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遊夏2020

    後勤跟不上說白了也就是當時日本也是窮屌絲一個。得到臺灣和北韓需要慢慢消化。再打下去錢打光了。什麼東西也得不到。華人多兵多。你不要慈禧老佛爺的命和江山。要錢要地方什麼都好說。你要清廷的命。慈禧就會拿出當年打太平天國的勁頭跟你幹到底。日軍當時就那麼點兵力,全部投入中國戰場根本不夠使喚的。最後還有一點就是美英俄不可能坐看著日本吞掉中國。他們有那麼多的利益點在這裡。那個時期日本的軍工企業生產能力還很差。如果被歐美列強斷了軍火進口。反過來全力武裝清軍。那日本和清朝打下去根本沒有勝利的把握。

  • 2 # 咖哩咖哩醬

    如果這確實與《馬關條約》的談判和簽署有關,那麼日軍撤出2萬多名部隊來穩定戰場局勢並根據談判的結果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可以原諒的。但是關鍵是,當日軍撤離天台莊戰場時,李洪章仍在中國,沒有走上路!1894年8月1日中日戰爭期間,中日宣戰後的第五天,日本大本營制定的作戰計劃獲得天皇批准。在第一階段,與隨後的真正的中日海戰和北韓陸軍戰爭相一致,日軍實現了戰略目標,擊敗了北洋海軍的主力軍,並將清軍從北韓半島趕回了家中。 。日本的第二階段計劃最初具有三個變體。因為在第一階段的激戰之後,日本有可能面臨三個結果。一個自然是勝利,隨後的戰爭無限地接近了這一計劃。第二個是僵局,它不願看到日本,儘管日本的國力仍然很薄弱,但仍力圖堅持北韓半島。第三是清軍有望利用這次勝利來進攻日本本土,該計劃的目的是做好國防。經過實際的戰鬥第一階段,最終結果是日本取得了勝利。根據日本的想象,清政府沒有投降。由於清政府仍然有信心,首先是儘管北洋艦隊蒙受了慘重損失,但在李洪章的指示下,許多北洋艦隻仍藏在海軍港口,日本只獲得了海上控制權。第二是戰爭不是在中國領土上開始的。在這種情況下,指望清政府投降是不現實的。因此,日本大本營開始了第二階段的戰鬥,他們的對手清軍也在不斷完成對陸地的加固準備,準備與侵略日本領土的日軍作戰。根據日本大本營制定的第二階段“ A”計劃(因為第一階段獲勝,因此請進入A計劃),第二階段日本陸軍的最終目標是透過渤海運送大規模部隊灣透過海軍艦隊到達直隸海岸。在北京和天津周圍的直隸地區,與清軍主力進行了決定性的戰鬥,中國與賭博進行了鬥爭。但是,在第二階段戰鬥開始之後,在日軍越過邊界後,清軍的表現迫使日本及時修改了執行計劃。一般來說,清軍的表現是出乎意料的,其戰鬥力也很低下。不久,日軍完成了第二階段的上半部分。清軍保衛鴨綠江三萬人。當日本人攻擊許多陣地時,他們幾乎沒有開槍或子彈。日軍熱烈歡迎“吃漿”,他們誤以為戰前的輿論宣傳太成功了,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對即將到來的戰鬥產生了不切實際的幻想。金旅戰役後,日軍進展比較順利,很快佔領了遼東半島。在海戰中,日軍成功降落在山東半島的榮城並佔領了威海衛。柳工島海軍港口在日本被陸地和海洋包圍,成為被困動物。