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懂勁是不丟不頂的基礎,不懂勁是不會有真正的不丟不頂的,現在看到的所謂在接觸點上跟著人走的不丟不頂是假的,不是真正太極的不丟不頂。
24
回覆列表
  • 1 # 中國武術

    何謂“不丟不頂”?

    語出王宗嶽《打手歌》"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粘隨不丟頂"。“不丟”是指推手時手臂不離開對方,"不頂"是指推手時毫不與對方抵抗。

    在推手實踐中,"不頂"是人進我退、人剛我柔的動作,但它不是置己於被動地位任人擺佈,而是主動地去適應對方的動作,順彼伸而屈,用弧形走化的動作引使對方前進而落空。"不丟"是人去我隨的動作,在粘住對方隨彼屈而伸的同時,還要微微送勁,逼使對方陷於不利或不穩的形勢。

    “不丟不頂”一詞是太極拳理論中常見的一種術語。何謂“不丟不頂”?這個尺度也很難掌握。但練習陳氏太極拳者都知道鬆柔圓活,舒展大方,動作協調,順其自然,以腰為主的螺旋纏絲運動。

    太極拳是“棚勁”拳,是在意識指導下,以螺旋纏絲運動以意行氣,以氣摧形,將丹田之氣運於周身,達與四稍,透過呼吸使在體內產生強有力的彈性和韌性,這種彈性和韌性的力就是“不丟不頂”內在的高階技巧。

    我們要練好“不丟不頂”,掌握“不丟不頂”,在圈中找竅門。陳氏太極拳一動無不動,無處不纏絲,不管順纏與逆纏,大纏和小纏都是一圈。“要想拳練好,圈一定練小”。

    圈要想小,怎樣練好?

    要先練大圈再中圈再到小圈。大圈的練習,首先要符合太極拳技擊的合理性。圈的圓轉的尺度應最適易的;最合理的,才能不凹不凸,不丟不頂,圓轉自如。

    我們練習太極拳手腕、胳臂(手、肘、肩統稱)身、腰、胯,都是以外引內,以內摧外;不管以手領肘,以肘領肩,以肩摧腰向內轉,或以腰摧肩,以肩摧肘,以肘領手向外轉,都要符合武術原理。大圈應有尺度有規格的進行練習。

    首先練太極拳立身中正。

    單鞭

    左右弓步為一條線,兩臂成弓型。以腰脊為軸心,鼻子為中線,以線條表示不管左手或右手向內或向外都要上護頭下護襠,手上轉與頭部與眼平,手向外棚距離頭額有一尺之遠,手下轉與襠部中間有一拳之隔空間,此圓為側立圓,這樣轉法即可護頭護襠之攻防技術,始終保護中正不偏的身法。手左右轉動應舒展大方。

    一條線以鼻子上下為中線,從意識上就產生了左右90度的角度,手不管單手與雙手轉圈,左右兩邊外開不可超出85度,成弓型即可。

    向內轉與胸前,拇指不可超出中線,腰的轉動也有一定尺度。拳論講:“松胯轉腰,其實腰轉就是腰胯一起轉動,相互協調。雙足不動,腰左右只轉動45度,若想腰角度轉大,可動步,調步,步、腰一起轉動。這樣腰的轉動方法始終胯可保持放鬆成窩狀“ C”,呈關節靈活,“不丟不頂”之表現。手、腰的運轉路線、尺度、規格有了。

    反覆地長期的練習,初練時由於關節的不靈活,腿上的力量不夠,圈轉的不圓,出現僵、滯、停、扁,腿、身出現酸、痛等現象。這是練武人必經之路,久而久之自然而然的就會順起自然,“不丟不頂,圓轉自如”。正是:“千回萬轉多多演,功到熟時巧自生”。

    總之“不丟不頂”是不要走兩個極端,執行超出了範圍為“頂”,執行不到位為“丟”,“不丟不頂取之於中”其妙也。

  • 2 # 吃瓜女愛體育

    “不丟不項”是修煉太極拳推手功夫必須遵循的要旨之一,是探求太極拳技擊功能的重要方法與手段。從武術技擊功夫的層面看,也是衡量太極拳習練者功夫高低的標尺之一,所以,欲練好太極拳,並修煉其技擊功夫,首先要對“不丟不頂”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和認識。

    “不丟不頂”首見王宗嶽《打手歌》“粘連黏隨,不丟不頂”句。其後,李亦畲《五字訣》雲:“要悉心體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項,勿自伸縮。”先賢的精妙論述,是以讓後學感悟到“隨人所動,隨屈就伸”即是《太極拳論》之“捨己從人”,指習練者思維意識所必須具備的先決條件。“粘連黏隨”即是修煉“不丟不頂”的四大關鍵要素。換言之,能沾連粘隨地隨人所動,也就是做到了捨己從人的不丟不頂。所謂“從人”,也就是能“隨人所動”,但絕非一味地被動退讓或躲閃之“丟”,而是心意主宰下,實現引化對方的作用力,使其失重以至陷入欲進不得,欲退不能的“背勢”,以利我“化打合一”的運轉過程。

