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胖關vlog

    大家好,我是喜歡先秦史的胖關,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變法圖強,首當其衝

    魏國地處中原腹地,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人口稠密,但北有胡趙,南有蠻楚,東有強齊,西有戎秦,地緣形式非常不樂觀。

    魏文侯和魏武侯時期,各國逐鹿中原,土地兼併日趨激烈,魏國也尋找出路,企圖富國強兵,稱霸六國。

    魏國招攬人才,經過李悝和吳起兩人的變法改革,魏國的國力蒸蒸日上,綜合國力遠超齊國,魏國也是第一個變法圖強的國家,尤其是吳起組建的魏武卒,經過嚴格的挑選和艱苦的訓練,成為魏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利器,吳起的強軍政策受到兩代魏王的讚賞,而且全力以赴支援變法貫徹到底。

    武卒威武,稱霸中原

    魏武卒成為魏國的特種作戰兵,在吳起的帶領下,攻城略地,攻齊伐秦不在話下,一時間魏國名聲大噪,一躍為超級大國,魏武卒對各國形成威懾和震懾。

    到魏惠侯的時候,吳起受到魏武侯的猜忌離開魏國,吳起已經到了楚國主持變法,鬼谷子門下的孫臏來到魏國,想一展所學,為魏國效力,由於同門師弟龐涓的陷害,孫臏被魏惠侯砍掉雙腿,忍辱吞聲逃到齊國,與魏國勢不兩立。對魏國來不得不說是人才的流失。

    而西捶秦國正在自上而下進行商鞅變法,秦國對魏國虎視眈眈,企圖收復河西之地,一雪前恥。齊國也在鄒忌的主持下如火如荼進行變法改革,希望回到齊桓公稱霸的時候。

    馬桂戰爭,詭計多端

    龐涓在桂陵之戰中被孫臏打的一敗塗地,孫臏採取圍魏救趙的策略避其鋒芒,在魏軍攻打趙國邯鄲的時候,繞道魏國,乘虛攻打魏國大梁,龐涓丟盔棄甲火速支援,已中孫臏之計,齊軍以逸待勞,魏軍大敗,趙國危機解除,齊國大勝。

    桂陵之戰使魏國元氣大傷,大國地位開始動搖。兩年後魏國攻打臨國南韓,南韓奔齊求救,齊國意識到唇亡齒寒的威脅,整軍援韓,孫臏為軍師,田忌為將與龐涓太子申在馬陵會戰。

    孫臏將孫子兵法運用到極致,魏國大軍來臨之前,孫臏故意示弱,命令軍士減兵減灶,造成潰逃的假象,實則埋伏在險要路口,誘敵深入,龐涓盲目自信果然中計,含恨自殺,魏國太子申被俘,魏國再一次大敗。

    國力衰落,報團取暖

    如果說桂陵之戰只是魏國的軍事根基受到重創,那麼馬陵之戰後,魏國將帥被俘,被他國恥笑,魏武卒損失慘重幾乎是喪失殆盡,魏國軍事實力遭受重創,魏武卒的神話從此隕落,魏國從此一落千丈,一蹶不振,為求自保在以後的日子裡保其他國家結盟拒秦抗齊。

    與此同時,秦國在魏國與齊國的交戰中得到了短暫的休養生息,秦國商鞅變法在全國推行,秦國國力大增,收復了河西之地和魏國商於,魏國後院起火,更是雪上加霜。

  • 2 # 歷史方位

    戰國初期魏國因為率先變法而強大,此後,諸侯紛紛變法圖強,逐漸威脅到魏國的霸主地位。馬陵之戰是戰國時期一個很重要的節點,使得魏國霸主地位隕落,新的霸主逐漸出現。對於馬陵之戰後,魏國一蹶不振的原因我認為是多方面的。首先,魏國軍事實力受到重挫,曾經的魏武卒制度逐漸崩潰,士兵人數銳減,更缺乏優秀的將領。國際上,因為魏王的貪得無厭,使三晉同盟瓦解,又接連遭到秦楚等國的攻擊,損失巨大。地理上,魏國處於“四戰之地”極其危險。在連續的敗仗中,魏國軍民的自信心逐漸受到打擊,魏王的威望也一落千丈。在戰國初期所向披靡的魏國,逐漸一蹶不振。

