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生課題組
-
2 # 魚之樂29
目前人類科技發展已經在一個臨界點上了,未來如果人工智慧能取得突破那麼也就是現在說的奇點的開始。人工智慧的發展促使人類科技不是呈線性而是呈幾何級增長。也許幾年的科技積累就遠超整個人類文明史。人類世界,甚至整個物理世界都會被重構,人類不一定是生物學上的,也許是半機器半生物的合成人,還有可能整個都是新材料構成而意識轉移到軀體上。人類不在侷限於地球,而是飛出太陽系,甚至銀河系。人類生存不再受命運的驅擺。當然,戰爭形態也會發生改變。總之,希望這一天早點到來。
-
3 # 彭元鴻
2016年年底,世界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突破100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規模將達到15億美元左右。未來,人工智慧市場有望進一步擴大,到2020年,全球人工智慧市場將發展到200億美元左右的規模。人工智慧,未來已來?
2017 年人工智慧將掀起怎樣的風暴?有機構預測2017年人工智慧的投資將同比增長300%以上。人工智慧在技術上將更迅猛發展,智慧語音、智慧影象、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等技術越來越成熟,像空氣和水一樣會逐步滲透到日常生活。行業專家關於2017年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有如下幾點:
1.機器學習應用的擴張:機器學習正被應用在更復雜的任務以及更多領域中,而且被更多的人作為挖掘資料的方式。
2.無監督學習會取得更多的進展(也存在很大的挑戰,在這方面離人類的能力還差得很遠)。
3.計算機在理解和生成自然語言:預計最先會在聊天機器人和其他對話系統上落地。
4.深度學習和其他的機器學習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的混用,是成熟技術的典型標誌。將深度學習應用到醫療領域中包括對醫療影象、臨床資料、基因組資料等各種型別資料上的研究和成果將會大大增加。
5.自動駕駛汽車,計算機視覺也會持續取得進展。
6.聊天機器人和自動駕駛汽車可能會取得較大進展。
7.預計更多的人類基準會被打破,特別是那些基於視覺、適合卷積神經網路的挑戰。而非視覺特徵建立和時間感知方法將變得更頻繁、更富有成果。
總的來說,人工智慧還將深遠影響著全球各個科技領域的創新,持續改變著消費者、企業以及機器的互動方式,同時刺激著科技市場成長和革新。
-
4 # HannibalLecter
從文化歷史背景上說,人類目前處於後現代。後現代是一個相對於現代的概念。
法國大革命以後,資產階級崛起,皇權和教權失去了絕對話語權,相較於王室貴族,比重佔更多數的人類社會群體制定了新的遊戲規則——科學、法治、民主,以確保新的生產關係和分配模式能夠符合更高的生產力。
籠統地說,現代社會是崇尚科學的,而科學講究實證、客觀、理性。在這個光輝的時代,湧現了大量傑出的科學家,他們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各領域的研究成果推動人類社會向前邁進了很大一步。
第五次索爾維會議。
理論上說理性、科學並沒有什麼錯,然而落實到資源有限,人性自私的人類社會,最終的結果卻是悲劇——
相較於封建、殖民時代,崛起的現代民族國家掌握了更先進的科學和技術,首先是展開資源、人口、領土的爭霸戰,於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相繼拉開序幕,人類將最尖端的智慧結晶投入到自相殘殺之中。
之所以德國納粹能夠崛起,之所以集中營中的德國軍官對自己滅絕人性的罪行毫無忌憚,正是理性思維主導思想的結果——按照他們的理性思維,最優秀的雅利安人就應該佔領更多土地,擁有更多資源,奴役更多“劣等種族”。這樣才能實現資源的最最佳化配置,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
當千萬人付出了生命,無數城市毀於戰火,無數財產化為灰燼以後,所謂“正義”的陣營戰勝了“邪惡”的陣營,然而又馬不停蹄地展開了冷戰,剛剛脫離了戰爭的人還沒有能夠喘一口氣,鐵幕就落下了。
