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東勝
-
2 # 親子成長手冊
1、 制定計劃
2、時間管理
3、獎懲跟進
4、目標良好
5、自我反思
-
3 # 夏天小米
如何輕鬆養成好習慣?
1 你的計劃已經死了嗎?
2017年的三分之一即將過完了,當初信誓旦旦說要做到的健身計劃、讀書計劃、寫作計劃、畫畫計劃、理財計劃……你都執行三分之一了嗎?
反正姐只寫了點小文章,別的都沒有什麼動靜。
料想大部分人都跟姐一樣吧,當初喊的口號、打的雞血,效果也就持續了那麼一兩週,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我也不想的,我也很無奈呀!”
拖延症患者的自白,叨叨完了繼續刷劇去了,各種臭習慣壞毛病一個都沒改變。
最近姐看了一本書——《微習慣》,覺得這應該就是建立好習慣、慢慢甩掉拖延症的良方。
書裡介紹了一種從很小的動作來改變,讓自己開始得非常輕鬆,只要還記得就能堅持住,好習慣培養輕鬆搞定。
想想就很美,趕緊看看具體是怎麼回事吧。
2 “微”習慣,像春風拂面一樣悄悄改變
每當我們看到健身計劃是每天跑5公里時,心裡是發怵的,是焦慮的,這得跑多久才能完成呀,得起多早才能達到呀。
一年寫10萬字,看著就挺痛苦的,啊啊啊!!
這其實都是自己經過一翻計算,一翻安排之後,給自己定下的目標,為什麼我們每次看目標的時候都那麼痛苦?
執行起來更艱難無比呢?
這得從大腦的運轉機制來說了,看到這個蘇珊姐很開心,又可以治一治任性妄為的大腦了。
科學家說:出於遠古時代自我保護的潛意識,人類的大腦天生抗拒改變。
大舒一口氣,不是我自己怎麼了,原來是潛意識在作怪。
只有當改變的程度足夠小,小到大腦的潛意識覺察不到,小到不可思議,就不會害怕開始改變了。
作者自己就曾經設立了每天健身30分鐘的健身計劃,但是他在執行的第一天就沒堅持下來,覺得跟登珠穆朗瑪峰一樣困難。
後來某一天,他突然想到,把目標調小一點,換成:只要完成一個俯臥撐。
他馬上就做了一個,感覺很輕鬆,一點都不痛苦,於是又多做了一個,再做幾個,竟然一口氣堅持了幾十分鐘。
這一整年,他的健身目標是,每天完成一個俯臥撐。
有時候已經到睡覺時間了,突然想到今天的任務還沒完成,立馬翻身做一個俯臥撐,就完成任務了。
每一天都在堅持這個小任務,記得的時候就多做一些,哪天到睡前才想起就只做一個,兩年後,作者就練出了穿衣顯瘦脫衣有肉的好身材。
他把這個方法又用在讀書和寫作上,制定的目標是每天看半頁書、每天寫30個字。
效果奇佳:讀書量是以前的10倍,寫作量是以前的4倍。
簡直就是用春風拂面的小動作,改變了習慣,收穫巨大呀。
以前那些各種計劃,都是用力過猛的計劃,所以很難執行,而使用微習慣的策略,則可以讓我們真正做出持久的改變。
3 具體怎麼培養微習慣呢?
終於可以踏實地相信“每天進步一點點,堅持帶來大改變”。
而這“一點點”,具體要怎麼培養微習慣呢?
制定目標
這個目標就得是微目標了,得小到任何時間地點都能做到的一個動作。
比如說健身,可以像作者那樣最後微縮成一個俯臥撐,蘇珊姐覺得女生做俯臥撐不太合適,可以換成是一個開合跳。
另外,蘇珊姐一直想堅持畫畫,但是經常會因為帶孩子之類的事情被打斷,那麼姐的畫畫微目標就可以換成是,每天描一個小圖的線稿,這個就很容易了,有的只需要一分鐘就能描完。
每個人根據自己想培養的習慣,去不斷微縮,直到變成一個能輕鬆完成的動作,那差不多就是你培養微習慣的關鍵動作了。
只有你的微習慣目標越小,才能到到越好的效果。
執行目標
話說這麼小的動作,執行起來應該很容易的,但,大腦是個很功利的神奇器官,沒有好處就難辦。
特別是在剛開始執行的時候,要給自己一些獎勵。
比如,完成了就獎勵自己吃點好吃的,千完別吃多了哈,多了光長肉,可就虧了。
獎勵的目標就是讓自己覺得非常愉悅。
一路開心地執行微習慣,自然沒有什麼困難了。
需要注意的是,微習慣從微量的動作開始,最好是超量結束,目標是每天只做一個小動作,但不能就只做那麼一個小動作就完事了,而是輕鬆開始,儘量多做,上不封頂。
每天記錄完成情況,把記錄放在一個顯眼的地方,看到自己的慢慢改變的軌跡,也是對自己的激勵。
養成習慣
一個習慣的養成是需要一定時間的的,據科學研究,不同的習慣需要的時間是各不相同的,短的18天,多的254天,平均要66天。
執行的過程中,要有合理的期望,不能求快,至少先堅持兩個月。
養成習慣,除了時間的積累外,還有習慣已成的訊號。
一、對微習慣的事情習以為常,到點就主動去完成,自覺堅持。
二、不再有牴觸情緒,甚至不做會難過。
三、變成常態,不期待,也不會激動。
這些訊號一出現,說明你的習慣基本養成了,恭喜!
