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雜糧歷史君
-
2 # 曦曦觀史
我覺得在中國古代,但凡性格上沒有什麼稜角的人,一般在官場裡都很受待見。比如嘉靖皇帝一直寵愛的嚴嵩,就是一個性格上處處逢迎的人,他處處諂媚、討巧嘉靖皇帝,他知道怎麼樣才能讓皇帝順心,也知道怎樣才能讓皇帝的這份寵愛變成實際的權利。
但是,但凡有的官員在性格上有點稜角,他不是被同僚們排擠,就是不受當權者的喜愛,這一點在明朝尤為突出。具有這樣性格人,不禁讓我想起來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朝清官海瑞。
海瑞就是一個性格有稜角的人,他不僅性格偏執,又不畏強權。但是最終卻能在奸臣遍地走的明朝得到善終,這不禁讓我有點疑惑。後來我在黃仁宇寫的《萬曆十五年》中,最終找到了答案。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之中寫到,海瑞官至二品,死的時候僅僅留下白銀二十兩,甚至不夠殮葬之資。這不禁讓人遐想,中國古代官員都這麼貧窮麼?
其實不然,歷史上的貪官數不勝數,而海瑞僅僅只是清廉而已。《萬曆十五年》之中記載了一件事,當時海瑞的上司胡宗憲竟然用傳遞特別訊息的口吻告訴別人,說是海瑞替母親做壽,大開筵席,竟然還買了兩斤肉。細細想來,海瑞竟然用兩斤肉來給母親辦壽宴,知道海瑞為人的,可以說是海瑞清廉,不喜歡鋪張浪費,不知道的還以為海瑞不孝,苛待自己的母親,從這件逸聞小事我們也能看出海瑞的清廉程度。
海瑞不僅自己清廉,甚至也要求別人清廉。據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寫到,當時左副都御史鄢懋卿作為欽差大臣去徵收食鹽買賣,所到之處的地方官,大多會讓鄢懋卿狠狠撈一筆。
但是海瑞沒等到他淳安縣,就先一步呈上了稟帖,大致意思是希望他不要鋪張浪費,讓他拒絕地方官的阿諛奉承,否則海瑞就會上奏皇上他的所作所為,鄢懋卿在看到這封稟帖之後,繞道淳安縣而去了。
海瑞這樣明目張膽的得罪自己的上司,其實得罪的是整個官僚的政治體系。如果不是因為他足夠清廉,沒什麼把柄落在別人的手中,那麼他一定會被人拉下馬,潦草的結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海瑞的另一個品質就是他敢於進諫、不畏強權,而歷史又總是選擇站在他身邊。嘉靖皇帝一生都在研究怎樣長生不老,他寵信嚴嵩這樣的奸佞小人,發生重大失誤就推卸責任,對忠臣的意見置若罔聞,當時整個朝廷都是知道他是這樣的人,但是沒有一個人想要指出他的問題。
後來海瑞經過慎重的思考,最終決定向嘉靖皇帝遞上奏疏。海瑞在奏疏上寫到,嘉靖皇帝就是一個虛榮、殘忍、多疑和愚蠢的君主,官吏貪汙、役重稅多、盜賊滋織,這些都應該皇帝負責。但是你每天都在享樂、研究長生不老,你應該反思自己,將自己的心思放在國家治理上。
嘉靖皇帝在讀完這個奏疏之後,氣的直跺腳,他把奏摺往地上一摔,嘴裡叫喊著:抓住這個人,別讓他跑了。旁邊的小太監只能讓皇上息怒,並且對皇上說,他海瑞本身就是這樣的人,甚至已經有了痴名,他自知自己難逃一死,他已經和自己的家人訣別了,而且僕人也全部都遣散,甚至他在上奏之前都已經買好棺材了。
嘉靖皇帝聽完之後,最終還是沒有處置海瑞。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嘉靖皇帝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他怎麼樣也吞不下被海瑞罵的這口氣,他還是決定了將海瑞逮捕,但是逮捕海瑞之後,嘉靖皇帝遲遲沒有做下一步的安排,這樣海瑞就在獄中住了十個月。
後來,嘉靖皇帝與世長辭了,而海瑞也從獄中放了出來。由此,海瑞的名聲大噪,從此海瑞也透過這件事,自己忠心諫言的名聲也被家喻戶曉。
就這樣,海瑞不僅保住了一條性命,他還有一個好名聲。自此之後,很多的官僚們也是很尊敬他,但是沒有任何人把他當做一個榜樣去學習、效仿。因為像海瑞這樣的清官,始終不是官員中的主流。
因此,我只能說那個時代像海瑞這樣的人,能夠活下來、並且得到了善終都是不容易的,所以我們就不要強求一個人來改變一個時代。
-
3 # 王泳洲楉泓律所
清官,有時只是民間的一種美好憧憬。
海瑞其實一個嚴刑峻法的讚賞者,他對明初朱元璋“剝皮楦草”的殘酷懲貪措施懷念不己:“我太祖視民如傷,執《周書》‘如保赤子’之義,毫髮侵漁者加慘刑。數十年民得安生樂業,千載一時之盛也。”這種建議不但讓官場震恐,連萬曆皇帝也認為太過了。萬曆皇帝給他的斷語是:“雖當局任事,恐非所長,而用以鎮雅俗,勵頹風,未為無補。”萬曆皇帝對海瑞的廉潔操守深信不疑,但他認為這位耿介的忠臣只在道德風化方面有榜樣作用,在國計民生的事功上並不能有所建樹。
-
4 # 西大橋下的說書匠
海瑞是明王朝嘉靖時期有名的大清官,他為官一身,為民請命,正直廉潔,肅貪倡廉,被明王朝的老百姓尊為海青天,南包公,他的英明流芳百世,在《大明王朝1566》裡就清晰還原了一個真實的海瑞!