在佔領了黃金旅之後,日本人繼續從該國前進。皇帝劉Kun儀部署了清軍的宋慶,吳大成,易唐閣,長順等,五次進攻海城。但是,日軍開闢了其他戰場,打亂了清軍。戰術安排。在牛莊和田莊臺的戰鬥中,儘管日軍佔據了陣地,但他們的傷亡率也很高。英勇的清軍(主要是湖南軍)對日軍進行了正面攻擊。他們不怕犧牲。有時候,他們寧願永遠不投降,特別是宋慶部落,伊克唐·安倍和聶世誠部落。日軍也很嫉妒這些強硬的對手。在田莊臺一戰中,日軍出動了兩萬多人,並攜帶六,七十門大炮。清軍在遼東戰場上有6萬多人。實際參加戰鬥的人數與日本軍隊的人數相似,但大炮的數量僅為對手的三分。在街頭戰鬥中,日軍採用了開火的方法。許多退回到巷子裡的清軍被殺或受傷。戰鬥的結果是,日軍傷亡超過160人,清軍傷亡超過2000人。日軍佔領了包括遼河以東的天莊臺,並失去了所有敵人。在3月10日,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二天,日本人開始分批撤退。到3月13日,參加戰爭的所有三個師都撤至遼河(渾河)東岸的蓋平和牛。圈和牛莊三個地方。為什麼日本人從田莊臺撤出?主要原因是他們尚未為大規模深入遼河西岸做好準備。在牛莊和田莊臺戰鬥之後,這三個師雖然贏得了各種戰鬥,但傷亡程度各有不同,需要彈藥。其次,清軍某些部隊的頑強抵抗和犧牲也使他們害怕變得粗心。他們需要重新考慮並演示下一個進攻配置。在擁有超過2萬人的現有三個師的情況下,日軍不想自大地相信自己。太好了,畢竟,清軍沒有傷到骨頭和肌肉,而劉坤義卻動員了十萬多人。第三,田莊臺寂寞在遼河西岸。從軍事的角度來看,沒有有利於防禦的地形和工事。如果清軍不顧後果地組織類似於海城的連續反擊,則日軍不確定能否堅持下去。第四,隨著天莊臺戰役的結束,日軍在整個戰場上贏得了預期的勝利,實現了“以戰爭促進和平”的基本目標。日本為什麼要“利用戰爭促進和平”?因為他們不準備入侵和佔領中國的腹地,實際上他們沒有這種能力。他們在戰前唯一的勝利構想就是“割據”! “賠款”!說白了就是強盜。1895年1月,清政府派出內務大臣張銀環,湖南省長邵有廉和全權公使赴日本進行談判。但是,日本認為它沒有消除北洋艦隊的殘餘,沒有照顧清軍,也沒有達到。“促進戰爭與和平”的利益被最大化,這被忽略了。2月2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基本實現戰略目標後,最終放棄了談判條件,指定李洪章為談判對手,並明確了談判的方向,即割讓領土賠償。在田莊臺戰役的第三天,所有參戰的日軍撤退到了遼河東岸。當天,李洪章乘上了前往日本的輪船。清朝已經非常痛苦和痛苦。日本的直隸果斷戰役計劃可能會修改。日本避免了戰爭的擴大,因為戰爭的擴大會導致高昂的軍事開支和政府破產。慈禧太后衷心地不想逃離熱河或熱河。在其他地方,雙方在談判中具有真正的“誠意”。伊藤博文與日本的李洪章進行了以下對話:“中間大廳只有兩個句子,是和否。”“你不允許爭論嗎?”“只是辯論,但你不能減少它。”(本文所有圖片均為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清朝的宣傳海報)

