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看鑑地圖

    中國的人才選舉最早其實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

    打破以血緣為主的養士和客卿制度

    群雄爭霸的春秋戰國時期,因為兼併戰爭的頻繁發生,貴族又趨於沒落,一些下層的知識分子就擺脫了貴族的人身依附,得到了自由流動的社會環境。

    這些知識分子如果想要發揮自己的才能作用是需要依附國君的賞識,而國君也需要大批的人才來強大自己的國家,於是乎便興起了招聘制度。比如齊桓公因管仲的輔佐而稱霸中原,秦孝公更是對商鞅的信任而使得秦國更加富強。

    除了招聘制度外,春秋戰國之時,一些國君、宰相等人會召集一些有學問、有才能的人,作為客卿

    這些人員為官員獻良策,或者官員從這些人中挑選適當的人才,委任官職。比如秦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和楚國的春申君、以及秦國丞相呂不韋,門下食客都號稱三千。

    對中國人才選舉進一步最佳化的察舉制

    兩漢大致歷時400多年,在古代的封建社會初期之中,形成的大一統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獲得了諸多發展。

    在西漢王朝建立之後,為了適應大一統國家的人才需求、人才培養、選拔和任用,察舉制度開始應時而生。到了東漢時期,察舉制已經日臻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國古代特色的人才和選拔制度。

    兩漢的教育政策也是以察舉製為軸心的。朝廷定製下選舉和考試的政策、標準,教育也自然而然地向這些標準和政策靠攏。從察舉制來看,主要分為兩種,其一為由下而上的推薦,另一個則是由上而下的考核。

    人才選拔的步驟可以說是兩步。第一步是皇帝下達命令讓三公九卿還有地方郡守等官吏,按照一定的標準把各地品德高尚,才華出眾的平民推薦給國家。第二步便是國家進行直接任職或者用某種形式進行考核,從而擇優選取。

    這種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察舉制也讓整個漢朝形成尊重人才、推崇理性、注重德行的世風。對於西漢時期來說,舉賢良之士頗多,東漢則是注重孝廉。漢代儒家大師董仲舒便是經過兩次舉薦而當上江都相的。

    這種以儒家經學為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的選官制度的退出,也標誌著中國文官制度的正式確立,進而也奠定了後來科舉取士的基礎。

    東漢後期,宦官、外戚等官僚集團開始了激烈的爭權鬥爭,當宦官把握主權之後,朝廷和地方的官員便多有其安定,權貴也開始肆無忌憚的插手選舉。比如河南尹田歆,本應該按照規定選取六個孝廉的人員,但其中有五個是由權貴指定的。

    後期,察舉就幾乎成為了名存實亡的產物。更有古語云:“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到184年時,發生了黃巾軍大起義後,察舉也就此停止了。察舉制的破壞,也促進了新的人才選舉制度 —九品中正制。

    由鼎盛到衰敗的九品中正制

    在中國魏晉南北朝實行的九品中正制,可以說是產生於公元192年的壽張之戰。這種人才選舉制度在中國一直實行了四百餘年。這種制度的建立也和當時的唯才是舉的方針分不開的。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而這裡的“中正”便是指有名望的推薦官。一般各州郡的中正官都是由本籍人在中央任職的官員來兼職,這些中正官根據家世、才德評定轄區內的人才品級、等級。

    九品中正的結構是在司徒尚書的領導下,各州、郡、邑設定中正,掌管人才選舉。州、郡、邑的主簿、功曹與中正密切相配合。在中正下又設定了訪問、評議,他們協助中正一起評定,為三年一次核實更正品第作準備。

    從公元220年到280年間,九品中正使得魏晉時期人才濟濟,是動盪的北方安定下來,同時也促進了生產的繁榮和國家的統一。就在全國各大領域都有很大的進步之際,九品中正制開始由鼎盛時期走向衰敗,並逐漸阻礙整個社會的前進步伐。

    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

    在古代中國,士被稱為“四民”之首,因為他們掌控著整個社會的絕大部分資源,此外還擁有著良好的經濟條件。一方面,入仕對於社會底層的人員來說,是他們進入統治階層和核心的主要渠道,也是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

    另一方面,統治階級想要選拔出更優秀的人員,一個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是必備的。而考試製度便是為統治者維持社會穩定的完美選擇,並且有益於統治階級對被統治者們的思想奴化。於是乎,明清的科舉制應運而生。

    在明朝之初,人才選拔有兩類:科舉制和薦舉制。清朝時期,便沿用了明朝的科舉制度,並且在立國之初便開始開科取士,將科舉制度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形成了史上最為周密和嚴格的制度。

    清朝時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三個級別。考取功名的人員經過生員、舉人和進士三個步驟,最終成為“士”。除了這些之外,還有統一的考試時間、內容和考試形式。考試內容是以《四書》、《五經》進行命題,並且以程朱理學註解為標準。

    此外,清朝的科舉格式上也有眾多要求。通常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出題、中股、後股、束股、收股等部分組成,其中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必須用排比對偶句,共有八股,也被人們稱為八股文。

    八股文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在選舉方式的統治上長達500多年。明清時期可以說是科舉制度發展的鼎峰,但是科舉制度也最終使得清末走向滅亡。

  • 2 # 卿嵐譶歷史

    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從姜子牙說起,姜太公釣魚 願者上鉤,由此看從商周時期開始選拔人才要遇明君,而人有真才實學。