  • 3 # AI麥迪

    "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粘隨不丟頂"。

    1 "不丟"是指推手時手臂不離開對方

    2 "不頂"是指推手時毫不與對方抵抗。

    在推手實踐中,

    "不頂"是人進我退、人剛我柔的動作,但它不是置己於被動地位任人擺佈,而是主動地去適應對方的動作,順彼伸而屈,用弧形走化的動作引使對方前進而落空。

    "不丟"是人去我隨的動作,在粘住對方隨彼屈而伸的同時,還要微微送勁,逼使對方陷於不利或不穩的形勢。

    太極拳“不丟不頂”的兩種勁!

    1黏勁

    所謂黏勁,即太極拳書上常說的“不丟”。與對方交手時,招式千變萬化,但有一點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即知己知彼。如何才能做到知彼?這就要求使用黏勁,黏住對方的面板,體會對方勁的走向和強弱。這也叫聽勁或懂勁。

    拳譜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掌握黏勁,要在平時的推手練習中悉心體會。做到不頂勁,不丟勁,不讓先,不落後,靜心以求同步,這是感覺雙方勁力消長變化的高階知覺運動。練習者務求兩臂放鬆,周身綿軟,不用力,求輕靈。

    透過長時間的磨鍊,雲掉身上的強硬、拙力,化僵為柔,完全做到用意不用力,這樣就能輕靈奇巧,內勁暗藏,相隨不背,對對方的勁道瞭如指掌。

    因此,做到“不用力”幾字最難。很多練習者不明白這個道理,喜歡用蠻力,不能做到捨己從人,如果遇到對方力大於己,便敗下陣來,這和太極拳要求的四兩撥千斤,相去甚遠。所以,練習黏勁,除了勤習不輟,還要用心參悟。練拳不僅要動手,更要動腦。

    2走勁

    所謂走勁,即“不頂”。在對抗中,一旦感覺到對方使蠻勁向我逼迫過來,千萬不可硬頂。應該順著對方勁道的方向,把他的勁引到另一邊去。

    打個比方,就好像治水,洪水洶湧襲來,光靠築壩抵擋,畢竟不是良策。如果採用疏導的方法,把水流引向低處,便可起到長久的緩解作用。走勁的道理也是這樣,對方大力襲來,如果硬頂,勢必有受傷的危險。

    倘若把對方的勁引向一邊,則對方的勁力必然落空,我則可以乘虛出擊,事半功倍。因此拳譜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雙方使勁硬頂,就雙重,這是我們太極拳練習者要竭力避免的。

    走勁練習的最高境界,應是“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稍微有一點勁加在身上,都可以化去。練習走勁的關鍵在於學會用腰。腰脊要做到垂直中正而放鬆。垂直中正,則易轉動;拉長放鬆,則不易受力。所以,練習太極拳首先要提到“虛領頂勁”,指的便是腰脊的垂直中正和放鬆拉長。

  • 4 # 虎嘯金鐘

    明白何為太極!就知道,太極沒有不丟不頂!!

    太極拳,有種說法,叫不丟不頂!講的是,圓滿無缺,周身一家的狀態!!

  • 5 # 濟南八極拳

    太極推手歌曰‘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爾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黏連隨不丟頂’。所說不丟頂是推手中方法和用勁的原則,陳鑫用螺絲釘擰到木器上無法硬拔出去的比喻,最能表明纏法的粘黏形象。不能硬撥出,說明‘不丟’,螺旋前進,說明不‘頂’,所以說纏絲勁是陳氏太極之精髓。太極者,纏法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 6 # 民間藝人小蟹

    不丟不頂是太極推手裡的俗語,要想知道什麼是不丟不頂先要知道什麼是太極推手。

    太極推手如上圖所示,是雙人進行對抗的專案,但是它又和搏擊等專案有區別。在進行太極推手時,要求做到粘黏連隨,雙方手臂互相粘住,也可以用身體其它部位去粘,反正總要和對手粘著,不能夠脫離開,利用太極八法棚,捋,擠,按,採,挒,肘,靠進行攻防,練出聽勁的功夫,不是用耳朵聽而是用接觸點去感覺,要感覺出對手力量的大小和方向。