4 蘇珊姐的微習慣計劃(希望不被打臉)
蘇珊姐現在已經在堅持每天寫作了,勉強算有一個好習慣吧。
姐有一個畫畫的願望,所以,一定要把畫畫放在第一位,每天描一幅線稿。
這兩個習慣養成了以後,再開始進行健身、西語學習,每天做一個開合跳、每天念一句西語句子。
期待遇見更好的自己,加油!
《微習慣》作者[美國]斯蒂芬·蓋斯,一本講訴如何養成好習慣的的書,非常適合蘇珊姐這樣的拖延症患者,看了這本書,覺得自己有救了。
-
4 # 大頭說時間管理
關於拖延症的正確認識請參考我的回答:
https://wenda.toutiao.com/answer/6421846591799296258/當我們正確認識“拖延”後,解決對策如下,供參考:
沒有什麼方法能對所有人有效,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把拖延所帶來的影響降到最小,寫拖延日誌是很好的方法。
上述方法可以作為時間記錄法的進一步延用,做某事A前可以預估需要時間,完成A後用實際消耗時間和預估時間做對比,找到差額時間總量以及發生原因。後續處理相似時間A時具備充足經驗,預測時間會越來越精準,計劃制定會更合理。培養前面兩者時間記錄和預測時間習慣後,按照日計劃的青蛙工作法模式,每天所做的困難事宜安排在1-3件,避免任務過多完成不了所帶來的挫敗感。每完成一件任務劃掉的感覺會覺得非常棒,積累信心和自我肯定。用Smart原則搭建金字塔目標,從上往下依次設定為“終極目標——3年目標——年目標——季度目標——月目標——周目標——日目標”,透過思維導圖和目標視覺化方法將目標建立關聯。從小事做起,從今天做起,逐個擊破,勇往直前!目標制定要合理最常見的就是不要把日程表安排太滿,整天處於東奔西跑的疲於應付狀態。可以嘗試每天留出一個小時,每週留出半天的留白時間,供自己思考。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將困難要事分解成下一步行動執行,零碎時間完成某個下一步行動。比如對於想培養寫作習慣的小夥伴,可以利用零碎時間完成。平時看書、電影、聊天觀察積累寫作素材意識,等待地鐵3分鐘構思寫作大綱,上班路上1個小時完成上半部分文章,下班1個小時完成下半部分文章,睡覺前1個小時檢查釋出。行動科學管理術有“ABC模型”概念,解釋人的行動與結果之間的關係,A:Antecedent前提條件,B:Behavior行動,C:Consequence結果。比如對於有煙癮的人,他們有飯後一隻煙的習慣,喜歡隨身帶著煙,這兩者是前提條件,經過吸菸這個動作後,帶來的結果是“吸菸後放松精神”。找到替代方案,逐步建立條件反射,當午飯後拿起煙時,從口袋裡拿出一片口香糖嚼。同樣是ABC模型,以每天散步30分鐘,減肥20斤為例,當準備好舒服的跑鞋、漂亮運動服、計步手錶等“前提條件”後,開始每天散步,但是看到最終“結果”減肥20斤需要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
很多人堅持不下去就是因為覺得這個最終結果會遙遙不期導致放棄,可以用外界物質獎勵進行替代,產生“馬上有結果”的感覺。比如散步21後,給自己獎勵做一次腳步按摩,散步2個月後獎勵自己買一款智慧手錶。透過階段性結果獎勵,會逐步向最終結果靠近,堅持變得容易啦!