下面筆者將結合歷史來闡述分如何評價海瑞!
如何評價海瑞?第一,海瑞是一個有志向,懷有大才的賢人。
海瑞從孩童時期開始,就開始跟著母親過著勤儉持家的日子,這段艱苦的生活,培養了海瑞剛正不阿和嫉惡如仇的決心。
海瑞在學業上也是用盡全力,他對自己的要求非常嚴苛,使得他的文化知識和思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不斷精進的學識也為海瑞出仕為官奠定了良好的施政基礎。
這段期間,使得海瑞萌生了報國愛民的思想,因此他後續參加了鄉試,並且一舉考中舉人,正式走入明王朝的官場,也開啟了為國為民操勞的一生。
第二,海瑞是一個剛正不阿的諍臣,敢於直言上疏嘉靖皇帝,成為嘉靖皇帝時期有名的賢臣。
海瑞考上舉人之後,先後出任過福建延平府南平縣儒學教諭,浙江淳安知縣,他在淳安任職期間,抑制地方的豪強地主,清丈土地,均傜賦,推行“一條鞭法”,政績顯著,使得海瑞的名號聞名於天下。
到了1564年,海瑞出任戶部的雲南司主事,他對於當時的明王朝皇帝嘉靖帝不理朝政,沉迷於道教的荒政行為頗有微詞,後續,海瑞以死上疏,直言抨擊嘉靖帝荒政和懶政的行為,並且在上疏中,直言不諱的譴責嘉靖帝是一個不合格的皇帝。
看完海瑞的上疏,嘉靖帝惱羞成怒,將海瑞罷官入獄,此時的海瑞已經買好棺材,執意以死見軒轅。
明王朝的皇帝嘉靖帝好在並不是一個無道昏君,也不是殺戮成性的皇帝,他知道海瑞是一個賢臣,因此並不沒有殺他,而是將他關了起來,給他反思的時間。
後續,嘉靖帝龍御歸天,新皇帝登基,海瑞也遂及恢復了自由,並且被重新啟用,他先後出任御史,應天巡撫等官員,在治水和救災上有所貢獻,並且後續開展開了一場盛世浩大的肅貪倡廉的行動,許多貪官被抓,被處以典型。
但由於海瑞的為政舉措,侵犯了鄉官和土豪劣紳的利益,這些人組成了一個反海瑞集團吧,在隆慶四年的時候,這些人聯合起來,誣告海瑞,說他與倭寇有勾結,由於告海瑞的人太多,皇帝為了平息這件事情,將海瑞罷了官,這也是海瑞作為官員第二次被罷官。
第三,海瑞是一個簡樸清貧的官員,他嚴於律己,深的民心。
海瑞為官的時候,就過著簡樸的生活,作為官員並沒有官員架子,他出行的時候,並沒有鼓樂迎送,住所也很簡單,並不是康莊大院,他唯一有點價值的財產,就是家中的田產,他的母親去世的時候,也是依靠別人的幫助,才將母親安然下的葬。
等到海瑞去世的時候,他家裡的錢卻不足以為他置辦喪事,他的遺物中只有八兩銀子,一匹粗布和幾套舊衣服,由於他的妻子和兒子早已離世,他的後世也是由同僚和朋友幫他料理的。
當他的靈柩被運送回家鄉的時候,江南的老百姓自發的為他舉行了盛大的送葬儀式,為他披麻戴孝,哀嚎之聲,惜別之情,讓人為之動容。
因此,我們綜合看海瑞,他作為一個賢臣,一個諍臣,匡扶了明王朝的江山社稷,是一個值得後世所敬仰的明朝文臣代表,他的故事和事蹟,將會流芳百世!
-
5 # 小彭說說那些年
看過易中天先生的《品人錄》才知海瑞的生平事蹟,以前只知道他是一個清官卻不知他是如此的清廉,死在赴任的旅途,堂堂朝廷二品大員,死了卻無多的銀錢辦喪事,還是同僚湊的錢,百姓為他哭泣送行,他的事蹟被載入史冊,並且流芳百世。
海瑞是一位四歲失去父親由母親撫養的貧困孩子,到其母是一位善良敦厚的女子,海瑞在她悉心教導下成了一位正人君子,也影響了他在官場的做派,不結黨營私,一心只為百姓著想,正因為這樣他不受同僚們的待見,他任職的地方都官員都夾著尾巴做人,大富大貴人家把硃紅色的大門刷黑,只為營造樸素之感!
