面的形象,絕大程度上可以代表美國式的英雄人物。勇敢果斷,智慧過人,具有出色的作戰指揮能力。與此同時他還體恤屬下,服從上級,毫無怨言,難得的是他一直在殘酷的戰爭中保留人性的最基本原則。

    比如他會放走已經投降的敵軍,不願意濫殺無辜,雖然反對帶上小孩卻在敵人炮火攻擊時還是毫不猶豫地抱著小女孩躲避 他是一個出色計程車兵。當他接到上級命令,帶領8人小組去尋找Ryan時,他們那不知道Ryan是誰,長得什麼樣,但他們必須要去救他,因為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

    當搜救行動進行到後期,兩名隊員先後死亡,找到瑞恩的時候他們臨時決定和Ryan一起固守陣地,導演丟擲的問題又變了:

    生命權是否有分別?上級的生命是否比下屬的生命更重要?此時決定死守陣地的Ryan,是不是比8人小組的生命更重要?戰俘和戰友的生命是否一樣寶貴?

    距離死亡越近,這些問題就越強烈。 影片的第一個小高潮出現在Captain Miller回憶自己的過去時。

    他說:“當談論到我曾經的職業時,人們通常會指著我說,顯而易見啊。而現在似乎並不是那樣了。”

    他是說他原來是個英文教師。

    但戰爭完全地顛覆和改變了他。

    現在他只能說:“我只知道殺的人越多,我就感覺離家越遠。” 一個血淋淋的事實。

    戰爭真的正確嗎?戰爭贏了,這些人就真的回到了家鄉嗎?

    影片另一個對應的人物是翻譯Upham。

    他是另一個極端的代表。他膽小,懦弱,做事瞻前顧後,手無縛雞之力還老在關鍵時刻掉鏈子。

    最後的戰爭開始時,他被安排傳送子彈和炸藥,但他卻在炮火猛烈攻擊的時候害怕了,因為缺少彈藥,高樓上的戰友被炸藥炸死。

    另一位戰友在樓上和敵軍近身搏鬥時,他明明就在樓下,卻害怕得坐在地上不敢上樓,眼睜睜等著戰友死亡,還企圖向或者下樓的敵軍投降。

    最戲劇化的一幕出現在美軍轟炸機來臨以後。

    戰爭宣佈暫時性勝利。一直躲在戰壕下面的Upham立刻端著槍出來指著德軍,要他們放下武器後退,還報復似的打死了之前被他們放掉的那個戰俘。

    當生命安全得以保障,英雄氣概就顯示出來了。

    跟影片前半部分Captain Miller叫他跟隨他們一起拯救Ryan時的意氣風發如出一轍。 Upham是美國二戰期間很多士兵恐懼心理的集中放大體。

    他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

    我們沒辦法像Captain Miller那樣時刻準備好做一個英雄,死亡的恐懼才是更大內心感受。

    美華人從來不羞於說出自己怕死。在他們的價值體系裡,生命高於一切,甚至高於國家利益和民族安危。他們不在乎榮譽不在乎英雄,他們只想能夠活下去,他們也是普通人。

    但他們也有民族大義,也有英勇就死的瞬間,比如子彈用盡以後瞄準敵軍散兵計程車兵,也會在最後幾槍的開槍前默唸禱告詞給自己加油。

    這些都是構成一個完整的人側面。

    有好的地方,自然也就有壞的地方。

    影片最後一幕,當年老的Ryan詢問妻子自己這一生有沒有白活:”Am I a good person?"

    得到的回答是"You are"。 這是最好的答覆。

    也是對死去的8人組最好的慰藉方式。

    算是完成了Captain Miller彌留之際對Ryan說的那句:“Earn this. Earn it”。

    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

    一個人的生命,就真的比8個人更重要嗎?

    生命本身當然是不可以量化的。

    一條命不比8命值錢,8條命也不比一條命值錢。

    8個人去救一個人,只是因為救這個人這件事必須去做。

    這是戰爭賦予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研發作業系統和研發處理器哪個難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