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所謂宦官弄權,其實是文人的摸黑而已,宦官只是皇帝的爪牙,並不是他們弄權,而是皇帝讓他們弄權。

    宦官相當於現在的老闆的司機、秘書,他們有權力嗎?沒有權力,但是,因為在老闆身邊,誰敢不買他們面子?這就是權力了。

    同樣,宦官因為在皇帝身邊,自然就擁有權力了。

    他們擁有權力,是因為皇帝的需要,因為朝臣威脅皇權,皇帝就把權力過渡給宦官,讓他們“作威作福”,打擊朝臣。

    如果皇帝不需要他們,比如宋朝、清朝,就沒有什麼大宦官專權了,因為皇帝不需要他們,

    還有很多事皇帝不能親自幹的,就交給酷吏、宦官,讓他們去幹,事成之後殺了宦官,

    所以,沒有宦官專權,只是皇帝想讓他們專權而已。

    唐朝最開始用宦官的,當屬唐玄宗了,但是絕不是他昏庸,而是政治需要而已,用著最安全,不會反噬君主,而其他人容易反噬

  • 2 # 山本達叔

    宦官是中國製度史的超級大問題,那就是內廷和外廷關係的演變,而這個問題的背後則是中國政治史的核心命題,即君權的人身屬性和君主的制度屬性是如何協調的。這兩個問題實在不是我一個業餘人士敢說半句的。

    不過以我的粗淺認識而言,宋代在中國古代的宦官專政問題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宋代,內侍,也就是宮官的政治身份急速虛化,已經失去了在正式官僚行政中的地位,因此,內侍專權從此不再是一個正式的制度問題(童貫是個例外,他的政治身份取得並不來著傳統的內侍體系),因此,宦官廢立皇帝也就從制度根底裡不再可能。因此,宋代無宦官專政,實際上是中國官僚政府制度化真正開始成熟的標誌,皇帝儘管依然擁有絕對權力,但是它只有在“祖宗之法“所規定的成憲之內才有效,儘管並沒有所謂成文憲法,但是皇帝與朝廷,也就是官僚共同體互相依存卻已經是一個共識,朝廷無內廷,那麼作為朝廷頭等大事的廢立自然也不會和宦官發生關係。

    明代並沒有超越這一點,實際上明代的宦官問題和漢唐宦官專政本質上並不相同(當然,漢唐閹禍的程度差距很大,漢代對於內宮外戚等皇帝近旁的依賴遠大於後世,此後從晉到隋唐的政制改革就是在反思漢制的基礎上進行的),第一,它來自明代皇帝在官僚體系之外保留的一系列特殊權力,首先是財政權,皇帝有直接從地方取得內帑的權力,這在中後期形成了宮使問題。第二,它來自軍權,明代軍制是一筆糊塗賬,從制度上講,明代軍戶直屬五軍都督,而五軍都督對皇帝個人負責,因此軍戶隔離於朝廷之外,這使得中後期廠衛勢力非常突出,而廠衛本質上是屬於皇帝私人的(但是明代和唐代宦官掌禁軍不同,後者實際上是將皇帝的軍權委託給內廷的結果,而前者上,宦官始終只能掌握極小一部分半正式的軍隊,其實包括錦衣衛在內都不能說被宦官掌控了,真正的軍戶總權後來越來越虛化,其實變成了一筆說不清的糊塗賬,中期以後總兵官崛起,軍戶將領地位急速衰退,也就消除了宦官掌軍最後的隱患),因此內官也獲得相對獨立於官僚行政體系的政治權力。這兩點是明代宦官問題的根本,但也意味著它實際上只能間接影響以皇帝為首腦的朝廷行政,所謂廢立一開始就完全不可能,因為作為一個制度實體的內廷在明代實際上並不存在。

    所以,宋對於唐政治問題的反思是非常深刻而全面的,廢藩鎮只是其中一環,對於皇室自身而言,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廢內廷,可以說兩者都成為後世明清兩朝最重要的政治遺產,得到了相對完整的繼承,也因此,如漢唐那樣猖獗的宦官廢立在宋以後再也沒有出現過,實際上也不可能真正出現。清代從始至終,內廷都沒有被賦予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的政治權力,所謂閹亂問題更是完全沒有可能。

    所以總的來說,從唐到清,閹政從肆虐無度到基本不是問題,是在總結唐代政治問題的基礎上,中國傳統的皇權官僚制度不斷成長的過程,而宦官無法參與廢立正體現了皇帝廢立本身從帝王家事逐步制度化的過程。(不得不承認,明代朱元璋的皇明祖訓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歷史作用,從此皇位繼承有成憲可依,大大減少了傳統王朝面臨這一問題的巨大政治風險)

    但宦官宋後失去行廢立的可能,他們對政治依然可以有間接而特殊的影響力,宦政之惡不在於那副器官,而在於政出於側近,出於密室,出於宮闈,在官僚體系之外另闢通道而不受監管(清代的督撫密旨雖然也是直達天聽,但是督撫依然是官僚,在晚清軍閥化之前始終受著整個體系的監控)。

