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史品生活
-
2 # 歷史檔案館
清朝末年,天平天國運動爆發,並且接連拿下多個城池,然而好景不長,擁有了權力的四王開始互相殘殺,使得太平天國勢力削弱,元氣大傷,也讓朝廷有了反撲的機會,天平天國逐漸衰落。
朝廷派重兵想要將太平天國一舉平定,但是誰也沒有想到的是,此時太平天國之中卻出現了兩個軍事天才,那便是英王陳玉成和忠王李秀成。在兩個人的頑強抵抗之中,清朝江南江北大營失陷,江督何桂清大敗。
然而,此時的太平天國雖然還能夠抵抗一會,但是其勢力卻是遠遠不能和朝廷相抗敵的,因此不久之後,陳玉成和劉秀成便因為兵敗被俘虜了。朝廷也是惜才之人,看到兩個軍事天才,自然想要將他們收入囊中,於是便派人招安二人。
陳玉成而言,他是個錚錚鐵骨之人,他不願意在敵軍中苟延殘喘,於是拒不投降,最終被殺。而李秀成,他覺得能夠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便接受了清軍的勸降,並且向清軍明確表示,自己一定會為清朝效勞,將功補過。然而,這只是他的想法,最終清朝並不接受他的投降,反而將其殺了。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也很好理解,我們都知道,太平天國從小小的勢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了清朝一個措手不及,他們自然是後怕的。如果接受了天平天國俘虜的投降,那麼在未來有一天,倘若他擁有了權勢,或許便會成為清朝的心腹大患。
此外,朝廷的這個做法還有殺雞儆猴的意思。試想一下,倘若反叛之人,只要混到了一定的地位,未來即使失敗了,也可以接受朝廷的招降,為自己保留一條性命,甚至還有成為朝廷大臣的機會。那麼,這對於很多有野心之人,都是不小的吸引。這樣一來的話,未來起義之人會越來越多,對於清朝也越來越不利
-
3 # 良人執戟2
明確的說:忠王李秀成最後是被曾國藩下令斬首的。當然,成為清廷階下囚的李秀成在生與死的抉擇上天真的犯了“一念之差”的錯誤,鑄成終身遺恨,這不能簡單歸結於偶然失誤,而是老奸巨猾的曾國藩耍了“欲擒故縱”的手腕,利用了李秀成的徬惶和動搖,騙取了李秀成“我的供述”,臨刑時的李秀成悲壯的寫下《絕命詞》十句後,摒除一切雜念,勇敢走上刑場,“歡樂歸陰”!本文將重點關注天京陷落後,被俘將領們的各自表現,尤其是李秀成“一念之誤”。
一,由農民而統帥,維持天朝半壁江山
李秀成,原名以文。清道光三年(1823)出生於廣西藤縣大黎裡新旺村。這個地方查閱地圖,它介於梧州與藤縣西、北方向幾十公里的大山深處,山下是湍急的潯江和繁茂的森林,大黎裡是一個鎮,一個現在也才四萬人口的普通鄉鎮,但是在150多年前,令清政府聞之喪膽的太平天國忠、英、來、侍四王都是這裡的普通農民。
李秀成後來回憶過去時說:“家中之苦,度日不能,度月格難,種山幫工就食。”大清的等級制度森嚴,李家是社會最底層的僱農。他們每一天醒來的第一句話就是“今揑Jin now 施朝sh shape在覽子lan zi?(今天早飯在哪裡?)這是安分守己的一個帶有當時普遍現象的家庭,李秀成終年四季都在山裡轉悠,為一日三餐奔波。
李秀成讀過三年私塾,用今天的文化程度衡量,屬於“初識字”水平的半文肓。他的思想遠遠不及屢屢到廣州應試的洪秀全、馮雲山等知識份子水平。
洪秀全、馮雲山、洪仁等少數領導人,他們是試圖探索改變命運,與現實抗爭,甚至推翻清王朝的意念。
由於文化的差異,李秀成面對從廣州過來的洪秀全,首先喊出的是“我要吃飯,吃飽飯!”這個思想體現在他的“自述”中:“自幼在家為貧民,而圖日食,並不知天王圖國而為,來者數萬之眾願隨,獨非我一人思懞。”
