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滔滔夢想
-
2 # 終南山元敦書院
道德經裡的“道”和“德”是分開來講的,道是指萬物運化的規律,德是講依照萬物運化規律為人處事的行為準則,綜合起來《道德經》主要講的是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天人合一的修行方法、治國與用兵的謀略等。
-
3 # 字言字語吧
道德經所講的道德是廣義的。
其實用老子所講的對於道的解釋,就很清楚明瞭的知道,這個世界上,是有“道”和“法”的。但是由於人們的思想太過於單一和狹窄,又很容易落入某一種思維定式,比如說道是這樣的,人就會以為是這樣的。但是道是在不停地發生著變化的。會隨著時間、事物、空間的變化而相應發生變化的。
道的涵義不僅僅只是這一點。它是宇宙中萬事萬物的起源。道德經中提到這一點: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在這裡,所謂的一、二、三,都是在道的演化之下,事物產生的不同變化與組合,從而產生了不同的物質而已。事物從很單一的模式,然後進行兩位一體的結合,或者進行三位一體的結合,繼而產生不同的東西。不管是任何一種結合方式,裡面都有道的因素存在。因為從一開始,就是由道所產生的。後面的任何事物,裡面都存在互相組合,互相形成一個個的關係鏈。這些關係鏈,都是因為有道的緣故,才能夠發生這種變化。
如果要舉例說明的話,比如道產生了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它始終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執行。但是道又在不停的產生這種東西,多了之後,它們之間就互相發生關係。比如它們互相之間可以看得到,然後就有了“有”的概念。因為在有之前是沒有的。互相之間為了證實彼此的存在,就產生了有。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彼此之間是不同的性質的。也就是一個“你”和“我”的關係。那麼這個關係用一個有和無的概念就很好理解了,於是,由此又衍生出一個東西,叫做“陰陽”。其實這個陰陽是因為彼此都存在的關係,一旦其中一個沒有了,那麼就打破了陰陽的概念,就又回到了一的狀態。也就是說,陰和陽是因為對方的存在而存在的關係。同時也是一個互相對立的關係。
從這裡也可以說明,在道的思想體系裡,任何一種生命或者物質,都是由道所構成的。因為道是最原始的,是構成萬物的最基礎的因素。任何東西的構成、執行都離不開道。哪怕是對陰陽的認識也好,對太極之前的太虛的認識也好,都是基於道的觀點上所產生的。
雖然道產生出了萬物,但是它始終都是按照自身的特點來執行的。並不會因為產生多了東西就要按照衍生出的這些東西來改變自己的狀態。這樣,萬事萬物都會因為各自有道的規則存在而以各自的道的標準來執行。
-
4 # 馬振廷1
道德經,這三個字悟透了,就是答案。老子的道是因,德是果,經是宇宙萬物發展的過程。它於孔子的道德深層次有相同之處,表面上認識有所不同,與當代人的認識更不相同,當代人認為有道德修養就是高尚的人,文明的人守規距的好人。是人道。
-
5 # 青杉風語
《道德經》的“道德”,與我們現在所講的社會道德中“道德”一詞沒什麼關係。《道德經》不是講社會道德的,而是講自然規律,社會規律。老子所著《道德經》共81章,分“道”和“德”兩部分。
“道”即“道可道,非常道”以自然規律做比人類社會規律。道法自然,順其自然,任其自然,無知無慾,人民如小狗然自由發展。這是老子以自然為根本的樸素辯證思考方式,把人納入自然一部分,淡化人的社會性返璞觀。
“德”主要是寫給奴隸社會統治者的,以順應自然順應民意為根本統治觀點,主張無為而治,不去過多幹擾民眾,愚民使其無知無慾的統治觀。
-
6 # 愚翁良知
對“道德”一詞的理解,現代人和古人有差別。古人認為道之行就是德。道是德的內涵,德是道的外在表現,一表一里,實際上說的是一個內容。
現在人把道德更多的理解為倫理道德,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把仁義禮智信這些外在的表現理解為道德。其實儒學在孔子時代也認為道之行就是德。隨著儒學的變遷,對道德的理解越來越形式化,表面化。
所以說如果按照古人的理解,道德經就是講道德的並沒有錯。如果按現在人對道德的理解,說道德經就是講道德的,就有些不準確了。
文化和文明隨著時代,內涵是在變化的。學習任何著作,不應該離開當時的時代背景。可是人們又不可避免的,用現實來解古。有的可能是發揚和繼承了古人的思想,有的可能就是南轅北轍,荒腔走板了。
道德經是道家的主要著作,道家和儒家還是有很大不同的。應當仔細區分,才能學習其精神實質。
-
7 # 皇家師爺
把【道】與【德】拆開理解就差不多了。
如果把【道】理解成規律,方法。把【德】理解成思想,這也差不多。
-
8 # 使用者1503746709786903
道德經講的是宇宙規律,自然規律,萬事萬物成長執行的規律!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經其實並非道德經,現在我們讀的並非原著,有些被後人改動過,實際原著叫德道經,德經在前,道經在後!
