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數學研究角落
-
2 # 使用者51118868117
1十1等於2繼續需要論證。在一般狀態下,被認知,認可的數值額定的情況下,1+1等於2無有置疑,但它不永遠是2,兩個物,兩個數是合或是分,超出了常態,它就要變了,有可能等於1,等於3,等於0,或等於幾,由於物與物之間的關係的影響,狀態的不同,傾向力極的不同,甚至有時候時空的相差,足以使結果大不相同。易經的概念,易理搞清楚,深入理解,有助於弄明白哪些不可知的真理。
探索宇宙奧秘,尋找真理。
-
3 # 快招了吧你就是狐狸
1+1=2不需要論證1+1=2不需要論證1+1=2不需要論證
很多數學家在論證簡稱為1+1的哥德巴赫猜想論證步驟,而不是1+1=2。
-
4 # 鶴鳴在蔭
1+1=2,是皮亞諾公理的六條原理之一,也可以叫數學歸納法原理。這是算數系統的基礎。所謂公理就是不證自明的東西。
至於哥德巴赫猜想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
5 # 小喬44086418
1+1=2不需要證明,現在需要證明的是哥德巴赫猜想1+1。如果我們都能知道證明這個猜想的目的了,這個猜想也就沒有任何價值了。科學家的研究的意義就在於在未知的領悟裡探索發現。看到了目的再去做,就太膚淺了
-
6 # 麻辣SC
1+1=2不需要論證,因為是公理。也不需要解釋,是常識。所謂哥德巴赫猜想不是1+1=2的問題,而是數學界的另一個問題。我們講的1+1=2是兩個完相同(概念)條件的物質或物體相加。不能去偷換概念,如果連這個基本常識都否認了,1+1=2根本無法論證。一籃子雞蛋加一個雞蛋等於多少?是籃子還是雞蛋?
-
7 # 鬼谷子先生1
目前來看一般1+1問題認為是哥德巴赫猜想的描述,有人回答的很全面,不在贅述。
如果把1+1=2單純看為數學問題那意義就太大了。要知道1+1=2是歸納的“不證自明的真理”。好啦,來回想下平行線永不相交的真理的結果,歐氏幾何、羅巴切夫斯機-鮑耶幾何、黎曼幾何三分天下。
不考慮進位制不同和等價轉化,目前還很難看出來1+1≠2的證明和意義,但不要忘記數學的3次危機。天才如希爾伯特也沒能證明,數學是真實的!
如果有一天1+1=2被證明,那可能是個偉大的時刻,但如果證明1+1≠2那有可能將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
8 # 王豐華2
1+1是數學的公理化體系問題,可以理解為:1+1=2是不是公理,如果不是公理,如何證明;如果既不是公理也不能證明,那是不是可以作為公設。
-
9 # 無道47
公式“1+1=2”是數學這門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一,屬於不證自明的常識,透過它發展出了更復雜的運算方法。而需要證明的“1+1=2”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的簡稱,1表示素數,2表示偶數,有興趣的可以去百度一下
-
10 # Schopenhauer叔本花
兩個問題,說1+1即使上過大學的理工科學生也搞不懂是個啥,文科生和民科就不用提了,記住哥德巴赫猜想是(1+1),這就完了,問題是這些“數盲”以為哥德巴赫猜想就是1+1=2。第二個問題就是1+1=2需要證明嗎?這是公理嗎?實際上關於自然數沒有這個公理,到是有個皮亞諾公理,可以由皮亞諾公理推出1+1=2。也可以說實數公理,但是哥德爾天外飛仙的不完備性定理給予了致命打擊。算了,對牛彈琴,和你們說這些。
-
11 # TODAY號碼
通常情況下,說到要證明的1+1=2,指的是哥德巴赫猜想問題。代數中的1+1=2屬於公理範疇,是不需要證明的。這是現代科學理論體系的基礎。
但是,各個理論體系之間是不同的,基礎也不一樣,不能用一個體系去證明另一個體系的正確性。
-
12 # xoomlp
文革時期的白痴發漏言1+1=2不是哥德巴赫猜想,外國數學家會被氣活,中國哪麼多白痴,回去在網上找一下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你能看懂了,你就是一個不錯的數學家,別在亂髮言,我臉都紅了。
-
13 # 悅讀Girl
你說的1+1=2,和那些數學家論證的1+1等於2不是一回事吧!
