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大person

    我覺得“溺愛”是盡全力滿足孩子的各類慾望。從不考慮“要不要反思、暫停,換一種方式”,只是不斷的給予,填補“人類年幼時期的無底洞”。

    後果就是,孩子會認為自己永遠衣食無憂,任何東西都是隨手可得,且不值得珍惜。放到實際生活中,打壞了東西,丟失了東西都跟沒事一樣;當發展到嚴重程度,家裡的寵物,家裡的人死掉了,ta都沒有痛苦的感覺;會變得特別放肆,特別隨性,直到特別冷血。

    若是在孩子上學後,還堅持溺愛,那後果就是,孩子的玩心會很大,三心二意的情況是家常便飯,學習、睡覺,拖拖拉拉,ta沒有什麼後顧之憂,因為總有人寵溺,滿足ta的慾望。滿足ta的惰性,養尊處優時間久了,就跟皇上一樣,遲早“昏庸”,耽誤“社稷”。

    人類的破壞性本就很厲害,生出一個,還不小心培訓,等糟蹋了社會,糟蹋了地球時,哭都來不及。

  • 2 # 熊玲心理諮詢

    從溺愛本身看,溺愛是一種充滿風險的愛,有“溺水身亡”之嫌。溺愛隱含的苛求是:父母意識上強調“乖乖,只要你成績好,我們別無他求”的“應試”要求,和父母潛意識的征服情結或自卑情結而對孩子“我為你付出,是要看到你為我出人頭地”的無意識暗示。孩子在這種“成績至上”和“為我犧牲”的愛護下,慢慢會感覺無形的重壓,這是心靈的重負。當走向青春期,許多情形和事情(比如競賽或戀愛)不可能再由關係人物替代,而必需要自己面對選擇時,由於自身的依賴情結,決斷性和責任能力的弱小,使自己顯得無助無能,他會因找不到自我而懷疑自己,繼而會出現抑鬱焦慮情緒,甚至厭學、依賴遊戲等退縮行為。

    現代孩子的心理問題,溺愛與苛刻是兩大原因。苛刻,也許表現在那些嚴厲、專制的家庭,這是抑制孩子心靈自由的養育環境。而溺愛,比苛求制約心理成長有過之而無不及。

    溺愛為何有殺傷力?因為溺愛,看似充滿溫情和溫暖,也有民主氛圍,但它讓孩子學會了被動的接受與服從,讓孩子習慣了享受和依賴。溺愛隱藏了:對孩子創造性、開放性思維的遏制;對孩子獨立自主性的壓制;對孩子決斷力、行為責任能力的制約;尤其是對孩子承受風險與挫折能力的扼殺。

    一位13歲的女孩來做心理輔導,她一臉惆悵地說:“我小學時就不快樂,進初中後越來越感覺孤僻,在家裡感覺不到溫暖。”我問“你在家裡是什麼感覺呢?”“冷的感覺”“你覺得爸爸媽媽對你怎樣?”“他們很愛我的,但我不知為啥感覺不到溫暖”。這是被溺愛下孩子不快樂的代表。並非所有被溺愛的孩子都不快樂,但溺愛的養育模式,肯定隱含了制約孩子心理能力的苛求。父母不得不反思:為什麼我們給了孩子無私的愛,孩子卻感覺不到愛?

    如果在愛的關係環境裡,孩子感覺不到愛,那肯定不是父母不愛孩子,而是父母不會愛的結果。所以,溺愛它象徵了愛的窒息,溺愛意味著孩子創造性思維被愛淹沒,孩子的自主性個性被愛阻止。

    既然孩子的心理問題,與溺愛(苛求)有關,那麼,要培養孩子健康的個性心理,或者說提高孩子的非智力素質,如孩子獨立的意志、耐性、決斷、寬容、愛的能力等,這些心理品質絕不是在課本上課堂上所能獲得,也絕不是成績好所能帶來,而絕對需要我們給孩子提供寬鬆的心理環境,需要家長和老師能夠真正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能真正讀懂孩子行為問題背後的意思,需要我們學習對孩子的情感教育的課程。

  • 3 # 生活誠品育兒圈

    溺愛孩子是對孩子成長的不負責和傷害!

