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文郎中

    平章政事和參知政事是宰相的一種,但不能說宰相就是參知政事、同平章事。

    何為宰相?

    “宰”意為主持、掌管,“相”是輔助君主的高階官員。除遼以外,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政權將“宰相”作為一個正式官職。因此所謂宰相實際上是一種制度設計,理論上統領百官主持政事的高階官員都可以稱為宰相。

    歷朝歷代在職責和地位上與宰相相當的官員有很多。漢代的丞相,唐代的中書令、侍中、尚書左右僕射和宋代的參知政事等等都符合宰相定義。因此宰相可以有一個,也可以有多個,其具體對應的官職也是不斷變化的。

    平章政事

    “平章政事”一職起源於唐代的中書門下平章事,宋代又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和平章軍國重事。金、元兩代設從一品的平章政事:

    《金史·百官一·尚書省》:平章政事二員,從一品。《元史·百官一·中書令》:平章政事四員,從一品。

    前文說過,除遼以外,中國歷史上沒有正式名稱為宰相的官職,但有職位職責相似者。根據《金史》的記載,平章政事“為宰相”,地位上便是宰相;而元代的平章政事是丞相的副職(貳丞相),掌管“機務”、“軍國重事”。所以平章政事算是集體領導制下眾多宰相的一員。

    參知政事

    “參知政事”同樣起源於唐代,但起初只是臨時派遣的官職,其有與同平章事等宰相同在政事堂議事的權利。

    北宋建立後最初並無參知政事,但宋代官制的最大特點就是官僚間互相牽制。因此10世紀末期,北宋重新設立參知政事作為同平章事的副職,一來減輕同平章事工作壓力,另一方面也帶有牽制同平章事、削弱相權的目的。此時的參知政事已經是一個常設官職了。

    遼、金、元皆仿宋制,設參知政事為副宰相。因此參知政事同樣位列宰相。

    (王安石曾任參知政事)

  • 2 # 風光藝境

    參知政事——官名,簡稱參政,為副宰相之職稱。唐高祖、太宗時期,以尚書省左右僕射、侍中、中書令為宰相,以其他官員參議國政者,稱為“參知政事”,位次於宰相,不押班,不知印。宋初沿置,參知政事與宰相、樞密使及副使合稱“宰執”,為中央最高政務官。其後地位漸高,與宰相同議政事,且與宰相“輪班知印,同升政事堂,押敕齊銜,行則並馬”。宋太宗至道二年(996),罷知印押班,除非議論軍國政事不得升堂。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改制廢,以門下省、中書省二侍郎及尚書省左、右丞代其職任。南宋高宗時,復以門下、中書侍郎為參知政事,正二品。遼、金及西夏亦設。金尚書省置二員,從二品,與左、右丞合稱為執政官,為左、右丞相之副手。元代置為執政官,從二品,職位次於左、右丞,為副宰相,參議政務。明初沿置於中書省,從二品;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廢。清代常沿用舊名,亦有稱協辦大學士為“參政”者,但僅為虛銜,與唐、宋參知政事為實質的副相不同。

    平章政事——官名,宰相之稱。平章,意為共同議政;唐、宋宰相亦稱為平章,故初為宰相的名義職責。唐太宗貞觀八年(634)詔李靖“每三兩日至門下、中書平章政事”,漸漸演變為官名,簡稱平章、平章事。遼南面朝官中書省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有同政事門下平章事。金尚書省置二員,從一品,與左、右丞相同為宰相,掌丞天子,平章萬機。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中書省、尚書省置,為丞相副貳,從一品。明初中書省置,從一品;行中書省置為長官,從一品,洪武九年(1376)皆廢。

    又,平章軍國重事,初為名義職銜,後演變為官號。唐中宗時始為非侍中、中書令而居宰相職位者之加號。北宋哲宗時,為尊崇元老重臣,始置平章軍國重事,以文彥博與呂公著相繼為之,位序居宰相之上,六日一朝,非朝日不赴都堂議事。宋寧宗時,太師韓侂冑改稱平章軍國事,以擴大其職權。宋度宗時,太師賈似道為平章軍國重事,獨攬朝政,位居丞相之上。

  • 3 # 濤說精彩歷史

    1、是的。2、不僅如此,宰相還有更多不同叫法:

