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繼善
-
2 # 煮鶴仙人
最近覺得“天人合一”的高人太多了……
什麼是“天人合一”?是“天人感應”?還是道法自然?亦或協理三才?
中醫學的思維方式,倘若以《黃帝內經》為基準,最好是“法於陰陽,合於術數”。
最理想的方式,是順應季節氣候的規律,來規範人的作息,節制七情六慾,順天時而作,應節氣而息。該生髮的時候就要生髮,該斂藏的時候就斂藏,不要違逆季節氣候變化的規律,調和陰陽,作息有節。這樣一來,理論上人就不會生病。
但“理論上”的意思,就是這種操作太難,一般人做不到。
所以說人在養生做不到位的時候,就會發生陰陽失衡,自然界就有風、寒、暑、溼、燥、火六種邪氣侵染人體,造成疾病。
此外酸、鹹、甘、苦、辛五味對應五臟,過之則傷臟器引發疾病。喜、怒、憂、思、悲、恐、驚內七情同樣對應五臟,過之也會損傷臟器引發疾病。
整體來說,《黃帝內經》的中醫思維,是以“養”為先,順天應時,凡事不可太過,人就不會生病。一旦生了病,就要根據天時,氣候,病人活動區域,飲食習慣,個人體質來調和醫治。
但是到了明末清初的時候,名醫吳又可提出了“五運六氣”之外的“雜氣”概念。
這種“雜氣”是一種是“聲無臭、不睹不聞之氣”,而且這種“雜氣”透過“自口鼻入”的方式傳染。
可以明顯的看出來,這種理論其實已經和現代醫學所說的“細菌病毒感染”已經非常接近了。
到了現代中醫的思維方式,說句實話,還真搞不懂了……
雖然大體上都不離“天人合一”這四個字。
但怎麼個合法五花八門……
因為中醫的理論人與世界的關係是順應,誰也代表不了誰。
而我知道“一即是全,全即是一”這個論調,是從島國動畫片上看來的……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至少這句話是沒有的。
-
3 # 張渡舟
中醫博大精深,是以陰陽五行為綱的理論,兩者互為輔成,五行必合陰陽,陰陽說必兼五行。毋容置疑陰陽是對立統一的一對矛盾,陰陽涵蓋世間萬物,而世間萬物都分陰陽,陽類具有剛健,向上,生髮,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積極,好動等特性,而陰類具有柔弱,向下,收斂,隱蔽,內向,收縮,儲蓄,消極,安靜等特徵,比如:天為陽,地為陰;男為陽,女為陰;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上為陽,下為陰等等。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都具有陰陽的兩重性,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而五行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執行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以人為例,一個人兩隻手,左手和右手,一對陰陽,每隻手有手心手背是陰陽,同時每隻手有五根手指,而大拇指屬陽,有兩節,代表陽中有陰,其餘的四指屬陰,每根有三節,代表陰中有陽;這五指又通五臟:肝、心、脾、肺、腎;人有五官:眼、舌、唇、鼻、耳;有五味:酸、苦、甘、辛、鹹;有五液:泣、汗、涎、涕、唾;有五覺:色、觸、味、香、聲;有五志:怒、喜、思、悲、恐;有五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有五惡:風、熱、溼、燥、寒;有五聲:呼、笑、歌、哭、呻等等,這就是大自然的造化,古代智者運用大智慧,根據它們的特性採取物以類聚、大道至簡的辯證思想,進行分類歸納為比較形象的“五行”,巧妙地把人體以及世間萬物與五行進行了一一對應,這種採取高度濃縮的方法,就是科學的方法,既能方便記憶,又能進行辯證分析世間萬物的執行規律,因此,也就不難理解中醫為什麼以陰陽五行作為總綱的原因。
科學上講,世界萬物處在矛盾之中,五行之間必然也存在著矛盾,也就是相生相剋的關係,生克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也就是陰陽的兩個方面。其中,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正好形成一個完整的圓運動。同時,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也形成一個完整的圓運動,都是環環相扣的圓運動。這個宇宙中,圓運動是代表著迴圈,宇宙中恆久不變的就是迴圈。電子圍繞原子核轉圓,衛星圍繞行星轉圓,行星圍繞恆星轉圓,物質轉化成能量,能量轉化成物質;水變成汽,汽變成水,這是恆古不變自然規律,也是科學規律。五行相生相剋形成的圓運動,既對立又統一,也是一對陰陽,因此,陰陽五行理論能把矛盾和圓運動有機結合,況且,世界上能把矛盾和圓運動有機結合簡約的模式就是陰陽五行,如果把其中的“五”換成其他任何數字都不會成功,充分說明了陰陽五行理論的科學性。揭示出天人合一的法則,這是樸素的辯證法,常言道,大道至簡,大法平常。世上無神奇之法,只有平常之法,平常至極乃惟之神奇!這就充分說明中醫理論已經上升到科學理論,是嚴謹的科學!
相生相剋是事物的普遍規律,是事物內部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這個對立與統一的矛盾是相對平衡的,如果打破相對平衡或統一,就會出現了新的變化,對於人來說,陰陽不平衡就會導致人體生病。中醫提到,望而知之者謂之神,問而知之者謂之聖,切而知之者謂之巧,三者加上聽患者主述,對於中醫大夫而言,可以獲取患者的病情的全部資訊,透過邏輯分析,抓住主症,遵循急者治其表,緩則治其本的原則,開始用中藥的寒熱溫涼平等偏性去調理人體的偏性,因為陰陽五行理論是圓運動,中醫大夫可以根據病情結合自己的經驗,可以從心、肝、脾、肺、腎等方面辯證分析,運用“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八法著手開處方,所以就存在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情況,人體陰陽平衡後,就符合大自然的生存規律,病自然就好了。
-
4 # 易演傷寒論作者
沒有“易演”就沒有中醫學的“六經五運”思維結構。最早用“易演”的是《黃帝內經。九卷》其次是《傷寒論》。註解“易演”者,《易演傷寒論》也。
-
5 # 天馬怪聖
中華傳統中醫藥學的思維方式,就是以自然為理念,把陰陽五行及自然歸律,與人體相結合,使人體與自然天人合一,更系統有效的診斷辨證人體疾病,更好的解除疾病對人類的傷害,康復延續人類!!!
