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安安Allen

    星巴克的咖啡主要是賣的環境,咖啡味道呢,其實也就是還好而已。我經常會去星巴克喝喝咖啡,對我來說,主要有個休息的地方,手機充充電,倒不是認為它的咖啡有多好喝。我認為它的咖啡價格隱含了環境因素。同時,每個人對價格的敏感度也不一樣,我現在覺得星巴克的這個價格並不貴,但是上大學的時候,去一次星巴克都覺得好奢侈。在星巴克,你也可以看見形形色色的人,有的純粹是喝咖啡休息,有的是當作工作學習場所,有的是談生意,也有的搞推銷。大家可以看看我寫的文章,“星巴克的推銷員”,裡面對星巴克眾生相做了一次小記錄。

  • 2 # 吃嘉

    先說一下價格,星巴克沒有小杯,一般27-45價格不等,和那種八塊十塊的咖啡確實產生了很大的差距。

    但是,一分錢一分貨。無論是奶泡的的口感,還是他們家紙杯入手的感覺,還是他家會員卡的款式,都讓你切實感覺到與眾不同。拿原料來說,他們家配料是我認為目前在餐飲行業做的最棒的,榛子在齒間的碰撞,巧克力的濃厚,無時不讓人心情愉悅。

    其次,星巴克的選址也決定了他的消費人群。面對中高階消費者,30左右的價格選一杯稱心的咖啡,似乎也不是那麼昂貴。

    美食,喜歡就好(我一般去星巴克都是有買一送一券才去的,但是堅持收集了好幾款他們家的會員卡)

  • 3 # 彬爵_

    講道理,星巴克其實賣的並不貴。我們就不聊成本、利潤和品牌價值了,就聊聊最普通的(因為成本和利潤是多少我也不知道,品牌價值聊起來太麻煩了)。個人感覺星巴克應該屬於快捷連鎖式咖啡館,定位應該和KFE、MC一樣,只不過環境稍微好一點,大家喜歡坐著喝罷了。像同等定位的中國產連鎖咖啡館,比如ZOO COFFEE、咖啡陪你、mini max等,其實和星巴克的定價差不多,都是人均30元左右,大眾一下就知道了(環境不是一般破的藍山咖啡竟然要人均100,我也是醉了)。比起精品咖啡館一杯50+,甚至100+的精品咖啡,星巴克的價格已經很大眾化了。大家之所以覺得貴,其實還是和中國的人均消費有關。在上海,買到20+一杯飲料的街邊小店市中心到處都是。但20+也許是二三線城市一天的生活費。這並不是歧視,只不過大家消費觀不一樣。所以,價格貴與不貴只是相對的。對於某些有錢人,他們只會覺得每天喝星巴克這種“廉價”咖啡的人,非常可憐。

  • 4 # 張大粒兒

    被摺疊的言論沒有不對啊說的。我接他說,覺得貴也可能是覺得不值這個價。我也就看電影瞭解不多,差不多是3美元吧,這價格的缺比咱們便宜。再說門店水電費不要錢啊?還有人工成本。去買豆子在家自己弄便宜不是一星半點

  • 5 # 萌寵樂視界

    問題是現在除了賣速溶的奶茶店,沒有幾個地方咖啡比星巴克便宜啊,基本都是二三十的價位。二十以內的咖啡著實很少見啊。。何況現在喝個奶茶都是十塊錢起步了(還沒地坐)。但是做的比星巴克水平高的咖啡館在國內算是還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吧吧。

  • 6 # 尹美膩的漂流記

    俗話:“不再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代表著一種小資的生活。

    閒時,我們總會約三五好友找個咖啡館坐坐聊聊天,消遣消遣時間。或者一個人去打發打發時間,更或者純粹的去品一品咖啡的美味。不管出於什麼樣的目的,咖啡館的環境,和美食甜品飲料都是我們的首選。

    談及價效比,我個人覺得星巴克還是比較值得的。 隨便一家雜牌子賣所謂情調裝修的咖啡館基本都比星巴克貴,大學城的咖啡館隨便養只貓,放幾本米蘭昆德拉,搞點宜家風,一杯就敢45。跟星巴克比味道,價效比差出十萬八千里。

    在很多人眼裡,星巴克代表著一個高逼格的消費場所,然而他們忽略了一點,只要我們腦子迴轉一遍,一些隨便飲品一杯10幾20塊的地方,環境跟舒適度跟星巴克能比?無限的wifi,熱水,乾淨的WC等。一個你隨便消費個二三十塊就能呆一下午或者一整天的舒適地方。真的是不能比。