海瑞最有名的莫過他三次罷官,每次啟用都升官,這裡不妨有一些運氣成分,第一次做的是七品小官,得罪了權貴,罷官後一年半調到京城當了京官是六品官,不久又被罷官,復官後做了四品官,後來得罪皇上被關進監獄。
新皇繼位官復原職,得罪了張居正又被罷官了,隨後張居正下臺,萬曆皇帝想要樹立榜樣召他回京,做了二品大員卻不過是一個閒職,於是海瑞多次辭官回鄉,可是皇帝不肯批准,只好作罷,接著在他七十四歲的時候鬱鬱而終。
和他共事的同僚對他的評價都不差,知他是對事不對人,對自己和對別人都嚴苛之極,所以不受人待見和喜愛,這樣一個剛正值阿一心為民的人還是讓人佩服的,所以在他被罷官後也不會加以迫害,要的只是他離開官場,別擋了他們升官發財路就行。
於海瑞而言他的罷官和復官都是因為正義和邪惡的一次較量,只是誰多誰少的問題,每次自己都勝利了,必然加強了他維護正義和法制的決心,但他殊不知這和巨大的帝國是有龐大的官僚體系構成的,而皇帝要的就是一個安穩不求有多大作為,只要不發生叛亂就行了。
官場的風氣也不是靠他一人能夠肅清的,他天真以為表真心進諫就可以刺激皇上整頓吏治就行了,可是他卻不瞭解皇帝的品性,所以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滄海一粟那樣微不足道,他自己也不曾想過自己為流芳百世吧!
海瑞是一個好官,但是卻不是一個知道如何做大事擁有遠見的官員,這一點就比不得武則天時代的狄仁傑了,他在武皇爭取皇權時不摻和做好本分,在他看來皇帝無論誰當都一樣,只要保證百姓富足就行了。
後來武皇成為皇帝后他被提拔,當然做了皇帝武皇不必沿用當初那一套體制,大量用有才有德的大臣,這就包括狄仁傑,他推薦的忠臣都是忠於李唐王朝,等時機成熟迫使武皇立了自己兒子為儲君。
畢竟每個人性格不同,所以也無法評判他二人誰更好,但是嗯是值得尊敬的好官!
-
6 # 我被歷史撞了一下腰
一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典型的忠臣;二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有史可查的最清廉官員;三是此人深受封建道德毒害,甚至出現過因小事逼死親人之事;四是此人只適合做一些具體性的,瑣碎性原則性強的工作,例如監察工作;五是其為官崇窮抑富,一刀切,這是不對的;六是其只能成為高高在上的楷模,不可能成為官僚的楷模,如其一直堅持祖制,要知道洪武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同嘉靖時期是不同的;七是其不加變通,固守原則,是不可能成為大政治家的;總而言之,海瑞是一位古怪的官僚偶像。
-
7 # 尋古鑑賞收藏鑑定
海瑞的仕途坎坷,屢次受到排擠,曾因批評嘉靖皇帝被罷官入獄。他始終剛直不阿,執法公正,懲貪抑霸,整頓吏治,並平反了一些冤案,被譽為“海青天”,亦稱“包公再世”。明朝後期進步思想家李贄評價海瑞:“先生如萬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棟樑。”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賢,自號剛峰。廣東瓊山(今屬海南)人,回族。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舉人。初任福建南平縣學教諭,歷任浙江淳安知縣、嘉興通判、戶部主事等職。1569年6月前往蘇州以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的身份任應天巡撫,疏通吳淞江,平江南水患,又勸逼權相徐階退田,得到百姓稱讚,但得罪了許多大官權貴,七個月後就被迫上書辭職。萬曆後再起,但只任閒職,最後鬱鬱而終。海瑞是一個清官,受萬民敬仰。但很遺憾的說,對於海瑞,帝王家只會把他當門面,而不會真正用他。因為海瑞不會為官,也不懂得如何真正的消除社會影響
-
8 # Oys3162
在濁世裡堅持法治和道德,是真的勇士,他其實非常聰明,贏得了名聲,還沒有被昏君和貪官們殘害。把握局面不容易。好人,能人。中華脊樑。
-
9 # 近代採風
海瑞歷來為歷史評述,是中國封建史上的一個著名清官。
海筆架、海青天,足以說明海瑞的特質,剛正不阿,不畏權勢。是地方官的表率,不論什麼時代,他的品質都很適合在基層地方主政,為一方之父母官。從史料看,海瑞的成就也大多在擔任地方官員的時期,較為突出的有淳安知縣之任,後世熟知的治罪胡公子即是。另一個成就海瑞名望的事件,是和嘉靖交往的高潮-《治安疏》,一句“蓋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真是痛快淋漓的抒發了嘉靖朝數不清的心聲。至此海瑞成就了自己,歷史也再無雜音,清廉,忠心,從此成為海瑞的標籤。
那麼,海瑞真的名副其實嗎?並不是,海瑞不是完人,在官場情商上他是有欠缺的,很多政策和做法是有失偏頗的,後期在南京的任上,總給人無所建樹之感。也許是他的剛正和清名限制了大家的期待,也限制了他的思維路徑。
另一個需要指出的在於海瑞的治家,海瑞是大孝子,但並不能說是好丈夫,好父親,在家庭生活上,他有虧欠。放在如今來看,甚至有不近人情的一面。
總之,海瑞註定是一個和清官之名相伴的名字,這也是他人生的閃光所在。
-
10 # 歷史哨聲
回答過海瑞評價的問題。這裡就不簡單重複。
從《明史》和《海忠介公全集》中海瑞的奏疏來看,海瑞不僅僅是一個清官,也是一個有治理能力的官員。海瑞在淳安縣的治理業績和做應天巡撫半年就能成就他海青天之名,這都是海瑞政績的證明。
簡單說,海瑞的政績有:1、要求將按月發給京官的祿米全數拿去賑災,並使用先進先出的庫存記賬法來表明這種做法不會導致倉庫沒有足夠的祿米發給官吏生活,因此既能賑災,也不影響官吏生活。
2、整頓吏治,特別是肅貪,提倡節用。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有個大戶人家因為聽說海瑞來上任,自動自覺把自己紅色大門給塗黑了。製造局的太監自動自覺的減少自己出去的排場。這些都是海瑞所帶去的風氣,並非他下令別人去做。
3、疏通興建吳淞、白茆二江,造就了今天上海的黃浦江,促進二江入海,促進商業交通。
4、抑制土地兼併,廢除大地主兼併小農戶土地的合同,將土地返還給小農戶。內閣首輔徐階退休回家後,就因為家裡兼併的土地太多,被海瑞勒令退還一半給原來的小農戶。連內閣首輔都不放過,其他人敢在海瑞治理下吞併土地?