    到了漢朝逐漸形成較為規範的察舉制,主要考察的是人才的品質,所以說人“品”很重要。品質中佔比重最高的是“孝”,畢竟百善孝為先。

    魏晉南北朝時期,將察舉制進行了繼承和發展,設立大小“中正”官來評價人才,將人才細分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當然評選的標準還是老百姓公認的輿論。南北朝那會士族門閥腐敗至極,他們的後代藉助門第就能直接當官,所謂的評選便形同虛設了。

    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推行科舉,打破門第,開始有寒門學子走上政治舞臺。科舉制在唐朝發揚光大,並透過科舉選拔出了大批的寒門名士,充實了唐朝的朝堂,正是這大批真正才子共同繪就了一副大唐盛世圖。而科舉制一直到清才推出歷史舞臺,科舉的內容也日漸僵化,變成了“八股文”的代名詞。

  • 3 # 歷史滴程序

    中國史上真正稱得上選拔人才,並且,形成制度的是漢朝確立的“察舉法”。察舉:顧名思義就是考察、舉薦的意思。上級對下級或對士子進行考察,將其中的優秀者向朝廷舉薦任職,這種制度一直延續了600年。

  • 4 # 追求珍理的夢

    答:分為四個:世官制、察舉制、9品中正制、科舉制

    世官制,是透過家族血緣關係,將管職限定在貴族範圍內。

    察舉制,主要以“德、才”作為選拔人才的依據,以孝廉為重要考核科目。

    9品中正制,以所評定的品級,成為受官的依據。

    科舉制,是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 5 # 月下冷風吹

    1. 世官制  又稱世卿世祿制,主要存在於夏、商、周時期。它透過家族血緣關係來確定政府各級官員的任命,將官職限定在貴族範圍內,由貴胄子弟世代繼承祖上的權位。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它是歷史的進步,其產生的根源在於生產力的發展。  

    2. 察舉制  漢武帝時建立和發展了一整套選官制度用來選拔人才,即察舉制,其內容包括地方察舉和皇帝徵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官的最主要途徑之一。兩漢的察舉,主要是以“德、才”作為選拔人才的依據,以孝廉為重要考察科目,所以人們也常說“舉孝廉”。  東漢時期繼續實行察舉制,但隨著豪強地主勢力開始惡性膨脹,門第望族成為選舉的主要依據。在選官制度日趨腐朽的情況下,出現了一批世代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的豪門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並發展起來。出現“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腐朽局面。  

    3.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選官制度。三國時開始實行,隋朝時被廢除。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地方行政部門設定“中正”,對當地人物的德才進行評定,區別高下列為九等。“中正”所評定的品級,成為授官的依據。曹魏後期,尤其到了晉朝,九品中正制發生了變化,由於中正官職為世家大族所壟斷,選官任人唯看門第家世,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等級森嚴的局面。  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度雖然在當時看起來比較完善,但是無論從考選的物件和內容,還是從考試的方式和程式來看,都體現出封閉的特徵。其形式都是以官舉士,權操於上,百姓不得參與,民意無從體現。  

    4. 科舉制  科舉制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重要的選拔官吏制度。始創於隋朝;完善於唐朝;發展於北宋;衰落於明清。  

    (1) 隋朝:科舉制的創立  產生的原因:①經濟條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庶族地主的經濟勢力也得以增強,要求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②政治條件:士族地主勢力漸趨衰落。③階級關係:隋唐時期隨著士族和庶族力量對比的變化,原先以門第高低為主要標準的選官制度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狀況。隋唐統治者為擴大封建統治的階級基礎,採用科舉制給庶族參與政權提供途徑。 

    產生的過程: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始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2) 唐朝:科舉制的完善  

    唐朝繼承和完善了隋朝的科舉制度。表現在:一是唐太宗時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二是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還首創了武舉和殿試;三是唐玄宗時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後成為定製;把詩賦作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有利於唐詩的發展。  

    (3) 北宋:科舉制的發展與改革  

    北宋初年的科舉制比唐朝有了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在:第一,嚴格了考試程式,考試分為鄉試、省試、殿試三級,併成為定製。第二,簡化考試科目,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的科目。第三,在考試方法上實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第四,擴大錄取名額。例如宋太宗在位的二十多年間科舉取士近萬人。  

    北宋中期,王安石在進行變法時,對科舉考試的內容進行了改革。廢除了死記硬背的明經諸科,進士科不再考詩賦,專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專考律令、斷案等。後來隨著王安石變法的失敗,這些對科舉制改革的措施也被廢除。

    (4) 明清:科舉制的僵化  

    明清科舉三年一次,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明朝的科舉制與前代不同主要表現是實行八股取士制度。為了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明朝科舉制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科舉考試只從儒家的四書五經裡出題。考生不能發揮自己的思想見解。答卷的文體有嚴格的規定,文章機械的分為八個部分,被稱做“八股文”。

    明朝的科舉制,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知識分子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僵化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科技文化的發展,是造成中國社會發展緩慢、近代科技文化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5) 清末:科舉制的廢除  

    1898年戊戌變法中光緒皇帝下詔“廢八股改試策論”,戊戌變法失敗後,1905年,清政府宣佈廢除科舉制。自此,在中國實行達1300年之久的科舉制度終結了

  • 6 # 職場計程車

    你好,歷史的溪流為您答題!

