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志盛騎著驢
-
2 # 叫我13叔
科學家們分析了1-6個月嬰兒的面部表情語言,大致有以下幾種
1、咧嘴笑,表示興奮愉快
嬰兒笑的形態是突然發出,短暫而快速的,嘴角牽動,笑容驟現,伴著的表現是滿目發光、兩手晃動,舒展著魅力。這時父母應報以笑臉,用手輕輕地撫摸嬰兒的面頰,並在他的額部親吻一下,給予鼓勵。
2、癟嘴,表示要求
嬰兒癟起小嘴,好像受到委屈似的,這是啼哭的先兆,實際上是對成人有所要求。這時父母要細心觀察嬰兒的要求,適時地去滿足他的需要,如喂他吃奶、逗他開心。
3、撅嘴、咧嘴,表示要小便
男嬰通常以撅嘴來表示要小便,女嬰則多以咧嘴或上唇緊含下唇來表示要小便。
4、紅臉橫眉,表示要大便
嬰兒往往先是眉筋突暴,然後臉部發紅,目光發呆,有明顯的“內急”反應。這是要大便的訊號,父母應立即解決他的“便急”。
-
3 # 濟州運河印象
從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開始,孩子就會使用自己的語言---“嬰語”來跟你交流。新手爸媽剛剛“上路”,很多時候都沒有辦法完全讀懂的“嬰語”,總是感覺手忙腳亂的。比如寶寶身體不舒服,如果不能第一時間讀懂寶寶身體所傳遞地“嬰語”,對寶寶的影響就會很大。那麼,小寶寶到底有哪些難懂的“嬰語”呢?各位父母認真學習以下“嬰語”單詞紅寶書,就一定可以順利通關!
♦ “嬰語”單詞--溼疹
釋義:溼疹是很多寶寶都會得過敏性面板病,一般新生兒至2歲的寶寶發病比較多。大多表現在頭面部、頸背和四肢,有著一些小小的紅色丘疹或斑疹。溼疹與很多因素有關,過敏體質的寶寶,食用如雞蛋、魚蝦類含蛋白質的食物就會因為過敏而出現溼疹。而缺鈣造成血管低鈣性痙攣會加重溼疹。如果患了溼疹,平時很多的因素都會加重溼疹,所以爸爸媽媽要經常給寶寶洗澡,少給寶寶使用一些化學用品,根據寶寶的體質來補鈣。溼疹密整合片或癢得厲害時,一定要趕緊去看醫生。
♦ “嬰語”單詞--腸絞痛
釋義:在寶寶餓了、尿了、熱了的時候總是透過哭泣來表達。可是,有一種哭鬧總是出現在傍晚或凌晨,並且不容易哄,這就可能是腸絞痛造成的。在寶寶未滿4個月時,其腸壁神經發育尚不成熟,腸道蠕動不規則、蠕動過快,會讓寶寶感覺到痙攣疼痛。腸絞痛發作時,寶寶經常哭得很響,同時會握拳踢腿。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抱著寶寶進行安撫或是輕揉寶寶腹部,讓寶寶好受一點。
♦ “嬰語”單詞--夜驚
釋義:如果寶寶在半夜總是驚醒,同時在後半夜會出汗、枕禿的話,寶寶可能正處於佝僂病早期階段,是身體缺乏維生素D或鈣質的訊號。寶寶體內維生素D和鈣不足的話,會造成一系列神經症狀,如夜間多汗、夜驚、哭鬧等。在給寶寶補充鈣質的同時,補充維生素AD更為重要。主要是因為人體對鈣的吸收率並不高,所以補再多的鈣如果不吸收,也無濟於事。
不良的睡眠姿勢或者白天、臨睡前過度興奮,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就容易醒來,因此可以讓孩子白天少睡點,培養寶寶良好的作息規律,在睡覺前也不要讓孩子太興奮。
♦ “嬰語”單詞--便秘、腹瀉
