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當爹的大灰狼

    滿漢融合,一直是清朝的民族政策,清朝的多數皇帝也一直在做。從漢族官員的任用,到民間的婚葬嫁娶,都在努力融合。滿漢不通婚,主要是統治階級為了保持純正的血統不通婚。而比較強勢的皇帝,家人對其婚姻的影響力小,管不了。漢人妃子、少數民族的妃子,其子女是不可能做王儲和皇帝的接班人的。

  • 2 # 使用者何生華

    雖說是滿漢不通婚,是滿族帝王不同漢族來往,生怕搶了滿族的政權。中國社會,大抵如此,主要是少數民族執政都不可避免要小心小心再小心。似乎官逼民反,搶了他們的執政地位。少數民族有個共性,都心眼兒小得不可再小,從成吉思汗到滿清都是這樣的,缺乏報效祖國的豪情壯志,只想他們的民族能夠坐穩江山社稷。心煩意亂江山美人,不像漢族那麼心胸開闊,對一切都看得很淡薄,不然要不然哪有漢朝劉氏江山幾百年,唐朝李氏王朝近千年的基業。其實,滿漢的不通婚,只是一個假像,哪個皇帝不愛美女,而且,還是漢族美女,哪個皇帝都是六宮粉黛,都是美女如雲,不開親那只是做給人看的,背地裡愛都愛不完。

  • 3 # 察爾沁

    壓根兒就沒有滿漢不通婚這種說法好不?那時候根本就沒有民族這一概念!只有旗民不通婚!漢人入了旗就是旗人,蒙古八旗也是旗人,互相當然可以通婚啊

  • 4 # 小哇是個讀書人

    滿漢確實不通婚,例子很少。但是八旗裡面有滿,蒙,漢三旗。這三旗之間是可以通婚的。而且,漢八旗的人如果表現好,立大功,還可以抬旗,進入上三旗也不是不可以。漢人表現好併入漢軍旗的也不少見。

    嚴格來講,滿漢不通婚,指的是旗民不通婚。意思就是八旗子弟不能跟非八旗人通婚。再嚴格來講,是八旗不能跟漢人平民子女結婚。

    康熙命長,身體也一直健康,所以後宮妃嬪向來很多,估摸著不少於70個,如果算上不入流的答應官女子之類的,200多個也不過分。其中有幾個就是漢人之女。不過,都是漢人官員的子女,平民是沒有的,而且這些漢人官員都的身份都是旗人。康熙順治為了鞏固滿漢關係,重用了很多漢臣緩解民族矛盾。康熙也娶了好多個漢人官員的女兒,印象最深的就是,甄嬛傳裡面的17爺允禮。他生母就是漢人,一個侍衛的女兒。康熙的生母佟佳氏就是漢軍旗的,後來康熙給他抬起旗,變成滿洲鑲黃旗了。清朝初期,入旗還是比較容易的,基本官員投降歸附就可以。旗人身份可比現在的北京戶口牛多了,像三藩這種就都被編入漢軍旗。漢軍旗主要是漢人,也有少部分混的不好的滿人,蒙古人甚至表現好的北韓人,據說還有沙俄人。

    綜上所述,康熙有多個漢人妃子,但他們在法律上並不是漢人,而是旗人。旗人不是漢人,所以不違背滿漢不通婚的祖制。雖然他們是漢軍旗的,可是不管她們體內流著什麼血,她們的戶口本上,身份證上寫的都是旗人。皇帝為了平衡漢滿蒙八旗,妃子都是經過慎重考慮的。滿蒙漢各分配多少比例都是出於政治目的,不足為信。

  • 5 # 青年史學家

    首先,清朝滿漢的確不能通婚,一直到清末新政時期,清朝統治者為了穩固搖搖欲墜的大清江山,開始推行平滿漢畛域的政策,滿漢通婚的問題才得以最終解決。實際上,在清王朝正式規定滿漢可以通婚之前,滿族民眾與漢族民眾之間已經有一些通婚的行為存在。