    選賢任能,從而使中國的文化能夠代代相傳,直到現在。那麼古代是如何選賢的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察舉】

    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就是相當於地方長官從民間或者底下人才的推薦,這個既要看自己的運氣還要看自己的實力,機會來了你沒那個能力豈不是白搭。

    【徵辟】

    由皇帝直接出榜招攬天下英才。一般是皇帝急於辦什麼事,沒有合適的人選,那麼皇帝出皇榜,誰有本事揭皇榜就可以了,這種情況我們在電視劇裡面也能看到。

    【孝廉】

    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這一點可是古代一條硬性標準,一般來說只要是當官的,如果被查到在家不孝,那麼你的仕途就到頭了。

    【科舉】

    這個就好理解了,就是考試了!只要你書讀的多,到時參見全國的統考就行,只要達到進士的標準就有資格去做官了。科舉制度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但是往後一千多年一直延續了這種開科取士的方法,這對於底層的讀書人來說是一種最公平的升遷之路了。

    總得來說,後世基本上以科舉和察舉兩個並行的多,就像電視劇裡面看到的,由某一位大官在皇帝面前舉薦某位有才能的人,一般皇帝也是會同意的。

  • 7 # 伊為終愛

    從周朝開始,是世卿世祿制,秦朝由皇帝直接選任地方官員,到漢朝採用察舉制,標準是品德和才幹,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九品中正制,以出生為標準,從隋朝開始,隋文帝創立分科考試,隋煬帝設進士科,科舉制度開始形成,唐朝完善科舉制度,出現殿試和武舉,宋朝出現糊名制,考試製度逐漸日趨完善,明清出現八股取士。

  • 8 # 可樂事兒

    我們來從秦朝說起,秦朝有講究,你別看它還沒實行科舉制度,可選拔人才說法到真不少!首先呢,秦朝選官,第一你得有家庭背景,換句話說你得有錢,窮人當不了官,可見這社會多現實!拿韓信說,這貨開始就是一窮光蛋,一貧如洗,所以當不了官,可是他遇到了蕭何,蕭何家裡有錢,當了秦朝一個縣令,後來輔助劉邦,正是也遇到了韓信,從此改變了韓信的人生!第二呢你得懂法律,會書法,還說蕭何,蕭何勤奮好學,恰恰對歷代律令頗有研究。第三,你得年滿17!所以這是秦朝選拔人才的制度!

    我們來說漢朝漢朝實行的是鄉舉裡選,就是當時各個地方都可以推舉人才到中央,有三種形式,第一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即位的時候,就是下詔書,選拔全國各個地方的人才到中央去當官;第二呢,比如說哪裡突然鬧災荒,民不聊生,這就說明政府不行,得換人,皇帝又下詔全國各地推舉人才到某某鬧災荒的地方做事!這樣被推薦的人叫賢良,賢良之後還得接受考核,考核的官員寫一大堆問題,讓賢良們作答,如果考核官員覺得某個答案不錯,那麼恭喜相應的賢良成功上任,當然了,這種選舉方式是不定期的!第三種是一種特殊的選舉,比如說,皇帝哪天突發奇想,該派個人去西域傳波傳播大漢的文化了,順便帶回來點珍寶,這時候就需要像張騫一樣的人啦,這種人才得會說外語,瞭解當地民俗,還要能吃苦,能應變!或者治水,哪個人會治理方法啦,哪個人就能當官,所以有一種技能非常重要!後來呢,朝廷推舉孝廉,也是不定期的。

    漢武帝時,曾下了一次詔書,大意說:你們諾大一個郡,若說竟沒有一個孝子一個廉吏可以察舉到朝廷,那是太說不過去的事。而且地方長官的職責,不僅在管理行政,還該替國家物色人才;若一年之內,連一個孝子一個廉吏都選不出,可見是沒有盡到長官的責任。之後漢朝一百多個郡,每年都有兩百多個孝廉被推舉上朝廷!他們有的當郎官,有的被髮到別處做官!

    接下來,我們來說唐朝,盛唐科舉制度的成型著實改變了一大批人才的命運啊!我們先說唐太宗吧,這個皇帝把人才當時頭等大事,不拘一格,海納百川,廣攬賢才!夠開明瞭吧!而且不論親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不計較資歷地位,更不問出身,誰有本事就用誰,兼收並用,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在唐初上層管理集團中,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兄長,房玄齡是隋朝舊臣,張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還有這個皇帝他善於納諫,因為他相信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可見有個好伯樂是每一個千里馬的夢想!

    當時呢,一個讀書人要想科考,得參加童試,過了,參加縣試,接著是府試,府試過了,這個讀書人就成為了秀才!接著他就擁有了科考的資格,然後再參加鄉試,會試,殿試!都過了,就成了狀元,這輩子不用愁了……

    總的來說唐朝選拔人才有四點,一曰身,即體貌豐偉;二曰言,即言辭辯正;三曰書,即楷法遒美;四曰判,即文理優長!不怪朝廷上的人能文能武!

    我們再來講宋,這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宋朝選拔人才從戰爭未結束就開始了,但人家趙匡胤絲毫不在乎,建國當年就開始科舉,他實行文人治國,天下第一大錯!就靠那麼幾個人填滿所有職位!所以趙匡胤想了一個辦法 就是讓當年中舉失敗的當一回官!這叫恩科進士,可見中國從始至終就是人情社會,沒中舉的也成了進士……宋朝它其實有兩大科舉系統,常科、制科,常科像高考一樣,由國家規定考試相關內容,只要考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明經、明法、明字等科!不少吧!