    軍事上,魏國軍事實力大挫首先,魏軍人數銳減戰國早期,魏文侯任用吳起為魏國組建精銳的魏武卒軍團。魏武卒身披重灌鎧甲,駕駛重灌戰車,在戰國早期所向披靡,創造了戰七十勝六十四的輝煌戰績。但是經過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的慘敗,魏國軍力受到嚴重挫傷,軍隊人數銳減。在齊魏桂陵之戰中,龐涓所率領的十萬魏武卒全軍覆沒,在馬陵之戰中,龐涓的十萬魏軍又一次全軍覆沒。經過這兩次戰爭,魏國精銳盡數被齊國所滅,魏國軍力大損,剩下的也都是老弱病殘。魏國打造魏武卒時,可謂傾全國之力,耗費了鉅額人力物力。魏武卒軍團是難以複製的,重新補充魏武卒,不僅需要鉅額的人力物力,還需要數十年的時間。因此,魏武卒人數的減少並不能得到很好地補充,導致魏國軍力大衰。其二,魏武卒兵制崩潰魏國的衰弱,很大程度上在李悝變法時就已經註定。吳起為魏國創造了一支所向披靡的魏武卒,李悝為魏國創造了一個法律體系。李悝作為變法的先行者,他的法律雖然觸及面廣,持續時間長,但是變法卻不夠深徹。李悝的新法並不是與魏國國情完全貼合,在很多方面都有一些致命缺陷。在魏國,魏武卒只要身在軍中或者參與戰爭,就能夠取得相應的薪資。但是魏國卻沒有完善的獎勵機制,從魏武卒的角度來看,魏軍輸贏都是一個樣。另外,這種機制之下也塑造了魏武卒貪生怕死的特點,因為魏軍只有活下去才能拿到薪資,端著魏國鐵飯碗生活。

    反觀秦國商鞅變法,商鞅在借鑑李悝變法的同時,也對李悝變法中的致命缺陷和不足做了修改。商鞅在秦國採用軍功爵制,一個人頭換一級爵位,作戰積極能夠得到獎勵,而作戰不勇敢或者沒有作為還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士兵戰死後,他的軍功可以由家人來繼承,因此秦軍所向無敵,毫不怕死。魏武卒兵制的弱點,在馬陵之戰後的秦魏河西之戰中也暴露無遺。魏軍先後在第四次、第五次河西之戰中以慘敗告終。

    其三,馬陵之戰後,魏軍少有名將對一個國家來說,優秀的將領也是一種軍事實力。馬陵之戰前,魏國有龐涓、龍賈、公子卬這幾個優秀的將領,其中龐涓的軍事能力最為優秀。馬陵之戰中,龐涓被齊軍誘殺,導致魏國損失最厲害的戰將。隨後,秦國趁虛而入,與魏國爭奪秦東河西之地。在第四次河西之戰中,秦孝公任用商鞅為將,攻打魏國河西之地,魏軍全軍覆沒,商鞅俘虜了魏軍統帥公子卬。第五次河西之戰中,秦惠文王任用公孫衍為將,戰魏軍八萬人,更俘虜了老將龍賈。此戰中,魏國又一次損失了一員大將。經過這一連串的大戰,魏國損失了多員戰將,馬陵之戰後魏國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戰將禦敵。國際上,魏國頻頻受挫首先,秦魏河西之戰慘敗秦國與魏國,在百餘年的歷史中一直在爭奪河西之地。馬陵之戰後,秦孝公認為奪回河西的時機已經到來,於是任命商鞅為將出徵河西。經過深徹變法的秦軍,像一匹脫韁的Mustang在戰場上馳騁,與衰弱的魏軍形成鮮明的對此。商鞅此戰,不僅讓魏軍全軍覆沒,而且俘虜了主將公子卬。這一戰,更加深了魏國衰落的局勢。秦惠文王即位後,秦惠文王任用魏華人公孫衍為將出徵河西,這也就是第五次河西之戰。此時的秦國,國力已經居於魏國之上,只是尚未嶄露鋒芒,而魏國卻還瞧不起秦國。公孫衍此戰,斬魏軍八萬,並且俘虜了魏軍主將龍賈。公孫衍一戰威震諸侯,從此就有了“一怒而諸侯懼”的威名。其二,楚國接二連三痛打魏國馬陵之戰後數年,魏惠王邀請齊王一起在徐州相王,此舉引發楚國的不滿。戰國初期,諸侯一般都是君侯級別,楚國率先稱王,於是引發了相王的浪潮。所謂相王,就是有實力的諸侯國邀請另一個有實力的諸侯國,相互承認對方王的地位。而相王一般都是在一場大戰勝利之後,諸侯國為了顯示自己的威望自稱為王,但是魏惠王卻在馬陵之戰大敗後,和自己敵國稱王。一方面,魏國在馬陵之戰後被齊國打敗,魏惠王認識到了齊國的實力,為了向齊國求和,於是丟擲了相王的橄欖枝。另一方面,魏惠王希望與齊國達成同盟,一起對付實力最強的楚國,而徐州正是齊楚要害之地。