5、裁減節郵傳冗費,拒絕沒有官職在身計程車紳(包括官員家人)免費使用,節省開支。
海瑞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海瑞離我們太遠,我們給他的標籤過於僵化。民國時期有一個和海瑞具有一樣想法和做法的人,他就是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和海瑞一樣,都是追求知行合一的人——都追求高效的執行。
很多人都認為海瑞是一個迂腐的理學之士,並且還相信那些野史中記載,如那個著名的海瑞因為女兒吃了陌生人給的饅頭而被活生生餓死的故事。
海瑞是陽明派人,尊崇的是陸九淵和王陽明的心學,大力批判程朱的理學。海瑞只是個舉人出身,不能考上進士,原因就在於明朝的科舉是以程朱理學為標準去考試的。
吃了個陌生人給的饅頭活活把女兒餓死的故事,是惡意誣陷海瑞,這是程朱理學,不是海瑞尊崇的心學。
根據《海忠介公全集》的記錄,海瑞在巡撫應天的半年裡,就下令轄地內的所有寡婦改嫁;在淳安縣做知縣時,海瑞就自己出錢並勸和婆婆有矛盾的媳婦許氏改嫁他人。
海瑞都不提倡守寡,會因為女兒吃別人的一個饅頭而活活餓死嗎?太荒謬了!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是海瑞讓家裡人種地種菜的。這和海瑞是否摳門或者固執無關,這是海瑞在知行合一上的身體力行!
就算他堂堂一個巡撫,自己種地種菜吃,也只是他們一家人的事情,又不強迫他下屬官員這樣做,礙別人什麼事了。
簡單的總結海瑞是陽明學派,是尊崇心學的人,和張居正、李贄、何心隱等一樣都有基本相同的思想。這也是張居正欣賞海瑞的價值觀所在。
用“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來標籤海瑞,是對海瑞的誣陷。
在知行合一上,這個明朝沒有誰有海瑞一樣認真執行。
知行合一,而非迂腐,這就是海瑞!
最後的題外話:以前在看《大明王朝1566》這部電視時,非常反感海瑞。但現在透過對海瑞奏疏的閱讀和理解,發現基本上很多電視劇或者文章都在黑海瑞,把他塑造為一個和真實歷史上的他不相符的人!迂腐的不是海瑞,更多的是現代的我們依然用迂腐的觀念去塑造並不真實的他。
-
11 # 大偉128324092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耿直廉潔、不精強權、秉公執法、斷案如神,一代廉吏海青天。 明朝,中國歷史上朝政最為混亂的時期,奸臣與宦官相把持朝政,貪官數不勝數,海瑞:淳安縣一個九品縣令,他剛正不阿,耿直廉潔,不畏強權,秉公執法,斷案如神……民間百姓稱之為“海青天”。 嘉靖年間,當朝太師嚴嵩,權大若海,隻手遮天,勾結宦官,亂朝亂民;海瑞無畏權貴,以小小知縣身份頂撞嚴嵩親信、御史胡宗憲,智弄貪官欽差鄢懋卿……,聯合大臣徐階、御史張居正等,彈劾嚴嵩,霎時宮廷群舌爭辯、劍弋相向、血腥四起……嚴嵩垮臺後海瑞任職戶部主事,接觸政權中心,看到朝廷混亂、國庫空虛,痛心萬分,便自己抬著棺材,冒死向嘉靖皇帝講諫,上書批評皇帝迷通道教不理朝政等事……卻被罷官下獄…… 萬曆登基後,任命海瑞為欽差巡撫應天入府,他“敲山震虎”剷除各地方惡霸,處置各府貪官……所到之處,群匪、貪官聞風喪膽,百姓愛戴……萬曆十五年(1587年)清廉一生的海青天被自己調教的弟子出賣,在憤怒、鬱悶、無奈中,鬱鬱而終……
-
12 # 看遍山川
封建時代傳統知識分子衛道士,執著地秉持著修身,齊家,治國的理念,在官場義無反顧地橫衝直撞,從縣衙小吏到當今皇帝,只要他在任上,誰都阻攔不了他的各種理想化的言行。
官場就如同一張蜘蛛網,上面的每個節點都具體到可以代表某個官員,每一條絲線形成他們互為依託牽涉的關係。長久以來出於利益考量和各種潛規則,這張關係網是相當穩定的,誰都不願意輕易去驚動它,更何況是破壞它。
而海瑞就充當了這個角色,他像一隻飛蛾,在他所及之處努力地煽動著翅膀,撼動了每個節點搖搖欲墜,拉拽著每條絲線動盪不安。正因由此,他在一個穩定的官場生態裡,被看作攪局的異類,不是存在於網上節點的同類。海瑞是個現實秩序的破壞者,當然不能否定他利國利民的動機,海鋼峰名留千古也是老百姓對其作為的肯定褒獎。
他更像是十六世紀中葉中國的堂吉訶德,在理想和現實的博弈中不惜身陷囹圄頭破血流。堂吉訶德用長矛對抗他面前假想的敵人,海瑞則用他的有限權力挑戰眼前真實的官僚利益,捍衛他心裡永存的道義。都御史鄢懋卿,總督胡宗憲,退休首輔徐階,應天府大大小小的官員,民間鄉紳富豪都受過他的挑戰,縱然他即使奮不顧身但還是有限權力,在張居正的陰霾下只能無所做為。