    如漢代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唐朝的三省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尚書僕射等)、平章事,宋朝的平章事、參知政事(副宰相),明朝的內閣大學士,清朝的“軍機處大臣”中的“領班大臣”,都是大臣中最大的那一個或幾個,都是宰相不同時代的不同稱謂。

    3、還疑惑?比如北京在漢朝、魏晉、唐朝叫“幽州”,在元朝叫“大都”。只是不同時代的叫法不同,指的都是一個區域。4、所以再精確地說,平章政事(宰相)、參知政事(副宰相)是宋朝對宰相的別稱。5、依據,可以從唐宋的史書找出。

    一、宰相官職大,歷代稱謂多。

    宰相是僅次於皇帝的高位,也是歷代稱謂極多的官職。網上總有人搞混,其實沒那麼複雜,大臣中最大的那一個,或幾個(宰相被分權後),就叫宰相。

    王安石大家都知道,他在宋神宗時發動“王安石變法”,後失敗。他推動全國變法的身份,就是“平章事”(全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傳第八十六》:三年十二月,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八個字有點多,古人不可能總叫這麼拗口的名字吧?

    我們來擷取當時人——朱熹對王安石的評價:“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為……”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王安石被宋神宗遇到,位列宰相全國才仰慕他的作為……”

    (宰相王安石)

    看見沒有,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是宰相!

    參知政事同理,從史書以及當時人的筆記、評價中,知道它是副宰相。

    所以我們也可以像宋人一樣,直接稱呼宰相王安石!

    二、您要較真了,明明都是宰相,為什麼名字總要變化?

    可有小夥伴要較真了,明明是一個官職,為什麼要搞出這麼多不同稱謂,而且,有時候宰相還不止一個?

    其實也很簡單,宰相名字與員額的變化,實際代表的是宰相權力的變化。更確切地說,是宰相權力不斷的削弱。

    比如隋文帝篡權北周,他怕後來人學他,就建立三省,分割宰相權力,宰相由一名變成多名;到了朱元璋,更不放心宰相,乾脆廢除宰相,直接對六部負責;可後來子孫可受不了累,到了建文四年,朱允炆又重建了內閣,還選拔出來官員對六部負責。

    所以不管怎麼削弱,宰相還是得有的。畢竟天下太大,皇帝一個人累死也管不過來,需要一個大臣首領來分割部分權力。

  • 4 # 嗶嗶巫

    首先概括起來說一下答案,古代的參知政事和平章政事基本上是宰相的別稱,之所以說是“基本上”,是因為這兩個稱呼在不同的朝代他所代表的官職含義略微有些差異,有時代表的不是真宰相職位,有時代表高於宰相的職位,甚至還有的時候代表非宰相職位。那麼下面我們就具體介紹一下。

    唐朝

    眾多周知,唐朝實行的是三省六部制,立國初期,只有三省的長官是宰相,但是到了唐太宗的時候出現了一些非三省長官行使宰相職能的情況,比如杜淹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魏徵以秘書監參與朝政,這種情況就被稱之為“參知政事”,但此時的“參知政事”並不是正式職位名稱。直到是貞觀十三年,劉洎被任命為黃門侍郎、參知政事,這時候參知政事才正式作為宰相一個代名詞。

    貞觀八年,左僕射李靖由於年老疾病的原因,允許他每三兩日到中書門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就此出現。永淳元年,唐高宗鑑於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秘書員外少監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表現出色但資歷尚淺,所以讓他們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此,終唐以來四品已下知政事者,開始以平章事為名。在此也可以看出,平章政事雖為宰相之列,但屬於下等宰相。

    文獻依據:《新唐書 卷四十六·志第三十六·百官一》《新唐書 本紀·卷三·高宗》

    大宋

    到了宋朝期間,宋承唐制,但是以同平章事為正職宰相。宋初,為了分相權,打算設定一個副宰相以監控,但是名字還不能太明顯,最後就叫做參知政事,但是這個職位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沒有宰相的權利,所以這時還不能稱之為宰相的別稱。後來經過演變,參知政事為副宰相,參與實際決策,成為名副其實的宰相。

