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PPLE知識加油站
-
2 # 朱旭升zxs
假如說從猿人進化到有獨立思想的人是人類文明的開端,那麼文字發明和印刷術發明是人類進化的又一標誌。文明被提高到可以不受時間限制、無限期保留的嶄新階段。在印刷術的發明過程中,華人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德華人谷登堡在鉛活字方面更是為世界貢獻了力量。
從雕版到活字
人類發展史上最早的印刷術是雕版印刷術,出現於中國隋末唐初時期,距今已近1400年。它使用梨木或棗木板作原料,先將其刨成合適的厚度和普通線裝書面大小,然後在木板上用刀刻出凸起的陽文反字,把墨水塗在刻好的版面上,將紙鋪到上面,用刷子輕輕地一抹,揭下後紙上就會出現白底黑字。
中國目前流傳下來的古代著述大多為雕版印刷品,它的弊端很明顯。用這種方法刻印時,需要印一頁刻一版,印完之後這塊印版就作廢了;如果是一部卷頭龐大的書,需要雕刻幾萬乃至幾十萬塊版,花費時間長。在人力、物力還有時間上都造成了浪費。
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民間發明家畢昇終於首創泥活字,成功地進行了活字印刷。
有關畢昇發明活字版技術的記載很少,只有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一書中,作了較詳細的記載。這一記載的歷史作用,就在於啟發了後來的有志者,沿著畢昇的道路繼續前進,從而使這一技術不斷地發展和完善,最終成為佔統治地位的印刷方式。《夢溪筆談》記載的活字印刷術的程式是:用粘土刻字,每字—印,製成大小劃—的薄字印,然後用火燒烤使它陶化,即成堅硬的泥活字。刻字時,同一字刻幾個印,常用字則多刻,最多者達20餘印,以備排版中遇到相同的字時應用。字印按音韻分門別類,貯放在木格里。排版時,先依照稿本揀出所需要的字,整齊地排在一塊四周有框,中間放有松香、蠟、紙灰等混合藥劑的鐵板上;當活字排滿一版就用火烘烤,等藥劑稍微熔化,再用一塊平板從上面壓平,使板上的字面平整。待藥劑冷卻凝固後,活字就平整地固定在板上,成為版型。人們可以像雕版印刷那樣,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進行印刷。印刷完畢後,再把字板烘熱,把藥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從鐵板上脫落下來,供人們下次再用。
活字印刷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還有其他一些優點。如發現錯字可隨時更換,不必像雕版那樣要從頭開始,也不會產生雕版的蟲蛀、變形及保管困難的問題。只要有了一套活字,便什麼書都可印,大大節省了寫刻雕版的費用,又縮短了出書時間。這種既經濟又簡便的印刷方法,是畢昇在世界印刷史上樹立的一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豐碑。
中國雕版印刷術發明後不久,就逐漸傳播到北韓、日本和越南等東方鄰國。這些國家不僅與中國山水相連或隔海相望,而且受中國的漢文化的影響也是極其深刻的,他們不僅使用漢字,尊崇儒家思想,就連社會習俗、典章制度和文學藝術等,也都無不從漢文化中吸收其營養。而在印刷術向這些國家的傳播中,佛教文化則起著最重要的作用。他們經常、大批地向中國派遣留學生和佛教徒,從中國索取或購買佛經和經、史、子、集各類書籍。而這些國家自己刻印的版本也逐漸問世。日本、北韓等東方鄰國,不僅學習和吸收中國的印刷技術,而且在版式、字型及裝訂方式等方面,都仿照中國的習慣。
印刷術傳入北韓、日本之後,陸續向其它周邊鄰國傳播。在東南亞各國,較早接受中國印刷術的是菲律賓、越南,之後才傳向泰國、馬來西亞等其它南亞國家。中國的印刷術約於公元13世紀後期傳到(波斯)伊朗,公元1294年,波斯的統治者開始用中國的方法印刷發行紙幣。公元14世紀的一位波斯歷史學家,在他的著作中詳細地介紹了中國的雕版印刷技術,為中國印刷術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谷登堡和鉛活字
15世紀開始,歐洲人逐漸掌握了印刷術。起初,他們是使用雕版印刷法,印製了一些紙牌、聖像和教學用書等。到了15世紀中葉,活字印刷術得以推廣。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人物是德華人谷登堡。