仕途上的海瑞理想和現實激烈地碰撞,因有限的官權他可以辭官回家,但是在他的道德潔癖之下,家庭生活中他的夫權和父權是沒有限制的。海瑞的妻妾不是被休就是莫名暴死,五歲的女兒就因為拿了男僕的吃食,在道德重壓下被活活餓死。
海瑞是一位為民請命的清官,在明嘉靖朝昏暗的政治中,唯一的一抹亮色。我們曾經否認過他,也標榜過他,但和任何歷史人物一樣,他總是有侷限性的。他也生存於那張關係網,不可能玉石俱焚或另起爐灶,他保衛的道義同樣也存在糟粕,這一點毋庸置疑。
-
13 # 史無止境
無論是什麼時候,海瑞都被當作好官的典範。在人們的印象中,他是清官,一生從無貪墨,他剛正不阿,不畏強權,他敢言直諫,勤政愛民,他更是一個道德楷模,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真正的道德完人。事實果真如此嗎?
包拯不像傳說中的那樣偉大,被後人稱為“海青天”的海瑞又如何呢?也可以說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人們稱讚海瑞主要是因為他剛正不阿,在淳安縣為官時將不守法的上司之子殺掉。還有就是他為官清廉。《明史》記載海瑞於嘉靖三十七年(1558)出任浙江淳安縣令一職時,已經45歲。在他任職淳安時發生了“買肉事件”,歷來將它作為海瑞清貧的依據:“在浙江淳安當知縣的時候,窮得要靠自己種菜自給,當然更捨不得吃肉。有一次海瑞的母親過生日,海瑞買了二斤肉,這條訊息居然傳到了總督胡宗憲耳朵裡。總督第二天很驚訝地說:‘昨天聽說海縣長給老母過生日,買了二斤肉!””總督驚訝是因為他知道海瑞清貧不貪,根本沒有錢買肉。可是海瑞當真買不起肉嗎?事實也許不真實。當時肉價,據海瑞自己說,“肉二十五斤,價銀五錢四分”。也就是說買25斤肉需要0.54兩銀子,一斤為0.0216兩,約合如今的人民幣9.6元,不到10塊錢。海瑞再窮也不會窮到買不起2斤肉給母親過生日的地步。海瑞事母至孝,達到無所不聽的地步,但是卻對其他人很不好。據他的侄女婿梁雲龍在《海忠介公行狀》一書中記載,海瑞共有“三妻兩妾”。還有人說他娶過六七次妻妾,甚至還有“九娶”的說法,並說“瑞已耄,而妻方艾”。意思是說海瑞耄耋之年還娶年輕漂亮的女孩子做小老婆。海瑞的第一位夫人許氏,為海瑞生有兩個女兒,海瑞32歲時,許夫人被海瑞休棄了。女人被休是莫大羞恥,而且生存也成問題,為此她還告過海瑞。許夫人被休之後,海瑞又娶了潘氏夫人,潘夫人到海家之後不到一個月又被休棄,接著海瑞又娶了王氏夫人。如果一次體妻,也許是妻子的問題,但是兩次休妻,恐怕難說都是妻子的責任。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但海瑞對自己親生女兒的做法卻讓人覺得不太仁慈。有一天,海瑞看到他五歲的女兒拿塊餅子在吃,問後得知是家中男僕給她的。海瑞十分憤怒地說:“你是女子,怎麼可以從男僕手中拿東西吃,簡直不像我的女兒。”你要是能知恥而餓死,才是我的女兒。結果五歲的女兒便不再吃飯,七天後真的餓死了。海瑞還有一妾邱氏,史料中只說她為晚年的海瑞生了一個兒子;但孩子長到三歲就夭折了。海瑞於隆慶四年(1570年)申請退休,獲准後離開南京回家鄉瓊山閒居,從此離開官場15年,直到萬曆十三年(1585年),已經71歲的他又重新回到官場,到南京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及吏部右侍郎之職。
萬曆十五年(1587年)十月十四日,海瑞病逝,時年73歲,他死的時候有“二滕四僕”。“滕”即側室、小妾的意思。這二妾中有一個是邱氏,另一個則是有人所說的“瑞已耄,而妻方艾”的那個叫“方艾”的女孩子。如果這樣說,海瑞就有過三妻三妾。
眾所周知,納妾是要花錢的。在明代,如果要買一個色藝俱佳的名妓為妾,通常需支付千兩白銀。收婢女為妾也需要白銀50兩,如果是討一個妾,就要百兩以上,一般需要300兩銀子海Verna妾3次,費用最少也要三四百兩銀子。這些費用差不多是當時一個縣令10年的工資了。海瑞如果連2斤肉都買不起,哪來的錢納妾呢?另據有關史料記載,海瑞從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十二月出任福建南平縣教諭,到隆慶四年四月申請退休,當了十七八年的朝廷命官,回到家鄉瓊山時用“祿入”所得120兩銀子買了一間房子。海瑞又買房子又納妾,他作為一個兩袖清風的清官怎麼會有這麼多的銀子,難道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且如果他是道德完人,即便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會據為己有的。海瑞對待朋友的態度也不能說他是一個道德完人。當初海瑞因為罵皇帝而獲罪,速下錦衣衛獄,第一個上疏為他求情的是戶部司務何以尚。為了這件事,何以尚捱了一百廷杖,也被捕入獄,日夜被嚴刑拷問。若千年後,海瑞出任南京吏部右侍郎,何以尚是郎中,是上下屬二人相會時,海瑞以長官接見下屬的禮節對待他。何以尚說,若論官位,是該如此,但你我當年一場交情,就不能以客禮相待嗎?海瑞堅持不肯。何以尚大怒,拂袖而去,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意思是說,這輩子再也不要見你了。
