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菩提樹下菩提思
-
2 # 東山客
這樣說曾國藩有失偏頗,像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也都和曾國藩情況差不多,難道都是賣主求榮。其實曾國藩效忠的是他所信奉的理學思想,而不是效忠某個人。古代讀書人從小接受的就是忠君愛國教育,只要沒有改朝換代,不管誰做皇帝,誰在執政,都是一樣。也不存在賣主求榮之說。
-
3 # 謝金澎
這個問題有理解上的偏差,估計題主提這個問題是想說辛酉政變時曾國藩為什麼不反對慈禧,支援八大顧命大臣。
實際上,辛酉政變不是一次篡逆謀反,而是一次皇權與政權的權力爭奪。咸豐去世時,考慮到主少國疑,很有可能導致權臣覬覦或者外戚干政,而皇權旁落。故而作出了建立八大顧命大臣共同輔政的做法。
當時太平天國烽火剛熄,天下大局未定,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統治,就有可能導致天下大亂或者湘軍謀反。
但是,顧命大臣體制變相的就奪走了皇權,讓慈禧太后這個皇帝生母眼見大權旁落而自己無法染指,心有不甘。畢竟順治當年留下的顧命大臣體制對康熙造成了多大的威脅和困擾教訓還在。而且顧命大臣體制也讓親王奕訢無法染指國家權力,於是慈禧和奕訢一拍即合,發動了辛酉政變,從顧命大臣手裡奪回了皇權。
曾國藩當時還在前線剿滅太平軍殘餘,朝堂政爭原本也不是他該過問的,而且慈禧太后發動政變也是雷霆霹靂,出手迅速果斷,乾淨利落,迅速拿下八大顧命大臣,沒有引起朝野動盪。
而且曾國藩是儒家所謂的三個半聖人中的那半個,特別講究忠君那一套,慈禧是皇帝的生母,發動政變名曰整頓朝綱、恢復皇權,曾國藩根本就沒有干預的理由和必要。倘若慈禧的政變導致內戰,那恐怕曾國藩會有一個理由起兵干預,但是慈禧迅速的用政治手段解決了問題,兵不血刃,既不留人口實更是震動朝野。曾國藩倘若干預,那就是謀反,這不符合他的價值觀。
至於後來慈禧再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時,曾國藩早已死於光緒登基前了(曾國藩死於1872年,光緒元年是1875年),他想要忠於光緒,也沒有機會了。
-
4 # 大王喵歷史
我不認為曾國藩效忠於慈禧是賣主求榮。
第一,曾國藩效忠的並不是慈禧太后,他的心裡想的是怎麼挽救清政府朝廷,當時的光緒皇帝已經甩手不管事了,在大清朝的危亡時刻,只有齊心協力才能度過難關,只要是心懷民族大義之人都不該計較是效忠於誰。
第二,說曾國藩賣主求榮就更扯了,曾國藩這一生是不愛財的,他在兩江總督當值時,結餘三萬兩,他可以都帶走的,但是他只帶了兩萬兩,而剩下的一萬兩是寫信讓他兒子給偷偷的散掉,而帶的兩萬兩也是在京官當中散的。曾國藩只是不想讓人覺得他是一個清官,因為他說他喜歡美名,別人也喜歡,他做的這一切得到了美名,那不是開罪了別人。
關於曾國藩的智慧,可以看我文章中所提到的一些故事。
-
5 # 3D列印科普達人
曾國藩是清朝咸豐皇帝時期鎮壓太平天國而聲名大噪的。咸豐短命,三十出頭就崩了。年幼同治繼位,慈安慈禧姐妹垂簾聽政,慈安死後,慈禧專政。同治至死才19歲,15歲以後才真正臨政,即使15歲也還才一毛頭小子,實權盡在慈禧手中。曾國藩一介漢臣,不聽命大權在握的慈禧,難道聽無權無主意的毛頭小孩?即使他想這麼做,又有何用?
-
6 # 史爭朝夕
事實上,從曾國藩出山開始辦團練,因為沒有督撫實權一直是寄人籬下的“客兵”。
曾國藩也因為沒有實權,籌不到軍餉。因為沒有官方身份,地方督撫多般掣肘。下面的人也百般刁難。曾國藩坐困江西之時,曾一度急的想自殺。
直到咸豐十年(1860)因為肅順的關係,曾國藩升至兵部尚書,署兩江總督 至此,清朝半壁江山基本由曾國藩一人說了算。除了清朝時三藩,無一漢人可比。
據說,咸豐一開始只想給曾國藩一個巡撫銜,因為肅順幫曾國藩說話,才授兩江總督。朝廷下發奏章還沒到,肅順透過胡林翼已經告訴曾國藩。按理來說 這種提攜之恩要寫一封感謝信的,猶豫再三,曾國藩還是沒寫這封信。最終,只寫一封奏章感謝朝廷。感謝皇帝。如此提攜之恩,曾國藩為什麼連一封感謝信都不願意寫呢?