-
9 # 米特拉慧兒
《道德經》是一部用“道”來解釋萬物演化的規律的道家哲學典籍。
《道德經》中闡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用“道”來描述宇宙的變化,“道”就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道就是自然之中存在的客觀規律,比如天象的四季更替。
-
10 # 閒看秋風999
先看答案: 《道德經》和現代漢語中的“道德”二字,沒有任何關係。
那麼,問題來了;《道德經》一書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在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 河上公 的人編輯了一個本子,取名是《老子章句》;河上公將這個本子分為八十一章;
前面的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於是,後人就將這個本子的抄本叫做《道德經》。
不過,1973年 長沙 馬王堆 三號 漢 墓又出土了另外一個《老子》抄寫本;這個本子簡直就是顛覆性的——《德經》在《道經》之前。你看看,更加接近於《老子》的應該是《德道經》而不是《道德經》!
現在問題又來了: 那麼老子的“道德”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道,按照老子的說法,它是一個哲學概念,“道”無始無終,無形無名,無邊無際,無師無上。“道”者,虛無自然,難名之神,強名曰“道”(見《道德經》原文)。
德,又是什麼意思呢?
德,在古代寫作“徳”;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它的本意是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星)的執行;
後來的人們將這個詞引申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規律去做事;不違背自然規律發展去發展社會,提升自己“;
因此,德,就是對道,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理解、踐行。老子說的,道養之,德蓄之就是這個道理。
簡單說,老子的“道德”是一個哲學概念;而現在的“道德”一詞是社會學用語;
簡單說,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併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這是現代漢語語境中的“道德”——這些,和例子的“道德”就全然沒有什麼聯絡了。
-
11 # D東哥
《道德經》可是一部哲學著作,又叫《道德真經》,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深入淺出,包涵永珍,被人們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的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是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道德經》是樸素的辯證法,他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道德經》講道理也講道德,是既講道又講德的,道與德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道”與“德”。這裡的“道”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德”不全是人們認為的道德或德行,是修道所應必備的世界觀以及人們處世的方法。
《道德經》原意,就是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乃是道的基礎,道是德的提升。沒有德的基礎,也就沒有去“修道”的基礎。
《道德經》的根本就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經》所宣揚的思想精華。“道”是天地萬物生成的源泉。“德”是“道”的發展與表現形式。“道”和“法”是辨證統一的。
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的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老子所倡導的道就是主張人們要純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這些接近自然的本性。
老子主張在政治上要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友好和平,他反對戰爭手段。這才是《道德經》創作的主題。
《道德經》開篇就告訴大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對於“道”的認識是這樣的,他認為道,不是社會上的一般道。“道”在老子認為已超越了一般社會的世俗生活,這和自然之道是統一的,因為,世間萬物起源的根本都在“道”,卻由道發生,這才有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關於“德”,“德”是“道”的發展與表現,道德與法都是用來規範社會中人與人的行為的。老子認為,上德的本質與道與德的根本是一致的,所以老子的上德的根源來自於“道” 。
老子所提倡的德也不是平常人所說的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而下德說的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故先失道而後失德。
在老子的思想中,上德的無為就是要一切順應大自然,這種的“無為”思想的特徵,遵循的只是自然的道。而德重視生命,輕視名利,持守清靜,戒除貪慾,息心止行,悟道四達, 自然無為。
在老子看來,孔子的仁義理智信是教化來的結果,難以達到無為超脫的境界,所以把它列為下德。上德的無為境界是上德,而法及法律也不過是一種下德。
道是萬物演化的根源,但如果沒有德來駕馭也不行,這樣世界一定會亂。如果只有德來統治,而沒有道來作為基礎,這個世界同樣是不可能存在的。
單純的只講道,或者只講德,都是片面的,所以道德一詞,是分不開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和共同發展的。
回覆列表
現在道家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由道家寶典《道德經》而來,道就是自然客觀規律,《道德經》就是一部用“道”來解釋萬物演化的規律的道家哲學典籍。
《道德經》有上下兩冊,上冊37篇主要是道經,下冊44篇則是德經,《道德經》的思想要義為“道是德之本,德是道之術”。《道德經》被譽為影響中國社會思想的三大思想著作之一。
《道德經》中闡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用“道”來描述宇宙的變化,“道”就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道就是自然之中存在的客觀規律,比如天象的四季更替。
拓展資料: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著作,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陳國苦縣厲鄉曲仁裡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