約翰·谷登堡“約1400~1468年”是德國美茵茲市一位具領導地位的公務員。他的第一個目標是使用熔化的金屬鑄造個別的鉛字,為此谷登堡選用手寫字型作為藍本,為了能模擬手寫格式,使一般人不易分辨手寫書籍和鉛字印刷品的差別,他特地選用textura字型“哥德體的一種”作為範本。
約翰·谷登堡為每個字母與每個符號製作了一個鋼片,壓在軟銅塊上形成一個銅模,如此即可鑄造大量的鉛字。為此目的,約翰·谷登堡發明一種手鑄工具,將銅模放置其中,只要傾入熔化的合金,字母與符號即可產生,這種合金包含鉛、銻、錫與少許比例的鉍金屬。
但僅是如此仍然不夠,印墨也必須自行生產,為此約翰·谷登堡又發明了脂肪性的印刷油墨。然而這一切準備之首要工作,仍是要製造一部印刷機,為此,他又發明了木製印刷機。經過三年的辛勞工作,42行拉丁文聖經終於在1456年印刷完成,約裝訂成200冊,每冊有1282頁,每本都是一樣完好而美觀。1460年穀登堡又印出另一部聖經《卡特里康》。然而雖然谷登堡的發明標誌著印刷史上一個新時代的到來,貢獻特別大,但在當時人們卻還沒有認識到,谷登堡也並沒有因此成為百萬富翁,而是在貧困中死去。但是,他的發明很快地傳遍全球各個角落,使全世界均能用這種印刷方式印刷有形的讀物。
在歐洲,另一位被認為對印刷作出貢獻的是威廉·卡克斯敦。威廉·卡克斯敦1422年出生於英國肯特州。1472年在科倫意外地學到了印刷術。兩年後,他在布魯日開始從事印刷業。1476年,他將印刷術帶到英國。他的最大貢獻是將大量外國文學作品介紹給社會大眾,並使這些文學作品流傳至今而不致流散埋沒。此外,由於他大量出版圖書,使英文拼音法,即句讀法和文法得到了完全定型。
印刷術傳入歐洲,正值宗教革命和文藝復興時代,西方各國以此為先導,在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的推動下,開創了以機械操縱為基本特徵的世界印刷史上的新紀
影響
美國《生活》雜誌評出了上一個千年“改變世界歷史的百件重大事件”,其中活鉛字印刷術的發明被列在了首位。有一些歷史學家還認為,如果要選中世紀結束的標誌,谷登堡印刷術的發明比發現美洲大陸更為合適。
在中世紀的歐洲,閱讀和寫作的權利被限制在一小部分人即貴族、教士和作家之間。歷史發展到15世紀,歐洲各國出現了受過教育的中產階級。他們對知識的渴望激勵著發明家們尋求著大量印刷文字的可能。活字印刷術的發明開拓了一直延續到今天的資訊時代。
活字印刷術的成果在歐洲廣泛傳播。到1500年,估計有50萬本印刷品在流通。其中包括有宗教著作、希臘和羅馬經典著作、科學文獻……可以說,如果沒有活字印刷術,新教運動以及後來幾世紀裡的政治、工業變革都不可能發生。這一發明對文藝復興的出現和中世紀的終結起到了巨大作用。印刷術使書籍的數量劇增,使西方近代教育興起並迅速繁榮,從而大大改變了西方文化、以至世界文化的面貌。
-
3 # 橦霖
歐洲的活字印刷術是德國的古登堡(Johann Gutenberg)發明的,時間為1436年左右。一般有兩種說法:一部分人認為它是獨立發明的,另一部分人認為他是受到中國的啟發,這個問題是中外學者一直爭論的問題。
摘自肖東發所著《中外出版史》(華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1次,第196頁):
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談到古登堡活字技術時指出:“直到今天沒有人認為古登堡曾看過中國的印刷書籍,可是不能排除他聽到過人們談論這件事的可能性。不過,這種發明是種再發明,不是很有獨創性的發明。”他又說:“世界上某個遙遠的地方已經搞成功某種技術的訊息,也會鼓勵另一個民族完全用他們自己的方法重新解決那個問題。”
在古登堡以前和他同時代的其他歐洲人也有過活字印刷實踐,從中國引進的木活字技術,在歐洲發展時受到限制,因為不能因為不能出小字本,而大字本既浪費紙張,又使書的重量加大,遂以金屬活字代之。
他(古登堡)也是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完成這一突破的,他的前人包括從中國傳來的木版印刷和木活字印刷技術的歐洲人。
也就是說,古登堡有可能是根據商人所帶來的的木活字印刷書籍或打聽到的關於這項技術的訊息,而發明的金屬活字印刷術,他的直接貢獻在於:
1.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術,確定了鉛錫銻三種金屬的配比;
2.發明了脂肪性油墨;
3.發明了垂直螺旋式手板印刷機;
4.培養了一批熟練的工人。後來他的工廠毀於一次大火,於是這種技術開始傳播開來。
