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61530837765

    史家多認為王安石和司馬光是死對頭,其實不然,他們官場上政見不同,但個人間相互禮遇,友善相處,同為文人,並不相輕.同在朝廷做官,有分歧而不相傾!他們有類似的品格和志趣,有相近的秉性和共同的怪癖. 王安石於宋神宗熙寧年間進行改革,推出青苗法、市易法、均輸法、僱役法(或稱免役法)、保甲法等.變法的重點放在理財政策、強兵方針、教育方案三方面.變法不久,遭到許多人的反對,其中有歐陽修、蘇軾、蘇轍等人,也包括司馬光.司馬光曾用激烈的言辭彈劾王安石.因當時神宗為王安石撐腰推行變法,司馬光竟辭去朝廷職務,離開京城隱居洛陽,用了19年的時間編纂《資治通鑑》,以示不問政事.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神宗死後哲宗即位,十歲的哲宗不懂事,由他祖母高太后臨朝執政.高太后一向反對新政,她一臨朝,就把反對新法最激烈的司馬光召到汴京擔任宰相.此時的司馬光雖然又老又病,但他反對王安石新法卻絲毫不肯放鬆.他一當上宰相,第一件大事就是廢除新法.司馬光執政,王安石則離京到江寧府“休養”去了.可見兩人政見天壤之別. 以公心來說,司馬光與王安石同是為了國家,但在具體方略上,各有政見.王安石著眼財政、軍事上存在的問題,大刀闊斧地改革.司馬光則著眼於倫理綱常的整頓. 政見不同而能友善相處,古今都是少有的,但他們做到了. 當時文人圈子裡相傳的“嘉祐四友”就是指王安石、司馬光、韓維和呂公著.王安石曾作《明妃曲》二首,司馬光和作《和王介甫(即王安石)明妃曲》,盛傳於京都.變法初始,王安石向朝廷推薦呂惠卿,司馬光忠告王安石說:“諂諛之士,於公今日誠有順適之快,一旦失勢,將必賣公自售矣.”許多年後,司馬光的忠告被印證,王安石被自己最親信的助手出賣.王安石先司馬光半年過世,身為重臣的司馬光也已是年老多病,但他出於對王安石的人品、才學和事業心的敬重,當然也不乏友情因素,抱病作書右相呂公著:“介甫文章節義,過人處甚多……不幸介甫謝世,反覆之徒必詆譭百端.光意以謂朝廷宜優加厚禮,以振起浮薄之風!”根據司馬光的建議,王安石死後被追贈正一品榮銜——太傅.幾個月後,司馬光亦撒手人寰.凡此,可見二人友誼之篤厚.

  • 2 # BM大嘴

    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的博弈與抗爭!

    當我們提起司馬光和王安石時,你會想起什麼呢?是司馬光所編寫的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或者是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又或許是王安石改革。但是,這些並不足以展現出完整的司馬光、王安石。司馬光與王安石兩人其實是當時北宋的政治上的博弈雙方,一個是改革派的代表,另一個則是保守派的代表。兩人雖然在政見上是不同的,但是兩人都是北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在一定程度上都促進了北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司馬光為人孝順父母、關愛兄弟、忠於君王,又恭敬、節儉、正直,溫良謙恭、剛正不阿,是北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司馬光的一生對財物和享受看得很淡薄,生活非常勤儉節約,熱衷做學問。但司馬光的政治生涯並沒有其在文學上的成就突出,司馬光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文人保守思想的典型代表,在與王安石的新舊黨爭中,變成了意氣用事及迷戀權位的人,不再注重於國家的轉運復興。

    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當時地主豪強的兼併勢力,對當時的農業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對當時社會的經濟發展、人民負擔減輕,都有非常的促進作用!使北宋呈現出了一片繁榮景象。王安石在做宰相的時候清廉樸素,在宰相任期內開展詩文改革運動,對掃除北宋時期風靡一時的浮華之風作出了貢獻。

    透過以上對王安石和司馬光的分析和講述,我們知道了王安石和司馬光兩位都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在為人處世方面在當時都堪稱世之楷模,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北宋時期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 3 # 暮史朝經

    司馬光和王安石都是中國歷史上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以下我為大家說解這兩個人物:

    司馬光:

    司馬光,陝州夏縣人(今山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做事用功刻苦。司馬光在宋仁宗期間考中進士。後來,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離開朝廷。離開官場後,司馬光編寫一部史學鉅著,名為《資治通鑑》。、《資治通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通史。

    後人對司馬光的評價很高,北宋書法家文彥博評司馬光:君實作事,今人所不可及,須求之古人!