  • 3 # 不沉的經遠

    由於在遼東戰場上輕鬆擊敗清軍,日本軍方沒有因為和談而降低對直隸決戰的野心。大本營開始加速在遼東半島部署兵力。3月7日,大本營任命參謀總長小松宮為徵清大總督,組成徵清大總督府。4月13日,小松宮率徵清大總督府從宇品港渡海前往旅順口。

    按照計劃日軍將為直隸大決戰投入步兵80個大隊,騎兵14箇中隊,野戰炮兵40個眾多,工兵13箇中隊的巨大兵力。

    這需要集中7個師團的兵力,所以總督府除了緊急從日本國內抽調70餘艘船舶調運近衛師團和第四師團開往旅順外,同時下令遼東戰場的日軍也開始集結。

    總督府計劃在日軍集結以後編成第一軍、第二軍兩個作戰部隊,從旅順口登船,在洋河口登陸以後攻佔山海關,以近衛師團防守山海關,第一軍為左翼,第二軍為右翼,進攻北京。所以在停戰前夕,遼東前線的日軍開始後撤,向旅順集中。

    但是4月18日徵清大總督府在旅順登陸以後,收到訊息,得知前一天已經簽訂了《馬關條約》,日本軍方蓄謀的直隸大決戰不得不停止。

    所以停戰前日軍的撤退是為了繼續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爭做準備,而不是真的要撤退。

  • 4 # 諸葛小蔡

    895年的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為120年前爆發的那場戰爭畫下了一個羞恥的句號。從此,這場戰爭中雙方的未來被永遠地改變了。甚至時至今日,回望中國與日本在此後所走過的歷程,甲午戰爭都是一個不能被忽視的“起點”,我們在這一天駐足思考,是為了明天的前行。

      歷史啟示:大時代需要大戰略

      甲午戰爭給中國帶來沉重災難,對中日兩國曆史命運、東亞戰略格局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風雲變幻的大調整時代,強烈呼喚全面系統的大戰略

      甲午戰爭的失敗,首先是清王朝維護其生存與發展需要的安全戰略的失敗。

      19世紀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大調整、大洗牌的時代。西方列強以工業文明為核心、以殖民主義為先鋒,依靠近代化的軍事力量,正掀起掠奪、瓜分世界的戰爭狂潮。但是,清王朝駕馭複雜環境的戰略能力極為薄弱,對於“如何保全和局?如何徐圖自強?如何陰為戰備?”等核心問題,始終缺乏統一認識,沒有總體設計,戰略步驟、措施不明確、不繫統、不堅決,極大影響了清王朝的軍隊建設、戰爭準備、威脅判斷等諸多方面的認識、決斷和行動。

      日本卻採取了“武力崛起”。日本明治天皇一登基,即確定“內須維新,外須擴張”的總方針。雖然日本走上武力擴張的道路不可取,但其目標明確、步驟清晰、步伐堅定的大戰略運籌,既讓後人高度警惕,也有許多值得可借鑑之處。

      當今時代,構建一個擁有全球視野以及目標清晰、系統完整、一以貫之的大戰略,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保持戰略定力,奪取勝利的重要保證。

      誰先完成軍事力量體系和戰略指導的重塑,誰將收取超額戰略紅利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開始以軍事近代化為核心的洋務運動。但這只是暫時的、表面的,清政府從未在王朝大戰略的層面上重視過變革主張。因此,甲午戰爭前搞了30年的洋務運動,幾乎是軍事變革單騎獨進;在軍事變革領域中,不過圍繞著軍事裝備和軍事技術打圈圈。

      甲午戰爭中清軍的落後,不是將士在戰場上拼命作戰和流血犧牲能夠彌補的,也不是簡單歸結為少數頑固派的破壞。事實上,落後保守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和文化心理,是阻礙中國軍事變革強大的社會基礎。

      當文化自豪感讓華人看不到這些真理時,日本維新變革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日本不但在軍事裝備、航運、鐵路、電信等方面取得了成績,而且在軍制、法制、教育、政治、思想領域也厲行改革、除舊佈新。儘管日本的改革並不徹底,也具有軍國主義的色彩,但畢竟在近代化道路上邁開了堅定的步伐。

      近代中日間的競爭,實際上是改革的賽跑。甲午戰爭正是對兩國30年軍事改革和社會改革的總檢驗。清政府沒有把握好機遇,失敗只是早晚的事。

      甲午戰爭既是物質力量的較量,也是對國家精神意志的全面考驗

      甲午戰爭爆發時,西方列強普遍認為中國力量強於日本。中國國民輕視日本之心更是達到極點。1894年7月28日《申報》的評論是典型表現:“以我堂堂天朝,幅順之廣大,人民之多,財賦之厚,兵卒之精,十倍於爾,爾乃不自量力,輕啟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勢矣。”這雖體現華人盲目輕敵自大的心態,但也說出了中國具有雄厚戰爭潛力這個事實。

      但是,戰爭絕不僅僅是物質力量的較量。

      旅順號稱遠東第一要塞,然而,日軍花費近8個小時,屏息潛行攻進炮臺時,清軍早已蹤跡全無。

      甲午一戰,清軍中不乏英勇如左寶貴、鄧世昌這樣的將士,但更多是“養兵千日,用時一逃”的景象。清軍大多不知道為誰而戰?為什麼去戰?