    我們再說制科,這個就是皇帝舉辦的小範圍考試,且不管你背景多厲害 或者家境多貧寒,都可以參加,不過得由宰相推舉!這其中有不得不放棄常科參加制科的,比如富弼,北宋名臣,他為啥就必須參加制科呢,因為他老丈人晏殊當大主考,需要回避……當然也有逞能的,蘇軾和蘇轍,這倆兄弟已經中了進士還非要參加制科,最後入第三等,後來蘇軾因為自大,被貶到黃州……所以做人要低調!

    現在到了元朝,元朝科舉制度沒有取得發展,因為這是蒙古人的朝代!元代考試規模很小,全國舉人不超過300,元代16次科舉,進士才一千二左右,關鍵這科舉制度還體現蒙古人的氣息,換句話說,有著強烈的民族壓迫感,元廷將應試的舉子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類。在考題的設定上,“蒙古”和“色目”考生的考題要比“漢人”和“南人”考生的簡單許多;而且,前兩科的學生需要考兩場,後面的兩科學生要靠三場,所以漢族學生考上進士幾乎沒有!

    明朝也是科舉!明朝科舉有一些不同,首先是學校類別,一類是國學,比如國子監;一類是地方上的學校,由地方政府開辦!進入其他的學校根本進不了仕途!考試還是延續唐宋科舉的方式,不過內容嘛,就很侷限啦,當時學好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基本上學子就可以參加考試了。而且答題的方式也是有嚴格的限制,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這種型別的文章就稱之為八股文,許多考生為了追求語句排偶,就失去本意,搞得文章語句不通!嚴重限制了人才的能力!

    我們再來說清朝

    清朝起初科舉制度很像樣!後來出現了八股文,文字獄,導致清朝文化落後,於是19世紀80年代以後,清廷在認識到自身的落後之後,也開始尋求一定的變革,科舉制度這種覆蓋面較窄的取士方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朝廷的用人需求,清政府就對科舉制度進行改革,批准設立算數和自然學科!第二年又加入經濟學科想選拔更有思想和能力的人才,但是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就給取消了,科舉再次恢復舊制。後來從1906年開始,由學務大臣頒佈各種新式教科書,設立小學堂,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就被取消了!

  • 9 # Xiao胖2

    1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透過“世卿世祿”制度產生

    2到了漢代,朝廷為了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統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了一整套選舉統治人才的選官制度。這套制度包括察舉、皇帝徵召、公府與州郡闢除、大臣舉薦、考試、任子、納資及其他多種方式,不限於一途,而且還可以互動使用。

    3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及隋唐濫觴的科舉制。

  • 10 # 古驛輕塵

    古人對人才非常重視,為了求得人才不辭勞苦,如我們熟知的三國時期三顧茅廬的故事。為了蒐羅人才,豪門貴族不惜家財,養士成風,如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就以“食客三千”而聞名。

    古人選擇人才的標準是什麼呢?古人認為人才要“德才兼備”,以德為首。古人講德,內涵包括要敬天順道,講法則規範。按孔子的標準,是以“仁義”為核心的;按西漢思想家董仲舒的標準就是“三綱五常”(見《春秋繁露》),講究君臣禮儀,講究仁義禮智信。如《禮記》所言要“行修言道”,即行合忠信,言合仁義。這些觀點的進步的核心在於“以民為本”,講究個人道德修養。

    古人是很重視人的“品德”的。三皇五帝時期,帝堯本來可以按諸侯的建議將帝位交給自己的兒子丹朱的,但他認為丹朱“頑兇不用”,而把重孝悌的盲人的兒子舜作為考察物件,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以觀察他的德行。這就非常注重“德”。漢朝明確要求地方官員要“舉孝廉”,就是認為孝是立身處世之本,廉是當官從政之方,只有擁有這樣美德的人方“心術不歪”,才有能力做好本職工作。東漢末年北海相孔融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他不但是個孝子,還以義聞名。因為兄長的好友犯事受累,雖然無辜,但年僅十六的他面對郡縣的問罪竟然毫無懼色,主動包攬責任,名聞一方。孔融剛正不阿,為官清廉,不懼與奸臣董卓作對。被貶往北海為相期間勤政親民,政績明顯,被稱為“孔北海”。後升任少府。

    當然,人才也是人,末必都能盡善盡美。東漢哲學家王充在《論衡.書解篇》認為“人有所優,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一百多年後曹操承傳了這種觀點。為了獲得更多的人才相輔以求在亂世中崛起,他三次頒發求賢令。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載,建安十九年,他在命令中說:“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他以反面人物陳平與蘇秦為例直言“有德之士,未必能夠上進;上進之士,未必都能有德。正因為曹操選擇人才強調了個人才能,“唯才是舉”,所以他的隊伍人才濟濟,成為三國中最強大的力量。