十九世紀中葉,鴉片戰爭爆發後,國內震動、危機四伏,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天地教”、“白蓮教”紛紛進入廣西的大山深處。
面對所謂的“盜賊四起,擾亂城鎮”,清政府開始動員地主士紳組建團練與天地會武裝衝突。混亂中地主團練的武裝鎮壓,迫使“拜上帝教”信徒的們武裝反抗,李秀成一家也捲入農民激情的漩渦中。金田起義,李秀成並沒有去參加。直到1851年9月,太平軍進軍永安、途經大黎裡時,蕭朝貴的一句話打動了李秀成:“.....同家吃飯!”如“自供”中言:“家寒苦,有食不逃。”(家庭太苦,有吃的就不會跑去參加太平軍)
從偏闢的永安到繁華的金陵,李秀成一直是一名普通士兵,隸屬冀王石達開部。機會的來臨緣於熟人,“春官丞相”胡以晃的認識和提撥。(胡在此傳教時,見過李秀成)
到了1854年1月15日,李秀成已經負責據守廬州(今合肥)連升四級為“二十指揮”,與少年得志的陳玉成官階相同。
1856年1月,李秀成奉楊秀清命令,與陳玉成等四丞相組建野戰兵團,於7月20日攻破清軍的江南大營,解了被困三年之久的天京之圍,農民革命使一個吃不飽飯的飢漢成為了太平軍中的中高階將領。
天京內訌使太平天國元氣大傷,不過李秀成和陳玉成的崛起,撐起了天京的半壁河山。李秀成被封為忠王,陳玉成封為英王。此時的局面已經不利於太平天國,清軍江南大營復又合圍,天京上下焦慮......
1860年5月5日,李、陳集團再破清軍江南大營後,沿江而下,掃蕩清軍殘餘,奪取上海外圍,建立了“蘇福省”,這時的李秀成開始變得保守、自私,儘量避免與湘軍的戰鬥,分散了對兇悍的湘軍合圍之勢,終於造成安慶失守,英王陳玉成被殺害的兇險後果。公允的評論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忠王李秀成不忠,英王陳玉成英勇!
此時只剩下李秀成獨立支撐危局,他收編了英王餘部,統轄百萬大軍,在太平天國的末期,一枝獨秀。
二,閃光隕落的將星
獨木難支,尤其是曾國藩此時的權力達到了頂峰一一欽差大臣、兩江總督、節制四省軍事、湘軍力量雄厚,淮軍李鴻章崛起,共同進攻天京。
1862年,兩軍會戰於南京雨花臺,天王整天罵人,各王私懷雜念,李秀成兵敗。於是建議天王“繞城別走”,意在改變單純防禦捱打的被動局面,在運動戰中消耗湘軍。洪秀全漲紅了臉不準李秀成過問軍國大事。
這時蘇州告急,李秀成唯恐自己地盤喪失,趕赴蘇州,在李鴻章的誘惑下,納王郜永寬等陰謀叛變,李秀成獲得了這個情報,卻放任自流,不上報、不制止,終於使英勇的慕王統帥譚紹光死於叛徒刀下。納王郜永寬等人面見李鴻章時,被埋伏在帳外的刀斧手全殺光!
這些農民義軍,在革命低潮時的幼稚舉動,根本入不了李鴻章等人的法眼,被老奸巨滑的中堂大人玩弄於掌股間。
1864年,洪秀全在抑鬱中死去,動搖中的李秀成又擁立幼主即位,英勇的進行天京保衛戰。城破後在保護幼主突圍的時候,被湘軍捕獲。
三,搖擺中的錯誤與恥辱
7月26日,負責破城的湘軍總指揮曾國荃特製一個大木囚籠,“納忠酋於內”,準備押送北京向兩宮獻俘邀功。
28日,曾國藩由安慶抵達南京,半夜,在白紙燈籠搖晃的燈光下,一雙三角眼密切注視李秀成陰晴不定的眼神,在誘惑性的交談中,他敏銳的發現李秀成似乎有“乞恩之意”,瞬間的主意被改變,原來曾國藩當時就“擬即在此正法”,但為了“取偽忠王祥供”向李秀成大灌雞湯,幼稚的李秀成以為可以獲得重生機會,從7月30日開始到8月6日,以每天七千字的速度,撰寫供詞。
為了獲得自己所需的內容,曾國藩擬就提綱,並且每天準時拿走供詞審閱。嚴格監視和規定供詞的方向和內容。
全部供詞五萬多字,經曾國藩篡改、壓縮後上再整理成章具報朝廷。
當天國消亡,自己愚忠己盡,這時在囚籠中的李秀成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新的思考和總結。