    進行太極推手時,不能夠像練習搏擊那樣,不粘著對手就出拳或者出腿攻擊,也不能像摔跤一樣,用蠻力硬拉硬推。

    太極推手講究借力打力,練的不是粗糙的蠻力,而是虛無空靈的靈勁,透過與對手的接觸點,要能夠感知到對手力的大小和方向。只有感覺得到對手的力的大小和方向,才能夠做到不丟不頂。不丟的意思就是對手退時我要進,與對手的接觸點不能有脫離感。不頂就是對手進時我要退,與對手的接觸點不能有頂撞感。練到仔細之處,如果與對手的接觸點,只用了五斤的力,就不能多一錢,也不能少一錢,這就是不丟不頂的高層境界。

  • 7 # 太極盟友

    二、"不丟不頂"的深刻含義“不丟不頂"是練太極拳推手功夫必遵循的要旨之一,是太極拳技技擊功能的重要方法與手段。也是衡量武術技擊高低的尺度與方法!

    ①不丟是兩人推手時不受對方意識行為影響,只受自己主動意識控制,目標是哪裡勁就一直向哪裡。比如甲乙兩人推手瞬間,一般乙方接手受到向後的力,會有一個向前的反作用力,同時如果甲方沒有持續主動的方向性的加力,乙方會有一個無意識的向前的位移。只這一點點位移,如果能被甲方控制,當然首先要感知,即聽勁。這時乙方就已經定下了敗局。再比推手時,手搭手的點如果甲方離開這點,即在乙方的手上有了位移,而乙方並沒有反應,說明乙方丟了。

    總之就是誰手時不論乙方如何感知,位移不位移,甲方既然出手,就要有主官的方向性,要黏住乙方不能有一點點的丟。

    這是不丟。

    ②“不頂"是比如甲乙兩人推手或技擊時,甲方欲讓乙方摔倒或背勢,不是靠自己力量大於乙方,而是讓乙方意想不到的感受到甲方對他持續的威脅,讓他自己隨著我的進擊而不自然的轉變為背勢甚至自己摔倒。對於甲方來講,就是一直有力進擊但不讓乙方感知有力也無法感知到力的方向,甲雙方毫不與乙方抵抗。在推手實踐中,"不頂"是人進我退、人剛我柔的動作,但它不是置己於被動地位任人擺佈,而是主動地去適應對方的動作,順彼伸而屈,用弧形走化的動作引使對方前進而落空,借力使力,不用拙力,雙方毫無相對力的感覺,

  • 8 # 歡樂乒乓匯

    “不丟”,就是和對方肢體粘著不離的意思。

    太極拳在競技中,主張首先要想方設法和對方接觸並粘在一起,粘後便不使它脫離開,既不主動丟開對方,也不讓對方逃脫,直至競技結束為止。所以不丟是太極打手的前提,它是適應推法的需要提出的重要法則。聽勁(利用觸覺以瞭解敵情)是從不丟開始的,所有攻、防、爭勢的技法,都是在不丟中施展的;推手是這樣,散手、發放手也是這樣。從這個意義上說,離開了“不丟”就沒有太極拳的技擊法。

    不丟,不是盲目地同對方粘在一起就了事,而是以粘後對我有利為原則,其最高要求是即粘即打,立可取勝;最低要求是粘後能夠瓦解或控制對方的攻勢,即先把自已置於免受攻擊的地位上,然後施展技法來爭取有利的形勢,進而打擊對方。如果置開這個目的於不顧,亂粘一氣,就無異於送上門去討打了。

    因此,出手的快慢,用力的大小,用哪個部位粘對方的哪個部位,便成為要求粘的重要功法,這此功法,要透過打手來鍛鍊。

    2、 “不頂”,就是對方用力打來,我不用力相頂抗,即主張“走”。

    “不頂”,就是對方用力打來,我不用力相頂抗,即主張“走”。這個走,不是消極的逃走,而是以積極應戰的態勢去接受對方的任何攻勢,運用柔力先求和他粘住(如用大力就粘不住),然後再感知來勁的大小、長短和動向的同時,利用相粘後產生的磨擦力把來勁“引走”,即“引進落空”。使對方消耗了力氣,打不著我,我不費力氣,卻把他引進了我的用武之地,為我提供反擊的條件。

    不頂,是人進我退的動作,不丟,是人走我隨的動作,兩相結合起來,便成周而復始地不斷迴圈的運動形態。太極拳的動作是連綿不斷的,表現在打手中就是不丟不頂的聯合運用,因些,把它們視為一個動作也無不可。在敵進我退的過程中,必須粘住敵手施以適當的壓力,才能引使敵力改向落空。不丟不頂即是一個完整的動作,必然要交相為用,不可分離。

    太極拳的拳式繁多,變化多端,但在打手中,絕大部分都要透過不丟不頂的交相為用來實現其技擊的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和喜歡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