拖延不僅僅是推遲完成任務那麼簡單,其實是一種恐懼,患了拖延不要害怕不要過度否定自己,真實記錄發生拖延的原因,對自己有信心,活在當下,設定可以完成的可行性目標,讓我們一起打敗成長路上的一隻只攔路虎吧! -
5 # 希樸羊
拖延症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該做的事情不做,磨磨蹭蹭,不能乾脆利落的開始行動的這樣的一種狀態;另一種是明知道要做的事情很重要但是卻不願意立即處理,總想著還有時間,結果一拖再拖,不見棺材不落淚的狀態。
事實是,沒有人天生下來就是喜歡磨磨蹭蹭的,如果一個人總是拖拖拉拉,多半是陷入了糾結不定的一種情緒狀態。
拖延症的程度有淺有深,所謂的淺指的是誰都會經歷過的些許懈怠或磨蹭,不算什麼毛病。程度深則指的是對所有事情都磨磨蹭蹭,導致工作效率極其低下,但是,哪怕工作效率極其低下,仍然拖拖拉拉,這種狀態就比較糟糕了。
其實,拖延症的理由很簡單,說白了就是沒有動力而已。沒有動力的行為,很難激發我們的行動慾望,感覺就像是原地不動的踩著車輪子空轉,純粹浪費精力。動力那裡來?從你賦予的意義裡來。問問你自己,為什麼你要做這件事情?有必要嗎?理由是什麼?
有了理由還不夠,因為想要做的理由如果不夠充分,很容易就會被心理剎車的情緒佔了優勢。例如:因為擔心失敗而放棄行動;因為介意別人的目光;評價或批評而很難把注意力集中到工作或學習中;完美主義者認為凡事都做到完美,而這個要求本身就是幾乎不可能達到的,因此只能一拖再拖一改再改;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缺乏自信心,因此總是糾結而無法做出選擇,也難以做出自己獨立的判斷;不願意承擔責任,於是儘量拖延。在這些情緒面前,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是難以覺察到的,因此,首先找出這些情緒中的哪一種阻礙了你的行動,然後再對症下藥,改變拖延。
-
6 # 於際敬身心健康專家
拖延症意味著,你的低效率背後有著嚴重的心理衝突。以下幾個問題請你思考:是真的很重要嗎?比如某個考試證書,這是偽重要;可不可以放棄或者替代,不讓自己這麼累;理性上的重要,內心不喜歡,經常有這樣的苦惱,提示你的自控力不好,自律性有待訓練。
【錦囊妙計1】誰讓你做的這份工作?很多時候人們之所以拖延,是因為對安排自己工作的人有很多情緒,至少是缺少積極主動的情緒。例如你的領導強行安排給你“瘦差”,或者你的工作是別人挑剩下的,或者你自己並不清楚做這項工作有什麼意義。這種毫無頭緒的工作就會讓你無法下手。
【錦囊妙計2】只做一步:也許你的工作需要100步才能完成,但你只能從第一步開始做起。很多時候我們壓力山大,是因為目光都侷限在了後面那100步上面,幻想著這些工作的困難和麻煩,而忽略了你的第一步其實非常容易。所以整理好你的思緒,先做一步試試。
【錦囊妙計3】只留一步:也許整套工作中沒有什麼讓你頭疼的地方,除了其中的一點。有可能是你要給一個特討厭的人打電話,有可能需要你提前墊一部分錢,也有可能你要去外地。你將這一步的難度無限放大,以至於不想去做別的步驟。所以你要練習暫時性忽略它,或者乾脆讓別人幫你個忙,你要知道,沒有什麼事情是過不去的。
-
7 # Miss蘑菇姑姑
精神診斷手冊上從來沒有一個心理障礙叫做“拖延症”,所以它不是一個心理學課裡的疾病或者神經症。
但為什麼“拖延症”卻被大家廣泛認為是一種疑似很困擾的“心理障礙”呢?