      戰爭爆發後,清廷上下不顧前線激戰、犧牲,仍然窮盡奢華為慈禧賀壽。但在日本,明治天皇親臨廣島大本營指導戰爭,皇后連續巡視醫院慰問傷兵,激發了日本軍民為天皇、為國家而戰的熱情。

      歷史反覆證明:國家的強弱在於經濟狀況和國防實力,也在於國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積極進取的國家意志和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是實現經濟繁榮和國防強盛的原因而非結果,也是維繫一個國家由弱變強、長盛不衰的永久動力。

      偉大的戰略迫切需要強大的軍隊

      近代以來,因為沒有強大的國家和軍隊,華人民才受盡苦難;正是建立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中華民族才贏得獨立與解放;正是因為有了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的保衛,華人民才擁有一個甲子的和平與安寧。

      “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的力量保障!”這是近代以來華人民從慘痛教訓中得出的結論,是人民軍隊必須肩負的偉大歷史使命。

  • 5 # 歷來現實

    如果真要是跟《馬關條約》的談判和簽訂有關係,日軍把兩萬多軍隊回撤,穩固一下戰場形勢,根據談判結果再決定未來走向,倒也情有可原。

    可關鍵是,日軍撤離田臺莊戰場時,李鴻章還在中國,沒有上路呢!

    甲午戰爭中日雙方宣戰(1894年8月1日)後第五天,日本大本營制定的作戰方案被天皇透過。

    第一階段,與後來真實的甲午海戰和北韓陸戰的時間和過程相一致,日軍實現了戰略目的,打垮了北洋海軍主力,從北韓半島把清軍趕回國內。

    日本的第二階段方案本來是有三個變種。

    因為在第一階段的激戰後,對於日本來說,有可能面對三個結果。

    一個自然是勝利,後來的戰爭走向無限趨近這個方案。

    第二個是僵持,這對國力尚且孱弱的日本來說,是不願看到的,但仍求固守北韓半島。

    第三個則是預計清軍會乘勝追擊,進攻日本本土,方案目的在於做好本土防禦工作。

    真實的第一階段作戰後,最後的結果,日本完勝,與日本的想象一致,清政府並沒有屈膝投降。因為清政府還有底氣,底氣一是在於北洋艦隊雖然遭受重創,但在李鴻章的授意下,仍然有不少北洋艦隻躲入軍港,日本只是取得了海面控制權。第二是戰爭沒有在中國土地上打響,在這種情況下指望清政府投降是不現實的。

    於是日軍大本營開啟了第二階段戰役,他們的對手清軍也在源源不斷的完成陸地上的增援準備,準備抗擊進犯領土的日軍。

    按照日軍大本營制定的第二階段“甲”方案(因為第一階段獲勝,所以進入甲方案),日軍第二階段的最終目的是透過海軍艦隊,把大規模兵力經過渤海灣運輸到直隸海濱,與清軍主力在京津周圍的直隸一帶進行大決戰,對賭國運。

    但在第二階段戰役開始後,日軍跨越國境後,清軍的表現讓日本也不得不及時修正執行方案,總體來說,清軍的表現很出乎意外,戰力低迷。

    很快,日軍完成了第二階段的上半場工作,清軍三萬人防禦的鴨綠江江防一戰,日軍進攻很多陣地時幾乎都沒放一槍一彈,甚至九連城的百姓還出來“簞食壺漿”,熱烈歡迎,日軍喜出望外,誤以為他們戰前的輿論宣傳太成功,獲得了很紮實的群眾基礎,對即將到來的路上戰鬥產生了不切實際的幻想。之後的金旅之戰,日軍進展也比較順利,很快拿下了遼東半島。