一個有道德的人首先應該知道感恩的,海瑞如此對待曾經捨命為自己求情的人。海瑞對待朋友,尤其是對待過往有恩於己的朋友的態度,更讓人懷疑其作為道德完人的真實性。
-
14 # 關河南望
說起明朝歷史上有名的清官,那海瑞絕對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人送外號“海青天”。他的高風亮節可比肩宋朝包青天。明朝嘉靖年間,因嘉靖皇帝長期不理朝政,沉迷巫術,生活奢靡等,海瑞在奏摺中就大罵嘉靖皇帝,甚至連棺材都買好了,這種捨身為國的精神,也是令人敬佩不以。
但這個連皇帝都不怕的清官,在家庭生活中卻與他清官的形象大相徑庭。海瑞年幼時就喪父,從小由母親帶大,他也是海家的獨苗,三代單傳,家庭關係倒不復雜。但是,在海瑞的妻妾問題上卻顯得迷霧重重,異常的複雜。海瑞一生曾經結過三次婚,又有兩個小妾,這是在《萬曆十五年》一書中說道的。古代婆媳之間不免有摩擦,通常情況下,作為一家之主的男人,會在其中斡旋平衡,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一家人麼。但,海瑞不同,他休掉了給他生了兩個女兒的第一任妻子,趕走了第二任剛進門不到一個月的妻子。第三任妻子在給他生了兩子一女後,也突然離奇去世。而他的妾室在他的第三任妻子離奇去世之前,也自縊而亡。
海瑞到了七十多歲高齡時,還納了最後一名小妾,據說還給他生有一子,可惜夭折了。
海瑞算是徹底的為他母親盡孝了,貫徹了他母親教導給他的一切,最終落了一個“休妻虐女”的禽獸名聲。他對母親一味的順從,跟愚孝沒有什麼區別,這也影響了他一生的感情生活,對孝道方面,可能是一種至死不渝的堅持吧。
《明史》載:“瑞生平為學,以剛為主,因自號剛峰,天下稱剛峰先生。嘗言:‘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稅,尚可存古人遺意。’”李贄說他“先生如萬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棟樑”。後人有人說其:“盡忠如螻蟻,盡孝似禽獸”。
-
15 # 奔跑的小奶貓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賢,自號剛峰。廣東瓊山(今屬海南)人,回族。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舉人。初任福建南平縣學教諭,歷任浙江淳安知縣、嘉興通判、戶部主事等職。1569年6月前往蘇州以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的身份任應天巡撫,疏通吳淞江,平江南水患,又勸逼權相徐階退田,得到百姓稱讚,但得罪了許多大官權貴,七個月後就被迫上書辭職。萬曆後再起,但只任閒職,最後鬱鬱而終。
海瑞的仕途坎坷,屢次受到排擠,曾因批評嘉靖皇帝被罷官入獄。他始終剛直不阿,執法公正,懲貪抑霸,整頓吏治,並平反了一些冤案,被譽為“海青天”,亦稱“包公再世”。明朝後期進步思想家李贄評價海瑞:“先生如萬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棟樑。”
-
16 # 葵花講故事
明朝嘉靖年間,在浙江淳安縣,有個一小小的知縣,姓海名瑞,因為他兩袖清風,秉公辦案,不畏權貴,深得百姓愛戴,人稱“海青天”。
海瑞是廣東瓊山人,祖上就是名門望族,曾經在明朝初年官至四品監察御史,此外家族中更是輩輩都出舉人。只是到了父輩家道衰落。海瑞的父親只是小吏,在他很小時就過世。不過海瑞還是繼承了海家優秀的基因,天資聰明,讀書刻苦,二十出頭就考中了舉人。封建社會,要想當官出人頭地,考科舉是必經之路,考上舉人就有了做官的資格,就成了有別於百姓的老爺,不怪後來范進中了舉人都樂瘋癲了。和范進老來中舉不同,海瑞年紀輕輕就中了舉人,可謂前途無量。