    古人又是如何知道要用的人是不是人才呢?識才的方法,除了以制度的形式進行考核(如現在的公務員考試)之外,還有一些“識人偏方”。如戰國魏文侯時期李悝的“識人五法”, 《呂氏春秋.論人》還提出“八觀六驗”理論,強調透過多方面的考察來識人。三國大神諸葛亮在《將苑.知人性》一文中也提出了自己的識人七法,即“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這有點類似於中醫診病的“望、聞、問、切”。諸葛亮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為了蜀漢嘔心瀝血,可惜他看人也有走眼的時候,被他賞識重用的馬謖“大意失街亭”,讓他攻取祁山的行動宣告失敗,不得不將馬謖“揮淚處斬”。

    對人才的識別選拔落實於制度,古人還是比較完善的,主要有四種:世卿世祿制、察舉與徵辟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

    世卿世祿,即世襲制,父輩做官享祿,子孫也跟著當官。三皇五帝時期,禪讓成為美談。但自大禹以治水居功後,傳位於子啟,開創了“世襲”先河,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家天下”的時代。周武王推翻了商紂之後,將王室子弟與有功大臣分封天下,同時各諸侯在自己的疆域內將卿大夫再分封,卿大夫又可將土地與子民分封給士,這樣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樣森嚴的貴族等級。

    考慮到周分封的弊端,秦始皇採取李斯的建議實行了郡縣制,但到了劉邦時期,為了“天下永遠是劉氏家天下”,劉邦又拾起了分封這棵老樹枝,分封劉氏諸侯到各地。

    三國之後,雖然分封不再,但是世襲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名門貴族“子襲父爵”、“世卿世祿”一直綿延整個封建社會。

    雖然“龍生龍、鳳生鳳”,但是世卿世祿也會造成士族豪門勢力膨脹,對於中央集權就會產生威脅。況且“虎父”也會生“犬子”,劉備不是生了個扶不起來的“阿斗”嗎?輕易得來的享受還會滋養腐敗糜爛的寄生蟲。所以為了得到更多名符其實的人才,加強中央集權,劉邦雖然實行了分封,但他還是認識到了世卿世祿對於人才選拔的不足,於是於稱帝十一年首次下達求賢詔書,希望天下能人可以輔助他治理國家,開“察舉與徵辟制”的先河。漢文帝在位多次下詔要求各侯王公卿郡守推舉賢良能直言極諫的人由皇上親自問策,採納其真知灼見。漢武帝聽從思想家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術,完善了“察舉制”,拓寬了人才的選擇之路。據《漢書.武帝紀》載,朔元冬十一月漢武帝在詔書中闡明瞭“興廉舉孝”重大意義,批評了當前無人舉薦賢良的不良作風,要求各郡守履行“推舉孝廉賢才”的責任,還制訂了具體的獎罰制度:“進賢受上賞,蔽賢受懲罰”,對於那些對舉賢詔令置若罔聞的官吏,當以不遵朝命論。不能培養與發現賢才,就是不能勝任其職,應該罷免。

    所謂察舉,實則選舉,是一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察舉的標準,核心還是德與才。察舉的物件主要有兩種,一是“孝悌聞名”的儒生,一是“廉潔有才”的吏士。這些人才經過地方官員的舉薦後並不是立即就職任用,而是要經過相關考核。考核分為歲科與特科。歲科一般一年選拔一次,透過者則被安排到政府相關部門先熟悉業務再委以重任。歲科除了“孝廉”,還有茂才、廉吏、光祿四行(即質樸、敦厚、遜讓、有行者)。

    漢時期的官至太尉太傅的陳藩,就是舉孝廉出身,一生清正廉明、剛正不阿、不畏權貴。漢桓帝時由於封爵賞賜過度,寵臣外戚當道,陳藩不怕得罪權貴而進諫,使漢桓帝釋放了不少宮女,減少了封爵;漢桓帝包庇作惡犯法的宦官而要處死嚴明執法的太守,在眾人對此“噤若寒蟬”的情況下他冒死上疏。在濁穢滿朝的東漢,陳藩是難得的一股清流。

    而徵辟,是指皇帝或官府下令徵召社會上那些有聲望的人士出來做官,如以能言善辯著稱的的東方朔就是漢武帝下詔求賢令後上書毛遂自薦而得到重用的官至太中大夫。當然對這些名人是否從政不加強迫。如瓦崗首領李密就曾被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但他因為要照顧祖母而氣絕當官,為此寫了名篇《陳情表》,晉武帝看了深受感動。

    察舉與徵辟制是統治者積極進取的一大舉措。它讓更多的下層才幹晉身仕途提供了機會,宣揚了社會正能量。不過,到了東漢後期,察舉與徵辟就完全成了權貴籠絡人心培植勢力的遊戲,察舉“非親即貴”,有的甚至無德無才,弄虛作假。如《後漢書》社會不斷出現“四世五公”、“累世公卿”的官僚門閥集團。察舉與徵辟又成了變相的世襲。

    為了彌補察舉制與徵辟的不足,曹魏時期產生了九品中正制,此後該制度一直延續到兩晉末。東漢末年,曹操提出了“唯才是舉”令。魏文帝曹丕為了拉攏士族而採取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大體做法是由各州郡分別推選大中正各一人,對各地人才進行調查,把相關人員的身世、道德聲譽以及個人專長按照九個等級(即“九品”)進行填表登記,再將結果上交司徒府複核批准,最後送吏部作為選官依據。

    九品中正制參考家世,看重道德與才能,廣泛發動各級地方官員參與調查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州郡長官自闢僚屬的權力,把豁免權收歸中央政府,有利於打破漢末士族集團壟斷的局面,有利於各類底層人才的被發現與利用。