人類掌握了更厲害的科技,諸如核能、航天、洲際導彈等,更是險些自我毀滅。
終於,一些人開始反省,覺醒,無數學者、藝術家、青年走上街頭,用或許理性、或許叛逆、或許保守、或許激進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訴求。
終於,隨著柏林牆的倒塌,兩級對立的結束,我們進入了一個不是更好,但是沒有那麼壞的時代。平權思想下,人人追求平等。然而任何事都是相對的,如果一切都平等,所有人的觀念都必須被尊重,所有的需求都必須被滿足,那麼就再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因為真理始終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而同時,資源永遠是稀缺的,生產力不強大到某種程度,階級分化與剝削就永遠存在。
在這個不好又不壞的時代裡,最璀璨的科技自然是網際網路。它使得舊的傳統的階級差異被打破,人人都可以點對點的交流。而我們的生產模式因此改變。
網際網路時代可以被劃分為四個時期——
Web1.0時代。
也就是網站的時代,編輯和運營做網站,釋出資訊,使用者上網,查詢資訊。其功能依然和現代傳媒的電視,廣播沒有多大差異。看上去就是傳媒工具的一種罷了。只不過因為網際網路虛擬空間具有永恆性,讀者們被解放出來,即不再需要等待節目播出的時刻了,任何時候,想獲取任何資訊,只要上網,就可以自由查詢。
Web2.0時代。
隨著WIKI技術的發展,網際網路業內人士不再扮演編輯和運營,幫人做網站的角色,而是扮演搭臺的角色,很多Wiki,blog平臺誕生,我們今天的維基百科,臉書,淘寶,部落格都是最常見地例子。運營商提供開放的網路社交平臺,使用者自己經營自己的空間。如果說1.0時代的網際網路是單向交流,那麼2.0時代的網際網路實現了讀者和作者,使用者和運營者身份的自由互換,即一個網站的使用者也是網站的資訊提供者。自此,人人都可以發揮集體智慧,共建知識和資訊的巴別塔。網際網路和傳統媒體的差異就此拉大。
Web3.0時代。
加入了人工智慧的伺服器和瀏覽器可以自動分析使用者的行為,根據他們的習慣,喜好甚至性格整理和推送資訊。這已經被引用於政治、商業營銷。
Web4.0時代,也就是我們說的網際網路加時代、人工智慧時代。
網際網路與製造業、建築、醫學、教育方方面面和我們生產生活相關的實業相結合。這是網際網路從虛擬空間落到現實空間,直接投入生產的必由之路,也是未來大國,強國的必爭之戰,誰先達到4.0時代,誰就將獲得最先進的生產力,最最佳化的生產關係。然而過程是漫長而痛苦的,相比之下,歐美佔據了巨大的科技先發優勢,而中國有強大的人口紅利。
未來的世界,應該就是人、機、網融為一體的世界。就像《駭客帝國》、《終結者》、《攻殼機動隊》中向我們展示的一樣,人的缺陷將得到彌補,優點將被放大,然而相應的道德倫理問題也會成為困擾。
如今,我們充滿了樂觀的期待,也有悲觀的擔憂。
樂觀的是我們人類掌握了技術工具,一日千里。現代傳媒學之父麥克盧漢所預見的“地球村”只是一個縮影,未來甚至可以實現“地球神經元”,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不是被傳媒工具割裂為無數村落,而是被緊密連線,就像每個神經元和大腦連線一樣。其中網際網路扮演的就是從神經末梢到中樞神經的角色。
而很可能在人類達到這一步之前,人工智慧告訴發展到失控,人類被奴役。當機器會思考和學習,愚蠢的人類的滅亡就指日可待了。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
5 # 你用唇語說愛情love
我覺得應該是能源的時代,物質進化有工業時代,資訊進化有網路時代,科技進一步爆炸以後全球的能量資源會更加珍貴,無論是機器人發展還是虛擬現實還是時間,空間穿越,背後都需要龐大的能源支撐,高智慧的外星人造訪其他星球也是為了尋求新的能源。有了能源,才能供給發展,否則就像城市夜晚斷電一樣,陷入黑暗的工業化,資訊化城市最終還是回到了原始社會。
-
6 # 使用者3726968795
當今時代可說是以網際網路資訊為基礎的資訊時代,那麼下個時代在我個人看來或許會是量子時代,如中國的量子通訊。
下面是有關量子時代的物理概念:
1687年當牛頓發表了他的《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著作之後,才正確地解釋了行星圍繞太陽公轉的原因。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中提出物理科學中有史以來的最重要的定律:牛頓三大定律,牛頓宣稱:三大定律適用於宇宙中的任何東西,從正在下落的蘋果直至恆星和行星。這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按照定律,解釋了行星的運動
,又確定了地球上的運動。它既是現代物理學,也是現代天文學的開端。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的論文中,完整的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19世紀末出現的經典物理學的危機,推動了整個物理學理論的革命。1907年愛因斯坦又提出等效原理:“引力場同參照系的相當的加速度在物理上完全等價。”並且由此推論:在引力場中,時鐘要走快,光波波長要變化,光線要彎曲。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在1915年建立了本質上與牛頓引力理論完全不同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根據廣義相對論推算出水星近日點反常進動,同觀測結果完全一致,解決了60多年來天文學一大難題。廣義相對論建立後,愛因斯坦試圖把廣義相對論再加以推廣,使他不僅包括引力場,也包括電磁場,就是說要尋求一種統一場理論,用場的概念來解釋物質結構和
量子現象
。愛因斯坦的另一個眾所周知的推論是,質量和能量是等效的。這被概括在愛因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此處E為能量,m為質量,而c為光速)中。比如說,如果把一些物質轉變成純粹電磁波輻射
時會產生多少能量。(因為光速是一個很大的數,其答案是能量很大--轉變成毀滅廣島市原子彈中的物質,其重量還不到1盎司)。1917年愛因斯坦運用他剛創立的廣義相對論建立了一個“靜態、有限、無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現在宇宙學的基礎。1922年波爾(原子物理學家)說:“原子的結構類似一個小小的太陽系,電子圍繞著原子核(像太陽)的軌道運轉。但與太陽系有所不同,那就是繞著太陽運轉的星球大小各不相同,而繞著原子核運轉的電子卻是有著一定的大小。這些電子運轉的軌道都具有一定的能量,當原子從一個軌道躍入另一個軌道時,會發出光;原子所發出的光是原子外圍的電子在不同能態之間躍遷的結果。”1927年費密(第一座原子核反應堆的設計者)發表了第一個關於物理
研究方面的論著《量子統計
》,費密把原子的軌道定為能級,在能級之間稱為能帶。並把量子理論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核反應堆。 1942年12月2日 ,在芝加哥大學
成功地實現,第一次自持式鏈式核反應,標誌著原子時代的開始。二十世紀理論物理學家說得最多的話也許就是:“廣義相對論和量子理論是現代科學的兩大支柱”。物理學家的一個很大夢想就是把這兩大支柱合而為一。如今二十世紀已經走完,回過頭來重新看看這兩大支柱,在量子理論這根支柱上已經建立起了十分宏偉的殿堂,物理學的絕大多數分支都在這座殿堂中搭起自己的舞臺。物理學中已知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有三種在這座殿堂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描述。可以說,物理學的萬里山河量子理論已經十有其九。今天的物理學正處在一個不折不扣的量子時代。 -
7 # 使用者3538082293
我想下一個是機器人時代,並非那種聽命令的機器人,而是有一定學習能力的機器人,這是必然的,人將會成為奴隸主,而機器人成為奴隸,當然這不是歧視或者諷刺,只是表達意義,所有人將會成為閒人或者推動科技發展的其中一員,是所有人,並非一兩個,因為社會不再太過需要勞動力,更需要創造者創新者,機器人將會替代複雜繁重的勞動,人只需要創造創新研究就可以,機器人在勞動上比人類更加強大,希望到時候科技當面還是人類親力親為,也不要出現那種把機器人當親戚的反骨仔,不要有奇葩把機器人設計的太過聰明,一段時間就刪除資料,把記憶晶片做成記憶體一樣的,斷電失去能源就清楚所有儲存的資料。