    其次,清代中前期所規定的滿漢不能通婚,其中的漢指的是漢人,而不包括漢軍旗人,因為清朝的八旗不僅僅是滿八旗還包括蒙古八旗和漢八旗,滿人與蒙古八旗和漢八旗之間是可以進行通婚的,此前坊間一直傳聞康熙皇帝的母親是漢軍旗人,實際上是以訛傳訛,康熙皇帝的母親是正兒八經的滿人,而不是漢人。

    當時的來華西方傳教士馬國賢在其著作《京庭十三年》中記述“陛下帶著五、六位嬪妃,乘作一條華麗的小船,這些嬪妃中有滿人,也有漢人,一律穿著旗裝。小船後面還尾隨著很多船隻,所有船上都載著一些婦人。”從西洋人的記述我們還可以知道康熙有漢族的嬪妃,而且與前朝不一樣的是,她們已經不能穿著“漢裝”完全要穿著滿洲人的服飾了。

    康熙皇帝的漢人(漢軍旗)妃子經過考證主要有以下幾位:

    滿洲正黃旗人順懿密太妃,王氏。初為密嬪,後尊封為密妃,育有三子,分別是允禑、允祿、允衸,允衸八歲夭折。

    純裕勤太妃,陳氏。初為勤嬪,被雍正尊封為勤妃,育有一子,允禮。

    襄嬪(?——1746),高氏,高廷秀之女,享年在40歲左右,育有一子,允禝,一女,(未成年即夭折)。

    謹嬪,色赫圖氏(1698——1739),員外郎多爾濟之女,享年在41歲,育有一子,允祜。

    靜嬪,石氏(?——1758),育有一子,允祁。

    熙嬪,陳氏(?——1737)陳玉卿之女,享年在40歲以上,育有一子,允禧。

    穆嬪,陳氏(?——1727前),陳歧山之女,享年在30歲以上,育有一子,允禰。

    因此,綜上所述,康熙帝有幾位漢人妻子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清王朝的規定是滿漢不能通婚,但是滿族和漢軍之間是可以通婚的。

  • 6 # 順德貝勒府

    其實,清朝的後宮典制,也是到了康熙的時候才逐漸完備的。在此之前,尤其是關外努爾哈赤時期,不但宮廷簡陋,更沒有宮闈名號,所有的妻妾均統稱為“福晉”。皇太極在改元稱帝的同時,便設立了中宮清寧宮、東宮關雎宮、西宮麒趾宮、次東宮衍慶宮、次西宮永福宮(孝莊皇后住的那個宮),並冊立了皇后和諸妃。

    順治帝福臨入關後,熱心於學習明朝的舊典,順治十五年(1658年),根據禮官的建議,設宮正司並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績六局,又置夫人、淑儀、婉侍、柔婉、芳婉、貞容、慎容等職及諸女官。但有人以不合滿洲舊習為由,力行諫止而未得實行。

    康熙以後,正式確立了以皇后居中宮的後宮體系。中宮也就是坤寧宮,下有東西十二宮。東六宮的名字是景仁、承乾、鍾粹、延禧、永和、景陽;西六宮有永壽、翊坤、儲秀、啟祥、長春、鹹福。

    按照定製,坤寧宮是皇后的住所,東西十二宮系妃嬪所居。實際上,皇后並不常居中宮,十二宮也有皇太后、皇后居住的。像慈禧任嬪妃時即居住在儲秀宮,後為太后亦常居於此。長春宮則是慈安太后居所。

    後宮中,皇后主內治,總懾六宮。以下嬪妃分七等,即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這是指同時定額之數。至於他們中因故死亡或遭廢斥而新加冊立者,便不在限制之列。

    當然,也不是所有皇帝都要有足夠的妃嬪。光緒帝終身就一後二妃。所以,清代的後宮,在名位上雖較漢唐十四級、明代十二等有所減少,但不等於皇帝擁有的妻妾數量一定會相應減少。