    王安石:

    王安石,宋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學家,今江西臨川人。王安石也在仁宗年間考中進士,曾任籤判、知縣、通判,因主持變法遭到反對派反對而罷官。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學方面也很突出,他所寫的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著有《臨川集拾遺》。他實行的變法因觸到保守派的利益,與反對派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最終,變法失敗遭到罷職。

    北宋書法家、文學家黃庭堅曾對其評:餘嘗熟觀其風度,真視富貴如浮雲,不溺於財利酒色,一世之偉人也!

  • 4 # 非官方歷史

    朝堂政敵,私下朋友,相敬如賓,不會因政見不同而成為仇人值得敬仰——亦敵亦友。 1.政見不同,選擇迴避。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我們都讀過因此比較瞭解,而王安石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也讓我們熟知。他們官場上政見不同,但個人間相互禮遇,友善相處,同為文人,並不相輕。同在朝廷做官,有分歧而不相傾!他們有類似的品格和志趣,有相近的秉性和共同的怪癖。宋神宗在位時任用王安石變法,史稱“王安石變法”。因為司馬光堅決反對變法便不問政事回到洛陽用了19年的時間編纂《資治通鑑》,我們後世才讀到瞭如此恢宏鉅製的編年體史書,對後世影響非常大。

    2.廢除變法,依然老友。

    神宗死後哲宗即位,十歲的哲宗不懂事,由他祖母高太后臨朝執政。高太后一向反對新政,她一臨朝,就把反對新法最激烈的司馬光召到汴京擔任宰相。此時的司馬光雖然又老又病,但他反對王安石新法卻絲毫不肯放鬆。他一當上宰相,第一件大事就是廢除新法。司馬光執政,王安石則離京。可見兩人政見天壤之別。

    3.心有不同,為公而同。

    以公心來說,司馬光與王安石同是為了國家,但在具體方略上,各有政見。王安石著眼財政、軍事上存在的問題,大刀闊斧地改革。司馬光則著眼於倫理綱常的整頓。(雖然王安石變法政策為民著想,不過在執行時確實給農民階級造成很大傷害,其民不加賦而國用饒思想實在太超前。)政見不同而能友善相處,古今都是少有的,但他們做到了,這樣的事例能出現真是美談。王安石曾作《明妃曲》二首,司馬光和作《和王介甫(即王安石)明妃曲》,盛傳於京都。

    4.為友爭名,實在可敬。

    王安石先司馬光半年過世,身為重臣的司馬光也已是年老多病,但他出於對王安石的人品、才學和事業心的敬重,當然也不乏友情因素,根據司馬光的建議,王安石死後被追贈正一品榮銜——太傅。幾個月後,司馬光亦撒手人寰。凡此,可見二人友誼之篤厚。

    看到現在浮躁的社會因一點小事都能鬧出人命來,實在與以前人命關天有些大相徑庭,更應該學習一下這個故事以及銘記他們對社會、對歷史的貢獻。

  • 5 # linux每日談

    我來回答這問題。學歷史要公正,本文不枉議孰是孰非,只是依題而解意!

    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司馬光與王安石年齡相仿,且都是進士出身,同朝為官,而且早年間是非常好的朋友。司馬光因為童年“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流傳千古,王安石身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不遜色,可以說二人都是北宋時期標杆性的人物,也正因為如此,就註定了兩人日後成為政治死敵。

    (司馬光)

    二人從朋友到敵人,說白了就是政治見解不同,又身處兩個高位,不得已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司馬光的思想比較保守,忠於古法,因此在朝廷中被稱為守舊派,在王安石推行變法的時候,一些同樣不支援王安石的人就將司馬光推到了前端,直接激化了兩人的矛盾,但是實際上王安石的變法失敗,與司馬光沒有多大關係,根源在於王安石的變法觸碰到了利益階層的權益,這才是主要原因。

    (王安石)

    兩個人的德行、修養、樸素都是出了名的,且都是大儒,在生活上是沒有任何恩怨私仇的。宋神宗死後,王安石由於變法的原因更是備受打壓,更是有人詆譭王安石,此時臥病在床的司馬光寫信給好友,請求朝廷給王安石正名,最終給追贈王安石為太傅。同年,司馬光病逝。