釋義:人工餵養寶寶很容易得便秘,一般都是因為飲食不當、飲水少所致。寶寶大便困難、乾燥、呈顆粒狀,很多天才排便一次。如果寶寶出現了便秘,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適量餵食益生菌,平時也可以讓寶寶吃一些蘋果泥、香蕉泥等。
腹瀉多見於秋天,一般都是因為腸道病毒感染造成的。表現為大便次數多達每天10次以上,呈水樣、量較多。有時候腹瀉厲害,孩子還會出現脫水的情況,如口唇乾燥、眼窩凹陷、小便少等,平時寶寶精神也不好,吃不下東西,這時候就要趕快帶寶寶去就診。另外,如果寶寶大便中有泡沫,那可能就是腸道感染;大便中有奶瓣,是因為消化不良;大便中帶血可能是更為嚴重的疾病(如腸套疊)。
如果寶寶一直出現腹瀉或者腹瀉遷延不愈,那可能是孩子體內的維生素A不足。因為維生素A的主要作用是維護消化道上皮細胞的完整性,如果維生素A不足的話會降低腸道屏障功能。而腹瀉的寶寶會丟失更多的維生素A,進一步加重腹瀉。醫學研究發現,維生素A缺乏與腹瀉常互為因果,可能會導致惡性迴圈,因此,爸爸媽媽要及時給孩子補充維生素A。
♦ “嬰語”單詞--嗆奶、溢奶
釋義:給寶寶餵奶時,孩子可能會有嗆奶、溢奶的情況。嗆奶主要是喝奶喝得太快造成的,嗆奶主要是因為孩子吞嚥太慢造成。專家建議母乳餵養的媽媽奶脹時可以先吸出來,等等再給孩子喝。
溢奶主要是因為寶寶掌管食道與胃部的連線關卡--賁門的肌肉尚未發育完全,不能阻擋奶水逆流回食道,也有可能是孩子在喝奶的時候吸入了空氣,打嗝時容易帶出奶水,造成溢奶。寶寶2-3個月大時,賁門的肌肉發育完善後,溢奶的情況就會趨於好轉。每次餵奶後,爸爸媽媽最好是能夠把寶寶豎起來放在肩上輕輕拍背,讓寶寶打個嗝,這樣能減少溢奶的發生。
這裡想跟各位爸爸媽媽說的是,面對寶寶的各式“嬰語”,爸爸媽媽要多方面考慮,平時多多積累各種“嬰語”解讀的知識,這樣在寶寶身體出現問題的時候才能第一時間反應過來。
-
4 # 為愛等待2017
我覺得要想讀懂孩子的嬰語,還是需要父母平時能多觀察寶寶,平時跟寶寶相處時多注意寶寶的變化和行為舉止。我家寶寶現在還不會說話,但經常烏拉烏拉的,有的時候我根據他的表情和動作來猜測他想幹什麼,如果猜準了他就會嗯一聲,這都是根據他平時生活中的細節來判斷的。所以說,想讀懂孩子的嬰語,其實不難,只需要父母平時多留心。
-
5 # 珍紐倍羊奶粉
如果看到孩子先是眉筋突暴,然後臉部發紅,而且目光發呆,這是明顯的內急反應,得趕緊帶他便便了。不然,你就得等著收拾孩子的排洩物了!
-
6 # 棉襖媽咪育兒
寶寶四五個月時,每天睡醒吃飽後,開始引吭高歌,自娛自樂:啊-咯-啊-咯,聲音忽高忽低,忽快忽慢,很有節奏感。
那黑亮的小眼睛眨巴著,親切地對視著我,這是想跟媽媽交流互動嗎?逗逗她,高興得兩隻肉嘟嘟的小手撓來撓去,臉上洋溢著無比歡快的笑容。
家人說話時,寶寶會目不轉睛地盯著嘴巴看。我給大寶讀古詩,她不動聲色的看我嘴巴不停地動。大寶拿著手機K歌,她也會盯著姐姐的嘴巴看,口水都流出來了。吃飯時,寶寶愛看奶奶咀嚼食物發出的mia mia聲,小嘴巴隨著一張一合,好一個饞貓樣!看來要給她新增輔食了。
渴了餓了拉了尿了,她會啊-啊-啊的發聲;躺在床上久了,也會啊-啊-啊的叫;我偷偷上個衛生間,她發現屋裡沒人陪她了,更是啊-啊-啊的叫;她想讓你帶她到外面走走,也是同樣這一句,這才是真正的“一句頂一萬句”,她這咿咿呀呀的火星語,只有自己家裡人能聽懂。
其他話聽不太懂,唯有說“吃奶了,吃奶了”時,那小手小腳又刨又蹬,哼-哈-哼-哈,小嘴張的像鳥窩裡的小燕子,眉毛眼睛都衝著你笑。在她的世界裡,這句話的就是說:開飯了!開飯了!