    海上的戰鬥,日軍也順利在山東半島的榮成登陸,攻下威海衛,劉公島軍港陷入日本海陸包圍,已成困獸。

    拿下金旅後,日軍繼續從陸上挺進。

    欽差大臣劉坤一部署清軍宋慶、吳大澄、依克唐阿、長順等部,先後五次攻打海城,日軍卻除了佈置固守海城之外,又開闢了其他戰場,打亂了清軍的戰術安排。

    在牛莊、田莊臺等戰鬥中,日軍雖然都攻下了陣地,但也付出了很高的傷亡率,表現英勇的清軍(以湘軍為主力)給了日軍迎頭痛擊,他們不畏犧牲,有時候寧肯巷戰到底也決不投降,尤以宋慶部、依克唐阿部、和聶士成部為甚。日軍對這幫頑強的對手也頗為忌憚。

    田莊臺一戰,日軍出動了兩萬餘人,攜帶有大炮六七十門,清軍在遼東戰場有六萬餘人,真正投入戰鬥的人數與日軍數量彷彿,但大炮數量只有對方的三分之一。在巷戰中,日軍使用了火攻戰法,退入巷中的清軍士兵多有死傷,戰鬥結果是,日軍傷亡一百六十餘人,清軍傷亡兩千餘人。日軍佔領了田莊臺,包括遼河以東,盡落敵手。

    3月10日,也就是田莊臺一戰後的第二天,日軍開始分批後撤,到3月13日,參戰的三個師團全部撤回遼河(渾河)東岸的蓋平、牛圈子、牛莊三地。

    日軍為什麼要撤出田莊臺?

    最主要的原因是還沒有做好大規模深入遼河西岸的準備,經過牛莊、田莊臺等戰鬥,雖然取得了各處攻堅戰的勝利,但這三個師團也有不同程度傷亡,需要彈藥補充。

    第二,清軍某些部隊的頑強抗擊和犧牲精神也使得他們不敢大意,需要重新考慮論證下一步的進攻配置,憑藉現有的三個師團區區兩萬餘人,日軍不想妄自託大,畢竟清軍未傷筋骨,劉坤一能夠調動的軍隊規模達到了十餘萬。

    第三、田莊臺一地孤懸遼河西岸,從軍事上來講,並無有利於防守的地形和工事,萬一清軍不計後果組織類似海城那樣的連續反擊戰,日軍沒有把握能夠固守。

    第四,隨著田莊臺戰役的結束,日軍全線戰場已經取得預料中的勝利,“以戰促和”的基本目的已經達到。

    日本為什麼要“以戰促和”?

    因為他們也沒有做好侵略並佔領中國腹地的準備,實際上也並不具備這個能力,他們戰前唯一的勝利構想就是“割地”!“賠款”!說白了就是強盜。

    1895年1月,本來清政府已經派出了戶部侍郎張蔭桓、湖南巡撫邵友濂為議和全權大臣,前往日本談判,但日本考慮到當時沒有消滅北洋艦隊殘軍,沒有打疼清朝陸軍,沒有達到“以戰促和”的效益最大化,沒搭理這茬。

    2月2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基本達成戰略目的後,終於丟擲了談判條件,指定李鴻章為談判對手,指定了談判方向,那就是割地賠款。

    田莊臺戰役後的第三天,參戰日軍全部退回遼河東岸,也就是在那一天,李鴻章踏上了開往日本的輪船。大清朝被打得已經很痛很痛了,日本的直隸決戰計劃可以被修正掉了,日本避免了擴大戰爭導致軍費高企,政府破產;而慈禧太后也發自肺腑地不想再逃亡熱河或其它地方北狩西狩,雙方具備了談判的真正“誠意”。

    伊藤博文在日本與李鴻章發生瞭如下對話:

    “中堂唯有允、不允兩句話而已。”

    “難道不準分辯?”