    多說幾句,明政之壞與皇帝肆意使用宦官,在官僚之外再疊加一套私人政治權力渠道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現在有些人因為要對今天的知識分子指桑罵槐,就開始捧閹黨(閹黨雖然不是閹人,但起於閹政,這一點和他們是不是士大夫沒有關係)是非常愚蠢的,愚蠢之處自顧炎武黃宗羲以來就反覆說明。

    唐代安史之亂之後,玄宗為平亂,允許藩鎮自己招募士兵,藩鎮勢力做大,北方河朔藩鎮不聽中央號令形成割據勢力。中央為了遏制藩鎮勢力,抽調戍邊部隊形成神策軍。然而神策軍不能由皇帝親統,文官和武將統轄皇帝也不放心,因此就選擇扶植容易控制的宦官集團,宦官集團從此掌握軍權。

    最開始,宦官集團只是皇權的外延,用來制衡藩鎮。但是宦官勢力做大之後,就開始在中央與文官集團相互爭奪政權,形成南衙北司之爭(南衙北司之爭_百度百科)。初期,權宦威脅到皇權的時候,皇帝還能殺掉宦官,比如代宗,但代宗的一生幾乎就用在誅殺三個權宦上。而當宦官集團逐步做大,掌控禁軍之後,皇帝也奈何不了,畢竟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題主感覺宣宗時期宦官被控制,應該是錯覺吧。自晚唐穆宗之後,所有的皇帝都是宦官擁立的;

    唐自穆宗以來八世,而為宦官所立者七君。然則唐之衰亡,豈止方鎮之患?蓋朝廷天下之本也,人君者朝廷之本也,始即位者人君之本也。其本始不 正,欲以正天下,其可得乎?

    ——《新唐書 本紀九》

    憲宗是被宦官用金丹毒死,敬宗在位兩年也被殺死。之後的文宗在甘露之變失敗之後,抑鬱而終。

    就你所言的武宗與宣宗,分別是權宦仇士良、魚弘志與馬元贄擁立的。

    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諱炎,穆宗第五子也。母曰宣懿皇太后韋氏。始封潁王,累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吏部尚書。

    開成五年正月,文宗疾大漸,神策軍護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矯詔廢皇太子成美復為陳王,立潁王為皇太弟。

    ——《新唐書 本紀八》

    宣宗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諱忱,憲宗第十三子也。母曰孝明皇太后鄭氏。始封光王。

    會昌六年,武宗疾大漸,左神策軍護軍中尉馬元贄立光王為皇太叔。三月甲子,即皇帝位於柩前。

    ——《新唐書 本紀八》

    武宗時期,內樞密使劉弘逸、薛季稜掌握禁軍權,想殺掉權宦仇士良,結果沒有成功,被反殺。

    知樞密劉弘逸、薛季稜率禁軍護靈駕至陵所,二人素為文宗獎過,仇士良惡之,心不自安,因是掌兵,欲倒戈誅士良、弘志。鹵簿使兵部尚書王起、山陵使崔稜覺其謀,先諭鹵簿諸軍。是日弘逸、季稜伏誅。

    ——《舊唐書 本紀第十八上》

    宣宗雖然被後世稱為“小太宗”,一度有中興的趨勢,而且他與文帝一樣,有清除宦官的想法。但是他當時的情況是

    ①自己是被宦官馬元贄所擁立,並且馬元贄對他忠心耿耿,沒有二心

    ②當時的左右神策軍中尉都是由宦官擔任,皇帝手裡沒有軍權。

    因此,他沒有著手清洗權宦,只是盡力壓制權宦。而且,由於他整頓吏治,為政清明,使得其在位的十三年內,宦官沒有專權,藩鎮聽從命令,算是非常平穩,但是絕對談不上他控制了宦官集團。

    宣宗死後,宦官又開始爭奪勢力實行專權,一直到朱全忠滅唐。

    八月壬辰,左神策軍護軍中尉王宗實立鄆王溫為皇太子,權句當軍國政事。癸巳,皇帝崩於咸寧殿,年五十。

    大中十三年八月,宣宗疾大漸,以夔王屬內樞密使王歸長、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等。而左神策護軍中尉王宗實、副使丌元實矯詔立鄆王為皇太子。癸巳,即皇帝位於柩前。王宗實殺王歸長、馬公儒、王居方。

    ——《新唐書 本紀九》

    宦官之所以能夠專權,主要是因為地方藩鎮不聽話,中央軍權(神策軍)牢牢抓在宦官手裡,皇帝手裡沒有軍隊。

    而藩鎮之所以不聽中央,是因為割據的藩鎮的首領不是由中央任命,而是由藩鎮推舉。並且藩鎮可以自己募兵,土地歸藩鎮所有,稅賦由軍隊瓜分。如此來看,藩鎮節度使可以認為是地方的土皇帝,皇帝誰來做對他們一點影響都沒有,完全沒有搭理宦官專權的必要。