1. 天命觀 (天國的失敗緣於命運不可違)2. 主死國亡 (洪秀全己死,天國滅亡。我可以作出新的選擇)3. 招撫餘部,結束內戰,“保民為樂”(以我的名義,招撫長江沿岸幾十萬舊部結束戰爭)
一失足成千古恨,無法回頭了。上述動搖變節的自白,黑字白紙,實在愧對天朝死去的弟兄!在押赴刑場的時候,李秀成心中成千上萬次的問候曾國藩的祖宗十八代,刑場上,他悲壯的寫下《絕命詞》十句,天堂的天朝兄弟一一我與你們相聚來了。
結語
無需過多的遣責李秀成,這是傳統的封建模式長期佔據思想的結果,無法抗拒。倒是曾國藩的後人一百多年後將稿本在臺灣印行,雖然只剩下了三萬六千多字,不過,那刪了的一萬多字倒是值得關注。
-
4 # 漢水長流
關於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死,史學界的定論是沒有被押送到到京師,由朝庭處決的。因為當時的特殊原因,李秀成是被曾國藩先斬後奏的。
現在是曾國藩明知道李秀成是國家級欽犯,這麼做的動機是為什麼?根據己有的史料看,李秀成被俘後,態度的轉化和此後寫的長達6萬餘字的自供狀,對曾國藩的情緒應當說是有影響的。曾國藩是講修為計程車大夫,孔孟之道己融入到了骨子裡,對國家盡忠沒的說,但為人講信,也是儒家士人恪守的準則,基於這點,李秀成的死還是存疑的,就是說,被曾國藩處死的李秀成是不是個替身?
從湘軍角度看,李秀成的確活的希望不大。湘軍是曾國藩一手帶出來的,跟太平軍打了10來年仗,幾起幾落。且不說損失了多少兵馬,單有名有姓的戰將死於戰場就好幾十位,就連曾國藩自己也差點在一次戰役中見了閆王,所以曾國荃一見李秀成,就想劈了他。就是由於關係重大,才放下了屠刀!
就這樣李秀成躲過了一死,原因在於曾國藩已有盤算。他盤算什麼?其實問題就出在這!
普遍認為曾國藩軟語溫勸李秀成是想利用他肅清太平軍殘餘勢力。李秀成軍事才華一流,但文化程度不高,也沒有多少城府,很快鑽進了曾國藩設定好的圈套。在曾國藩與李秀成進行了一次長談後,李秀成用了九天時間寫出了長達數頁共計6萬餘字的《李秀成供狀》。就是因為供狀牽涉了太多不利於曾國藩的內容資訊,而且更為要命的是勸曾國藩舉大義,推翻滿清政權,所以都認為對於李秀成這個危險人物,曾國藩只能就地處決了。
說到反滿稱帝,在剿滅太平軍後,不止是曾國荃,曾國藩手下的一大批將領也有這樣的想法。如湘軍水軍統帥彭玉麟就曾經問過曾國藩“江南半壁無主,老師有意乎?”還有曾國藩的手下李元度,甚至與人合謀,在一天晚上將湘軍高階將領30餘人聚在一起,打算重演一出“宋太祖黃袍加身”的歷史劇。
但是曾國藩到底有沒有這種想法,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從對李秀成態度看,曾國藩還是很敬佩的。
李秀成自參加太平軍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之所以寫自首書,就是不甘心太平軍沒能完成推翻滿清的宏願,而寄希望於身為漢人的曾國藩能夠透過自首書挑起光復華夏的歷史重擔。因此,他把該說的、不該說的都說了。
那麼李秀成在供狀裡都寫了些什麼呢?
"天京城裡有聖庫一座,系天王的私藏,另王長兄次兄各有寶庫一座,傳說裡面有稀世珍寶,但我從未見過。"
李秀成的這一段供述等於是揭了曾氏兄弟的老底。
攻陷天京後,曾國藩在奏報中說,天京城根本沒有什麼聖庫財寶,實際上天京城的財物都被吉字營官兵洗劫一空了。
這在曾國藩來說可是要命的,但在李秀成以為是坦誠的直言。而尤為敏感的是在自述口供中,寫了這麼一段話:
"罪將謝中堂大人不殺厚恩,願招集大江南北數十萬舊部歸中堂統率,為光復我漢家河山效力。"
所以說曾國藩絕對不能把他押送京師,且不說曾國藩憂心李秀成處境危及自己,只說到了京師,註定不得好死!
