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2
回覆列表
  • 1 # 左國曹

    先解釋一下,這是一個古漢語詩詞的用詞。所謂“出韻”,就是應用韻或可以用韻處用了不和全詩韻腳的字。

    “出韻”的錯誤,我找出了以下兩點,供大家參考:

    一、現代漢語拼音造成的錯用出韻

    我們知道現代漢語拼音分為兩部分:“聲母”和“韻母”,人們往往認為“韻母”的“韻”即是從古漢語的音韻中發展出來的。其實不盡然,現代漢語把古漢語一些臨韻的字的韻合併起來作為一種讀法。如古漢語平聲一東韻和二冬韻,照現代漢語來看,二者是同韻母,可是古漢語中“東”和“冬”卻不屬於同一韻部的。

    而唐詩中流傳最廣的今體詩(律詩、絕句、排律等一類)對壓韻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除首聯出句(全詩第一句)可以出韻外,其它當用韻處通常都必須嚴格以同韻部壓韻。因此錯用臨韻是一種易犯的出韻錯誤。

    二、入聲與平聲混用壓韻造成出韻

    之前我已經提到,入聲是仄聲,今體詩限用平水韻,上、去、入聲皆不可壓。

    先舉一首和韻詩:

    除夕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壓的是平聲七虞韻,首句用六魚韻中的“除”字出韻是允許的,前面已經提到了。要說的是,用“爆竹”的“竹”或者“富足”的“足”字來壓韻行不行呢?不行。不要看這幾個字現代漢語的讀音相同,其實它們的韻是完全不同的。“竹”和“足”都是入聲字,是屬於仄聲範疇的,不能與前面的“蘇”和“符”壓韻。

  • 2 # 詩工廠

    出韻之說顯然產生於隋唐之後,在《切韻》《集韻》《平水韻》等韻書出現之前,人們創作詩文,多半隻會按自己的語音叶韻,如此自然只有叶韻與不叶韻之分,而無合韻、出韻之別。

    古代科舉在考詩賦之時,都會限題、限韻。所謂限韻,必然會以某韻書為標準。如限平水"十四寒"韻,則詩中韻腳不能用"十三元""十五刪"之字。而由於歷代語音的變化、各地方言的差異,韻書所規定的韻部往往未免與作者的口音有所不同,此時就比較容易發生出韻的情況了。

    清代有"平生雙四等,該死十三元"這一笑話,具體是說某秀才兩回考了四等,只是因為沒分清十三元與其他䪨部的區別。事實上,恩、根、繁、言等字,都屬於十三元。清人、現當代人若不曾認真學習,的確難免搞錯。

    另,本人極不推薦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至於是什麼原因,說來話長,所以就暫且不說了。

  • 3 # 詩畫之美

    詩詞出韻是指在律詩偶句韻腳上不用本韻之字,或落韻,或竄韻,或走韻,而用鄰韻或它韻中的字。出韻與格律詩要求一韻到底是不相合的,應是詩家大忌。

    我認為詩詞出韻的產生可能有三種情況:

    第一:初學詩詞者練筆時,可能出韻。他們對平仄或韻腳的概念模糊,再加上也不熟練,在寫作實踐中可能經常出現出韻。因為任何一種學習和進步,都是一個從“零”到“有”,再從“有”到“好”,再從“好”到“優”,只要堅持不懈,以後都會日漸好轉,都會從一個量的飛躍到一個質的飛躍。

    第二:某些詩詞高手在一些特定場合或特定氛圍裡即興而寫的作品,可能出韻。清代袁枚在他的《隨園詩話》裡說:“太白斗酒詩百篇。東坡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不過一時不到語,不可以詞害意。”

    第三:也有詩詞高手在創作時,因為是為了追求意趣,而故意為之,所以,出韻是末事,平仄是末事,詞句是末事。《紅樓夢》裡黛玉道:“正是這個道理,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 4 # 老街味道

    問題:詩詞出韻是怎麼產生的?

    前言

    作詩的時候,押韻出問題,不僅僅現代人有這種情況,在古代也有。

    例如科舉的時候,就有舉子出韻。甚至古代的大詩人如蘇軾、杜甫、元稹、黃庭堅等人也會有這種現象。擅長詩詞的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也有出韻的現象。

    一、什麼是出韻?