咱們普通人用的1+1=2應該是約定好的規則!
-
14 # 一縷晨光初照人
貌似需要論證的是1+1,不是1+1=2。還有哥德巴赫猜想不是你這樣表述的。唉,不想扯太多,主要是百度百科關於哥德巴赫猜想我最起碼看了不下於50遍,然而關於一些基礎定義我就是不看。比如什麼叫質數,素數,區別在哪裡?小學課本是無法被1或它本身整除的自然數叫做質數或素數。
那麼問題來了,哥德巴赫猜想裡面一會質數一會素數,我蒙圈了~
所以我看到很多人的答案,沒有任何意義。都不瞭解啥叫做哥德巴赫猜想,還一副很厲害的樣子,說證明1+1=2的重要性。
強調,要證明的是1+1,不是1+1=2。當然也不是證明1+1≠2~~~~~
-
15 # 巷子裡的養貓人
題主應該是想表達歌德巴赫猜想證明,首先要理解1+1的意思,要回到哥德巴赫本身。現在通行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指,任何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但是因為這個猜想太難,所以數學家們退而求其次,研究一個大於2的偶數是否能寫成兩個數a與b的和,如果a是2個素數的乘積,b是3個素數的乘積,那麼就寫成2+3,意思是第一個數是兩個素數的乘積,第二個數是三個素數的乘積,比如30=6+24,6=2*3,24=2*2*2*3,同理其他的1+1,2+3等等等等只是一種表述的簡單記法,並不是平常意思上的1+1=2。
-
16 # 妖馬合一
答主一直認為,所有生物在本質上都是徹徹底底的利己主義者,我們所要探尋的事物,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作用於自身,來讓自己獲得更好的生活。
論證1+1=2也是為了這個目的。
“……當然,這只是舉出兩個例子,還有其他的宇宙規律被用做武器,但目前為止我們還不知道都有哪些,很可能,所有的規律都能被武器化了,在宇宙的某一部分,被用做武器的規律甚至可能包括......當然這只是瞎猜,太玄乎,我也不相信。”
“包括什麼?”
“數學規律。”
數學規律說白了是一種邏輯自洽,它的潛臺詞是“我本就應該是這樣的”。
我們已知的物理世界就是架構在這種邏輯自洽之上,但是這僅限於我們所熟悉的這個世界,當三維空間降維(變為二維)或是升維(變為四維),這種邏輯自洽還適用嗎?我們不得而知。
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僅真正弄懂了為什麼1+1=2,也能製造出1+1≠2的條件,我們就是掌握了這種邏輯自洽,我甚至認為,光速航行、時間旅行等科幻小說中才會出現的事件就是在掌握了這種邏輯自洽之後。
想象一種情況,我們證明了1+1=0,敵人的百萬部隊在我們面前瞬間煙消雲散,
我們證明了1+1=3,我們一發炮彈打過去,敵人全滅。
這真的不可能實現嗎?
給文明以歲月,給歲月以文明!
喜歡還不讚一下??