-
6 # 中醫真美
拋棄實體解剖,轉入能量解剖。
捅開氣血路線。
撤火補水。
增加能量。
中醫就這麼多內容。
-
7 # 阿才記
中醫學的理論之巔當屬黃帝內經 但讀懂它就必須擁有造物主賦予給人類的最高思想層級也即是所謂的悟性 否則將會一無所獲 這就是為什麼說中醫理論是門思維學的原因了 但當能領悟到內經裡的奧秘之時 就會發現書中所載其實就是一浩瀚無邊的知識寶庫 內經雖名為中醫理論實則知識層面卻涵蓋了人道和自然之道及世間萬物一切的奧秘 它能讓讀懂者瞬間明白在人生旅程中存有的任何疑問 這或就叫打通了思想上的任督二脈吧!它能讓閱懂者知道疾病是如何發生和醫治及預防其實就是非常的簡單 也根本無須再閱讀諸如傷寒論類的醫藥書 因為書裡已詳釋了世間萬物皆是藥之理 不禁驚歎古人智慧之餘也知道了黃帝內經乃中醫學永恆且絕後之鉅著 直到人類有可能消亡的那一天都不會再有任何醫著能超越它的可能性存在的了 因此 中醫理論當之無愧屬國之瑰寶 所有華人都應以此為傲!內經的醫識足以讓西醫內科的虛假暴露無遺沒有任何死角 從它的“檢、醫、藥”再到治療癌症的“手術加放化療”全部都是錯誤和致命的 所有當今難以治癒的大病及慢性病全是由於其是假醫的真實身份所導致 所以 西醫內科及其培訓出來的學生就是醫療騙局的邪惡組合 鑑實無誤!!
-
8 # 中醫王平旦
我來說說我師父天天提問我們弟子的這個問題。師父經常問,咱們中醫人的思維是什麼?她總結了三句話:天人合一形神化一的整體觀;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的系統觀;因人而異辨證論治的個體觀。中醫要先樹立三觀。看病用藥還有一個三辨思維,辨病,辨證,辨體質。如果一個人偶爾得一種病,辨證的方子和辨病的針對方加一起就是一個好方子;如果一個人反覆發作一個病,那麼辨體質的方子加上辨證的方子再加上專病專方,那就是很好很全面的治療方。所以,中醫學從診斷到用藥都有獨特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決定臨床效果的好壞。
-
9 # 中醫雜症
中醫學的思維是整體觀和動態觀,把人和自然作為一個整體,人在自然界中,受到自然的影響,自然的變化都會在人體中有反映,而人體自身也是一個整體,各方面受到自然的影響和制約,人要適應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天人合一”是中醫的基本思維方式,疾病只是在身體中的一種表現,“天人相應”是中醫養生保健的方法。
人體是一個整體,病是長在人身上的,人體的變化會對疾病產生影響,疾病的發生也會在人體中有所表現,從外表可以知道內裡,從外表的症狀,可以知道內裡的情況,這是中醫“內求”的道理。
中醫是動態的,無論疾病的診斷、用藥都是因人、因地、因勢治宜,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治療,相同的疾病用不同的方法,用藥的劑量也是變化不一,同一種病不同時期用藥不一樣,相同的病,不一樣的人用藥量也不一樣,因此中醫是靈活變通、有證有方,不是拘泥於一方一藥,這就像一個飢餓的人,吃飯管用,吃菜也同樣有效。
中醫診斷疾病的方法是變化的,八綱辯證不是固定不變,都是在不斷變化中的,陰、陽、裡、表、寒、熱、虛、實可以相互轉化,沒有固定不變的陰證,也沒有純粹的陽證,表裡都是相對而言,沒有絕對的虛證和實證,大多都是虛實夾雜,因此中醫治療疾病也是動態的、變化的。
中醫治療疾病是把人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把人和疾病分離或者對立起來,頭痛治頭、腳疼治腳的治療方法,從根本上不能治療疾病,因為所有的疾病都是人體陰陽失調的結果,所以調理內裡的陰陽平衡,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
-
10 # 君莫略略略
中醫學的思維方式是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相對於西醫上說哪個地方不舒服就是那個地方出了毛病,中醫上認為疾病的發生是人體一個整體的平衡被打破了產生的,這一個觀念引導中醫對病因病位的判斷不僅僅侷限於不舒服的地方,而是目光遍及全身各臟腑,如五臟六腑的不舒服都可以引發咳嗽,咳嗽不單單影響肺部,久治不愈還可遷延影響其他臟腑,產生其他併發症。辯證論治是中醫在依據人體疾病表現出來的各種症狀,依據望聞問切診斷方式,得出疾病病證,對證治療
回覆列表
中醫地(思維方式)是將那(宇宙虛空)濃縮成一顆蛋、再將孵出生命,接著將(生命回放成蛋)再至虛空宇宙(和其間)的萬有個體(再演變成)宇宙虛空蒼穹萬法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