    因以前計劃生育的原因和現在經濟的影響,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當生下寶寶後,父母們更是高興得不得了,因此對寶寶加倍呵護。但另一方面,過分寵愛未必有利於寶寶健康成長,所以,父母懂得正確的育兒知識是很有必要的。父母的一些過分寵愛的不良習慣正在摧毀一個孩子。

    父母溺愛孩子的表現:

    一、孩子要星星給星星,要月亮給月亮

    孩子需要什麼,父母就滿足什麼,完全不顧自身的能力和情況。

    二、保暖過度,室內溫度過高,空氣不順暢

    為了給寶寶更好的保暖,媽媽一般都認為為寶寶包裹得越厚越好,可是從醫學角度上看,這是不科學的,包裹數層毛毯或是室溫過高,是嬰兒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嬰兒重複呼吸撥出的氣體,呼吸不暢,導致腦部缺氧、窒息而死;衣服過多、室溫過高、高燒不退、睡覺時蓋得過厚都可能造成保暖過度。

    為了怕冷風吹到寶寶,保持室內的溫度,媽媽們常常關緊了窗戶,但長時間不通風會使室內空氣混濁,病毒和細菌的密度增加。孩子容易出現胸悶、頭痛、噁心等症狀。居室要每天開窗通風、經常擦傢俱和地板,天氣好的時候儘量帶寶寶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

    三、摟著寶寶一起睡

    不少媽媽喜歡摟著寶寶睡覺,這樣做恰恰增加了寶寶發生意外的機會;摟睡使寶寶難以呼吸新鮮空氣,吸入的多是被子裡的汙穢空氣,容易生病;摟睡限制了寶寶睡眠時的自由活動,寶寶難以舒展身體,影響正常的血液迴圈。

    四、讓寶寶躺著喝奶

    有時候,為了省事,或者是在夜間,媽媽往往會在寶寶仰面躺著的時候,給寶寶餵奶。研究發現,躺著喝奶容易造成寶寶嗆奶,增加中耳炎的發生率。

    五、輕易承諾和滿足

    只要小孩哭鬧、耍情緒或看到別的小孩有什麼,父母就承諾買到或承諾送什麼禮物來消除孩子的不滿;孩子有什麼要求也輕易滿足。

    六、給寶寶過多的零食

    在小零食、小點心、瓜子、糖果等面前,寶寶自己總是沒有剋制能力,看見好吃的就貪吃。但其消化道功能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吃零食很容易使胃腸道負荷過重,引起消化不良、腹瀉甚至腸炎。

    七、外出回來就和寶寶親熱

    外出的媽媽一回來,來不及洗手就抱起了寶寶,其實,這樣做對寶寶的健康有很大的威脅,因為大多數細菌存在於人類體表,引起寶寶生病的就是來自這部分體外的細菌。外出的媽媽,回到家最好先洗臉、洗手、換上家居服以後再和寶寶親密接觸,以免將這些細菌帶到寶寶身上。

    八、隨便給寶寶玩具

    無論走到哪裡,大人們都會習慣性地給寶寶拿一些玩具玩,玩具上面很容易沾上細菌,所以玩具也應定時進行消毒。塑膠玩具、積木等,可用肥皂液等浸泡,然後用清水沖洗乾淨;皮毛玩具及布玩具清洗後用洗衣機甩幹,然後在Sunny下晾曬。

    九、喜歡攀比

    有些父母總是羨慕這家有什麼、那家有什麼,盲目攀比和想方設法滿足孩子。

    十、剝奪孩子獨立

    為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父母溺愛孩子的危害:

    1、自私自利

    父母溺愛容易忽視別人的需求,以自我為中心。

    2、膽小怕事

    父母溺愛容易養成膽小怕事的性格,稍有不適就驚慌失措。

    3、稱王稱霸

    父母的溺愛導致小孩沒有好惡之分,像個小霸王一樣,認為別人的東西也是屬於自己的。這種孩子,在幼兒園也容易和別的小孩發生矛盾。

    4、偏食挑食

    父母溺愛的孩子,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久而久之,寶寶養成這種習慣後,就開始挑食偏食了,這對寶寶的成長髮育非常不利。

    5、內心無愛

    被父母溺愛的孩子只知道接受愛而不懂得付出愛。

    6、價值觀混亂

    在溺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大腦裡邊裝著一些混亂的價值觀念。因為一直生活在溺愛的環境中,他想怎麼樣就能怎麼樣,然後就會覺得他不需要這些正確的價值觀,覺得自己滿足就可以了,甚至他的思維就停滯在那種感覺裡。當他走向社會後,就會發生一系列的問題。這樣的孩子對很多問題,比如原則性的問題、價值觀的問題等,全部處在混亂狀態中。