-
8 # 醋意涼
下一個時代是磁懸浮時代 ufo 無限充電 磁懸浮列車 飛行滑板 還有可以用電磁發電 汽車遠端充電等等
-
9 # 羅超頻道
網際網路後的下一個時代是什麼?有人說是人工智慧,有人說是IoT(物聯網)時代,還有人說是區塊鏈……在我看來,網際網路的未來,主要有四個方向:
1、Web4.0時代,智慧+實體+內容網際網路下半場理論提出者是王興,其認為下半場到來的關鍵原因就是網際網路人口紅利和移動網際網路人口紅利都消失了,接下來進入的下半場,將“不依賴紅利,依賴技術、依賴服務,需要新的增長模式。”。王興認為,增長最可能來自新技術的應用,縱深到產業,以及全球化。當然,下半場還有一個重點在於內容網際網路:time killer型應用越來越重要。
內容網際網路跟網際網路一樣古老,進入“下半場”,個性化技術、IP、影片變得重要起來,內容不再只是簡單地數字化,而是網際網路+內容。以電影平臺為例,上半場的電影平臺是單純的影評資訊平臺如豆瓣,下半場的電影平臺就是貓眼這樣的打通影評社群、購票選座、IP孵化、宣發營銷、資料服務的網際網路+電影平臺。下半場將更追求產業縱深。
2、中國的消費升級紅利可期不論是消費意識覺醒還是消費能力提升,中國消費者的需求都將更加高階、豐富和個性化,人們需要更好、更多、更個性的穿住行用和吃喝玩樂,這意味著,每一個領域都是機會,比如:
美團點評作為吃喝玩樂平臺不斷與產業結合推動商家升級服務來更好地滿足使用者需求;貓眼電影與影業公司合作打造更多更好的電影,與電影院線合作提供更好的影院服務;滴滴出行與租車公司合作提供優質安全便捷的出行服務,考慮更安全、環保和高效的無人車;阿里巴巴推動製造品牌一起為天貓使用者製造更好的產品,努力讓海外優質商品進入中國市場;小米則透過生態鏈公司的做法把日本電飯鍋做到了平民價,讓米粉花同樣錢用更好的手機。在中國使用者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消費升級將成為繼人口紅利之後,網際網路公司的新紅利。
3、Copy 2 China 時代徹底結束眼下的主流網際網路應用,包括O2O、社交、移動支付、移動電商、直播以及個性化資訊平臺等,中國公司都探索出了“中國式”套路。在共享出行、自動駕駛、人工智慧這些相對新的應用中,我們的業務絲毫不比矽谷公司差。隨著網際網路進入下半場,智慧技術為主的硬科技、與產業結合的網際網路+,以及網際網路內容產業漸成主流,這意味著,Copy 2 China模式徹底結束。過去那種複製一個產品、一種模式已經沒有意義了,況且在越來越多領域,中國公司已經走得更快,根本不需要複製海外公司。
這些巨頭本身又有交叉關聯,比如滴滴快的、京東、美團點評與騰訊的資本關係,再比如攜程去哪兒與百度的資本關係,不過在我看來,當巨頭投資的公司變為巨頭時,兩者生態有交叉但也會有平行,更像是一種結盟,畢竟新生代巨頭們也在投資做自己的生態所以我認為網際網路下半場,生態環境會跟著變化,形成多巨頭林立的“多邊生態”而不再是“三座大山”,而從眼前資料來看,100億美金俱樂部將是衡量一家公司是否是巨頭的坎。
5、不僅限於人工智慧的新技術網際網路時代,核心技術是什麼?就是網際網路技術——大學計算機或者軟體工程專業大概可以粗略涉足的那些技術,基本可歸納到一個學科裡面。到了網際網路下半場,技術依然會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但是網際網路巨頭對技術的要求反而會更高,比如人工智慧技術,可能現在大學裡面根本沒有多少人才,所以巨頭們都去挖教授。前幾天美國金融時報報道,人工智慧先驅、蒙特利爾大學教授約書亞·本吉奧(Yoshua Bengio)警告稱,AI領域人才大量流向大科技公司,正對學術研究造成威脅。
但網際網路下半場需要的可能不僅僅是人工智慧技術。馬雲提出“五新”概念的“新技術”囊括了所有技術,王興則提出“真正的硬科技”這個概念:“我覺得科技有很廣的層面,通常理解的是一種特別hard core的技術,人工智慧技術,諸如此類。”王興認為,網際網路巨頭要持續研發投入,去做高科技、越來越新的高科技。未來網際網路巨頭會不會去投資機器人、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甚至太空科技?我認為可能性是有的,只要到一定體量就會投資更遠的未來。
目前被炒作得很火熱的區塊鏈,其實也只是一個從屬於網際網路的新技術。