拖延,來自對某個目標的消極抵抗。首先你得有個明確或不明確的目標。換句話說,你得有想達成的東西,才會有拖延。過去的時代少聽說拖延症,那些時代就算你想要去控制、但可以控制的事情並不多,因為人從出生就是一個階層,到死也不會有躍升的可能。比如你是一個鞋匠,你不可能變成一個貴族了,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而且在封建時代往前,“個人”這個概念也是沒有的,鞋匠屬於製作鞋子的一類人,廚師屬於做飯的那類人,你的意識裡自己事某一群人中的一個,你參照群體來規劃自己的生活。
拖延可以說是一種現代病。因為個人有了個人概念,有了我是誰的自我定義的壓力,也就有了個人的奮鬥目標,自我負責。每個人都認為,只有控制自己的目標和達成是生活的重心,我才能確認我是誰。達成目標的“你”是你要的,達不成目標的“你”是你不想要的,如此,拖延才出現。
背後是現代教育或者整個文化,給了我們一種對待自我的方式,自我要求——自我努力——達到——失敗——再努力——成功。人人心裡都有一個奮鬥鏈條,這種崇尚努力的生活方式,換句話說,也帶來對自我失控的恐懼。
有很多人正是害怕面對結果的失敗,或者給了自己太多目標完不成,或者那個設定的目標是“有問題”的(所謂有問題時在真實層面根本沒有自我驅動力)才會總是在拖延的。大部分時候一個人說自己有拖延症,是隱隱覺得那個“應該”抵達的沒抵達,而且無意識在抗拒抵達。
說到這裡,來說說心靈的運作。當一個自己要求另一個自己做到什麼,不能落後,心就分裂成兩個部分了。
意識裡你覺得你“應該”做什麼,但是潛意識你“不想做”,拖延症大部分是意識和潛意識的分離。比如有些人明明知道不能熬夜,但是一看手機就放不下,本質上是認為只有晚上的時間完全屬於自己,一睡覺今天就過完了,為了保衛自由時光,那就只好拖延著不去睡覺。
這種情況,光用意志根本不夠。除非藉機完成一個自我對話,減少讓你感覺不自由的時間,你的無意識拖延才能解決,因為沒有壓抑,就不需要再拖延著”曲折“再去表達真實的慾望了。
由此,我們根本上要換掉一種努力的風格,就是——選擇命令自己做某件事,努著勁去做,一次兩次可以,三次四次就拖延了。
比自責更重要的是:
問問自己,我的目標,是不是不是我真心要的?我給自己的動力除了逼迫自己外,還有什麼正向的抵達動力?以我的寫作為例,剛開始寫作的時候總有不想寫的時候,我會拖延。
淘寶逛逛,零食吃吃,時間就過去了,一上午都沒動筆。
逼迫自己寫的話,一次兩次可以寫,當長此以往,我會覺得寫作好痛苦啊,根本不想寫了,還談什麼把愛好變成職業,因為愛好已經都不是愛好了。
內驅力來自有時候,我就自我放逐了。我給自己不佈置任何任務,我對自己說,不一定今天就要完成這一篇文章嘛,我隨便寫,先把我想的東西都記錄下來,有關這個話題我很誠實地表達自己。於是我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開始在白紙上跟自己聊天。
我先找到那種無阻礙表達自己的樂趣,沒有任何方向和要去的確定的目標,也沒有任何寫好一篇文章的期待。
當我感覺自由的時候,往往這樣寫著寫著我就找到方向了。把我隨便寫的一大篇素材,再整理組織起來,分出邏輯層次,往往就能找到一個修改的方向了。
這樣寫我沒有壓力,也不再拖延,而且在這裡我和寫作的關係,變成了自由的關係,不再自我逼迫,期待我成為一個優秀的自己,一個優秀的自己放到了寫作這件事之外。
如果身心自由地允許自己去做一件事,我們就能找到答案。只是我們的心習慣了緊緊地被“自我”困在一個目標導向的思維當中。
“讓事情發生”,是一種藝術,不是一種自我暴力,更多找到自己的內驅力,找到和一件事最初吸引你去做的關係,重塑一種身心整合的狀態,就不會有拖延了。在一個不拖延的世界裡,是一個自我關係良好的世界,相信不逼自己也不會墮落,相信自己的自由是積極的,不是帶來恐懼的東西。
這裡不是說不要克服自己的惰性,去勤奮努力,因為人的確有這一面,即使喜歡做的事,也會惰性耐力不夠的地方。
根本差別在於,我們始終要對自己誠實,搞清楚主動選擇和無意識拖延微妙平衡。
比如如果寫作是我主動選擇去做的一件事,我就一定會給自己一個規則,今天要寫作!規則是一定要寫。至於我如何寫?是逼迫自己還是巧妙地疏通自己呢,關鍵是知道動力在哪裡。
有些目標想做、現階段做不到的,要勇敢地捨棄這個目標。耐力,一定要省著用,硬要自己堅持的事,找不到由心的動力,是不可能長久。敗給拖延症是一個自我抗拒,實際上提醒著你要重新調整你和目標之間的關係。
回覆列表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無聊,患上漠不關心的冷淡症,套上自命不凡的枷鎖,在專業、行業和權力的高崗上,掌控龐大社會資源和機會,卻失去自重心。那些沉醉在過往,滯留在今日,那些對社會問題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的藉口大王。一定被社會唾棄和淘汰。
是昨天從一個影片中看到的李嘉誠演講的內容,分享下,一起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