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有餘故

    感謝邀請。說起秦朝的滅亡,我們同樣也會聯想到隋朝的滅亡。這兩個都作為短暫且強盛的大一統王朝,他們都是二世而亡,而且滅亡的理由都驚人的相似,在他們手裡完成了許多驚人的大型工程,但是都因為急於求成而造成社會矛盾激化,從而官逼民反。那麼除卻我們知道的原因之外,秦朝滅亡還有什麼其他原因呢,今天猥員長就來說說秦朝滅亡的原因。

    秦朝掃六合而一統天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之後,貌似整個王朝完成了統一,但是其實國家並沒有真正的認同感,各華人民都以遺民自居,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現象。雖然秦朝建國後推下去的各種法令都很有效的促進了大一統管理,但是人民的接受程度卻是不高。如果這些政令循序漸進的話,長此以往還有可能消除六華人民心中的隔閡,但是錯就錯在太著急了,包括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都一下子推行,讓本身就沒有歸屬感的六國民眾更加產生牴觸心理。要知道他們曾經都有自己的文字、貨幣、服飾、文化等,但是突然一瞬之間什麼都沒了,因此這種被滅國的感覺和沒有歸屬感的感覺油然而生。再加上秦國法令的嚴苛,秦華人民似乎已經習慣了,但是對於其他六國來說,這些法令看起來簡直就是慘絕人寰,讓他們更加心存不滿。

    我們還要知道,秦朝建國後,北征匈奴,南征百越,修長城、直道、秦始皇陵以及並不知道存在不存在的阿房宮。大規模的人口調動讓深受戰爭折磨的六華人民更加痛苦,自然而然他們不會融入這個新生政權,而是留戀以往的生活。

    說到這裡,猥員長不得不說的是,本身天下七國,如果大一統的話,一個新生的王朝統一比七國中的一個統一要更加有認同感。無論哪一個國家統一天下,其他六國都會覺得自己是被征服的物件而或多或少反抗,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 2 # 蘇霸賽壓錦

    秦統一六合之後,應該迅速調整國家戰略方針,但是嬴政的方針長遠看是可以的,近的看是錯的,因為那個時候的百姓非常單純。首先改革稅制、減稅;然後是減少兵力,這個主要是北方長城、遼東半島、四川蠻夷、西涼羌族,扼守要地即可,不必放太多兵力,秦朝有百萬兵力,擔負太重。刑法改革,刑法太嚴太苛,民怨慎重;還要安撫六國王族後裔,以安其心;整飭官吏,秦統一後,很多地方官吏都是囂張跋扈,就是因為中央集權,權力太大;官員制度不完善,剛實行集權制,自己內部都沒有做好這種制度的準備

  • 3 # 孝陵衛小校

    個人認為秦國滅亡根本的原因還是在秦法上,即六國難以適應秦法的嚴苛。

    我們且不論綜合國力如何,秦國用十年統一六國的過程對六國衝擊最大的還是在心理上。

    之前,無論怎樣談論秦國的虎狼嘴臉,畢竟還是在戰爭層面。秦國統一六國的速度太快,很多六華人在心理上並沒有完全適應,這也算他們面臨的“千年未有之變局”吧。有很多國家並不是被秦國攻滅,而是國君主動請降,韓、魏自是不說,尤其是齊國國民,莫名其妙地就成了大秦子民,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秦末的戰爭中,最活躍的就是齊國的貴族,他們復國的熱情不必楚國低。

    在戰爭時期,六國還可以期待秦國戰爭的失利,可以期待本國被滅之後,百姓本身的處境可能不會那麼差。但是秦國統一之後,這種可期待性消失了,六國看到更多的是絕望。沒有秦國軍隊的屠戮,來的都是凶神惡煞的是秦國酷吏,原來作為秦國的子民是這樣辛苦。2000萬人口的國家有300萬人在勞作,意思是隻要你是個人,你就得把自己的精力(甚至生命)無償且無期限地貢獻給國家。如果說命如螻蟻是亂世下百姓最後的自我安慰,那麼大秦給他們展示的藍圖是,你們的子孫也別想逃,而且他們對這個藍圖年限的自我感受是一萬年(畢竟始皇帝要傳於萬世)。

    《史記》記載“商鞅變法”剛施行時: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令之不便者以千數。”

    秦國本身變法都是如此,更別說以戰勝國的姿態將秦法遍行於六國,而且是變本加厲地執行。秦法就像一碗難以下嚥的毒藥,更要命的是肝腸寸斷後,第二天又給你端來了一碗。

    秦法不僅嚴苛,而且禍及子孫親友,賈誼指出:“秦王置天下於法令刑罰,禍幾其身,子孫誅絕。此天下之所共見也”。這就相當於,讓你親眼看著自己的子孫跟自己經歷同樣的折磨,沒有任何辦法改變。這些對現實的絕望,加之亡國的悲痛,換來的只能是對秦國無以復加的恨。

    也就是“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百姓活下去的唯一希望竟然是去死,秦法再強也攔不住別人要死。

  • 4 # 國家人文歷史

    關於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或歷史教訓,古人早就做出過許多推斷和回答,賈誼的《過秦論》認為秦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道:“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認為如若“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把秦亡歸咎於秦的暴虐;柳宗元的《封建論》則將秦亡歸咎於“人怨”。縱觀這些說法,不難看出,世人眼中秦亡的原因大多是秦的暴虐、殘酷以及秦二世的昏庸,間或有秦代儲君之爭導致秦亡的論調,那麼,除去這些因素之外,還有什麼因素導致了秦的滅亡呢?