-
17 # 看風景的蝸牛君
如果題主所說的是四則運算中非常基礎的數學等式“1+1=2”,那麼這等式是利用皮亞諾公理證明的。數學上的有公理和定理兩類概念,公理就是一個假設,作為所有推理的基礎。在接受這個假設的前提下,推理得到的叫做定理。1+1=2是在接受皮亞諾公理的前提下得到的。這早已被證明過了。
但是很多人誤解的,是把哥德巴赫猜想與之混為一談。因此數學上需要論證“1+1=2”這一問題,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誤解,也是無數民科栽跟頭的地方。很多很多人聽說“1+1=2”的問題很難論證,感覺這裡面根本沒什麼高等的數學知識嘛,於是就紛紛跳進坑,希望可以靠自己的智慧去解釋這一問題,從而名垂青史。但可悲的是,其中有太多太多的人根本沒有了解清楚所謂的1+1到底是什麼問題,就依靠自己的理解去做了。
1+1=2這一問題只是個用於簡單表示的符號,用於表示“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的完整表述是,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這是世界近代三大世界難題之一。這一猜想還可以這樣來表述:每個大偶數N都可表為A+B,其中A和B的素因子個數分別不超過a和b。顯然,哥德巴赫猜想就可以寫成"1+1"。數學家在a+b問題上不斷推進,從1920年挪威數學家布朗證明了“9+9”開始,大家離“1+1”越來越近,從“7+7”、“6+6”一直向前推進,直到1966年陳景潤證明了“1+2”,這已經是非常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結果了,但仍未真正解決哥德巴赫猜想。
-
18 # 愛君57258007
首先第一個問這問題的一定不是華人,因為中國的單位豐富不像a,an等,除非語文沒學好,把具體的單位和非具體的單位搞混了,既單位帶錯,另外就是進位制不一樣,造成的
結果不一樣
-
19 # 老王頭兒
這個問題本身不夠清楚。如果問的是哥德巴赫猜想,那是數論中的一個著名的問題。至今也沒有解決。問題就在於它很難證明。即使陳景潤在這方面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沒有最終證明這個問題。作為數學上的一個猜想,仍然懸在那裡,有待後人攻關。
如果指的是通常算術中的加法,那麼可以告訴你,1+1=2 並非理所當然。它是運演算法則的規定。在十進制中,規定1+1=2 。但在二進制中,情況就不一樣了。此時,1+1=10 才是正確結果。運演算法則的規定性是數學系的教學內容。中學裡不講。大學非數學專業一般也不講。只有那些和數學非常緊密的專業,才會根據需要適當地講一些。
-
20 # 華智觀點
1+1=2是不需要論證的。因為2是1+1在十進位制或16進位制裡的簡寫,簡寫不需要驗證。同樣3是1+1+1的簡寫。在沒有2的二進位制演算法裡,10就是2,11就是3,所有數學公式在二進位制裡依然成立,不過寫起來公式比較長而已。
回覆列表
什麼是 1+1? 首先做兩點宣告:
1. “1+1”不是指簡單的數學運算,而是一個代號;
2. 這個問題目前並沒有得到解決,陳景潤先生只是把工作往前做了推進。
哥德巴赫猜想。
1+1的問題其實就是哥德巴赫猜想。 1742年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該問題包括尤拉在內的很多學者都沒有證明出來。
後來出來另外一種解題思路。 如果我們能否證明: 每個大偶數N都可表為A+B,其中A和B的素因子個數分別不超過a和b (該問題稱為a+b)。那麼當 a 和b都取1的時候,我們就得到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沿著這個思路,人們不斷取得突破:
1920年,挪威的布朗證明了“9 + 9”。
1924年,德國的拉特馬赫證明了“7 + 7”。
1932年,英國的埃斯特曼證明了“6 + 6”。
1937年,義大利的蕾西先後證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5 + 5”。
1940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4 + 4”。
1956年,中國的王元證明了“3 + 4”。稍後證明了 “3 + 3”和“2 + 3”。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證明了“1+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數。
1962年,中國的潘承洞和蘇聯的巴爾巴恩證明了“1 + 5”, 中國的王元證明了“1 + 4”。
1965年,蘇聯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維諾格拉多夫,及義大利的朋比利證明了“1 + 3 ”。
1966年,中國的陳景潤證明了 “1 + 2 ”。
陳景潤先生證明了 1+2, 並不是 1+1, 但這已經是目前得到的最好結果了,再往前推進一步就可以得到解決。
因為當年陳景潤證明了 1+2, 所以哥德巴赫猜想在中國瘋狂的傳開了,不過多數人並不知道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只知道有一個 1+1 的問題,為此還會大惑不解:這也需要證明?
當然,這也讓很多人走火入魔,很多沒有接受過專業教育的人,有些是出於對數學的熱愛,當然也有些是為了一夜成名,投入大量精力試圖證明該猜想。每年在中科院都能看到大批民間人士舉著標語宣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但都是錯的。一般情況下,中科院的專家不願搭理他們,因為一方面這些人太多,精力有限, 另一方面就是這些人的基礎太差, 給他們指出來錯誤他們也聽不明白。
人是可以上月球的,但是騎著腳踏車上月球是不可能的, 所以希望廣大的民間科學家和數學愛好者不要花大量精力在這上面,數學裡有無窮無盡的問題需要解決,可以先從小的問題開始研究,慢慢深入,不要一下就想解決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