    清朝吸取前朝教訓,為了防止歷史上常發生的新皇帝與年輕的太妃、太嬪有苟且之事,除規定太妃、太嬪需隨同皇太后居住外,還實行雙方迴避的方式,一直要等到年齡超過五十歲,才可以和新皇帝見面。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清朝統治者為了保證血統的純正,規定宮中不得“蓄漢女”,不過漢八旗的卻除外。皇帝及宗室婚聘只限於滿蒙上層女子,所以我們理解的“滿漢不通婚”,也是要分情況的,普通的滿人是可以和漢人女子結婚的。

    然而,在清朝剛入關的時候,統治者為了標榜“天下一家”,“各相親睦”,曾鼓勵滿漢通婚。順治十三年,順治帝福臨就曾納漢官侍講學士石申之女為貴人,後晉升為恪妃。

    不過為時不久,清朝統治者覺得這樣下去,人數不多的滿族可能會被漢人所吞沒,所以又取消了滿漢通婚的政策,採取了定期在八旗範圍內選秀女。乾隆時,也有一個特例,乾隆皇帝將維吾爾族阿里和卓女由貴人晉封為容妃,這意味著維族女子,也有被選為主位的可能。

    至於江南女子進宮而有名號的例子,也不乏其例。

  • 7 # 皇家米飯糰

    滿族本來就是通古斯部族吸收各個種族聯合起來而形成的,成分非常的混雜。其中有不少是滿族化了的漢人,他們自視為滿人,在自己的姓氏後面加了佳或者爾佳兩個字,什麼佟佳氏,李佳氏很多就是滿族化的漢人。這些人有對皇帝自稱奴才的權利。其他的漢族沒有這個權利,只能稱臣。選妃清朝也是慢慢變化的,開始只允許滿八旗的漢人女子,再後來擴充套件到漢軍旗,到了乾隆出現了非旗人的漢女妃嬪

  • 8 # 滿樓書坊

    滿洲崛起之時,滿人、蒙古人、漢人相互來往甚至雜居,並無禁止通婚的約束。譬如,所謂八旗即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所謂漢軍,即漢人也。

    從這個意義上說,清朝其實並沒有滿漢不婚,準確的說,是旗民不婚,而所謂旗人,即八旗也。在八旗內部,滿洲、蒙古和漢軍是相互通婚,彼此同權的。

    換言之,旗人其實是政治概念,即從龍入關、以軍事為本業的軍功階層概念,而不是血緣、民族概念,因為旗人本身就是三族通婚結合的後代。

    而之所以旗民不婚,一方面是為了保持軍功階層的本色,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旗人有鐵桿莊稼,他們並不願意其他人等再來分一杯羹(本就嫌不夠!)。

    至於清宮中妃子不得從漢人中選取的做法,表面上是說避免前朝騷擾民間的弊病,實則在老太妃們眼裡,道理還是一樣,就是不想讓漢人女子前來競爭分潤。

    畢竟,漢人人數眾多,出美女的機率遠大於旗人女子,一旦放開,皇親國戚就不限於旗人,而要被漢人佔據了。

    當然,清朝皇帝中也有三個例外。一是順治。順治朝時滿漢婚娶仍無禁忌,順治皇帝還曾釋出諭旨,鼓勵滿漢通婚。

    為做表率,順治也曾“稽古制選漢官女備六宮”,不過在其三十二個后妃中,多因記載不全而無法確定其族屬,但至少有一位,即恪妃石氏是漢女無疑。

    但在順治以後,清宮突然宣佈“守祖宗制,不蓄漢女”,而這一規定似乎出於孝莊太后的決定。由此,滿漢之間便成藩籬,而這與清廷實行的“旗、民分治”也有相當的關聯。

    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康熙朝時,時人在《枝巢清宮詞》中寫的:“蘇浙南巡六度臨,宮中從此有南音。侍書未久攀髯泣,永蒼悽悽白奈簪。”

    此詩原注說得更直白,“聖祖晚年,始有漢姓女子六七人,傳多系蘇杭籍,然皆無位號。至六十一年始尊封貴人,或稱庶妃,列帝系號。”