新技術對於網際網路巨頭來說只是支撐業務的工具,正是因為如此,巨頭們才需要不斷去擁抱更新的技術,並將之與業務緊密結合,以使用者為中心,與產業深度融合,打好網際網路下半場。下半場之後會是什麼?我想網際網路巨頭到最後都會“去網際網路”成為科技巨頭,到時候又是全新的征程。
-
10 # 工業網際網路研習社
賀東東(樹根互聯CEO )說,未來製造業,是一種正規化的轉變。它會變成一個從離線的物理世界到線上的數字世界,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將融合;二是整個社會會形成一個實時的、動態的及智慧的產業鏈;三、未來企業形態和組織方式發生鉅變,更多平臺型組織、無邊界的虛擬製造、工業知識的共享,以及大量的自由工作者出現。
工業網際網路時代,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將是其中的核心,其極大的資源匯聚及連結效應會產生比網際網路時代的資訊及交易平臺大的多的價值影響力。
在未來製造業願景下,真正的核心就是工業網際網路和工業網際網路平臺。 每個平臺方都會自己的資源稟賦和出發始點,2018年已經開始出現第二波的平臺釋出,近2018工業網際網路峰會就有6家新平臺首次亮相。那已經率先發力的第一波如何去區分其他平臺的差別呢?賀東東在演講中非常清晰的講述[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應該是什麼樣子?而不是什麼樣子?]
舉個例子:工業網際網路不是供需雙方的撮合平臺,這種平臺雖然能夠降低資訊不對稱的障礙,但是也沒有深入到企業的運營邏輯裡面去。還有一些平臺上釋出的一些輕量級的SaaS線上應用(如OA),可以在行政領域提高效率,但仍然沒有涉及到企業核心的業務。這種認知實際上把業界一些平臺已經區隔出來——另外一層意思就是說,他們還不是真正的平臺。
那何為真正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呢?第一,一定解決萬物互聯的問題;第二解決CPS的問題,建立裝置和工廠、流程的數字化映象;三,要線上運營,可實現全社會的資源排程和及時最佳化;四、引入最新ICT技術,如大資料分析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等。
-
11 # 使用者93615013603
應該是解決萬物互聯,建立裝置和工廠流程的數字化映象,線上運營實現全社會的資源排程和及時最佳化,時時引入最新技術的工業網際網路時代
-
12 # 時代新主流
全智慧化時代:人工智慧化,出行智慧化,住房智慧化等等全智慧化時代。
智慧化已經成為未來的必然選擇。
2012年,美國提出“工業網際網路”;
2013年,德國提出“工業4.0”;
2015年,中國提出“中國製造2025”與“網際網路+”。其背後都是智慧化發展的支撐。
鑑於製造業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地位,智慧化進入工業製造領域意味著經濟核心部分的智慧化,並應用於、融入於經濟與社會的各個環節。
宏觀來講,包括工業、服務業與農業,智慧化融入於這些產業部門,從而形成“工業智慧化”、“服務業智慧化”與“農業智慧化”。
微觀來講,包括各個企業的生產、銷售、購貨、管理與運作過程等都可以由智慧化技術與智慧化平臺來加速與最佳化。
2017年10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到2020年,形成一批適合中國國情的供應鏈發展新技術和新模式,基本形成覆蓋中國重點產業的智慧供應鏈體系。
培育100家左右的全球供應鏈領先企業,重點產業的供應鏈競爭力進入世界前列,中國成為全球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重要中心。
表明中國的供應鏈產業將迎來一個大的發展時期。其中促進製造協同化、服務化、智慧化是未來供應鏈產業發展的關鍵中的關鍵。
-
13 # 蘿蔔蘿蔔絲
個人覺得在網際網路時代之後,將要興起的是量子通訊時代。量子通訊相比於現在的光纖等載體,具有更高的資訊傳輸效率,你現在的網際網路更安全,準確的來說,量子通訊是絕對安全。