    宋元祐期間,以文彥博、呂公著等人在朝德高望重,所以處老臣碩德,特命以寵之也。故或稱"平章軍國重事",或稱"同平章軍國事"。雖說這個職位在宰相的排名之上,但是卻不是宰相。

    另外,宋朝期間還有使相一個稱呼, 親王、樞密使、留守、節度使兼侍中、中書令,這些同平章事者,都可稱之為使相。但是使相不預政事,不書敕,只是在敕書寫上其官銜而已,沒有相權之實。

    文獻依據:《宋史 卷一百六十一·志一百一十四·職官一》

    元朝

    元朝期間設定平章政事一職,從一品,掌機務,屬於第二階級丞相,凡軍國重事,無不由之。第一級丞相是右丞相和左丞相。

    另外元朝還設定參政二員,從二品,以副宰相身份參與朝政,其職位次於右丞、左丞

    文獻依據:《元史 卷八十五·志三十五·百官一》

    明朝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效仿前朝制度,設定左、右丞相,統稱為平章政事,又設定左、右丞,統稱為參知政事,以統領眾職。但是隨著皇權加強,洪武九年朱元璋取消了平章政事、參知政事這兩個丞相職稱,洪武十三年罷中書省,即廢丞相之職。就此,平章政事、參知政事這兩個丞相別稱退出了歷史舞臺。

    文獻依據:《明史 卷七十二·志四十八·職官一》

  • 5 # 每日一段歷史

    這個問題本身不準確,參知政事是副相,相當於國務院副總理,平章政事歷史上並無此官。

    平章政事之官名於史未見,應為“中書門下平章事”,唐朝繼承隋制度設立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尚書省統轄六部,負責行政,長官為尚書令,中書省負責制定政令,長官為中書令,門下省負責審查政令,長官為侍中,三省的長官都是正二品。

    貞觀以後,由於唐太宗繼位前曾任尚書令,故此官不再授他人,中書令、侍中兩官授予者也非常少,代之以三省的副長官尚書左右僕射,中書侍郎,門下侍郎作為實際的宰相。三省副長官中,尚書左右僕射是從二品,中書侍郎,門下侍郎都是正三品。以中書門下平章事作為宰相頭銜,實際是自唐初名將李靖開始。此處的“平章”意思是“平正彰明”,就是辨明是非的意思。《新唐書.百官志》載:

    貞觀八年,僕射李靖以疾辭位,詔疾小瘳,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蓋起於此。其後,李勣以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謂同侍中、中書令也,而"同三品"之名蓋起於此。

    中書門下平章事李靖

    此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名稱多次改變,唐高宗時期改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本官在三品以下者任宰相則授予“同中書門下三品”,到唐肅宗以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的實際職銜。宋朝到北宋神宗之前,也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作為宰相職銜。《宋史.職官志》言:

    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平庶政,事無不統。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為真相之任,無常員;有二人。

    但這一制度也有例外,宋真宗初年,即存在李沆,向敏中,呂蒙正三人並相的情況,宋太祖年間,趙普一人獨相達十年,可見宰相的人數並非固定。

    宋太祖與趙普

    參知政事之官名,源自北宋,一般都是以本官兼任,並沒有固定品級。《宋史.職官志》:

    參知政事 掌副宰相,毗大政,參庶務。乾德二年(公元961年)置。

    宋太祖初年,趙普獨相,為分宰相職權,宋太祖又以樞密直學士薛居正、兵部侍郎呂餘慶任參知政事,此時參知政事俸祿為宰相一半,檔案末尾簽字在宰相之下,在辦公地政事堂沒有專設座位。到宋太宗至道年間,寇準為參知政事,為寵異寇準,宋太宗特詔參知政事騎馬與宰相可以齊頭,檔案簽字與宰相併排,輪流掌管政事堂中書省大印,此時參知政事的地位已與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差不多了(一說此待遇自呂餘慶始)。自此之後,參知政事相當於候補宰相,一旦宰相出缺,往往以任參知政事者接替。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宰相”,參知政事是“執政”,二者合稱“宰執”,是帝國最高行政官員。宋仁宗的“慶曆新政”即以范仲淹為參知政事而推動。

    參知政事范仲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公首次創業負債,希望我向親友借錢,前帳未清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