    但是,魏齊徐州相王引來了楚國的注意,楚國決定給予齊魏狠狠地打擊。公元前333年,楚國伐齊出兵徐州,齊國大敗。十年後,楚王羋槐以令尹朝陽領兵,率領楚軍攻入魏國,魏國痛失八個城池。經過這次戰爭,魏國從戰國初期的首霸淪為任列國欺負的物件。

    其三,外交上,三晉同盟破裂三晉本是一家,三晉之盟在戰國初期堅如磐石。但是到了魏惠王時代,由於魏惠王戰略失誤以及自身的貪得無厭,對趙國和南韓相繼發動了戰爭,因此與韓趙交惡。公元前354年,魏國攻入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助於齊,因此發生了桂陵之戰,魏國被齊國打敗。經過此戰,魏國和趙國交惡,三晉之盟產生裂縫。

    桂陵之戰後,魏惠王為了挽回兵敗的顏面,拉攏了一幫小諸侯國,在逢澤會盟中稱王。但是這一次會盟中,作為魏國兄弟之國的南韓卻沒有前去祝賀。因此魏惠王決定攻打南韓,南韓是個弱國,根本招架不住魏國的攻打,於是向齊國求救。齊王採用孫臏的建議,等韓魏兩國打得筋疲力盡,再坐收漁翁之利。於是,南韓快要傷亡殆盡的時候,齊國出兵了,馬陵之戰就此展開。經過這一戰,南韓被魏國打得國中無壯丁,以前以魏國馬首是瞻的南韓倒向趙國和齊國。於是,魏國的三晉之盟就此破裂,魏國三晉同盟的破裂,讓魏國失道寡助,國際上再也沒有哪個國家誠心誠意跟著魏國。

    魏國軟實力大不如從前首先,魏國軍民自信心受挫馬陵之戰前,魏國是戰國時期最強的諸侯國,馬陵之戰後,魏國相繼遭到秦楚的攻擊,魏國軍民自信心遭到嚴重的打擊。第五次河西之戰前,魏國一向看不起是秦國,認為秦是西陲戎狄,野蠻而不開化。但是第五次河西之戰中,秦國斬魏軍八萬,魏王被逼的割地求和,這對於魏國軍民來說是奇恥大辱。當時,從魏國廟堂到魏國民間,上上下下充斥著悲觀情緒。

    在魏國不斷衰敗的時期,楚國卻得到迅猛發展,楚王任用屈原和令尹朝陽將楚國發展得日益強盛。公元前323年,楚國發動襄陵之戰,楚軍勢如破竹,令尹朝陽接連攻下魏國八座重要城池,讓曾經不可一世的魏王膽寒。楚國曾經被中原視為蠻夷之地,但是經此一役,魏國卻被楚國打敗,魏國軍民計程車氣已經低落到谷底。