  • 3 # 吳建彬

    大唐王朝真正開始宦官弄權的第一人,應當非李輔國莫屬。

    有朋友回答說,高力士開闢了唐王朝宦官弄權的先河,非也!高力士只是一個皇帝寵信的奴才罷了。而李輔國敢凌駕皇權之上,蔑視皇帝李亨,侮辱太上皇李隆基,欺壓百官,為所欲為,謀害建寧王李倓,誅殺張皇后和越王李系,生殺予奪,作威作福。被殺的張皇后曾說:“李輔國久典禁兵,制敕皆從之出,擅逼遷聖皇,其罪甚大。”其隨便可以擁立皇帝,唐代宗李豫為皇就就是李輔國的傑作。李輔國還是唐代第一個封王拜相的宦官,試問高力士怎敢相比?況且高力士對李隆基忠心不二,唯命是從,談不上弄權。

    高力士幼年入宮,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武則天的賞識。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期間,其地位達到頂點。力助李隆基平定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故深得李隆基寵信,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其一生忠心耿耿,與唐玄宗李隆基不離不棄,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李隆基晚年,高力士被李輔國強逼離開李隆基,後聞李隆基駕崩,高力士悲傷過度,吐血而亡。

    李輔國則不同,其早年淨身入宮,史書稱其奇醜無比。醜就醜,但其很聰明。李輔國很有眼色,對皇太子李亨盡心伺候,形影不離,久而久之,二人間感情深厚。李輔國又很有頭腦,安史之亂爆發後,當機立斷,立馬勸說皇太子李亨和唐玄宗分道揚鑣,到靈州後,即勸李亨稱帝。

    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唐肅宗李亨宣佈即位後,立即拜李輔國為元帥府行軍司馬,讓其掌握兵權。唐肅宗李亨為人忠厚,性格懦弱,毫無心機,又見李輔國忠心擁戴,便將其視為左右臂膀,賜名“護國”,後又改名“輔國”,把軍政大事都委託於他。加開府儀同三司、知內侍省事,封郕國公,權傾朝野,朝臣尊稱其為“五郎”。寶應元年(762年),李豫登基為帝后,尊李輔國為“尚父“”,授司空兼中書令之職,封博陸郡王。李輔國封王拜相,登峰造極,走上了權力的頂峰。從此,李輔國更加張狂,跋扈囂張,擅權作福。

    李輔國擁立李亨、李豫父子兩代登基為帝,權傾朝野,威震天下。其長期把持朝政,培植黨羽,排除異己,奉行“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執政理念,一時文武大臣忌若蟬寒,莫不敢從,其氣焰囂張,其飛揚跋扈,其頤指氣使,都讓唐代宗李豫如坐針氈,寢食難安。

    李輔國曾對唐代宗說:“大家(皇帝的俗稱)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

    公元762年,忍無可忍的唐代宗李豫聯合另一個大太監程元振將李輔國刺殺。據說,割下李輔國的頭扔進茅廁。但為了安撫李輔國的徒子徒孫,又做了一個木頭的腦袋,隆重安葬了他,還追封李輔國為太傅。

    唉!皇帝殺人,都不能光明正大,還偷偷摸摸,搞陰謀詭計。可見,李輔國弄權弄的有多大?!

  • 4 # 三川er

    唐朝宦官弄權自玄宗時高力士開始。

    宦官原不是由閹人擔任,只不過經歷幾個朝代的發展,逐漸由全士人發展成全閹人。隋朝宦官機構稱為“內侍省”,隋煬帝時稱“長秋監”,唐朝開國沿襲隋朝開皇建制,複稱“內侍省”,但在這之前,無論宦官機構如何更迭,宦官執掌的均為宮廷內部事務,例如侍奉宮闈、宮人雜務、貴人出入導引等,從未涉足皇權、軍權之列。

    隨著唐代的發展,開國名臣相繼離世,朝廷內外亂事頻發,皇帝不得不寄希望於自己身邊較為親近的宦官,自玄宗開始,皇權開始慢慢賦予宦官更大的權力,高力士就是這宦官之中的第一人。

    高力士自景龍年間就開始侍奉玄宗,並漸漸成為玄宗的心腹。唐隆年間更是協助玄宗皇帝殺死了韋皇后、太平公主及其黨羽。後來,高力士升任右監門衛將軍,自此,開啟了太監擔任軍職掌軍權的先河。後來,甚至一些奏摺都是先交由高力士過目,然後再呈送皇帝批閱。在這之後,宦官這個特殊階層開始了侵蝕唐中央權力的道路,最終釀成了皇權羸弱、宦官專權的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肉色絲襪好看還是黑絲襪好看?還是其他顏色的好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