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女性情感樹洞

    我的觀點是,小不忍則亂大謀。小事可以依著,但是大事上必須有自己的主張。婆婆畢竟是要相處一輩子的,最好就是互相體諒。你聽我講個同事的故事:

    同事紀姐結婚後就一直和婆婆同住,因為孩子小需要婆婆帶。她的婆婆也不極品,但是有個天底下婆婆共有的特點,就是自以為是地對你好,和自以為是地對自己的兒子好。比如,紀姐早上出門上班的時候,婆婆會說:“記得把你那兩個橙子帶上啊!”。你以為婆婆那麼貼心嗎?紀姐冷哼:“因為這個橙子太酸了,他們都不吃才叫我拿上的”。

    還有一件事,一家人一起吃晚飯。紀姐老公吃完了,想去帶會孩子,婆婆立馬阻止,“你別帶,小紀吃完了就會帶的”。紀姐心裡真是一萬個馬在奔騰,她跟我說,“我就慢慢吃,也不說話,看他們怎麼辦”。

    像這種事發生在紀姐家裡實在太多了,但你說為了這樣的小事發脾氣鬧矛盾也是不值得的。而且,婆婆就沒有一點做的讓你感覺很溫暖的時候嗎?也是有的。紀姐列舉了很多婆婆好的一面:

    1、第一次見面,婆婆特意把家裡打掃的很乾淨,走的時候還給了500塊錢紅包。紀姐老公家是鄉下的,經濟上不是特別寬裕;

    2、結婚的時候,她婆婆特意跟她老公說:“撿粗的買。”

    還有挺多的,紀姐說。所以每次想要發脾氣的時候就會想想婆婆也做過一些對她好的事。

    其實啊。我想說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聖人,婆婆也就是一個普通人。在你沒嫁到她家成為一家人的時候,你們就是陌生人,你怎麼能指望一個陌生人對你像你媽對你一樣呢?能保持表面的客套像普通親戚一樣相處就很好了。

    說紀姐的故事,不是說讓大家遇到矛盾的時候忍,而是大家有時候需要換位思考。當然,遇到那種三觀不正極其自私的婆婆,我還是建議大家手撕。至於後果,咱就先別管了。

  • 2 # 桂花正香時

    從相剋到相生,走向和而不同,至到和平共處。就我本人經歷而言,經歷了一個痛苦不堪的時期,後來走出人生低谷,獲得了幸福的人生體驗。

    一相剋

    我和老公都是從校門出又進校門的老師。思想簡單,不譜人情事故,更不懂人心。當時老公的嫂子因和鄰家種田產生矛盾,喝農藥身亡。因此他大哥家三口人:他大哥和兩個孩子全搬回公婆家吃飯。兩個孩子和公婆住。我那時已身懷六甲,卻得不到公婆照顧,經常吃剩飯,懷孩子到出生,一隻雞毛也沒吃過。懷著孩子才百十斤。婆婆經常做一大鍋飯,剩下下頓吃,還要求把我和老公的工資交給她。有一次,我跑到河邊,心想死了算了,正巧碰到我教的一個小孩子在附近玩跑過來和我說話兒,看到孩子可愛的模樣,我才改了主意,但痛徹心扉。還有一次,我實在忍無可忍,把婆婆的剩飯掀翻在地,婆婆瘋了一般到街裡喲喝我厲害,從此我們不怎麼說話。我們的關係降到冰點。孩子一歲多一點,還不會走路,我和老公拉著一輛架子車的家當,住到了學校裡,兩個人輪流著看小孩兒,和公婆疏遠了關係。

    二相生。

    若干年後,婆婆腦中風,從重症監護室裡拉回老家。我和老公回去待候她,看著她虛弱蒼老,奄奄一息,我心中卻淡然了。從此伺候她躺在床上八個多月。她當時不能吞嚥,餵飯是透過鼻伺插管的。我給她刷屎,只想著人這一輩子都這樣了,還說過去幹嘛!直至我親手給她選養老衣送終。

    三釋然

    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我想她也不是故意不關愛媳婦,只是因為她的認知和過重的家庭負擔才導致她每天剩飯,我們一家人吃剩飯,孕婦也不例外!無所謂惡婆婆,只是因為貧窮或節儉或認知侷限,傷了孩子的心,無關品質善惡,這樣天地就寬了。我每年給她和公公買衣服,她去世時,厚的薄的衣服幾乎都是我買的!因此我很大方自然地給釘棺前的婆婆洗臉,收拾!我的心平靜,我們親,感覺不到恐懼與難過!

    生命就是一樹花開,經歷寒冬,春寒,孕育出繁花似錦的夏花。總之,從和婆婆對峙到和諧,我認為這幾個字很重要:理解,距離,釋然!

