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噶萌
-
2 # 魔鏡魔鏡魔鏡
叫別人老師有的時候是在學校叫老師,因為有的時候你不知道老師姓什麼叫什麼,你只能喊老師,而在外面叫師傅什麼的比較多,去髮廊還要喊老師那可能是給你剪頭的等級比較高,他手底下有不少學徒我估計……
-
3 # 文明互鑑
這幾天,老師界又多了一個新的大咖:阿老師!英文名字叫AlphaGo。
它無行也無影,就會一個獨門絕技:下圍棋。
去年贏了李世石,今年柯潔又成了它手下敗將。
So……這老師可不是白叫的。
說來也巧,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夥都不約而同的達成了一個共識,見誰都叫人家老師,甭管實際上對方是幹啥的。
咱先從根上說說“老師”這詞是怎麼來的。
在最早的時候,“老”和“師”其實不是搭一起的,它們完全是兩碼事兒。
“老”的話,是古時候對公卿大夫的尊稱,而“師”的話,韓愈不是說了嘛,“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所以“老師”這詞其實是兩個尊稱放一起,後來就專指教師了。
至於現在,你幾乎可以在各行各業看到各種造型的老師。
之前藝術家馬未都也說過這事兒,他是從妓女這個行當聊開的。
他說了,改革開放剛開始那會兒,社會也沒啥具體規矩,一般做妓女的姑娘們都叫客人們“大哥”。
過了幾年,生活越來越好,很多人也都做起了生意,姑娘們又改口叫他們“老闆”。
再後來,經濟嗖嗖發展,做買賣的人開始勾搭當官的,於是,“老闆”們又都變成了“領導”。
直到現在,大夥都吵吵著要玩情懷,動不動就要豐富精神生活,培養藝術細胞,所以到這時候的,對客人們都有了一致稱呼:老師。
馬先生說的這個點也是挺有意思,仔細想想也不無道理。
說實話,稱呼這東西真的是一種無形的存在。
因為每個人的社會關係實在太多了,每遇見一個人怎麼都得寒暄兩句。
這一說話就得知道人家是誰吧,不過重點是,很多時候,你只記得認識這個人,完全對不上名字。
這時候,老師這個詞就發揮了它的強大作用。
因為只要知道對方的姓就夠了!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老師適用於各種人群。
而且說出來總是很容易就可以躲開危險地帶,因為你要是突然叫一個人小姐啊、同志啊,好像總有點不太合適。
但叫老師就不一樣了。
親和指數簡直不要太高,成功避開各種尷尬。
以XX老師開頭的對話,簡直可以稱得上是社交中的千古萬能句式。
你想想,在技能方面,有蒼老師來為你漲姿勢。
平時生活更是,你的頭髮可能是小P老師、Mark老師給你理的。
工作中,特別是在媒體圈,大家互相的稱呼中,肯定都少不了老師這一個。
趙老師,這個稿寫的真棒!
冀老師,有時間做個圖嗎?
範老師,這個咱們得出個海報!
但慢慢的,老師叫多了你會發現,這詞開始變成了大家沒事開玩笑的方式。
當你聽到別人這麼叫你的時候,你恨不得直接懟回去,你才是老師!
唉!老師也真是不容易啊。
回覆列表
其實只有在有一定規模的理髮店才會叫老師小一點的不存在,髮型師們都是有一個工作流水牌的也就是一人一個!一般進店詢問一下是想問問是否有指定的老師每個髮型師的手法和感覺不一樣,就像是你做某些事情有人覺得好,有人覺得不好是一樣的。正常就是一人一個輪著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