    事實上,康熙宮中的漢妃至少在五六個,如《永憲錄》中即明白記載二十四阿哥允秘之母白貴人為蘇州女子。

    此外,生育十九阿哥、二十阿哥的襄嬪高氏,生育二十一阿哥的熙嬪陳氏,生育二十三阿哥的靜嬪石氏,還有袁氏、陳氏、劉氏等貴人,都可能是江南漢人女子。

    由此也可知,康熙晚年納漢妃幾乎是朝內外官員人所皆知的“秘密”。

    而在乾隆這朝,也曾模仿其皇祖康熙在南巡時帶回了幾名漢人妃子(不過也有說是原漢軍旗的)。

    乾隆後,清宮即再沒有出現過漢人妃子,旗漢藩籬由此越扎越禁,最後為清末革命的民族主義宣傳添加了柴火。

  • 9 # 北洋海軍炮手

    關於清代有很多誤區,其中就有“旗民不交產,滿漢不通婚”一說,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說法,旗民不交產一說,並衍生除了旗人不許經商這一說法,這種說法很可能源自於這段——《順治實錄》順治元年七月壬寅條,原文:“近聞有將歸順人民,給發資本令其貿易,同於家人或擅發告示佔據市行與民爭利,虧損國稅……定置重典。決不輕宥。”這裡提到的“歸順人民”,其實上是指入關初期歸來的帶地民人以及旗下家奴。意思是禁止旗人把錢財交給家奴使其欺行霸市,由此可見旗民不交產一說存在相當的片面性。

    至於為什麼會有滿漢不通婚這一說?很大程度上源自於清末慈禧太后釋出的這條詔令——“滿漢臣民……惟舊例不通婚姻。原因入關之初,風俗語言,或多未喻,是以著為禁令。今則……開除此禁……準其彼此結婚,毋庸拘泥。”正是這條詔令,讓人誤解為清朝統治者禁止滿漢聯姻,並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宣傳成清朝種族隔離。

    實際上根本經不起推敲。首先,滿漢不通婚在清朝根本沒有正式的法律文書,不管是《大清律例》還是《大清會典》都沒有任何記載?其次,《清史稿 世祖本紀》還記載順治八年“令滿、漢官民得相嫁娶”,鼓勵滿漢相互聯姻。最後,清代還真有通婚的例子——晚清依蘭副都統全亮的夫人就是漢人,泰安知府完顏廷鏴的夫人惲珠也是漢人。由此滿漢不通婚的說法不攻自破。

    當然,旗人娶漢女,漢女抬旗。漢人娶旗女,期女出旗。

  • 10 # 史論縱橫

    清朝主張的滿漢不通婚,不是指滿人和漢人不能成親,而是旗人不與漢族平民通婚,起碼皇室是嚴禁與漢族平民之後通婚的。

    清朝旗人分為滿八旗、蒙八旗、漢八旗,其中漢八旗較為特別,從民族來看,他們是漢人;從屬性來看,他們屬於旗人。也就是說他們的戶口簿上寫的旗人,不管他身上流的是哪個民族的血,他都依法享有旗人的權利和義務。

    這三個軍旗之間是允許通婚的,清朝皇帝的漢族妃子基本都是漢八旗出身,也有個例是漢族官員之女,不允許納漢族布衣之女為妃。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後宮佳麗無數,其中也不乏漢族女子,但是這些漢族女子皆是漢官之女,都是漢八旗子弟。例如,康熙十七子允禮生母就是漢族侍衛之女,隸屬漢軍旗。

    之後歷代皇帝后宮多少都有漢軍旗女子,像雍正的年貴妃,就是年羹堯的妹妹,隸屬漢軍旗;乾隆的高貴妃、令貴妃都是漢軍旗出身。

    清朝統治者為了民族融合,啟用漢官,將漢官抬入漢軍旗,漢族布衣有功者也可以被抬入漢軍旗。像三藩歸降後都被編入漢軍旗。被抬入漢軍旗以後,子女世代皆為旗人。漢軍旗裡大部分是漢人,還有部分混的不好的滿族人、蒙古人以及表現好的北韓人、沙俄人。