  • 3 # 文字販售機

    親身經歷。

    在我小時候,我的奶奶和我的媽媽關係非常不對付,兩個人都很強勢,但是我媽媽還是很尊重我的奶奶,盡作為兒媳婦的孝心,可能背後互相有些微辭。

    但是隨著奶奶的年齡增長,她逐漸看開了,也知道了我媽媽真心對她好,身體不舒服也比她的女兒都關心她。只要兒媳婦真心想和婆婆搞好關係,通情達理的婆婆就會變好的。但是如果兩個人都不講理,還是不要再深入了,互相尊重就可以了。

    兒媳婦最終會熬成婆婆,大多數比較好的婆婆是會理解兒媳婦的,畢竟她們曾經做過媳婦。

    更何況時間是最好的藥劑,它可以沖淡那些矛盾。

    這個世界上沒有過不去的坎,但如果真的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婆媳之間不往來也並非難事,大家不要搞得太僵硬就好了。

  • 4 # 西瓜小學生解說隨磊貓

    現在和婆婆吵架比原來少了,矛盾也少了。他們還年輕,我們買了新房子就和他們分開住了。一個月偶爾才見面幾次。有時候買東西給他送一些過去。問問他們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助的。關係比原來好了很多。婆婆我是個厲害的那種人。什麼事都管。嘴巴每天不停的嘟囔。說話有非常的大聲。和我們年輕人愛好完全不同。消費的觀念也完全不同。所以在一起產生一些矛盾。其實我也是儘量的在剋制自己。儘量的理解對方,因為他是長輩歲數也大了。但是有時候不知不覺中就會鬧些矛盾。還是現在住遠一點,然後,經常給他買一些東西。就像親戚一樣,感覺很不錯。到了過年過節我們就在一起聚聚。