海瑞中舉後被任命為縣裡學堂教諭,按今天的級別相當於縣教育局長,不久,表現出色的海瑞被調到淳安縣做了知縣,成了當地的一把手。縣級政權一直是封建王朝最為基層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級組織,“皇權不下鄉”,皇帝的統治一般都到達縣一級為止,所以縣官的權力很大,特別是能直接統治管理基層百姓,所以被稱為“父母官”。不過當時的縣官審理案件,多數都是接受賄賂,胡亂判案,認銀子不認理,再加上當時朝廷是大奸臣嚴嵩父子把持,明世宗不理朝綱,嚴家父子結黨營私,拉幫結派,把官場弄的烏煙瘴氣。所以下面的官吏也是作威作福,能貪就貪,審起案子自然是徇情枉法。
可海瑞卻不同,上任後認真審案,每個案子都審的清清楚楚,從不冤枉好人,當地百姓都稱他的“海青天”。不光審案公正,不貪贓枉法,海瑞為人也是剛正不阿,從不依附貴權。
有一年,浙江總督胡宗憲的兒子路過淳安縣,住在縣城官驛,也就是縣賓館。這個惡少仗著他爹的勢力在地方上飛揚跋扈,所到之處,那些地方官員都是遠接高迎,鞍前馬後的伺侯。可如今到了淳安,卻冷冷清清,端上來的也是普通飯菜。原來,海瑞上任後就規定,不管什麼高官來縣裡只按普通標準接待,何況他並不是什麼官員。平時跋扈慣了的惡少怎麼受得了,氣的直接掀了桌子,又把負責接持的“驛吏”一頓吊打。
驛館的差使看主管被打,急忙報給海瑞,海瑞明知真相,卻故意說,總督大人清正廉潔,教子有方,怎麼會有這樣作惡的公子,一定是有人假冒胡公子招搖撞騙,損害總督聲譽。於是立刻派一大批差役趕到驛館,把惡少連同手下統統抓到大堂,不但沒收了他們帶的銀子,還把打人者一頓杖擊,惡少苦苦哀求才免受皮肉之苦,最後帶著人灰溜溜地離開了淳安。惡少到家把情況一說,胡宗憲大怒,正要興師問罪,可這時海瑞已把有人冒充胡少爺吊打官吏的報告送來了,不但送到州里,還送去了京城。胡宗憲一看事情鬧大了,只有暗自叫苦,自認倒黴。心想只能等機會再想辦法報復。
不久,機會來了,剛正不阿的海瑞又得罪了京城的一位御史,這位御史與胡宗憲同為嚴嵩黨羽,於是幾個吃過海瑞虧的官吏就聯合奏了海瑞一本,再加上嚴家父子煽風點火,海瑞最後被罷官回家。
天道輪迴,沒多久,嚴嵩父子由於作惡太多,積怨甚深,最後失勢,全家被斬。那些嚴嵩的隨從黨羽也是樹倒猢猻散,海瑞終於恢復了官職,後又被選拔為戶部雲南司主事,赴北京任職。
這時的明世宗年事已高,更加昏庸,整日不理朝政和一幫道士混在一起,煉丹修道想長生不老。雖然嚴嵩已倒,黨羽也散,可是由於皇帝不理朝政,官場風氣如舊,拉幫結派,貪汙腐敗等有增無減。一些正直的官員也只能高高掛起,不敢諫言。海瑞進京後,看到這種現像,自然氣不過,雖然他官職不大,但剛正不阿的海瑞看不慣這些,於是就寫了奏章,指出弊端,把目前的腐敗與黑暗統統揭露了出來,還把世宗比做紂王。不過海瑞也知道忠言逆耳,自己冒犯皇帝,可能會丟了性命,於是索性買了口棺材在家中,靜等發落。
果然明世宗看了奏章大怒,自己的天下與官員怎麼會像海瑞說的那麼不堪,自己怎麼成了紂王。於是他馬上下令將海瑞革職查辦,關入大牢,這海瑞罷官沒多久,又遭罷官,不但官丟了,還入了大牢。
直到明世宗駕崩,新帝繼位,才赦免了以海瑞為代表的所有諫言諸臣。海瑞被釋放出獄,官復原職,不久改在兵部任職。後來調大理寺任職。最後官至為南京右都御史,相當於檢察長。海瑞一生由於剛正不阿,兩次被罷官,後來又多次被排擠,但他清廉直正的性格一直未變。不愧一代清官的典範。所以當海瑞因病去世之後,南京的百姓罷市三日。海瑞的靈樞用船運回家鄉時,穿著白衣戴著白帽的百姓站滿了兩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絕。後來朝廷追贈海瑞太子太保,諡號忠介。
歷史上,我們知道被百姓稱為“青天”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宋代的“包青天”包拯,一個就是明代的“海青天”海瑞。雖然二人在民間百姓中的口碑都很不錯,都是清正廉潔,鐵面無私為民做主的形象。可是他們的結局卻是不盡相同。
包拯也是進士出身,從縣官做起,但最後官至丞相,仕途上一帆順風,在皇帝面前說一不二,還做過皇帝的老師,是皇帝眼中的紅人,死後更是被封諡號“孝肅”。而同樣經歷的海瑞則兩次罷官甚至下獄,最後還是在先帝死後被後來的皇帝特赦才得以復出,最後也只是官至二品,並沒有得到皇帝的重用,也沒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在官場上受盡排擠和打壓。
也許有人會說海瑞遇到了奸臣嚴嵩和昏君明世宗,所以屢受打壓排擠,其實在包拯所在的時代也有大奸臣把持朝綱,皇帝也並非明君,從底層做起的包拯一樣面臨重重困難。但包拯並沒有像海瑞那樣強行與強權抗衡,因為包拯知道,這樣對自己沒有好處,如果自己被貶,那就沒法為百姓做主,也無法實現在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大丈夫應該能屈能伸。