從1993年,C.H.Bennett提出量子通訊以來,世界各國的物理學家,都在積極地研究量子通訊,由於它是基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並因此成為了國際上量子物理學以及資訊科學的研究重點和熱點。
量子通訊的原理主要是指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資訊傳遞,這是一種絕對安全和高效率的新型通訊方式。當然,它的實用價值和經濟價值也是非常高的。量子通訊主要涉及量子遠端傳態,量子密碼通訊學,量子密集編碼等科學,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這些物理學科的理論已經從理論走向了實驗,並逐步開始向實用化的方向發展。
現在網際網路上的資訊保安,是各國關注的焦點,因為資訊保安關係到國家安全,就算是平民百姓關注網際網路安全,保護自己的個人隱私不被洩露,但是網際網路越來越發達,這些資訊逐漸成為了似乎透明,所以,人們及國家迫切需要一種更高效率又更安全的資訊通訊技術,量子通訊技術就是非常好的選擇。
中國也在量子通訊方面,站在世界的前沿,在量子通訊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中國還自主研製了世界上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研究衛星 墨子號 ,前段時間,中國還和奧地利在國際上第一次實現了大約7600公里的跨洲量子金鑰的分發,還進行量子加密影片會議。用中國量子通訊團隊的潘建偉的話說,量子通訊已經從理想的王國走到了現實的王國!!
量子通訊的巨大價值,是網際網路不能比擬的,在量子通訊發展起來以後,肯定是會取代網際網路的,各種優勢,會使我們進入一個新的時代----量子通訊時代!
-
14 # 打雜的碼農
你的這個問題,非常的OPEN,我不是預言家,無法精準的說網際網路時代之後,下一個時代是什麼時代。但是就以往歷史來說,每一次都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及應用,改變這個世界,改變人民的生活方式。
人類科學革命:
---------------------------------------------------------
第一次科技革命:
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誌,帶動了產業革命,是社會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蒸汽機的發明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機械化程度。進而又推動了重工業和運輸業的技術革新,使社會生產力出現了驚人的發展。
---------------------------------------------------------
第二次科技革命:
19世紀末,又一次掀起了科學技術發展的新高潮,以新式鍊鋼法和電力的應用為主要標誌。鍊鋼技術,有力地促進了大型鍊鋼廠和冶金廠的建立,並使現代大規模化學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發電機、內燃機、蒸汽渦輪的應用,以及以新型發動機為基礎而發明的電車、汽車等新型交通工具,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進到一個更高的階段。
---------------------------------------------------------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了以核能、電子計算機(網際網路)和自動化技術為主要標誌的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影響深遠的一次科學技術上的重大變革。高分子合成工業、核工業、電子工業、半導體工業、航天工業、鐳射工業、生物工程、光導纖維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海洋開發等等。比之前兩次科學技術革命來說,對人類發生的影響將更加深遠。
---------------------------------------------------------
第四次科技革命:
??????