    “只管辯論,但不能減少。”

    (本文配圖全部為甲午戰爭清朝宣傳畫)

  • 6 # 五味社

    日本大本營為“直隸平原決戰計劃”做準備。

    由於甲午戰爭的發展完全符合日本大本營的戰爭預期,在佔領澎湖列島後,日本大本營認為進軍山海關,在直隸平原與清朝主力作戰已經成熟。

    為此,1895年3月16日,日本在旅順成立“徵清大總督府”,小松宮彰仁親王任“徵清大總督”,全面指揮侵略中國的軍事行動。

    因此,雖然馬關和談開始,但日本並沒有停止戰爭腳步,反而加緊軍事調動,為了在談判桌上獲得更大的戰爭資本。

    但是,歷時8個月的甲午戰爭,日本“國內海陸軍備殆已空虛”,社會危機不斷。最終,《馬關條約》簽訂後,戰爭結束。

  • 7 # 小鎮月明

    日軍勝戰卻退兵,這是何道理?難道日軍自信於戰利,很多人不敢相信如此做法會有什麼好處對日軍呢?多方看法不盡相同,在各家爭談之中,我想主要還是先提及一下《馬關條約》,其為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馬關(今下關市)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馬關條約》的簽署標誌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

    清朝全權代表為李鴻章、李經方,日方全權代表為伊藤博文、陸奧宗光。根據條約規定:1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2中國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與遼東半島給日本,3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4允許外華人在華投資開礦辦廠。 至於退兵之時日皇如何定奪,請聽分析。

    一、日本浪人刺鴻章,甲午海戰無後補。

    我認為這是日本退兵主要原因之一,在甲午海戰清朝戰敗之時,日本浪人為得到更高利益,才冒進刺殺李鴻章,未果,日本為安撫李鴻章,講原本打算清朝賠款3億兩白銀,結果降至2億兩白銀,並且承諾只要李鴻章及其子簽訂喪權辱國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就2萬大軍撤退,必須雙方時時刻刻遵守條約;但其中還有一個原因是甲午海戰中日軍未料到清朝北洋軍閥如此不堪,日本戰軍後方補給不足,長此以往,戰線太長,對以後入侵華中內腹不利,最有可能順水推舟藉機退兵,為以後做打算。

    二、列強欺日分杯羹,意圖瓜分助野心。

    4月17日,在簽訂《馬關條約》的同一天,見到小小的日本竟然一戰成名,見利眼紅的沙皇俄國發出了一道宣告似乎為不滿日本侵日,強調日本必須放棄遼東半島。如果不放棄的話,將會遭到俄、法、德三國的海上攻擊。三國武力介入,迫使日本歸還遼東半島。但條件是清政府增加三千萬兩的“贖遼費”。而英國當時未見到利益,美國“中立”,但甲午海戰已經勾起各列強瓜分中華的野心。無奈之下日軍也有可能退兵,以讓各大國滿意,將各國敵意戰火引向腐敗落後的清朝。

    三、調整戰局聚強兵,鼓舞人心後滅清。

    日本天皇在甲午海戰勝利後,的確未料到能夠勝利,,原本打算透過海軍艦隊將軍隊經渤海灣運輸到直隸海濱,與清軍在京津周圍的直隸一帶生死一局,但北洋海軍未被全清,對以後臺灣交接管理未能做好準備,不如借風打火,將兵撤回,為以後能夠拿下臺灣助力。但未料劉永福帶領號稱殺神黑旗軍敵日3萬大軍雖敗猶榮。日本天皇入臺惡夢雖得逞,但也損失慘重,於其想其未撤兵2萬,它又如何?我想臺灣保衛戰一定會勝利。

  • 8 # 史料未及VL

    《馬關條約》簽訂前,日軍勝戰卻退兵,這是何道理?難道日軍自信於戰利,很多人不敢相信如此做法會有什麼好處對日軍呢?多方看法不盡相同。

    個人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甲午海戰無後補,甲午海戰中日軍未料到清朝北洋軍閥如此不堪,日本戰軍後方補給不足,長此以往,戰線太長,對以後入侵華中內腹不利,最有可能順水推舟藉機退兵,為以後做打算。

    其二是日本大本營為“直隸平原決戰計劃”做準備。

    由於甲午戰爭的發展完全符合日本大本營的戰爭預期,在佔領澎湖列島後,日本大本營認為進軍山海關,在直隸平原與清朝主力作戰已經成熟。為此,1895年3月16日,日本在旅順成立“徵清大總督府”,小松宮彰仁親王任“徵清大總督”,全面指揮侵略中國的軍事行動。