古登堡的活字印刷術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並且開啟了西方近代出版業。現在的法蘭克福書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這個人的貢獻
-
4 # 還在路上的平凡人
關於活字印刷的記載首見於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畢昇用膠泥制字,一個字為一個印,用火燒硬,使之成為陶質。排版時先預備一塊鐵板,鐵板上放鬆香、蠟、紙灰等的混合物,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擺滿要印的字印,擺滿就是一版。然後用火烘烤,將混合物熔化,與活字塊結為一體,趁熱用平板在活字上壓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進行印刷。用這種方法,印二、三本談不上什麼效率,如果印數多了,幾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為了提高效率常用兩塊鐵板,一塊印刷,一塊排字。印完一塊,另一塊又排好了,這樣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製成20多個字,以備一版內有重複時使用。沒有準備的生僻字,則臨時刻出,用草木火馬上燒成。從印板上拆下來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內,外面貼上按韻分類的標籤,以備檢索。畢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實驗發現木紋疏密不一,遇水後易膨脹變形,與粘藥固結後不易去下,才改用膠泥。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發明並未受到當時統治者和社會的重視,他死後,活字印刷術仍然沒有得到推廣。他創造的膠泥活字也沒有保留下來。但是他發明的活字印刷技術,卻流傳下去了。
1965年在浙江溫州白象塔內發現的刊本《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經鑑定為北宋元符至崇寧(1100~1103)年活字本。這是畢昇活字印刷技術的最早歷史見證。
活字印刷術怎麼傳到西方,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印刷術是透過古代居住在甘肅西部和新疆東部的回紇人,即今天的維吾爾族人傳播的,時間約在公元13~14世紀。
第二種說法認為,印刷術傳入西方是在元朝(公元1271~1368年)初年,透過西征的蒙古軍隊中的印刷工匠傳入所征服的歐洲國家的。
第三種說法認為,印刷術是透過波斯(今伊朗)傳播的。元太祖成吉思汗在1221年攻佔波斯後,印刷術隨後也傳到了波斯及阿拉伯等國,然後再傳入西方。
第四種說法認為,印刷術是透過十字軍東征而傳播的。公元1096~1270年,歐洲發動了八次十字軍東征,把大量的中國印刷品帶到了歐洲,也帶去了有關的技術。
第五種說法認為,印刷術是透過俄羅斯傳入的。13世紀中葉到14世紀中葉,俄羅斯處於蒙古人的統治之下,印刷術可能是先從中國傳入俄羅斯,再由俄羅斯傳入了歐洲的。
第六種個人認為,海上絲綢之路南海航線,南海航線,又稱南海絲綢之路,起點主要是廣州和泉州。先秦時期,嶺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島嶼開闢了以陶瓷為紐帶的交易圈[2][3]。唐代的“廣州通海夷道”,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海上輸出的不僅僅只有貿易,應該還有文化、技術和人才!
回覆列表
他們自己發明的。
中國之雕版印刷術在發明後不久,即傳至日本,後來又在十二世紀傳入埃及。歐洲大約在十四世紀才有木版印刷的影象,現行之木版水印畫依然採用雕版印刷之方法。活字印刷術則在大約十四世紀傳到北韓、日本,復由中亞傳至小亞細亞與埃及,並影響於歐洲。歐洲最早用鉛、銻、錫合金所制之活版印刷,乃1450年德人古騰堡(J.G.Gutenberg)所創,距畢昇之發明已四百餘年了。可以說,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對世界進步的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