-
7 # 蜜桃姐姐
寶寶的嬰語分為聲音和肢體兩種,聲音方面我們經常說到的就是寶寶咿咿呀呀地說話或最常見的哭聲。但寶寶的很多情緒更多是透過肢體向你表現的,你都注意到並且給迴音了嗎?
大約在兩週歲左右時,寶寶們自我意識的情緒便會開始迅速發展,“當身為哥哥的他,拿走弟弟的玩具熊而讓弟弟大哭大鬧時,他一定知道爸媽們會生他的氣,因此,當你看著他的時候,他就會把眼神別過去” 。因此,這時爸媽們必須要用簡單的句子讓寶寶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行為,像是“我們不會亂丟書”、“我們不亂拿別人的東西”,並提供機會讓孩子修正,除此之外,爸媽們也可以抱抱他,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會犯錯,但只要學會正確的行為即可。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爸媽們一定要在當下立即採取行動,提供寶寶學習正確的行為。
把玩具堆床上——寶寶內心話:我好害怕
這時期寶寶的想象力開始逐步發展,他開始會做惡夢,或是突然跑到被窩裡躲起來,同時更會衣櫃裡有隻大怪獸等等情境在腦海中出現,因此孩子會希望將熟悉的物品放在身邊來增加自身的安全感,如果父母擔心寶寶會因為堆太多東西在床上,而導致他自己晚上睡到一半不小心就摔下床。建議父母們詢問寶寶,請孩子選擇今天晚上想和哪隻寵物、哪兩本書或哪一個玩具陪他一起睡覺即可”。
丟食物、摔玩具——寶寶內心話:我很焦慮
當寶寶異常地焦躁不安,通常因為對當下的情況感到不適應,而不是個性的轉變,寶寶只是想透過不耐地情緒傳遞:“我很無聊”、“我很累”等等訊息,這時候試著瞭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如果他是因為無聊而感到煩躁,建議可以拿給孩子她喜歡的玩具,或是帶孩子去公園走走,透過情境與環境的轉變,就能適度的調解寶寶的心情。
用衣服遮住臉——寶寶內心話:我很不安
基本上,連大人在陌生的社交環境裡都極度容易感到猶豫不安,更何況是對一個才兩歲大的孩子,因此當孩子發生類似情況時,家長應該要加倍溫柔的陪著孩子一同走出置身於陌生場域的恐懼,而孩子也會藉由觀察家長的行為,從中找出得以面對陌生環境的應變之道。記得,先和孩子一起大口深呼吸,這樣的動作會讓孩子逐漸安定下來,並且獲得重新調整與調適的時間。
-
8 # 媽咪的生活修煉
寶寶在還不會說話之前,其實都是靠人類原始的本能來回應周邊的環境。父母要做的就是習慣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跟正常的溝通一樣去交流。
1.父母在針對寶寶的哭鬧時,多些耐心,多觀察他們的動作,表情,眼神。在幫他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可以將你正在做的事情描述給他,讓他也慢慢在理解你的動作,學習你的語言。
2.懂寶寶的嬰語有一本國外的書特別的實用,叫《嬰語的秘密》,我還寫過關於它的文章,如果有空的話可以去細看一下。裡面還倡導了EASY模式和SLOW技巧,我自己也很受益。
-
9 # 天天爸爸
不要以為剛剛出生的小嬰兒啥也不懂,可以任由大人擺佈,人小“事”多、人小“話”多,可是新生寶寶的真實寫照呢,剛剛出生的寶寶雖然不會說話,但是會用自己的辦法把需求傳遞給爸爸媽媽,以獲得更好的照顧。新生寶寶特有的“嬰語”,你都能讀懂嗎?
1 、碰到他的臉頰,會把頭歪過來
解讀:我餓了
喂完奶一段時間後,當媽媽用手指一碰寶寶的面頰或嘴角,他便馬上把頭轉向媽媽,張開小嘴做出急急忙忙尋找食物的樣子,嘴裡還做著吸吮的動作,這就說明寶寶又餓了,趕快給寶寶喂吃的吧!