當同樣遇到需要與強權抗衡時,海瑞選擇了吊打總督之子最後招來災禍,而包拯則用“打龍袍”來解決,巧妙化解。所以二人在為官之道或者在為人處世的情商方面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正是這種差距,造成了兩個人不同結局。海瑞的性格更像屈原,不懼強權,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而包拯則更有智慧,最後民間與官方均口碑俱佳。所以我們為人處事甚至為官做事還是要多學學包拯,做個外圓內方之人,而不要象海瑞滿身稜角,最後傷痕累累。
回覆列表
海瑞,明朝有名的大清官,也是明朝歷史上一位有趣的奇人,敢於直言罵皇上,買塊肉都能成為特大新聞,升官全靠政敵舉薦,最後還因太過剛正如今被黑。
隨著《明朝那些事》和《萬曆十五年》等著作的爆火,海瑞被越來越多的人批為教條主義,迂腐不知變通,百無一用只是一枚政治符號,一個清吏卻不是一位能吏,一個好人卻不是一個好官……
我不知道一位能吏的標準是什麼,但我知道海瑞每到一處都恪守本分,盡職盡責,重新丈量土地,核實稅收,減輕農民負擔,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重判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汙吏,強令貪官汙吏還田於民,深得人心……
就是這樣一位為百姓辦實事,謀利益,被百姓稱為“海青天”的父母官,卻被人詬病為一個擺設,不是一個好官?
比起張居正大刀闊斧的改革,徐階的隱忍和謀略,嚴嵩的詭計和城府,海瑞的確算不上一位優秀的政治家,但如果說他不是一位好官,那恐怕明朝那些老百姓第一個不同意吧。
有時候,做官的不一定是政治家,而優秀的政治家多半都是做官的,比如做張居正,比如徐階,甚至是于謙。
海瑞不是一位精明能幹的政治家,但他確實是一位好官。海瑞最被人指摘的莫不過於他剛正的性格吧,或者是說只會硬剛。
但他真的只會死磕到底嗎?他打胡宗憲兒子的時候,打完後面對下人的驚慌失措,他不是急中生智,而是早有預謀,他以委婉又剛正的語氣給胡宗憲帶高帽子,既陳述了打他兒子的事實,又給了雙方一個臺階下,如果海瑞不清楚胡宗憲的為人,他敢怎樣寫嗎?
要是遇上嚴世蕃這樣的人,你說上天去,背地裡都得整死你,可見海瑞對胡宗憲的秉性是有所瞭解和把握的。越瞭解海瑞,我甚至懷疑他買的人設就是剛正,而且還是硬剛。
他以一篇大罵嘉靖皇帝的奏疏《治安疏》而聲名大噪,你以為他是直接酣暢淋漓的破口大罵?他偏不,他先誇後罵,一邊誇一邊罵,皇帝看完奏章時,大方雷霆,而身旁的宦官正好向皇上說,這個人就是個死腦筋,上疏前連棺材都買好了,有人懷疑海瑞是故意放出自己已經買好了棺材的訊息,欲擒故縱,最終還是把皇上給剛下來了。
不管是不是真的,能有這個決心和使命感的人,居然能被人說成百無一用?作為一個舉人出身的書生,能從一個芝麻小官,做到正二品,死後獲贈太子太保,這是一個二愣子能簡單辦到的?
順便提一下,關於海瑞餓死女兒的野史雜文,正史沒有絲毫記載,只是明代姚叔祥的《見只編》等一些野史當中鮮有記載,完全經不起推敲。
海瑞最大的悲哀在於,受益於他的全是平民老百姓,老百姓只會在心裡默默感念他的好,叫他一聲“海青天”,而他得罪的全是官場的貪官汙吏,貪官汙吏們則有的是筆墨對付他。
而現世的我們明明都是平民老百姓,卻普遍把自己放在一個職場官吏的立場去批判他,迂腐無用,不會逢迎,不會變通。
有一句話叫: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剛入官場的戚繼光,徐階,張居正,那一個不是一顆勵精圖治,精忠報國的小種子?
可越深入官場,越發現在貪官遍地走,辦事先送禮,各黨派勾結鬥爭的官場,想明哲保身哪兒有那麼容易?
於是戚繼光放棄了父親教導他要清廉不取不義之財的教誨,他也送禮,他也收禮;徐階也能從一個熱血青年蛻變成一位極度隱忍又極具城府的“臥底”,張居正也能和宦官馮保結為政治盟友幹翻高拱。
而海瑞做了幾十年官,他還是是他自己,做小知縣的他是什麼樣,做南京吏部右侍郎的他還是什麼樣,他沒有被勾心鬥角的腐朽官場而吞噬,他從來只是他自己,而這將成為他的原罪,他將為此遭受別人的批判和詆譭?
難道該批評的不應該是那個畸形又腐朽的時代,那個黑暗又腐敗的官場嗎?
海瑞至始至終做的只是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盡其責而已,當一天官盡一天做官的職責,而後世人總是習慣看見像張居正一樣大改革家,大政治家的豐功偉績,而忽略海瑞一般不顯眼但一直做實事的小官,清官對百姓源源不斷的小恩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