    其二,魏國君主威望不如從前魏文侯、魏武侯時期,魏國朝野君臣一心,同仇敵愾。魏文侯先後任用吳起、李悝,西門豹,對魏國進行一系列改革,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吳起曾率領魏軍拿下河西之地,重創秦軍,使秦國蜷縮在西陲不敢東出。在此之時的魏國,上下一心,就連街頭的乞丐也想要為魏國出一份力。魏惠王前期,他也算一個明主,他廣開言路任用公叔痤、龐涓、龍賈等人,興修汴河,開通鴻溝。但是魏惠王后期越來越自大妄為,剛愎自用,他先是不顧公叔痤之言錯過了商鞅,又不聽龐涓伐秦之策給了商鞅變法的時間,之後又決策失誤引發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的慘敗。他喜愛虛名,陷入了相王、戰敗、再相王的鬧劇之中。之後的魏國廟堂,魏國臣子大多陽奉陰違,魏惠王的決策很難執行下去。對外,曾經舉足輕重的魏惠王卻在諸侯間淪為笑柄,大魏王的威名早已不如從前。地理位置上,魏國處於四戰之地,魏惠王四面樹敵

    在地理上,魏國大部分地方都是一馬平川,這樣的地方宜盛不宜衰。如果興盛,魏國便是四通八達,十分利於諸侯霸業。但是如果魏國衰弱,魏國的地理條件便會是魏國致命的弱點,敵軍一旦攻入魏國便會暢通無阻,魏王只有割地求和的份。秦魏為什麼要爭奪河西之地,就是因為魏國擁有河西之地,不僅可以擁有千里沃野發展農業,而且可以憑藉黃河天塹據守河東。失去了河西之地,魏國的西大門便敞開在秦國面前,秦軍攻入魏國都城大梁都不是什麼難事。秦昭襄王時期,秦將魏冉曾經兵分三路攻打魏國,魏冉親自領兵攻入魏國都城大梁,斬敵四萬,後來,武安君白起又曾經攻入魏國大梁附近。一個國家的都城,能夠被敵國頻頻攻擊,從中就可以看出魏國“四戰之地”的危害。

    對魏國來說,北有趙國,南有南韓和強大的楚國,東有強大的齊國,西有虎狼秦國,這樣的地理位置本就應該多向結盟、伐交併重。但是,魏惠王卻一直在四面樹敵,先是和秦國結下河西之仇,又相繼攻打韓趙兩個兄弟之國,又與楚國交惡。魏惠王的四面開花的打仗方式,讓魏國處於敵國包圍之中,沒有一個鐵桿盟友,最終魏國在近鄰的攻擊之下版圖越來越小。

    總結:

    戰國初期,魏國曾經所向披靡,但是馬陵之戰後,魏國卻一蹶不振。軍事上,魏國經此一戰兵力銳減,又沒有可以禦敵的名將,另外,曾經建立的魏武卒制度也面臨崩潰。國際上,馬陵之戰後,魏國接連遭到秦、楚等國的攻擊,三晉之盟破裂使魏國失去了鐵桿盟友。魏國軍民的自信心受到了重挫,魏王的威望也不如從前。另外,魏國地處“四戰之地”守土不易,加之魏王四面樹敵,使得魏國得道寡助。我認為,魏國一蹶不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軍事上魏國軍事力量的銳減和鄰國的逐漸強大更為致命一些。

  • 3 # 青梅煮酒論江湖

    馬陵道一戰,魏國損失大將龐涓以及最精銳的騎兵,步兵十幾萬全軍覆沒。而此時,秦國經過商秧變法已經軍力十分強大。後來,在河套及河西地區敗給臥薪嚐膽數十年決定一雪前恥的秦軍。之後連戰連敗,喪權辱國,一蹶不振。

    秦國受魏國欺壓多年,此後秦國一雪前恥,對魏國無論精神上還是戰略上都猛烈打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魏王魏繇貪而無謀,狠而不決,一步錯步步錯。又用了沒什麼本事的弟弟公子昂。耽誤了魏國反敗為勝的大好時間。所以之後魏國就一蹶不振,爭霸路上再也沒有他什麼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星遊記》這部國漫怎麼樣,你覺得劇情好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