這件事,我想對曾國藩的靈魂不能不有所觸動。自古華夷有別,作為飽讀詩書的曾國藩不能不知道!
面對死亡,李秀成談笑自然,寫下絕命詩以言其志,“英雄自古披肝膽,志士何嘗惜羽毛。我欲乘風歸去也,卿雲橫亙鬥牛高。”曾國藩稱其是條漢子,最後免了他凌遲之刑,改為斬首。
其實,找一個替身代李秀成去死,對於曾國藩根本不算個事。這樣做,既能向朝庭交差,又不失朋友之信,何樂而不為呢?所以說李秀成到底死沒死是充滿疑問的!
回覆列表
這種說法是坊間傳聞,並沒有相關史料,哪怕是野史資料作為支撐的,不可信!
【1】
1864年初春,湘軍正式合圍天京,封鎖了所有糧道,並在城外開挖多處隧道,試圖穴地攻城。李秀成指揮太平軍以構築月城和橫挖暗壕的方法相拒,戰況異常慘烈。
6月1日,洪秀全病逝,終年51歲。7月19日午後,湘軍攻破天京。李秀成火速趕到天朝宮殿護駕。
他改騎一匹劣馬,將自己的戰馬讓給幼天王,於當夜率千餘名將士打扮成清軍,藉著夜色的掩護,護衛幼天王從太平門缺口處突圍。
李秀成舍死領頭衝鋒,在衝到城外後與大隊人馬走散。天明時分,人困馬乏的忠王潛抵城郊方山一破廟中暫避,結果因隨身所帶財物而暴露身份,於23日被兩個奸民縛送清營。
為了洩恨,曾國荃隨即下令對李秀成施以酷刑,用刀錐割其臀股,一時血流如注。李秀成“殊不動”,泰然自若。
3天后,清軍制成一個大木籠,將李秀成囚禁其中。
8月7日傍晚,李秀成被曾國藩處死,時年42歲。
在臨刑前,李秀成毫無戚容,談笑自若,並寫有10句絕命詩。
李秀成從被俘到被殺,前後僅有16天。在此期間,他曾歷時9天,在囚籠中親筆寫下了數萬字的供詞,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詳細敘述了太平天國的興亡始末。
【2】
8月3日晚,曾國藩垂詢趙烈文的意見,表示打算不等朝廷降旨,便將李秀成從速“正法”。趙烈文回答說:
“生擒已十餘日,眾目共睹,且經中堂錄供,當無人復疑,而此賊甚狡,不宜使入都。”兩人不謀而合。
8月6日夜,曾國藩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與李秀成照面。
據趙烈文講,李秀成“有乞恩之意”。
第二天,仍在趕寫供詞的李秀成寫下了“昨夜承老中堂調至駕前訊問,承恩惠示,真報無由”、“昨夜深惠厚情”等語。
第三天,結果墨跡未乾,曾國藩就派李鴻裔向李秀成攤牌,表示“國法難逭,不能開脫”,並於當天傍晚將李秀成處死。
清廷吩咐將李秀成押解來京的諭旨是8月1日發出的。
而曾國藩卻先斬後奏,捏稱部將蕭孚泗“生擒”李秀成後,鄉民為了替他報仇,竟將親兵王三清捉殺,投屍水中;
又說李秀成被關進囚籠後,松王陳德鳳被押到營中,一見李秀成便長跪請安。曾國藩據此解釋說:
“臣聞此二端,惡其民心之未去,黨羽之尚堅,即決計就地正法。”
他還辯解說,上諭被驛站誤投到安慶,等轉到南京時,李秀成已被處死。
曾國藩之所以擅殺李秀成,與他內心的擔憂有很大關係。他早就認為李秀成“狡詐百端”,對他在供詞中奉承自己的話並不當真。
曾國藩心裡清楚,一旦獻俘到京城,他們兄弟二人欺瞞朝廷的一些事情,諸如李秀成被俘和曾國荃洗劫天京中飽私囊的真相,統統都會曝光,難免會落個欺君之罪。
無論從哪個方面考慮,他都不能留下李秀成這個活口。
【“祥說近代史”問答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