    7、失去學習興趣

    被溺愛的孩子在學習上會遇到各種障礙,於是孩子對學習失去了興趣,不喜歡學習,最後厭學,甚至輟學。當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下降時,緊跟著其他的毛病就都出現了。

    8、能力低下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較強的能力,學習成績優秀,但家長在不知不覺中對孩子溺愛,使孩子在各個方面的能力退化了,這就導致了孩子能力低下。

  • 4 # 寶爸談成長

    溺愛會讓孩子失去自我發展和成長的機會,讓孩子形成依賴性,難以養成健全獨立的人格,容易形成成惰性,喪失起碼的判斷力和行動力!

  • 5 # 親子教育王金海

    聽得懂,做得到,扶鷹打造最落地的家長學習平臺,各位家長好,我是扶鷹的創始人王金海。

    今天跟各位交流的話題是別讓“中國式溺愛”,毀掉孩子的一生!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3月13日那天杭州下雨,校長看到家長們一路把孩子送到教學樓,還替孩子撐傘、背書包、換鞋,她感觸很深,便給全校600多位家長髮了簡訊,提醒他們:孩子自己的事必須自己做。

    我們也常常看到這樣的新聞:七旬老人步履蹣跚追到火車站給孩子送包子、兒女上了大學還把衣服快遞迴家讓父母洗、公交車上站著背書包的老人和坐在座位上的娃……

    背後反映的本質:中國式溺愛!

    一味遷就縱容的“中國式溺愛”,不是愛,而是一種傷害。過分溺愛會令孩子失去自理和生存的能力。

    正如“一隻幼蝶正在裂開一條縫的繭中痛苦掙扎,有人於心不忍,拿剪刀把繭剪開,幫助蝴蝶脫繭而出。可是,這隻早產的蝴蝶卻身體軟弱,翅膀乾癟,飛不起來,不久便死去了。

    原來,幼蝶在繭中的掙扎是在鍛鍊自己,讓身體更加結實,翅膀更加有力,使自己脫繭後能夠飛翔,恰恰是那顆‘愛心’害死了這隻本可翩翩起舞的蝴蝶”。

    該孩子做的事父母全替他們做了,實則剝奪了孩子適當遭受挫折困難、自立自強的機會,並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家長真正該做的是什麼?

    1、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是在為自己做,不是為爸爸媽媽做。

    如:孩子自己收拾了房間,不妨說:“真棒,能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間了!”而儘量少說:“真棒,能幫媽媽做家務了。”

    2、給孩子提供機會去學習自理。

    如4-5歲:要學會準備餐桌,飯後把髒的餐具放回廚房,準備自己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將自己用好的毛巾、牙刷掛好、放整齊。

    3、不要因為孩子做不好,就代替他做。

    成長需要時間。孩子們可能拿著筷子卻夾不起飯菜;可能想穿衣服卻找不到衣袖的入口;坐公交車不知道站點……

    不要要求孩子第一次就做得好,他們需要時間。當他嘗試的時候,等著他,鼓勵他;當他苦惱的時候,安慰他,幫助他;當他進步的時候,表揚他,激勵他。 就是不要替代他!

    不讓孩子品嚐飢餓,他們就不知道食物的價值;

    不讓孩子品嚐寒冷,他們就不知道溫暖的可貴;

    不讓孩子品嚐挫敗,他們就不知道成功的艱難。

  • 6 # 李爾父母學堂

    溺愛是歪曲孩子生活意義的土壤:

    1.全家人聽從孩子的使喚,伺候得像皇帝一樣,在孩子看來這些都是自己應得的,所以不會有一顆感恩的心。

    2.隨著長大,當家人不像小時候那樣寵著他,他會無法容忍這個落差,在他看來全世界都是欠他的。

    3.他不懂得合作,只懂得索取,如果自己的想法不被認可,就會覺得別人對他有敵意。

    4.看到別人成功了,自己在背地裡詆譭他人,甚至一有機會就報復。

    在他的世界裡,只有自己,只有索取,不懂得回報。

    這樣的人就是我們痛罵的恩將仇報的人。

    在我接觸的客戶中,溺愛孩子問題是最普遍的,這也是中國家庭教育最嚴重的問題之一。

    如何避免溺愛?如何讓已經因溺愛而迷失自我的孩子浪子回頭?