    出韻並不是不押韻,作詩不押韻完全是外行,不值得一談。

    這裡是說真正的詩人作詩出韻。

    1、韻書與押韻標準

    詩人作詩以韻書為標準,起於隋唐,隋朝文人制定的《切韻》以後,唐宋朝的韻書都依據《切韻》為基礎改編。

    科舉時,以官方的韻書為準,押錯了韻,即為出韻,也叫做落韻。

    2、首句押鄰韻與尾句押鄰韻

    格律詩的首句是可以借鄰韻的,不被認為出韻:

    幕下郎官安穩無【 虞韻】,從來不奉一行書【魚韻】。固知貧病人須棄,能使韋郎跡也疏。【魚韻】

    在唐朝,格律詩首句押鄰韻可以,但是尾句押鄰韻不行。

    例如元稹的《行宮》就出韻了 :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前兩句押一東,最後一句押二冬。 冬、東不同韻。

    3、孤雁出群格與孤雁入群格

    明朝人謝榛在《四溟詩話》搞了個孤雁出群格的說法:

     七言絕律,起句借韻,謂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

    清朝人仇兆鰲 在《杜詩詳註》中提到了一個孤雁入群格:

    前投幕府詩,本用魚韻,而起借七虞無字,謂之孤雁入群格。

    兩個人的說法完全相反,同是首句押令韻,明朝人說出群,清朝人說入群。

    仇兆鰲認為的孤雁出群格是另一種說法:

    此題客舊館,本用青韻,而後借八庚聲字,謂之孤雁出群格。

    《客舊館》是杜甫的詩,後面會有介紹。

    二、為什麼出韻

    詩人作詩為什麼出韻呢?

    1、規則改變

    這裡要拿另一首詩作例子,《七律·長征》種,寒、刪混押,作為格律詩的標準,也出韻了。

    2、詩人的疏忽

    詩人作詩也有疏忽的時候,怎麼證明他是疏忽呢?

    很簡單,古人科舉考詩賦的時候,押韻是絕對不能出錯誤的,科舉中的詩和賦都要求按照韻書押韻。但是偏偏有考生押錯了韻。

    清朝時,1860年的殿試考生中,詩題為“紗窗宿鬥牛得門字”,門,在平水韻【十三元】韻部。

    "肅門五君子"之一的高心夔自以為狀元之才,結果在考詩的時候,記錯了 【十三元】這個韻部的字,至於他到底是押錯了什麼韻,眾說紛紜,清人崇彝《道鹹以來朝野雜記》 說他錯用了“十四寒”;有人說他錯押了十一真、有人說他錯押了十二文.......

    他的同門王闓運事後揶揄高心夔“平生雙四等,該死十三元”。

    總之,高心夔押錯了韻,最後僅位列四等,結果一直鬱悶到死:

    ”負幹濟之才,士不得志,年未五十鬱郁以歿。"

    【十三元】中,有原、猿、 煩 、門、 存、 孫等,韻母有an、有en、un,確實很容易搞錯。即使曹雪芹也在十三元栽過跟頭。

    三、古人出韻的故事

    1、曹雪芹錯用“宣”這個字”

    曹雪芹很喜歡用十三元,《紅樓夢》中有很多押十三元的格律詩。但是他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

    《紅樓夢》第七十六回中寫到黛玉、湘雲用十三元聯韻作詩的故事:

    湘雲道:“偏又是‘十三元’了。這韻少,作排律只怕牽強不能押韻呢。少不得你先起一句罷了。

    曹雪芹寫這一段的時候,有一個字落韻了:

    湘雲只得又聯道:觥籌亂綺園。分曹尊一令,黛玉笑道:“下句好,只是難對些。”因想了一想,聯道:射覆聽三宣。骰彩紅成點。

    十三元里有“喧、萱、暄”三個字,但是“宣”這個字卻在下平【一先】,所以出韻了。

    2、杜甫的出韻

    上面提到仇兆鰲的《杜詩詳註》時,提到這句話:

    此題《客舊館》,本用青韻,而後借八庚聲字,謂之孤雁出群格。

    杜甫《客舊館》如下:

    陳跡隨人事,初秋別此亭。重來梨葉赤,依舊竹林青。風幔何時卷,寒砧昨夜聲。無由出江漢,愁緒月冥冥。

    這首詩的第六個韻腳是:聲,屬於【 庚】,其他韻腳亭、青、冥都屬於【青】。仇兆鰲說這是“孤雁出群格”。

    按照唐律來說,這個聲,其實也出韻了。假如科舉的時候作詩,是不能犯這種錯誤的。

    結束語

    出韻,詳細一點來說,就是格律詩在押韻的時候,錯押了鄰韻。例如互為鄰韻的冬東不是一個韻部、互為鄰韻的江陽不是一個韻部、互為鄰韻的青庚不是一個韻部、互為鄰韻的先寒刪先不是一個韻部。

    鄰韻只能用在格律詩的首句,否則就是出韻了。

    至於進退韻、轆轤韻等,其實都是格律詩出韻的現象。不過確實有詩人有意為之。

    黃庭堅有一首詩,魚、虞混押,有人解釋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流行的虐貓事件,怎麼能夠有效控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