    漢軍旗在三個軍旗中屬於地位較低的,漢軍旗的官員立下卓越功績者,皇帝可將其抬入滿八旗,從此便是人上人了。也有些漢軍旗妃子得皇帝盛寵,其家族也可能被抬入滿軍旗。

    康熙生母佟佳氏,就是漢軍旗出身,康熙登基以後,將母族抬入滿洲鑲黃旗。

    嘉慶生母魏佳氏,就是《還珠格格》裡的令妃娘娘,原姓魏,漢軍旗包衣出身,父親是一名侍衛,因深得乾隆喜愛,被抬入滿洲鑲黃旗,賜姓魏佳氏。尊至皇貴妃,代理皇后執政後宮十餘年,因為她是後被抬入的滿洲旗,身份還是不夠尊貴,以致終其一生也沒能登上後位,直到其子嘉慶登基時才被追封為孝純儀皇后。

    歸根到底,漢軍旗就是滿清扶持的一股優秀的漢人力量,用以加強民族融合,鞏固統治政權。

  • 11 # 怡紅草民

    旗人吃皇糧,漢人是被統治民族,沒有這個資格。為了保證旗人吃皇糧的特權,所以禁止滿漢通婚。整天歌頌滿洲是數典忘祖。

  • 12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糾正一下:清代沒有滿漢不通婚的祖制,正確的說法是旗漢不通婚。清軍入關前就大量吸納蒙古人和遼東土著漢人加入自己的隊伍並將之編入八旗,由此形成了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清軍入關之後為穩定自己的統治,對那些為清軍入關立有功勳的漢人以及他們所要拉攏的漢人世家大族授予旗人身份,稱之為抬旗。而只要入了旗籍,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之間是可以互通婚姻的:康熙的生母佟妃本屬屬漢軍正藍旗,後抬旗入滿洲鑲黃旗,改漢姓佟氏為滿姓佟佳氏;雍正皇帝娶年羹堯的妹妹為妃,而年家恰恰就出自漢軍旗;至於《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姐姐曾為乾隆帝的妃子,而曹家本出自遼東土著漢人,在努爾哈赤時代被編入漢軍正白旗,後抬旗入滿洲正白旗。

    事實上清代皇室選妃並不看其家族祖上是何血統,而是看其家族當下是否隸屬旗籍。並且皇室為平衡各方政治勢力會各按一定比例迎娶分別來自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妃子。這其中漢軍旗的妃子起到宣傳滿漢一家的政治宣傳意義,然而漢族平民女子是不得被納為妃子的。儘管如此卻並不代表皇帝身邊沒有出身普通漢族人家的女人——如果我們去看晚清后妃的照片有時趕腳是到了侏羅紀公園,這是因為皇帝選妃不是首選美貌,而是考慮政治利益。我們不妨大膽推測:由於八旗世家貴族長期近親通婚,導致後代的智商、身體、顏值各方面下降是完全有可能的。問題是皇帝也是人啊,成天面對這樣一群純粹為了政治聯姻而毫無美感可言的妃子也會累啊,所以滿清皇宮(包括頤和園、圓明園等處)其實都收納了一部分漢族女子——這些漢族女子的使命就是專職伺候皇室子弟,但不享有妃子的名分。甚至有傳說乾隆皇帝的生母就是一名專職伺候皇室的漢女,不過這也僅僅只是傳說而已。

  • 13 # 澹奕

    因為所謂的“滿漢不通婚”就是錯誤的說法啊。看過《金枝欲孽》的小夥伴應該都知道,裡面的太監徐萬田為了讓三個乾女兒入宮,給三個人偽造了旗籍與滿人身份,所以很多人以為當時清朝只有滿洲女人才能選秀入宮,其實,這是錯誤的。

    “滿漢不婚”正確的說法是“旗漢不婚”,清朝並不禁止滿洲人與漢人通婚,只要這個漢人擁有旗籍就可以,而真正禁止的是旗人與漢人通婚,這裡的旗人也有滿人、漢人、錫伯人、達斡爾人等等。

    《甄嬛傳》中的年世蘭、甄嬛、沈眉莊等等,就是漢人,不過擁有旗籍,所以自然也能入宮。如今比較火的《延禧攻略》中的高貴妃也是漢軍旗出身,而女主角令皇貴妃魏佳氏,也就是嘉慶帝的生母,也是旗人包衣出身。