  • 5 # 萌萌噠快樂美少女

    最近看到一則關於“婆婆不帶孩子也不給錢,這樣合理不合理”的帖子,討論的很激烈,有的人覺得婆婆不帶孩子就要給錢,有的人覺得哪條法律也沒有規定婆婆必須要給兒子家帶孩子,更沒有給錢的道理。婆婆不帶孩子就要給錢,這個現象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興起的,更讓人意外的是,這種現象很多人已經坦然接受了。一個兒子的家庭,婆婆給錢尚且壓力不大前同事小文,她和她老公都是獨生子女,兩個人從小認識,家離的非常近,就隔一條馬路,也算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了。兩個人婚後第三年生了兒子,小文婆婆原本打算給她們帶孩子的,但是小文嫌婆婆不會帶孩子,非要自己帶,然後她就辭職自己全職帶孩子了。雖然說婆婆不帶孩子是她拒絕的,但是從她自己帶孩子開始,她公婆每個月給她3000元錢,作為不帶孩子的補償。所幸她公婆有退休金,手裡還有一些積蓄,這對他們來說沒有帶來多大壓力。一直到孩子3歲上了幼兒園,小文重新工作後,她公婆才不再給錢。那天大家聚在一起聊婆婆的話題,聽她說起這個,我還感覺有點意外,畢竟是她自己不讓婆婆帶孩子的,但是她說, 她們周圍現在都是這樣,婆婆不帶孩子都會給錢,作為媳婦不上班的補償。她說,這3000元還是很少的,自己如果工作工資遠遠比這個高。兩個兒子的家庭,婆婆最難做發小春玲有兩個弟弟,兩個弟弟結婚生子後,帶孩子成了他們家矛盾的焦點。大兒子家生了孩子後,讓婆婆去城裡給她們帶孩子,而在大兒子家孩子一歲多時,小兒子家孩子即將出生,婆婆又要去伺候小兒媳婦坐月子帶孩子。因為這事,兩個妯娌之間也鬧得很不愉快,見面了兩個人都互相不理睬的。本來兩個兒子家的孩子已經把老兩口折騰的夠嗆了,好不容易兩個兒子家孩子都陸續上了幼兒園了,結果二胎政策放開後,大兒子家又要了二胎,還需要婆婆帶。一場家庭戰爭之後,二兒媳婦提出了條件,如果婆婆去給小兒子家帶孩子,每個月要給自己1000元生活費,她可以自己回家全職帶孩子。婆婆成了他們爭的焦點,因為兩個媳婦都不願意讓公公來帶孩子。老兩口其實並沒有多少收入,全靠春玲爸爸一個人在老家種地,每年收入也沒多少,但是眼看家庭矛盾無法調和,老兩口答應了這個條件,每個月給小兒媳婦1000元作為不帶孩子的補償,這場家庭戰爭才算平息下來。兩個兒子雖然之前都挺孝順,但是後來似乎經常站到媳婦那邊了。小兒子當時還出面給他爸媽說,讓他們先答應媳婦提的每個月1000元補償的條件,到時候他再偷偷給他爸媽錢,結果是他自己的工資都被媳婦管的死死的,哪裡有錢給他爸媽?春玲曾多次調節兩個弟弟和她爸媽的事,最後惹的兩個弟妹都對她有意見,直接放言說她是嫁出去的閨女,就不要再插手他們家的事了,春玲為此很氣憤,但也很無奈。最後看到父母因為錢為難,春玲經常給她爸媽一些錢,她也知道,這錢她爸媽還是用在貼補兒子家了,春玲說,不管怎樣,只要她爸媽不要夾在中間為難,她出點錢也心甘情願了。這種不帶孩子就給錢的現象助長的原因一方面是互相效仿,有的人看別人家就是這樣,也會提出這樣的要求,然後就坦然接受了。老人是無奈,有積蓄的老人尚且認可這種方式,給錢沒多大壓力,但是沒有退休金的老人收入來源很少,就會有很大難處。而這裡面最關鍵的一個人就是兒子,本該他出面協調時候他卻進行迴避,甚至最後選擇站在媳婦身邊,任由家庭矛盾愈演愈烈。按說老人把兒子養大,供上學,畢業後結婚生子,已經算了盡了義務了,一般兒子婚後生子,老人能帶孩子的都願意帶,只是有時候婆媳因為帶孩子觀念不同發生小矛盾,還有生活習慣的不同,導致婆婆無法帶孩子。不管怎麼樣,婆婆不帶孩子就要出錢,這是家庭矛盾妥協的結果,但是這種現象在無形中加大了家庭矛盾和疏遠了家庭的親密關係。換位思考下,其實婆婆帶孩子並不是天經地義雖然說婆婆帶孩子已經是一種常態,但是,有的老人因為身體等各方面原因確實沒法給兒子家帶孩子;也有一些兩個兒子的老人,因為兩個兒子家孩子年齡相差比較近,只能在兩家輪流帶孩子或者在一家帶孩子,做子女的多些體諒,或許家庭就會和睦多了。其實,兩個兒子的家庭,公婆左右為難,不帶誰家孩子都怕媳婦埋怨。看看周圍兩個兒子的婆婆,基本上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除非家庭經濟條件非常好,不帶孩子可以給兒子家出錢,否則只能在兩個媳婦的爭奪戰中辛苦地生活,並且即使出了力帶孩子最後也落埋怨。其實婆婆帶孩子並不是天經地義的,願意帶孩子是情分,不帶孩子也不違揹人情。帶與不帶,全在於老人對孩子的感情和意願了。兒子才是解決帶孩子這個矛盾的關鍵很多家庭矛盾,婆媳矛盾都是從孩子出生後開始的。這個時候,處於中間位置的兒子是處理這個矛盾的關鍵。一方面如果老人身體允許,一般都會願意給兒子家帶孩子的,畢竟隔代親,老人都非常喜歡孫子孫女。但是如果在帶孩子過程中婆媳矛盾比較多,而又得不到很好的疏導和解決,婆婆感覺在兒子家委屈,也會忍痛割愛,選擇離開兒子家裡回老家生活。此時兒子如果能多母親多關心,能對老婆更關心體貼些,老婆也會站在老公的立場來處理問題,儘量不會和婆婆產生矛盾,以免讓老公夾在中間為難。兒子如果能做好婆媳之間的潤滑劑的話,婆媳相處就會和睦很多了。家庭矛盾對孩子的成長不利有的家庭會把婆媳矛盾轉嫁到孩子身上,如果婆婆和媳婦有矛盾,媳婦就不願意讓孩子和爺爺奶奶親近,甚至會說在孩子前面說爺爺奶奶的不好。這樣的話,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就會留下對爺爺奶奶不好的印象,他們再看別家孩子和爺爺奶奶那麼親近,會感覺自己不被爺爺奶奶喜歡,心理也會有失落感。“上行下效”,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和爺爺奶奶僵化的關係,將來孩子長大結婚生子後,和自己的爸爸媽媽的相處方式也會多少受到影響。老人帶不帶孩子,子女都有給老人養老的義務看到有的帖子迴應,婆婆如果不給自己帶孩子,以後堅決不會給公婆養老,如果養老讓老公自己給公婆養老。其實,公婆帶不帶孩子,子女都有責任和義務給公婆養老。此外,如果一個人長期揹負著家庭矛盾生活,自己心理也會不舒服,畢竟公婆是老公的父母,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他們的親情和血緣關係是無法割斷的。另外,如果任由家庭一直處於這種不和睦的狀態,孩子在這樣的環境生活,勢必影響到孩子的價值判斷,也會給他們幼小的心靈種下不良的種子。不帶孩子就讓公婆出錢的方式,其實是一把利刃,會在傷害家庭和睦的同時,孩子在這種觀念和氛圍中成長,會對其心理判斷和親情的認知會產生不良影響。這種思想觀念不但對自己的心理是一種枷鎖,也會傷害夫妻感情,讓老公的心靈在自責中煎熬,勢必也會影響老公的事業運勢發展。看看周圍很多家庭因為帶孩子產生的矛盾,有一些最終是用錢來解決的,不知道面對這樣的現狀,有多少人會感覺辛酸?又有多少人感覺理所當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扦插的三角梅算是成活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