    我是李老師,專注親子教育。

  • 7 # 小馬快跑國際早教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過: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當今,很多孩子都是家長的心頭肉,更是常常把”疼都來不及,怎麼會讓他做家務、遭遇挫折……”掛在嘴邊,家長都想讓孩子生活幸福、無憂無慮,然而卻不知道當愛變成溺愛,是成為“坑”孩子一生的罪魁禍首。

    所謂說,慣子如殺子,你的哪些愛孩子的行為正在一步一步讓孩子陷入危境呢?

    01 事事袒護

    如果說要做一個家長口頭禪的排行榜,那麼“孩子還小”這句話一定能入選前幾名。

    在教育孩子的很多場合,這句話都基本能用上。比如,讓孩子做家務時,我們會說”孩子還小,長大再說“;給孩子進行性教育時,我們會說”孩子還小,能懂性是什麼“;當孩子闖了禍,我們會說”孩子還小,和他計較什麼“……

    我們總在等孩子長大之後,那孩子到底什麼時候才算是真正長大呢?

    很多家長喜歡用“孩子還小”縱容孩子的所作所為,推脫對孩子管教的責任,他們不讓別人指責孩子的錯誤,不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裡,孩子就永遠無法分辨是非。熊孩子雖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袒護熊孩子的父母!

    “孩子還小”並不是孩子逃避錯誤和責任的藉口,反而,正因為孩子還是個孩子,他們擁有極強的可塑性,能夠讓他們勇於接受困難和直面錯誤,在正確的教育中更好地成長。

    02 特殊待遇

    所謂特殊待遇,就是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家長和長輩們經常圍著他團團轉,處處特殊照顧,家裡有什麼好的東西都先盡他一人享用。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只在乎自己想要的,認為家長給予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習慣性地認為自己高人一等,長此以往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從來不懂當下一切的來之不易。

    03 輕易滿足孩子的要求

    家長總想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對於孩子的要求,只要是家庭條件允許的話就有求必應,有些家長即便家庭條件不允許,也不惜一切要給孩子辦到。

    而孩子也摸準了家長的套路,有的孩子透過發脾氣、哭鬧、談條件……反正就是有自己的方法能夠讓父母妥協。

    父母越輕易滿足孩子,孩子就越容易沒出息,必然養成不懂得珍惜、重於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

    事實上,家長對於孩子的需求要選擇性地滿足,對於不切實際、無理的要求,家長一定要堅決地拒絕,並和孩子耐心解釋拒絕的理由。

    04 過度包辦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一切事情都過度包辦,比如幫孩子背大包小包、給孩子餵飯、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等等,家長承包了孩子的衣食住行,從來不讓孩子插手,因為怕孩子累、怕孩子做不好。

    事實上,在日本的很多孩子從小就被家長灌輸“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的思想,所以日本的孩子外出時都是自己揹包,再重也要自己背,如果要別人幫忙,那會被人看不起。

    因此,家長們事無鉅細的包辦,最後養成了孩子的惰性和依賴性,必然會導致孩子即使長大了也不會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幫助家長減輕負擔,缺乏獨立性與進取心。

    孩子每長大一點,父母就應該放手一點。

    讓孩子學會自立,也就是讓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負責。

    家長並不能代替孩子去考慮問題,要讓孩子學會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唯有懂得獨立思考問題、擁有主見的孩子,孩子長大後才能走得更遠。

    日常生活中,家長要讓孩子獨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比如打掃自己的房間、清理自己的物品,在學習上獨立思考、獨自完成學業任務。

    讓孩子學會吃苦,是最簡單的教育。

    只有孩子自己肯吃苦,孩子才能在吃苦的同時鍛鍊自己的意志,培養自己的毅力,為孩子在之後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同時,也要讓孩子明白目前的苦難是暫時的,要讓孩子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勇氣,並且要有堅定的行動力。

    讓孩子懂得:任何人都是在不斷解決問題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成長的,應該把克服困難、迎接挑戰看成是自己成長過程中獲得正能量的事情。

    家長對孩子的無原則袒護、無底線退讓、無理由縱容,都能夠把孩子推向深淵。

    可以說,這世上沒有人比你更愛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不懂得和不愛自己的人相處,他的人生將舉步維艱。

    因此,父母愛孩子,最首要的是讓孩子學會面對、學會吃苦、學會做人,而不是因為“他還是個孩子”,讓愛變成溺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思聰為什麼對袁立事件沒有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