因此可以看出每一次都是技術科學的進步和發展,帶來深遠影響,我相信下一個時代,依然是科學技術的標誌性發展。(這可能是廢話哈)。那是什麼呢?
我不知道,但我們可以從目前的科技的發展,去猜測,去想象。
首先,你問的網際網路時代,其實第三次工業革命包含的是資訊科技,不僅僅是網際網路,只是其中重要的應用之一。因此下面的猜想,有些也會基於資訊科技。並不一定是完全顛覆。
---------------------------------------------------------
猜想1:量子資訊
量子資訊是量子物理與資訊科技相結合發展起來的新學科,主要包括量子通訊和量子計算這兩個領域主要領域。量子通訊主要研究量子密碼、量子隱形傳態、遠距離量子通訊的技術等等;量子計算主要研究量子計算機和適合於量子計算機的量子演算法。
(1)量子密碼:目前的密碼大都採用單項數學函式的方式,應用了因數分解或其它複雜的數學原理。例如,在目前網際網路上比較常用的RSA密碼演算法,因為要計算兩個大質數的乘積很容易,但要將乘積分解回質數卻極為困難,這就使得密碼很難被破解。利用量子計算的並行性,可以快速分解出大數的質因子,這意味著以大數因式分解演算法為根基的密碼體系在量子計算機面前不堪一擊。另一個著名的量子演算法--"量子搜尋演算法"也被提出,用該方法攻擊現有密碼體系,經典計算需要1000年的運算量,量子計算機只需小於4分鐘的時間。因此量子計算將讓現在的密碼學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2)量子通訊:有共同來源的兩個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糾纏關係,不管它們距離多遠,只要一個粒子狀態發生變化,就能立即使另一個粒子狀態發生相應變化。量子通訊正是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資訊傳遞的一種新型通訊方式。此種通訊技術若能得以實現,其影響將是劃時代的。
點評:是不是代表著,人類以後可以超越光速,進行時空穿梭?
猜想2:新能源
目前很多的工業都還是化石燃料,並且正在枯竭;而環境的變化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需要清潔能源,採用能迴圈可利用而清潔的能源,目前僅有的是太陽能+電能。
而電能也需要能源的支撐,因此太陽能源的突破,可能會帶來翻天地覆的改變。
太陽能:指太陽能的直接轉化和利用。利用半導體器件的光伏效應原理,把太陽輻射能轉換成電能稱太陽能光伏技術。把太陽輻射能轉換成熱能的屬於太陽能利用技術,再利用熱能進行發電的稱為太陽能熱發電,也屬於這一技術領域。
(1)晶體矽主宰著當前的光伏產業,而且在未來十年還將繼續主導光伏技術的發展。實驗室轉換效率能達到20%以上。是目前轉化率最好的,比如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池。
(2)其他材料
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
a-Si∶H薄膜太陽能電池
砷化鎵太陽能電池
碲化鎘CdTe
銅銦鎵硒CIGS和銅鋅錫硫CZTS太陽能電池
有機-無機雜化太陽能電池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點評:雖然現在沒有突破性的發展,但未來任然可期待,晶體矽太陽能未來一段時間任然是最好的。但離我們的期待遠遠不夠,我們希望以後,出門不帶充電寶,手機拿手裡太陽照射,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開車不用加油了,邊開邊衝。
猜想3: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亦稱AI,是指由人制造出來的機器所表現出來的智慧。通常人工智慧是指透過普通計算機程式的手段實現的類人智慧技術。
AI的核心問題包括建構能夠跟人類似甚至超越的推理、知識、規劃、學習、交流、感知、移動和操作物體的能力等。
(1)知識標識:目標是讓機器儲存相應的知識,並且能夠按照某種規則推理演繹得到新的知識。
(2)機器學習:主要目的是為了讓機器從使用者和輸入資料等處獲得知識,從而讓機器自動地去判斷和輸出相應的結果。這一方法可以幫助解決更多問題、減少錯誤,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3)自然語言:自然語言認知則是指讓電腦“懂”人類的語言。自然語言生成系統把計算機資料轉化為自然語言。自然語言理解系統把自然語言轉化為計算機程式更易於處理的形式。
(4)感知:指能夠使用感測器所輸入的資料(如照相機、麥克風、聲納以及其他的特殊感測器)然後推斷世界的狀態。
(5)社交:情感和社交技能對於一個智慧是很重要的。首先,通過了解他們的動機和情感狀態,代理人能夠預測別人的行動(這涉及要素 博弈論、決策理論以及能夠塑造人的情感和情緒感知能力檢測)。此外,為了良好的人機互動,智慧代理人也需要表現出情緒來。至少它必須出現禮貌地和人類打交道。至少,它本身應該有正常的情緒。
點評:是不是感覺很恐怖,美國大片中經常有的,有智商,有情感的機器人大戰,未來可以實現。
只選擇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變革的內容,其他的小變革,都不算。像有的會說,可燃冰、分子馬達、3D列印、機器人等等,個人觀點是都不具有劃時代意義。
為什麼?