    自然是有的,那就是“秦法”與“楚俗”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換句話說,秦帝國的失策之處在於其雖然對東方六國進行了軍事征服和行政管理,但是卻缺乏文化上的統一,秦法與東方六國的文化風俗之間產生了巨大的衝突,其中尤以秦楚之間的衝突最為嚴重,也正因為如此,楚人在反秦戰爭中充當了先鋒和主力軍,治史大家田餘慶先生在其《說張楚——關於“亡秦必楚”問題的探討》一文中詳細地論述了楚人在反秦戰爭中的作用,提出“非張楚不能滅秦”,陳蘇鎮先生的《<春秋>與“漢道”: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一書進一步敘述了楚人反秦的激烈程度,這些種種,都是源於秦法與楚俗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舉例來看,眾所周知,秦法禁止私鬥,商鞅變法的成果之一就是遏制了秦人私鬥之風,而楚地百姓則不盡然,《史記》之中就有項梁、項伯等人私鬥的記錄,這只是其中之一,由此可以想見,秦法在推廣到楚地乃至東方六國之時,必然面臨著許多衝突,未能合理化解衝突、形成統一的政治文化是秦帝國轟然倒下的重要原因,也是長久以來被人們忽視的一點。

  • 5 # 曹國俊a

    關於秦朝建立以後迅速滅亡的原因,千古以來都有無數的說法,究其根本無非就是什麼暴虐無道,急於求成等等。如果按照這樣的說法,那滿清人入關,不繫辮就殺頭的做法豈不是更會引起漢人的反抗?如果是因為文化上不認同,或者向有些人所說是因為秦法與楚俗的不同導致秦滅亡的,那麼僅僅經過幾十年的戰爭,漢劉邦就統一了中國,原因就是因為六國認同了漢的文化?看來問題並不是那麼簡單。在我看來秦漢應該是一體的,他們都是對前頭的王朝制度不滿而起來反抗的,只不過是這個反抗週期的過程比較漫長而已。我認為解釋任何事情或問題都要有歷史的眼光,不能就事論事。從歷史上來看,追求文化和國家的統一是一個總體上的趨勢,從黃帝統一中原開始就奠定了中國統一的基礎,夏商周也好,秦漢大一統也好,都只不過是根據不同的歷史條件,出現了不同的統一形式罷了。黃帝統一中原時期,仍然屬於部落時代的聯盟集團,各個部落之間還是各行其是,只不過都奉黃帝為盟主罷了。夏商周時期部落之間的統一要比黃帝時代緊密的多了,而且一朝要比一朝緊密。而秦漢的統一則是進一步更加緊密了,由周朝的分封制變成了郡縣制,管理體制直接從中央到地方實行了垂直化的管理,這就使中國的統一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這在全世界同時期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現象。甚至說即使到了今天全世界的統一也沒有達到這種地步。因此我們中國老祖宗的經驗,在對今天這個世界仍然是有借鑑作用的。也難怪有很多西方學者說,要想解決今天世界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應該從中國文化那裡去吸收很多的經驗,甚至是應該按照中國的文化去處理今天世界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但遺憾的是,我們華人自己好像把這樣的歷史經驗忘的一乾二淨了,而是無厘頭的一味的學習西方的經驗,有的時候真是好笑。也許歷史的發展就是如此。

  • 6 # 小劇彌

    秦二世而亡,為人熟知的原因是以下兩個。

    1.亡於高壓統治。刑法嚴酷,殘暴不仁。

    2.亡於濫用民力。修長城,修阿房,修陵墓,修馳道等等。

    但實際上,這背後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因素在起作用。

    因素一:秦國在善後工作上處置欠妥

    秦雖滅了六國的實體,卻沒有安定了六華人的心。在安排六國貴族問題上,秦國的方法有些強硬,更加激起了不滿。

    因素二:舊勢力的抗爭與反撲

    秦代之所以偉大,在於其開創性的意義。由奴隸制到封建制,由分封制到郡縣制,這是時代之交,中間必然有頑固勢力在抗爭。可別小看了頑固勢力,以項羽為代表,他反對的不止是暴秦,更是秦帶來的新的統治時代。項羽滅秦之後,燒咸陽,坑士卒,大行分封,正是對他這一理想的表現。

    因素三:秦制本身的僵化和剛性

    在秦國施行很好的制度,為什麼在全國遇到問題?一方面,是制度來不及更新,沿用當時在秦國較小範圍內製定的法令。另一方面,服小眾以威,服大眾以德,純粹的沒有人性化的法令,一定會出問題。

    因素四:秦在繼承製度存在重大缺陷

    歷來新舊交替時期,是最敏感的。一個皇帝有多大能耐,不單得看生前,更得看生後。秦始皇沒有立皇后,也沒有立太子,這對政權來說是極不穩固的。因此,才讓趙高、李斯等人鑽了空子。

    當然,還有其他多種因素,以上是我覺得比較合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己在家做飯吃省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