  • 6 # 小劇彌

    司馬光和王安石一個是保守派的代表,一個變法派的領袖,二人都曾是當朝風雲的人物。

    宋神宗年輕有為,啟用了激進的王安石,這也意味著保守派司馬光的政治生涯有些黯淡,於是,他退居二線,著書立說,才有了《資治通鑑》一書。

    神宗駕崩,王安石變法唯一存在下去的理由沒有了。就連“父死三年不改其制”的傳統,也挽救不了。

    因此,在神宗任期內沒能取得勝利的王安石變法,最終迎來了它的末日。

    王安石的下野,也意味著司馬光的登臺。於是,司馬光任相之後,盡廢其法。

    司馬光和王安石原本私交甚好,因為政見不和,搞到面紅耳赤,最終也沒能釋懷,遠沒有蘇軾的灑脫。

    總的來說,二人性格都太過執拗,王安石有“拗相公”之稱,司馬光也是一頭倔驢。

    要論人品,二人都可以稱得上君子,其意見全在政見,無關生活。

    要論功績,儘管王安石變法失敗,但功績在於政治,儘管司馬光反對變法,但其功績在於資治通鑑。

    至於二人誰優誰劣,誰正誰反!歷史這東西,又怎麼能這樣評判呢!

  • 7 # 湯之銘

    王安石和司馬光沒有可比性。司馬光被我評為中國歷史正面十大英雄人物。十個人物為,東漢蔡倫,北宋畢昇,科學家。政治家宋太祖趙匡胤。哲學家李耳,老子。教育家孔丘。史學家司馬遷,政史家司馬光。北宋宋仁宗。現代自由主義者,文化大家胡適。唐代女帝武則天。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歷史文化名人,文學成就很高。但是更出名的是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法實則是理財,用國家的權力龔斷授權專營。如青苗法,屬於商業高利貸,利率約百分之二十。但是地方官員負責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以此考核官員升降,官員們自然要將錢毫無風險全部貸出去,風險由上中戶為下戶擔保共同承擔,豐平年一般的沒有大問題,遇到大災年,富戶和窮戶全部破產,只有官府旱澇保收。這個政策就是不讓農民活著,讓他們起事造反。

    王安石配合宋神宗,成立變法權力臨時機構。配合宋神宗改革官制,以詔書代替律令,尊皇帝,權力集中於帝王一人。阿雲案,本質是詔書與律令之爭,官員判案時,是按宋律,還是尊照詔書判案,王安石支援按皇帝詔書判案,司馬遷堅持按宋律判案,皇帝詔書在判案中起什麼作用?因此王安石支援宋神宗個人集權君主專政,實則破壞宋代文官主導的中央集權制。

    後代子孫宋徽宗和蔡京,學習宋神宗和王安石,實行君主個人專政。因此皇帝犯了錯誤,大臣很少有可能糾正,這導致惡劣的後果。這是北宋滅亡的內因和政治學原因,官場政治生態敗壞。

    王安石另一個惡果是將他變法那套思想提高到指導思想的高度,進士考試時考的就是變法那一套。後來王安石的同志們將他樹為孔丘孟子一樣的大儒,道統正統,王安石也。

    南宋趙構和宋太后總結北宋滅亡的原因,將王安石同志們全部打入奸臣傳。後代史家主流看法,王安石國家主義分子,大奸臣。直到二十世紀,國家主義分子在中國重新興起,如梁啟超,孫汶之流為他翻案。

  • 8 # 最愛歷史

    公元1068年

    一則人事任免訊息震動了大宋政壇

    王安石

    升任帝國的副宰相

    一般人拜相

    恐怕大家也不會太當回事

    但王安石可不是一般人

    早在宋仁宗時期

    時為度支判官的王安石

    就曾經給皇帝上過一封萬言書

    洋洋灑灑近萬字

    稱當今政治之弊

    “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在萬言書中,王安石主張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

    “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

    並保證“治財有道”

    不會“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

    王安石(1021-1086)

    一萬字寫得完一篇政論

    卻寫不完王安石的雄心壯志

    這是個要幹大事的人

    他要是掌了權

    朝堂政治一定會有大動作

    而今王安石拜相

    正意味著大宋的政治路線要變

    意味著制度要變

    一場旨在“讓大宋再次偉大”的改革

    就要拉開了帷幕了

    1

    要變法就一定會有阻力

    對於神宗皇帝的這次人事任命

    許多大臣是不買賬的

    王安石的前同事,也是前副宰相的吳奎

    認為王安石為人“迂闊”,一根筋認死理

    卻又從不自我反省

    另一位副宰相唐介則直接跟王安石懟上了

    說王安石雖然才華學問都OK

    但他是個愛鑽牛角尖的書呆子

    如果任用王安石則

    “天下必困擾”