    星巴克(Starbucks)是美國一家連鎖咖啡公司的名稱,1971年成立,是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店,其總部坐落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星巴克旗下零售產品包括30多款全球頂級的咖啡豆、手工製作的濃縮咖啡和多款咖啡冷熱飲料、新鮮美味的各式糕點食品以及豐富多樣的咖啡機、咖啡杯等商品。星巴克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有近21300間分店遍佈北美、南美洲、歐洲、中東及太平洋區。2012年3月,星巴克在美國的兩款甜點被曝用胭脂蟲當著色劑,專家稱或令哮喘者過敏。2012年4月,星巴克表示停用該著色劑。

  • 7 # 漢代蜜瓜

    房租貴,相對西方市場,人均購買量太少,無法形成薄利多銷的規模經營。什麼時候我們咖啡普及率跟豆漿一樣,什麼時候價格就降下來了。我們不僅咖啡,牛奶也比西方貴,所以做奶茶的沒有用鮮奶的,都用奶精

  • 8 # 咖啡教室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很多爭議,我要說貴呢,有人要跑出來告訴我,窮就該多掙錢,跑來星巴克裝啥B;我要說不貴呢,好像還是特麼在裝B,來顯擺能喝得起星巴克。

    咱換個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貴”還能賣出去,還一大堆人整天往星巴克跑,那背後一定有某些有利的因素在支撐,要不然你說你價格定上了天,沒幾個人來買,那不成自嗨了嗎?那我們就來討論下星巴克有哪些好的地方,注意是好的地方,至於什麼咖啡難喝這些個咱先不討論,你也不要拿這些來反駁我。

    1、星巴克的咖啡定價其實不貴,你現在隨便去街邊找家咖啡館,大都定價都集中在20-40這個區間,那為什麼沒有人問國內的咖啡館定價貴嗎?而是單擰出來星巴克,槍打出頭鳥,誰讓你是咖啡屆的老大。

    3、“在哪喝到的星巴克都是一個味兒”,這句話我聽到很多人都說過,在國內各個城市喝到的星巴克都是一樣的(當然,這一點也不是絕對,也有很多人在吐槽,某個門店做的難喝和別的店不一樣,這個可能因為個別咖啡師的原因,不具有普遍性)。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我當然希望你每次給我做的咖啡都一樣呀,不能說今天做的好喝得不得了,明天來又像洗碗水。

    4、服務讓人更舒適,當然,這一點是從我個人的感受來說,像H&M、優衣庫這些賣衣服的店一樣,店員只是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才會來幫你,大多數時間自己去探索就好了。反正我是不喜歡很多店一進去就一大幫店員圍上來,又是端茶倒水、又是推薦這推薦那的,煩死個人!

    5、體驗更好,這一點也得益於星巴克一直不接受加盟,基本都是自己的直營店,像之前的很多加盟咖啡店,其實就是來圈錢的,咖啡賠你算一個。店內裝修、服務態度、顧客維護、店內衛生這些方面其實星巴克是做得不錯的。

    6、有B格,很多人一提到星巴克就自然聯想到裝B,能把咖啡做到這份上,也算人家的功力,你看很多人喝個2萬一兩的茶也沒幾個人覺得有B格。

    7、你是可以免費進星巴克上廁所、要杯水喝、蹭wifi、蹭個座的,當然,不建議大家老這麼做哈。人開店也是為了賺錢,雖然這些理論上可以,你去了也不會有人趕你走,實在尿急上去蹭個廁所無可厚非。不說星巴克,這些年咱也沒少蹭肯德基、麥當勞的廁所、座兒和wifi這些。

    上面寫著基本都是星巴克好的地方,那星巴克有哪些不好的地方呢?咱下回再嘮...

  • 9 # 啥也不叫不叫不叫

    國內咖啡普遍都貴。街頭速溶加奶精的也十元一杯呀。這種咖啡店給你用真奶真奶油有座位有空調。30一杯也能接受的。因為中國的房租水電高階些的人工比外國都貴的。中國是底層收入低。一百個底層也掙不了一中高層的收入呀。

  • 10 # 海淘你得知道
    首先我們來看看他們頭頂上的點餐牌,看看能否從中發現什麼端疑:3元價格體系,更多人選擇買大杯!

    不錯,你沒有看錯,那就是不管是他們的什麼產品,中杯、大杯、特大杯之間的價格差都只有3元,你知道這麼設計的目的是什麼嗎?

    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客戶在對比中自動前進,選擇大於等於“大杯”,你理解是什麼意思嗎?