    當然了,九品中正制並非人才選拔的唯一路徑,它的實質還是“察舉”,且察舉與徵辟等還是重要的考核方法。但是到了後期,“重家族身世”愈演愈烈,豪門子弟弱冠便由吏部直接從家裡銓選入仕而不須經過察舉科試。據相關資料統計,可考的西晉入仕的192人中,直接因身世入仕者佔56人,到東晉則更有發展,入仕的209人中直接入仕者佔118人。而州闢廉吏與察孝廉成淪為了底層讀書人的入仕途徑。這種只重門第而輕德才的做法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而門第高計程車族腐敗又加劇了當時的政治腐敗和地方割據分裂的傾向。同時封建經濟有所發展,尤其是均田制實行後,中小地主勢力增長,非常渴望進入統治階層。隋唐時期實現了國家的統一,為革新政治、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於是透過改革,產生了科舉制。

    科舉制初期開設進士科,即透過考試進入仕途,主要考關於國家政治方面的內容,隋唐時分常舉和制舉,常舉每年進行,制舉由皇帝下詔進行。考試內容包括詩賦。武則天時期則開創殿試和武舉,皇帝親自參與考核,武力超強者也可以參與考試。明清將科舉考試分為四個等級,最低一級是院試,由州縣長官監考,透過者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秀才,然後可參加鄉試,為省一級,透過的就叫舉人,舉人就有資格當學官或者知縣,因此有“老爺”這一俗稱。老爺們參加更高一級的考試即由禮部主持的會試,透過的叫貢士,最後參加殿試,透過者叫進士。前三甲分別叫狀元、探花、榜眼。

    科舉制由兩晉到清末光緒三十一年止,歷時1300多年,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科舉制具有“報名自由,考試公平,競爭平等”的優點,如清初著名文人納蘭性德,雖然家庭顯赫,但一樣也按程式參加了各級考試並以第二甲第七名的優異成績獲“賜進士出身”。這樣徹底打破了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給社會各階層進入仕途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提供了平臺,大批地位低下出身貧寒的優秀人才得以脫穎而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從底層上來的人才更為懂得理解與體諒底層人群的疾苦,從而更有利於政治清明,這在封建等級社會巨大的進步無疑是巨大的。

  • 11 # 七彩飛揚說歷史

    中華文明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歷朝歷代的人才選拔方法也是不同的。不同人才選拔方法的誕生,與朝代處在的歷史環境是相適應的。當一種人才選拔方法與王朝統治不相適應的時候,就會有另一種新的人才選拔方法誕生。從三皇五帝時代到清朝末年,古代中國的人才選拔方法一共經歷了世官制、世卿世祿制、帝王直接發現制、推薦自薦制、軍功事功提拔制、鄉舉裡選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等制度。這些人才選拔制度是為了滿足當時王朝統治者的需要,與當時歷史環境是相適應的。

    先秦時代,世官制為主體的多種人才發現機制上古時候禪讓制

    中華文明的源頭,是在三皇五帝時代開始。我們熟知的,堯發現舜是個人才,不傳子而傳舜,舜發現禹是個人才,不傳子而傳禹。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禪讓制”。當時沒有人才的考察,選拔人才、發現人才、考察人才、任用人才都是靠帝王與大臣的發現。如舜是被大臣們推薦給堯,之後堯經過長時間考察,也把兩個女兒都嫁給了舜。透過聯姻零距離接觸的考察方式,發現舜的確是一個人才,才確定把皇位傳給了他。但是,大禹與舜本來是有矛盾的。因為大禹的父親鯀治水不力,舜就把鯀給殺了。但是,舜也並沒有藉此就不重用大禹,反而繼續利用大禹來治水。在大禹治水成功時候,把帝王也禪讓給大禹。雖然靠著發現人才和考察人才的禪讓制是一種傳說,缺乏史料上的考古根據。但這些傳說,也是那個時代人才選拔制度的反映。

    之後,從大禹建立了夏朝,經歷了夏、商、周,在西周初期,形成了一個制度化的人才選拔制度,那就是“世官制”和“世卿世祿制”。

    西周的世親世祿制

    “世官制”的產生,是在西周分封制的背景下的。當時周天子的分封制,把土地分給開國帝王、開國功臣、同性宗室等,讓這些諸侯共同管理這一塊地域和人民,然後共立天子為王,諸侯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這幾等。之後,諸侯也把自己土地分封給貴族。無論是天子分封諸侯的方式,還是諸侯分封大臣的方式,這些貴族都是世襲的。簡單來說,就是老爸當了官、兒子、孫子、曾孫子也都是當官。社會底層人士無論怎麼才華橫溢,也很難擠到上層。這就是“世官制”的弊端。

    世官制就是貴族世代都當官,但是兒子繼承的官職也不一定就是父輩的職務。世卿世祿制就是家族世代為官,兒子的爵位、官職、待遇與父輩是完全相同的。西周創立之初,分封了七十多個諸侯國,都是採用世卿世祿制。它的優點就在於適應分封制的政治制度,令貴族們死心塌地效忠於天子,維護了帝王的江山。夏朝能存在四百多年,商朝將近六百年,周朝長達八百年,證明這一種人才選拔方式與當時歷史環境是相適應的。