    侍讀學士孫固則說

    以王安石的水平給皇帝當個翰林學士沒問題

    但當宰相統百官是要有度量的

    然而王安石聽不進不同意見也容不下異己

    這人剛愎自用沒度量

    讓他當宰相不合適

    御史中丞呂誨直接上書彈劾

    “大奸似忠,大詐似信”

    “週上欺下,文言飾非”

    這些都是說王安石的

    最後呂誨還不忘噴一句

    “誤天下蒼生,必斯人一也!”

    面對種種非議

    王安石心態很淡然

    早在當年上萬言書的時候

    王安石心裡就做好準備了

    “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

    “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者也”

    看到了吧,反對我的人都是

    流!

    俗!

    2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那些反對王安石任相的

    大部分都是清白正直之士

    比如唐介

    仁宗時期就是跟包拯齊名的諫臣

    有“直聲動天下”之稱

    而且不僅朝臣反對

    王安石的親密朋友也不看好

    比如司馬光

    昔日仁宗朝

    司馬光與王安石便位列“嘉佑四友”

    倆人經常一起出去遊玩

    關係好得不得了

    然而在政治上

    兩人分歧很大

    面對當時大宋帝國財政的窘狀

    王安石主張“開源”

    司馬光主張“節流”

    “方今國用窘竭,非痛裁省浮費,不能復振”

    要“裁省浮費”省省省才能救帝國

    對於現有制度

    王安石主張動手術

    司馬光呢

    “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

    沒必要把“屋子”拆了重新蓋

    在司馬光看來

    當今之弊政,在於

    “所用非人”

    是用人的問題,不是制度的問題

    換句話說就算你改了制度

    但用人的問題不解決

    照樣瞎

    對司馬光的這些意見

    執拗的王安石顯然是不當回事的

    在王安石眼裡

    “節流”省下那兩個小錢“無補於國”

    只要有“善於理財”的人,國家何愁沒錢用?

    透過制度的變革完全可以

    “不加賦而上用足”

    司馬光對此表示不能理解

    “天下安有此理?”

    “天地所生財貨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則在官”

    蛋糕就那麼大

    “官”多切一點,“民”拿到的就少一點

    所謂“不加賦而上用足”無非是

    “設法侵奪民利”

    為了變法這事兒

    兩個好朋友吵得不可開交

    以致王安石後來感嘆自變法以來

    “一直說變法不可行的,就司馬光一個”

    王安石與司馬光為變法爭論不休

    然而王安石的好友裡反對變法的

    卻不止司馬光一個

    蘇軾

    在這個時候也說了

    “腐儒小生皆欲妄有所變改,以惑亂世主”

    有這話在

    友誼的巨輪還不翻?

    3

    眼見王安石在朝中不得“官心”

    甚至連自己的親密好友也不站在自己這一邊

    這改革豈不是要黃?

    縱使全天下的人都反對

    但只要有一個人支援

    這事兒就能辦

    對王安石的主張

    皇帝宋神宗是非常支援的

    因為此時的大宋真的需要變一變了

    神宗繼位第三天

    掌管帝國財政的大臣便上了個摺子

    裡面寫著八個醒目的大字

    “百年之積,惟存空簿”

    大宋,沒錢了

    除了沒錢

    宋朝體制的弊病也比比皆是

    所謂“冗兵”“冗官”

    都是客觀存在的

    再不有所行動的話

    大宋這買賣恐怕就得收攤了

    於是當王安石跳出來高呼變法時

    神宗皇帝是積極響應的

    他本人早就對王安石傾慕已久

    滿朝文武非議王安石

    神宗皇帝卻說

    “人臣但能言道德,而不以功名之實,亦無補於事”

    那群人只會打嘴炮沒有實幹

    如何能拯救大宋於困窘?

    對宋神宗振興大宋的心情

    王安石也把握得也很到位

    當年他以翰林學士的身份覲見皇帝時

    皇帝問他如何才能實現“大治”

    王安石回答說

    “擇術為先”

    皇帝問道“唐太宗如何?”