    當你看到這樣的價格牌時,你會對比,大杯比中杯只貴3元,當然選大杯了,因為大了那麼多隻貴了3元,對於一杯30元咖啡來說,選擇大杯的客戶高達90%。此刻你以往完了,其實不是,當你決心要購買大杯的時候,你興奮的發現特大杯只要36元,呵呵·······

    杯型的“勾當”不知道坑了多少華人

    這個設計雖然巧妙,但是我不提倡,如果你瞭解“羅永浩”,那麼你一定知道這點,就是“對不起先生,這個是大杯,這個才是中杯”,來自於網路電影“小馬”的片段。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坑爹的事情呢?··········我們來看看星巴克的展示杯架:

    請問哪個是大杯?······我問過10個人,10個人都認為最上面那個是大杯,但是你認真看一下杯子下面的文字,我擦······竟然寫著“特大杯”,你被坑沒有?

    當你在點咖啡的時候,服務員會問你,先生,你是要中杯,還是大杯,很顯然,你認為大杯就是最上面那個,並且只比中杯多3元,你就會回答“大杯”。

    這個就是人性,人的大腦意識中有“高中低”“大中小”,只要是三個東西放在一起,大、中、小會自動打上標籤,才不管下面寫的字。

    星巴克的“星享卡”打怪升級,讓你越買越多!

    星享卡的奇妙之處,是設計了“升級”體系,人們天性就喜歡升級,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在集齊1個星星就可以升級成金星級拉!是不是經常聽到?)

    看到上面寫的“玉星級”了嗎?當我們集齊5顆星星時,就會升到玉星級啦,玉星級又有各種優惠,而玉星級之後又會有金星級!!

    1積分=1塊錢,50積分=1顆星星,也就是你夠250積分=5顆星星(好2的數字)時,可以升為玉星啦,大概是8杯咖啡左右的樣子。

  • 11 # 毛二兩看世界

    媒體曾經報導,一杯星巴克卡布奇諾的成本根本不到一美元。當然,媒體沒算在內的還有牛奶、電費、紙杯的成本,外加付錢僱帥哥美眉成天對著臭臉顧客微笑。但即使把這些成本都算進來,咖啡售價還是高出成本太多。根據經濟學教授麥克曼納斯的估算,咖啡的價格大約是成本的15%:一杯售價一美元的本日咖啡,成本只要四十美分。這中間一定有人賺了很多錢。會是誰呢?

    星巴克一杯卡布奇諾可以要價三.四五美元,主要是因為附近沒有別家咖啡店跟它削價競爭。星巴克並不是什麼複雜的商品,好喝的咖啡到處都買得到,而且開家咖啡店其實一點都不難——買個咖啡機再弄個櫃檯,做點宣傳打響知名度,辦幾次免費試喝,請幾個員工,不滿意還可換人。

    真相是,星巴克最大的優勢,就是它的店面設在成千上萬通勤族的必經之處。開咖啡店的好地點不外這幾個——不是車站出口,就是人來人往的街道轉角。

    星巴克跟其他競爭對手,可是會為了這幾個地點搶破頭。如果星巴克真如批評家所抱怨,有催眠顧客的魅力,就不必費這般心思開設在通勤族出沒的路上。星巴克能賣得這麼貴,原因不在於咖啡或員工的品質,而是地點、地點、地點。

    但是,誰控制了這些地點?當然是房東

    談租約時,廣場購物中心的房東會洽談多家咖啡連鎖店,包括星巴克、咖思、馴鹿咖啡(Caribou Coffee),斯文咖啡(Swing"s)、國會咖啡(Capitol Grounds)、茶道(Teaism)。房東可以跟每一家都簽約,也可以只跟其中一家簽下獨家合約。房東很快就會發現,沒什麼人願意花大筆租金跟其他十家咖啡店當鄰居,所以他會設法從獨家契約中,爭取最有利的條件。

    為了成為房東萬中選一的獨佔咖啡店,你可以想像這個畫面:談判桌的一邊至少有六家的競標業者,面對另一端手握獨一無二金店面的房東。這些競標業者的勝算並不妙。藉由讓這些競標者彼此對抗,房東對租約條款應該就可以予取予求,還可以拿到高額租金,幾乎佔去了咖啡店大部分的預期利潤。競標成功的咖啡業者可望賺到一些利潤,但不會太多:要是租金似乎低得可以賺到大筆利潤,另一家就會樂意付出更高一點的租金爭取。可以承租的咖啡業者很多,但黃金店面卻有限──這表示房東佔上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滿漢不通婚,為什麼康熙還有很多漢人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