    清朝不僅不禁止滿漢通婚,反而很多皇帝的生母都是旗籍漢人,自己也擁有大量漢人的妃嬪。比如康熙皇帝玄燁,其生母孝章皇后佟佳氏就是漢人,本屬於漢軍正藍旗。玄燁本人一生有明確記載與封號的妃嬪共66人,其中漢軍旗出身者超過一半。

    滿洲人口不多,如果大規模進行滿漢通婚必然導致滿洲被稀釋同化,最終就像當年的北魏鮮卑人一樣,所以清朝基本嚴防死守這一規則,直到清朝末年被慈禧太后所廢除。

  • 14 # 夢露居士

    滿漢不通婚,這是很多人對於清代的一個誤解。其實滿清官方並沒有這樣的禁令。

    在滿清入關之初,政府曾鼓勵過滿漢通婚。比如1648年多爾袞諭告吏部:“方今天下一家,滿漢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親睦,莫若使之締結婚姻,自後滿漢官民有欲聯姻好者,聽之。”

    也就是說,滿清統治者想將滿漢通婚作為滿漢親睦的手段,以達到社會安定穩定的目的。

    不過由於旗人、民人的地位差別,造成了事實上有旗民不通婚的慣例。旗人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以及各地的駐防軍等等,民人則是不在旗的漢人以及回民等。當然這僅僅是民間習俗,而不是官方的規定。可想而知這種習俗不會嚴格執行,還是有一部分旗人取漢民為妻的,而且“不通婚”僅指娶為正妻,納妾並不在“不通婚”之列。

    同時,既然統治者鼓勵滿漢通婚,皇帝自然是以身作則,納漢民女子為妃。至於納漢軍旗人的女子為妃,就更為普遍了。比如漢軍旗人年羹堯的妹妹是雍正的妃子,也就是《甄嬛傳》裡的華妃。

    當然,皇帝的正妻——也就是皇后,必須是滿人。

  • 15 # 優己

    滿漢不得通婚指的是漢族平民不得與滿人通婚!當時的漢族還分三種,一種是漢軍旗,一種是漢士族(士大夫階層),一種是漢平民。這滿漢不得通婚指的是最後一種;漢人只要是士族以上就可以跟滿族通婚了,也就是所謂的滿漢一家;而皇族則只能跟漢八旗通婚的。

    滿漢不得通婚是努爾哈赤定下來的策略,努爾哈赤對中原歷史瞭解得比較透徹,害怕滿族被漢族直接同化,才定下的國策。在當時,滿漢是世仇!努爾哈赤的軍隊碰到漢人也是直接屠殺或者掠奪當奴隸。但是這個方法使得清朝在當時國力發展不起來。

    到了皇太極時候,他就採取了滿漢融合的策略,對願意加入清國的漢人優待,並仿造滿八旗建立漢軍旗制度。這是第一批大清國的平民。這類人除了不享受滿八旗的按月領奉之外,享受所有清國平民權力,甚至可以當騎兵。而康熙的選妃就是從這類漢軍旗的女子中選拔。其他的兩類漢人則不得與皇族通婚,但是漢族計程車階層可以與滿人通婚。

    當然,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雖然國策是這麼規定,但是想鑽空檔還是有的。比如,有滿人大臣想娶漢族平民,就會去漢軍旗那邊做個登記,把漢平民變成漢軍旗的人,那麼就可以通婚了,這個就叫做抬旗。比如,和珅娶了好多小妾就是這麼幹的。抬旗這種事他只要一句話就能辦好。

  • 16 # 號角催人紅旗飄

    主要還是為了禁錮民間保持民族血統。但皇帝用抬旗的辦法解決納娶漢女的辦法。最實證莫過於康熙賜婚鐵帽子王平郡王納爾蘇娶曹寅的女兒為嫡福晉!曹寅的身份是漢軍正白旗內務府包衣!至於咸豐的四春娘娘也是存在的,圓明園殘檔有四個格格級別的低階嬪妃的記載有漢姓出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的教育是和父母的學歷有關還是和父母的情商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