    答曰

    “陛下當法堯、舜,何以太宗為哉?”

    學什麼唐太宗啊

    要學就學堯舜

    21歲的神宗皇帝聽了熱血沸騰

    宋神宗趙頊(1048-1085)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無視各路反對的聲音

    在宋神宗的支援下

    一道道新法次第頒佈

    王安石變法在大宋的土地上

    風風火火地開展了

    4

    新法一頒佈

    朝堂之上果然就炸了

    帶頭跟王安石唱反調的

    還是司馬光

    王安石的《青苗法》

    旨在農民青黃不接的時候

    政府動用賑災糧放貸於民

    待農民秋收之後再交還本息

    看起來很完美的方案

    司馬光卻有不同意見

    因為《青苗法》一旦推行

    放貸的效果自然會成為地方官的業績指標

    多放那叫能幹

    少放那叫無能

    可一旦農民不願貸青苗錢

    而地方政府為了業績強行攤派怎麼辦?

    一旦本息還不上怎麼辦?

    “貧者無可償,則散而之四方”

    “富者不能去,必責使代償數家之負”

    長此以往豈不是

    “貧者盡矣,富者亦貧”

    王安石的《市易法》

    旨在政府透過介入商業

    打擊財團囤積居奇

    平抑市場物價

    這麼看是保障黎民生活的好政策

    但司馬光不這樣想

    一旦政府壟斷商業

    掌權者做起財團先前做的事

    高價進,低價出

    “欲盡奪商賈之利”事小

    要是民怨沸騰了怎麼辦?

    幾乎每一部新法

    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

    跟以司馬光為代表的“守舊派”

    都要爭一爭

    而爭論的結果

    由於神宗皇帝的存在

    自然是王安石勝出

    以致每次朝中有反對意見

    王安石都請辭

    但最終辭職的卻都是反對王安石的人

    一大批老臣、直臣

    凡是與王安石意見不合的

    罷官的罷官,外放的外放

    直到朝野四下

    再也沒有反對的聲音

    司馬光最終也被外放出京

    後來去了洛陽帶著一批學者鑽進故紙堆

    專心修史

    十五年不問政事

    沒有這次政治失意,恐怕也就不會有此史學鉅著了

    5

    隨著新法的推行

    大宋的經濟狀況大有好轉

    “中外府庫,無不充衍”

    “小邑歲積錢米,亦不減二十萬”

    國家的的確確是富了

    公元1076年,“熙河開邊”

    宋朝修理了吐蕃

    一下子拓地兩千餘里

    在西北揚眉吐氣

    一派大宋復興之勢

    遼、宋、西夏形勢圖

    然而

    國雖富,民卻不強

    不僅不強,許多百姓甚至表示

    要活不下去了

    想當初王安石說

    “去重斂,寬農民,國用可足,民財不匱”

    可惜只實現了國的那一半

    而民的那一半則不幸被司馬光言中

    史載改革推行後

    “賦斂愈重,而天下騷然矣”

    《青苗法》推行後

    果然出現了地方官員強行攤派的情況

    連不種田的城市居民都被要求借貸

    《市易法》推行後

    小商販受到重創,賣碗麵條也得交錢

    民怨沸騰

    至於《免役法》《保甲法》等

    更是讓民生疲憊

    以法律的形式強制百姓出錢出力

    支援國家建設

    開封有的民眾為了躲避保甲

    甚至不惜“截指斷腕”

    新法推行兩年後

    東明縣的農民因為不堪《免役法》之苦

    竟然大鬧京城

    衝進了王安石的住宅

    天下之耳目駭然

    天下之口囂囂

    這改革到底是好是壞

    民眾是會用行動投票的

    6

    司馬光曾評價王安石

    雖然道德和文章“過人處甚多”

    然而“不曉事”

    很多政策想得雖然很美

    但操作性差,脫離實際

    變法之初

    王安石尚信心滿滿

    不把“官意”放在心上

    但隨著平頭百姓怨聲載道

    王安石也漸漸知道這新法有缺陷

    大家不喜歡

    王安石無論如何是不會退讓的

    哪怕曾經追隨自己的人

    現在也反對自己的新法

    “以天下為己任”的王安石都不會退讓

    他的執拗不會讓他退讓

    在他看來

    一退必然退到解放前

    解鈴還須繫鈴人

    能讓王安石停下的

    只有一個人

    宋神宗

    對王安石變法這事兒

    宋神宗心裡是有數的

    當初宋神宗的祖母曹太后、母親高太后

    就多次流著眼淚向神宗訴新法之苦

    甚至直言

    “安石亂天下!”