--------------------------------------------
可控核聚變、可燃冰、頁岩氣----------化石燃料
分子馬達---------------------------------------改變馬達,改變不了時代
自動化生態農業(採用人工智慧管理、機器人作業、無人機運輸等)-----需要AI
小型化3D列印、機器人---------------------需要AI
物聯網、腦機互動、VR/AR-------------------同樣,會是AI核心
--------------------------------------------
當然每個人的答案不一樣,僅作參考。在你的心中,下個時代是什麼時代?
-
15 # 財經作家邱恆明
現在人們強調最多的是技術,其實技術終究要為人性服務。當人控制不住技術時,就進入了非人類時代,那就不是我們需要探討的話題了。
下一個時代是靈性開發的時代,是神經元、基因學為基礎的生物科技的時代。這裡介紹一個全新概念——“第七感”。
第七感要比第六感更敏捷,是對當今網路力量、連線速度能迅速識別本質的能力。
1、從第六感到第七感的過渡。
當下快速發展的社會,連線速度不斷加快的環境,有人提出“第七感”來應對我們的網路世界。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哲學家尼采提出,人類需要具備“第六感”,才能在當時看似瘋狂的工業革命中生存下來。那個時候,規律、節奏被人們所重視。
第六感是為了適應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變革,第七感則是為今天這個連線的時代而生。
今天,影響我們生活工作的許多重要力量超出了我們的理解範圍。要麼是技術太專業、太複雜了,要麼就是發展速度太過迅猛。
一位叫庫珀•雷默的人認為,“第七感”是這個世界的生存法則,人人都要重視起來。雷默是戰略諮詢專家,曾寫過《不可思議的年代》,是基辛格諮詢公司聯合CEO,有趣的是,他對東方文化很著迷。16歲時開始修習臨濟宗,機緣巧合,他還到南懷瑾創辦的太湖大學堂禪修過。
2、第七感是透過事物看清連線如何改變事物的能力。
第七感的基本原理:連線改變事物的本質,開始發揮作用。
我們發現,自己的未來並不掌握在自己手上,而是在這樣兩類人手中:一類無視網路;另一類無視人性。我們唯一的辦法就是進行自我教化,自己培養敏感度,看穿試圖操縱我們的事物,並採取行動。
全新的商業力量不斷更迭,舊的技術被我們所不能理解的新技術迅速替代。
下一個時代要揭開人類的更深層次的本質,我們是如何決策的?我們背後到底有什麼在發揮指導?當人類已有的功能已應接不暇過於快速的變化時,如何與人工智慧技術融為一體?
這需要生物科技帶來新的思考,需要不同領域的人去探討像“第七感”之類的新規則。
回覆列表
隨著科技進步,人類將與晶片溶合;隨著基因解碼,人類更加長壽。毫無疑問,人類如果不自我毀滅,必將進入超人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