    當時,世官制和世親世祿制度的存在,也斷絕了一些出身低微的寒門步入仕途的機會。造成社會等級秩序森嚴,普通人難以翻身。之後到了春秋戰國時代,這弊端也嚴重突出。一些諸侯國也突破這一方法,讓一些寒門人才也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只不過寒門高升的機率,是非常小的。

    多種人才推薦方式並存

    當時,也有天子在寒門中發現人才,並且重用人才,使寒門出人投地的典型例子。如伊尹是一個奴隸,職業卻是一個廚師,卻被商湯重用任命為相。姜子牙一生也是窮苦潦倒,是一個出身社會底層做買賣都虧本的普通人。然後在渭水邊釣魚解悶,被周文王發現是人才,之後任用為相。之後,姜子牙幫助周王推翻了商紂,開創了周朝八百年的統治歷史。春秋時候的管仲也是出身寒門,與齊桓公也有著一箭之仇。但是,齊桓公也聽取了他好友鮑叔牙的建議,寬容大度任用為相。之後,管仲也輔助齊桓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中的首霸。由此可見,當時天子或者諸侯也擁有著重任人才的權力,使入仕大門對著寒門子弟開放。

    寒門子弟出頭另一個渠道就是自我推薦。這不是主流,卻也不是毫無希望。當時一些官吏,與天子或者諸侯接觸機會比較多,是有著向主公推薦人才的權力。如春秋戰國時期一些流亡的“客卿”,就是由高階官員推薦入仕。如商鞅到了秦國,就是透過秦孝公身邊的宦官關係,才有機會向國君推薦自己。吳起在楚國,也是找到楚國大臣的關係才能當官的。戰國時候的毛遂,也就是透過自薦立功,獲得出人投地的機會。

    此外,周朝還有一種“鄉舉裡選”的人才選拔制度,是作為世官制和世親世祿制補充存在的。周朝裡生活在基層的官員也就是“鄉大夫”,在三年一次的“大比”考核中,發現平民中的人才,並且向朝廷舉薦,這樣使平民成為了“能者”和“賢者”,自然有了勇武的地方。當然,鄉大夫如果徇私舞弊,這也是國君沒辦法事情。所以,透過這一條渠道能脫穎而出人才是非常少的。

    當時,在春秋諸侯國的一些高階官吏,為了發現人才也發明了一種“養士制”。一些人才在擔任高階官吏“門客”的時候,也能改變寒門的地位,實現理想抱負。可以看到,“門客”作為一種人才儲備制度存在,當時著名的戰國四君子如魏國信陵君魏無忌、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楚國春申君黃歇,門下都儲備著幾千個“士”。如齊國孟嘗君陷入困境的時候,一些雞鳴狗盜的門客都能夠有用武之地,幫助他擺脫困境。

    秦國的軍功事功制

    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推行了軍功事功制。它產生的背景,就是為了應付頻繁的戰爭,鼓勵百姓從軍和選拔高階優秀的軍事人才。如軍功事功制的內容為:

    “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二首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

    可以看到,軍功事功制是獎罰分別。只要在戰場上立功,斬首級就為一級官爵,可以享受五十石俸祿的官職。斬兩個首長的首級就為二級官爵……秦軍為什麼能夠在戰國末期為“虎狼之師”,就是因為士兵作戰兇猛。他們看到敵人,就像看到獵物一樣,多殺一個人,就能實現升官發財的夢想,實現人生地位和身份的轉變。所以,軍功事功制的存在,能刺激人的積極性。最為顯著,就是秦國出身寒門的白起,在長平之戰中戰勝了趙國,使趙國一陣不撅,由此白起將軍也名聲大震,名垂千古。

    察舉制與徵辟制

    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政權之後,由於不存在戰國時代的諸侯兼併戰爭,秦國的軍功事功制與時代也是不相適應。於是,漢高祖劉邦就開創了“察舉制”為人才選拔制度,兩漢時候都是採用察舉制與徵辟制。

    察舉制,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發現人才的制度,是從戰國的“鄉舉裡選”發展而來。人才的發現者,就是當地的州、郡等地方官。“徵辟制”卻相反,是一種自上而下的人才徵用制度。分為中央長官徵辟和地方長官徵辟這兩種。徵辟,就是徵召有名望的人來擔任官職,天子的聘用,叫“徵”,地方官的聘用就是“闢”。

    察舉制中的人才選拔,也叫做“舉孝廉”,就是選拔同時具有孝與廉兩種德行的人才。漢惠帝和呂后曾經下詔書“孝弟力田”,就是選拔具有孝弟的德行與努力耕田的人為人才,這就是選拔人才的標準。漢文帝曾經下詔書“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就是把敢於正直說話的人,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一。漢武帝曾經下詔書“舉茂才”,其中茂才就是優秀的人才。

    朝廷也不是直接任命地方官員推薦的人才,還需要經過“考試”這一關。考試的科目就由天子所決定,或者由丞相、御史二府和九卿來舉辦,考試地點在公車司馬署和太常寺等地方。察舉制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考試資格”,這為官員的徇私舞弊和貪汙受賄開通了大門。一些寒門學子是可以由地方官員推薦到中央,但是為了獲得考試資格,還需要由主管考試的官員所允許。實際上,貪官汙吏沒有得到任何利益和好處,也不會給寒門子弟任何考試的機會。這些主管考試的貪官汙吏都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一些地方官員向中央推薦的人才也是自己的親戚勢力和宗族勢力。所以,察舉制的最大弊端,就是需要賢明的君子才能正常執行。遇到昏君和貪官,就是造成營私舞弊的社會風氣流行。在後漢三國時候的袁紹、袁術兄弟的“四世三公”,就是當時社會官官相護的真實寫照。如劉備、張飛、關羽,都只能憑自己實力打江山。