原來,肅順其人雖然精明強幹,魄力宏達。是滿人中的佼佼者。可其飛揚撥扈,獨斷專行,勢必樹敵太多。曾國藩怕之後肅順倒臺連累自己,才沒有寫這封感謝信。
咸豐十一年(1861),咸豐駕崩,留肅順、端華等人為“顧命八大臣”。同年,恭親王和慈禧聯手誅殺顧命八大臣。抄肅順家時,沒有發現肅順和曾國藩來往的書信。
曾國藩謹慎的性格,決定他在面對肅順的拉攏,並未回覆感謝。另一方面。因為曾國藩身處安慶,對於朝廷之內發生的辛酉政變一無所知,等知道了,一切以塵埃落定。即使曾國藩想做些什麼,事後,時機以晚。
-
7 # 民族的復興號
問題有所偏差,這個時候的大清朝實際執政者是,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所為皇帝是誰?咸豐死了,兒子同治當政沒幾年(1862-1874)也死了,光緒也還太小,等光緒親政了,慈禧太后也成氣候了並牢牢地把權利掌握在自己的手心裡,從來沒放棄過,光緒只不過是傀儡皇帝而已,朝政一切事務都得問過慈禧後才能辦理,所以談不曾國藩不忠於皇帝,忠於慈禧太后,歷史上容不得他去選擇忠於誰,這不是選擇題,而是簡答題,順者昌,逆者亡,就這麼簡單。
姓名:曾國藩 性格:典型的“湖南騾子”——謹慎執拗,自己下定決心要做的事多少匹馬都拉不回,生存理念: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地位:鎮壓太平天國的領頭羊,“ 同治中興 ” 頭號功臣。
曾國藩,湖南湘鄉人,(1811—1872),屬羊,28歲中進士,40歲任吏部侍郎。
-
8 # 一夜一世界
在中國近代史上,曾國藩是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中興第一名臣”“曾剃頭”“賣國賊”“賣主求榮”等說的都是他!那麼曾國藩究竟是不是位效忠於慈禧的賣主求榮的人呢?我們來具體分析下:
一、三朝元老
曾國藩生於1811年湖南雙峰縣荷葉鎮,卒於1872年。一生侍俸了三個皇帝。
1.清宣宗、道光帝、1820年-1850年(在位30年)
2.清文宗、咸豐帝、1850年-1861年(在位11年)1852年慈禧入宮,賜號蘭貴人,1856年生同治帝。
3.清穆宗、同治帝 1861年-1875年(在位14年)
二、人生大贏家
曾國藩六歲讀書,道光十九年(1839年)中進士,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官至禮部侍郎,二品重臣。(慈禧正好是十三歲)也就是說道光年間,曾國藩已完成原始累積。
1852年曾國藩因喪母回鄉守孝,(慈禧剛入宮,賜蘭貴人)1853年受清廷委任,組建湘軍;他要求將士“忠義血性”“書生以忠誠相期獎”,轉戰十年使湘軍兵力達三十萬之眾,於1864年終平定太平天國運動。這一時期的曾國藩可以說是逐步走向人生頂峰,成為一等勇毅侯!
此時的慈禧正處在一個“二宮垂簾,親王議政”時期。這裡二宮就表示慈禧目前還沒有獨攬政權的實力,那麼一位已經位極人臣的人還怎麼賣主求榮呢?賣誰呢?只能說賣了湘軍(即自裁減湘軍),而絕對不是說效忠於慈禧得來的榮耀!這裡再補充一點,就是慈禧開始獨攬政權是在1884年發生“甲申易樞”政變之後。罷免恭親王奕訢,而慈安太后(前面說的二宮垂簾的一位)也已於1881年去世。這時的慈禧才真正成為晚清的掌舵者,但此時的曾國藩呢?已仙逝多年。
三、忠君愛國
如果說曾國藩一生效忠於誰?我認為只有皇帝,而不是慈禧之類的後宮勢力。怎麼說呢?曾國藩家信裡有多篇寫於咸豐年間的內容,記有“天下似無戡定之理。吾惟以一勤字報吾君,以愛民二字報吾親。才識平常,斷難立功,但守一勤字,終日勞苦,以少分宵旰之憂。”此類的文字,大概之意就是天下似乎有一個固定不變的道理,那就是勤。用一個勤字來報效皇上。雖然我的才華平常,但只要勤就能為皇上分憂。字裡行間表現岀來的都只有皇上。
那現在我們怎麼有種混淆視聽的感覺呢?覺得曾國藩是靠效忠於慈禧而得來的榮耀呢?這當然和慈禧脫不了關係,慈禧作為晚清實權統治者,遙控著同治、光緒、溥儀三帝,影響非常深遠。如果我們沒有理清時間的順序,造成混淆視聽也是很正常的了!