2、咧嘴笑
解讀:我很滿意
表示滿意愉快。一般來說,寶寶的笑來得很快,大人常發現四周並沒什麼變化,寶寶就已經牽動嘴角,笑容驟現了。寶寶笑的時候眼睛有神,兩手會同時活潑的晃動,充分散發童真的魅力。
3、四肢鬆弛懶洋洋
解讀:我吃飽了
媽媽最怕寶寶餓著,但過量餵食顯然也不是好事。怎麼才能判斷寶寶已經吃飽了呢?其實也很簡單。當寶寶把奶頭或奶瓶推開,將頭轉一邊,並且一副四肢鬆弛的模樣,多半就已經吃飽了,這時媽媽就不要再勉強人家吃東西了。
4、癟嘴
解讀:受委屈了
嬰兒癟起小嘴好像受到委屈,往往是啼哭的先兆,這是寶寶覺得爸爸媽媽沒有及時滿足他的要求的體現。這時父母要細心觀察寶寶的要求,適時地去滿足他的需要,如喂他吃奶、逗他開心。
5、吮手指、吐氣泡
解讀:我自得其樂
大多數寶寶在吃飽穿暖尿布乾淨而且還沒有睡意的時候,會自得其樂地玩弄自己的嘴唇、舌頭,比方說吮手指、吐氣泡什麼的。這時的寶寶更願意獨自玩耍,不願意別人打擾。所以,媽媽就不要去打擾人家了!
6、身體語言:揉眼睛
解讀:困了;眼睛發炎
寶寶困了:寶寶想睡覺的時候,或者剛醒來還沒醒透的時候,會覺得眼皮發沉,這時寶寶會揉眼睛。
寶寶的眼睛發炎了:如果寶寶經常揉眼睛,揉得通紅,媽媽要注意觀察寶寶的睫毛、眼淚,寶寶的眼睛有可能發炎了。
-
10 # Vera育娃
你會讀嬰語嘛?你過了嬰語的四六級嘛?嬰語:即嬰兒的“語言”(babysign)概指寶寶0-12個月的身體,行為,心理語言,是小寶寶與外界交流和表達方式的途徑。同時也是寶寶表達需求和生理情況的自我保護能力。
中國傳媒大學冷述美教授曾說:“嬰語”算是真正的人之初的語言,沒有被功利和分別符號化。
通常0-12個月這個時期的寶寶不會講話,只能透過表情,聲音,行為,大小便來引起父母的關注。因此家長們能掌握正確的嬰語知識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由於個體的差異性,不同的表現在不同的寶寶身上有不同的解讀。階段性不同導致同一個嬰兒同一件事由於時間的不同表達方式也不同,並且有時候由於單獨的相同的表述可能會有不同的原因,需要從多方面仔細的觀察與解讀。但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家長們是可以訓練塑造寶寶們的,比如上下揮手代表要抱抱,握緊拳頭吃手代表要吃奶等等....
小提示:以上的嬰語特點家長們不要盲目對號入座,多觀察多積累關於嬰語解讀知識才能幫助寶寶在成長髮育中以及生病時及時的做出正確快速的反應。
《嬰語單詞表》是由80後父母們將“嬰語”製成一份的單詞表。彙總了17條嬰兒可能會出現的行為,聲音,與表情,由於比較詳盡故而受到很多年輕父母的青睞。也正是由於這份單詞表小編現在帶孩子可以算是手到擒來了...但這份單詞表也不是依次能解讀所有嬰兒發生的狀況,故家長們還是要對自己的寶寶多觀察揣摩。
家長們平時可多閱讀專業育嬰書籍來豐富自己育娃知識庫,還能考嬰語四六級哦!專家表明:準確的判斷孩子的心理生理需求對孩子的智力,情感的成長可以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喲!
回覆列表
平時多觀察寶寶的面部表情,例如眼晴是轉向哪裡,轉向奶瓶則肚子餓了。是不是哭個不停,是則有可能哪裡不舒服!這寶寶也還沒有思維的時候,嬰語也簡單,不是哭就是笑!經常哭就說明不滿意,身體哪裡不舒服或困了想睡覺,或肚子餓了,或口渴!或拉肚子!經常笑則表示滿意,不用管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