    雖然有這些弊端,兩漢時期的察舉制,也為西漢選拔人才做出了貢獻,為統治者的統治提供了智囊團,保障了兩漢江山統治的穩定。

    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

    在三國時期,魏國的曹丕發現了兩漢時期察舉制的弊端,也很難滿足朝廷“搶奪”人才的需要。當時,他就聽取了吏部尚書陳群要求改變人才選拔制度的建議,也接納了提出的“九品中正制”的人才選拔方法。

    九品中正制,其實也是對察舉制的改良。察舉制把推薦人才的大權由各個地方的州郡長官來掌握。由於看到了察舉制的專權帶來腐敗,九品中正制就增加了公共意見和地方群眾輿論監督。

    中正,代表就是公正,就是一種官員的名稱,對人才品評的官職就叫做“中正”。它的具體內容如下:

    朝廷規定地方州郡推舉一名在中央任職,且德名俱高者為“大中正”,“大中正”再推舉“小中正”。然後由這些推舉出來的“中正”官向地方發放“人才調查表”,將隱藏在民間的人才列入表中。表中的人才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謂之九品。朝廷選拔人才,就根據這“九品”人才量用。

    實際上,這個九品中正制也是好心辦壞事。根據朝廷的設想,透過九品中正制對人才的評定,可以搜盡所有的人才。可是,有一句話叫做上有對策下有政策。由於推薦“人才調查表”的官員掌握著選拔人才的大權,寒門學子多有才華,表現多好,如果不向當官賄賂,都沒有希望獲得上品。世族子弟即使平庸,卻因為有關係的親戚,也可以在人才評定中評為上等,這也為貪汙腐敗現象滋生了溫床。

    所以,九品中正制在後期,就像現代主控考試的道德評語,滋生了腐敗的空間,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狀況,與朝廷的原本宗旨是大相違背的。在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被完全異化,世族憑藉著官官相扶的權力,佔據著國家的統治地位,寒門學子幾乎沒有翻身機會,這不利於封建統治者的人才選拔,社會發展也需要改革人才選拔制度。

    偉大的發明:科舉制

    隋文帝在中國歷史上的功勞,就在於人才選拔方面的貢獻,那就是發明了科舉制。之後,就由他兒子隋煬帝楊廣,豐富完善和實踐推廣科舉制。

    科舉制的實行,給予現代人才選拔制度也提供借鑑建議。如十九世紀英國借鑑科舉制,實施文官考核制度、現在公務員制度、高考考試製度、都有科舉制的影子。科舉制對於封建社會的偉大意義,還在於打破了門閥和世族壟斷人才選拔的權力,為廣大寒門學子躋身於社會上層搭建了橋樑,相對來說實現了教育考試的公平。

    科舉制度雖然也難免會有腐敗現象的發生,但在程式上都是公正的。歷朝歷代為了防止科舉考試徇私舞弊現象的發生,實行了“糊名”、“謄錄”等制度。科舉制度也使很多寒門子弟也有獲得狀元躋身社會上流的機會,如包公鍘美案中的陳世美,就是寒門出身考入狀元。蘇軾和文天祥,也都是科舉考試中高中狀元的學霸。孔子的“學而優則仕”理想也在科舉制中實現。所以,科舉考試製度的實施,也推動了社會進步。

    在唐朝時候,科舉考試的流程,分為常科和制科這兩大類,考試流程分為鄉試—省試—吏部複試這三個環節。北宋時候,科舉考試製度有了發展。朝廷對科舉考試程式進行改革,吏部複試轉變為殿試,成為北宋的科舉考試定製。為了避免考官的徇私舞弊,考生的試卷都是用卷子做密封,也就是把考生的名字遮掩,不允許卷子上有任何比較特殊的印記,如同現在的高考。同時,北宋也對科舉考試做了擴招,宋太宗時候就錄用了近萬人的科舉考試人選為官,比唐朝官員錄用數量還多,這與宋朝重文輕武思想是有關的。

    元朝時候,科舉考試經常停考,沒有太多的創意。明清時候,科舉考試與學校制度相結合,發生了新的變化。當時要參加科舉考試,考生應該是各個行政單位的生員或者是國子監的監生。明朝也對科舉考試流程做了修改,把省試轉變為會試,在鄉試之前也添加了一個縣府院試。清朝科舉考試沿襲著明朝,沒有任何改動,只是學校制度和科舉制度實行二合為一,把縣府院詩轉變為童試。

    當然,在明清時期,尤其在清朝時候,考試八股文的流行,禁錮了人的思想,遏制了人才的發展。在近代,西方先進國家採用大學制度選拔人才時候,晚清還使用一千年沒變的科舉制度,八股取士,造成了社會的僵化。直到1905年,晚清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結束的時候,科舉制才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本文筆者是歷史文化愛好者,渴望與喜歡歷史文化的朋友探討問題,在寫作道路上共同成長共同進步,請點“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福特V348底盤的B型房車都有哪些?質量口碑都不錯的推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