所以總的來說,曾國藩並不是一個賣主求榮之人。當然他在晚年處理“天津教案”也落下了晚節不保的聲譽!
-
9 # 史道驛站x
曾國藩1811出生於湖南,此時清朝的皇帝是嘉慶,毫無疑問,曾國藩是大清的子民。1838年,28歲的曾國藩中進士時,皇帝是道光,這一年湖廣總督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赴廣東禁菸。
1838年曾國藩殿試為三甲第42名,這個名次很靠後,被賜為同進士,曾國藩考試分數並不高。可他得到了軍機大臣穆彰阿的賞識,收為門生,後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從此仕途還算順利。到了1846年,曾國藩被授予文淵閣直閣事,1847年為內閣學士加禮部侍郎,1849年,升任禮部右侍郎。同年,調任兵部左侍郎,就這樣一步一步,在十年時間裡,曾國藩成為了二品大員。
1851年,此時的皇帝是咸豐,也就是慈禧的老公,這年洪秀全起義反清,也就是太平天國起義。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使得內憂外患的清政府惶恐不安,咸豐皇帝一時也不知如何是好,召叢集臣商量對策,曾國藩說:今日急務,首在用人。並上書《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陳數咸豐皇帝的過錯,咸豐皇帝大怒,把他的奏摺摔在地上。
幾天後,不知什麼原因,咸豐接受了曾國藩的建議,還表揚了曾國藩,並任命他為刑部右侍郎。後因母親去世,曾國藩回家守孝。此時太平軍迅速發展,清政府的八旗軍和綠營軍,不堪一擊。於是組織地方武裝成了當務之急,清朝廷讓曾國藩辦理團練。
曾國藩不辱使命,招募湘兵,他制訂一系列的訓練方案,嚴肅軍紀,很快就讓這支軍隊成長起來。1854年,曾國藩領導的湘軍,開始征討太平軍,並在以後的歲月裡重創太平軍。1860年,曾國藩大敗陳玉成,被授予兵部尚書、兩江總督。1861年,加太子太保銜。1862年,此時的皇帝是同治,曾國藩任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1864年,湘軍攻克南京,清政府加授曾國藩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襲罔替,並賞戴雙眼花翎。隨後曾國藩又率軍對捻軍進行了清剿。
1867年,曾國藩補授體仁閣大學士,1868年,改授為武英殿大學士,不久調任直隸總督。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在南京突然病逝。
曾國藩身為一介文人,卻在清政府面臨危機時,勇於擔當,積極組建湘軍,並在鎮壓太平軍和捻軍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由此他也不斷得到朝廷的重用和提拔,在軍中威望也是非常之高,李鴻章和左宗棠都是他的學生,李鴻章在清末的表現那是無人可比的,他得到了曾國藩的真傳。左宗棠雖說只比曾國藩小一歲,但也實實在在的被曾國藩薰陶過,儘管有時左宗棠口吐狂言,在心裡他還是很服老師曾國藩的。
曾國藩同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一起,被稱為‘’晚清四大中興名臣‘’,曾國藩為四大名臣之首,他‘’立德、立功、立言‘’,成為了萬世師表,也被後人稱為‘’聖人‘’。在慈禧的支援下,積極興辦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機械工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他手握重兵,雖多次被身邊人慫恿,始終忠於朝廷。
清朝的統治者雖說是滿人,但始終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曾國藩作為漢人,他所奉行的是忠於國家,這個國家叫中國,因此說曾國藩是國家的棟樑,民族的驕傲,他忠於慈禧也是民族大義,根本不存在賣主求榮一說。
回覆列表
曾國藩1811年出生,1872年去世,輔佐過四個皇帝,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四個皇帝,光緒皇帝還沒上臺,慈禧太后是 同治 光緒時代的實際掌權者,同治皇帝的生母,同治皇帝在位13年,雖後因梅毒,對外稱天花去世,雖在位壓抑,和慈禧沒有更本的矛盾,後來的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因為變法的原因才出現了根本性矛盾。但是曾國藩已經去世。曾國藩1872年3月20日去世時,還處於慈禧垂簾聽政階段,同治1872年10月16日親政,也就是名義上正式掌權。歷史沒給曾國藩機會,讓他選擇聽皇帝的,還是聽太后的,活著之前都是垂簾聽政,太后和皇帝一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