    因此,雖然馬關和談開始,但日本並沒有停止戰爭腳步,反而加緊軍事調動,為了在談判桌上獲得更大的戰爭資本。但是,歷時8個月的甲午戰爭,日本“國內海陸軍備殆已空虛”,社會危機不斷。最終,《馬關條約》簽訂後,戰爭結束。

  • 9 # 小梁說歷史2019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是日本的戰略意圖已經實現,況且日本自身也沒有做好全面佔領中國的準備;其次是甲午中日戰爭,中國雖然戰敗,但實力猶存,日本要想全面佔領中國,它還做不到;再次中國這麼一大塊蛋糕,西方國家不可能讓日本獨吞。所以日本在達到既定戰略目的之後,為了能與清朝簽訂《馬關條約》,主動將軍隊撤出戰場。下面我簡要分析一下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

    一、中日政治體制對比

    19世紀60、70年代清朝開展了“洋務運動”,國家經濟和軍事實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國家政體依然是落後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階級內部腐化嚴重,政府運轉效率低下,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1868年日本透過“明治維新”,採用君主立憲制等西方國家先進的政治制度,正式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1888年,日本經濟快速發展,急需拓展海外市場,由自由資本主義像帝國主義過渡。日本開始講眼光瞄準了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

    中日幾乎在同一時間,開始變法改革,中國採用的方式比較保守,基本沒有動搖社會發展的根基,日本則是採用激進 “壯士斷腕”的方式,迅速完成了資本主義的改造,政府工作效率得到極大的提升。中日兩國在政治體制上比拼,日本有巨大的優勢。

    二、中日兩國軍事實力的對比

    清朝:1888年清朝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有軍艦25艘,2000噸以上的軍艦7艘,總噸位27000多噸,但是之後,清朝再也沒有購置過新的軍艦,1891年之後連彈藥都停止購買,海軍日常訓練都面臨彈藥不足的困境,更何況如果遇到實戰,後果不堪設想!

    反觀日本:自1890年開始,日本拿全國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軍隊,日本海軍軍艦由1890年時,2000噸以上軍艦5艘,總噸位17000多噸,到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時,軍艦劇增至32 艘、魚雷艇24艘,總排水量72000噸,遠遠超過了北洋海軍。

    單拿海軍軍艦一項來說,日本不僅軍艦噸位數是清朝軍艦的接近3倍,而且日本海軍軍艦均為最新型號,無論是艦載武器裝備的火力還是射速等,都遠超北洋海軍,說全面碾壓都不為過。

    三、日本想要獨吞中國,那是“以蛇吞象”

    雖然日本海軍全面碾壓北洋水師,但是清朝還有陸軍可以與之抗衡,加上中國幅員遼闊,極大的戰略縱深,日本想要全面佔領中國,還是不太現實(參考中國八年抗日戰爭)。清政府高層腐敗無能,現在一味的希望透過割地賠款來快速結束戰爭,以維持自己能夠繼續統治中國。加上外國勢力也不希望日本獨吞中國,以日本目前的實力還是無法同西方國家抗衡,迫於壓力,日本也不得不退兵。

    綜合以上因素,日本政府也充分認識到自身的能力,在自己戰前制定的戰略意圖已經達到的情況下,主動撤兵,與清政府修好。迫使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簽訂《馬關條約》之後,日本一躍成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雖然國家戰敗了,但那些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們,值得我們一生銘記!那些為了國家民族而戰的英雄們永垂不朽!

  • 10 # 李哥的幸福生活

    首先是日本的戰略意圖已經實現,況且日本自身也沒有做好全面佔領中國的準備;其次是甲午中日戰爭,中國雖然戰敗,但實力猶存,日本要想全面佔領中國,它還做不到;再次中國這麼一大塊蛋糕,西方國家不可能讓日本獨吞。所以日本在達到既定戰略目的之後,為了能與清朝簽訂《馬關條約》,主動將軍隊撤出戰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遊戲本可以升級顯示卡嗎?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