    教科書插圖:兩宮太后訴苦

    神宗把這事兒說給王安石聽

    王安石卻不以為然

    宮中哪知民間疾苦?

    這一年華山山體崩塌

    緊接著又天下大旱

    老天爺似乎也對時政表達不滿

    神宗便問王安石

    “聞民間殊苦新法”

    沒想到王安石卻說

    “祁寒暑雨,民猶怨諮,此無庸恤”

    至於水旱災什麼的

    就算是堯、湯都不可避免

    皇上你管這些幹嘛?

    朝堂上反對自己的都是流俗

    至於民生,過不下去了也無所謂

    兩宮太后的面子也不要給

    好吧,王安石你開心就好

    不過

    看到這樣一個什麼都不在乎

    只顧把政治理想貫徹到底的狂人

    宋神會開心嗎?

    公元1074年

    變法五年的王安石

    罷相

    一年後雖然再次拜相

    但神宗已然不是那個堅定支援王安石的神宗

    朝堂亦不是那個自己可以一手遮天的朝堂

    短暫復相一年後

    王安石再次罷相出任江寧府長官

    從此遠離帝國的中樞

    7

    公元1085年

    宋神宗撒手人寰

    繼位的是年僅9歲的宋哲宗

    宋哲宗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滔滔垂簾聽政

    當年斥責王安石“亂天下”的人上了臺

    王安石的新法自然要完蛋

    而操刀斬除這一切的

    正是王安石昔日的好友司馬光

    司馬光(1019-1086)

    此時的司馬光

    已經完成了《資治通鑑》的修撰

    在朝中是高太后所倚重的老臣、重臣

    這樣一位老成持重,穩健又懂歷史的人上臺

    應該是大宋的福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

    司馬光修史修了十幾年

    天天“以史為鑑”

    如今大權在握

    居然也變得跟當年王安石一樣

    “改之當如救焚拯溺, 猶恐不及”

    火急火燎地要把新法一概廢除

    對此蘇軾有不同意見

    認為新法並非一無是處

    應當有甄別的存廢

    就算廢也不能操之過急

    但司馬光聽不進去

    還大發脾氣

    蘇軾含怒問道

    當初韓琦是宰相,你做諫官

    尚能在朝堂爭個面紅耳赤

    “豈今日作相,不許軾盡言耶?”

    司馬光笑著道歉,卻還是我行我素

    以最快的速度將新法廢得一乾二淨

    支援新法的官員也逐個被排擠出權力中樞

    氣得蘇軾直感嘆

    “司馬牛!司馬牛!”

    一個折騰了大宋十幾年的變法

    就以這樣的方式

    又折騰回去了

    8

    宋神宗去世一年後

    王安石便去世了

    都說蓋棺定論

    這樣一個曾在朝堂呼風喚雨的人物

    身後會得到怎樣的評價呢

    此時司馬光掌權

    王安石新法全廢,黨羽全貶

    但面對討伐王安石的洶洶輿論

    司馬光卻淡淡地說

    “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

    “宜優加厚禮”

    在司馬光的心裡

    他與王安石

    “趨向雖殊,大歸則同”

    政見之爭而已

    沒必要上升到人身攻擊

    一黑到底

    五個月後

    司馬光也去世了

    兩個大宋的大人物

    兩個昔日的好朋友

    兩個政治上的死對頭

    就這樣一前一後結束了自己的人生旅程

    王安石與司馬光

    然而

    關於變法的紛爭卻並沒有因為主角的退場而結束

    相反還有愈演愈烈之勢

    由這場變法引起的黨爭

    變得越來越不理性,越來越過火

    宋哲宗親政後

    任用章惇將司馬光的政策推翻

    並大肆反攻倒算

    章惇甚至提出掘司馬光的墳

    章惇之後的蔡京

    為政更加沒有下限

    宋朝以來的政治文明

    至此徹底被摧毀

    取而代之的是腐朽的黨派政治

    我反對你,不是因為你的觀點錯

    而是因為你我不黨

    朝堂政治如此

    還能對這個朝代有什麼指望呢?

    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

    北方的鐵蹄踏過

    什麼新舊黨爭,什麼東京夢華

    一切

    歸於塵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強身健體的好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