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冷雨似箭
-
2 # 曉東詩刊
思雅評價《人間詞話》裡王維國,精準到位,入木三分:
王維國是華人心中最耀眼的國學巨匠之一。
筆下文字如蓮花般純淨,恰似思想若嫩荷之抽枝。
他更像一個純粹的藝術家,他對文學的感情更像是對待畢生的愛物,對於文字的精細,恰似他與生俱來的秉性。他的身上無一不散發出一種乾淨、高貴的氣息,他是應該為了這些而存在的,他並不存在於人間,人間煙火之薰染,會教他的容顏黯淡,人間生活之俗世,會折損他的靈性自然。
他是靜的,他敏銳的思想恰似一條闊大卻默默流動的河流,具備了狂風暴雨的能力,但更多時候,是溫柔以對。
溫柔以對的是他的生。他的生平是極其簡單的,除卻正常的娶妻生子,我沒有讀到過關於他的任何緋聞。
狂風暴雨的是他的死。他平心靜氣地生活了許久,在五十歲時,採取大風呼嘯、大海奔騰般的超乎平常的死法——自沉。他的死雖是悄無聲息地沉於塘底,對於世人卻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
異乎尋常的事情,總是被人以口舌紛之。於是很多人對他的死津津樂道、說三道四。
由於他與清室的關係,以及辮子的原因,很多人說他的死是殉清。
與他相關的政治是清室,但是對於清室,他在少年之時參加科舉就顯得很不樂意,卻還是在科場堅持參加了考試。雖說為清朝之民,卻不贊成清朝之政,辛亥革命之後,王國維便隨羅振玉去了日本。
羅振玉和王國維的私交甚好,可惜王國維交友不慎。羅振玉精於政治、腐朽虛榮,但是在學術上卻是非常支援王國維的,也可見王國維給人深刻印象的也正是他在學術上的天賦。這也是王國維和羅振玉交往的唯一吸引力。王國維的兒子曾經娶羅振玉的女兒為妻,但是王國維後期家裡極其貧困,羅振玉的女兒居然回家居住,再不回王家,由此也能看出羅振玉的為人之庸俗勢利。
回國之後再和清室有關係已經是四十七歲之時了。他奉溥儀之詔入值南書房,做了溥儀的師傅。
本就看不慣清室之政,心裡更不願意從政,也不具備從政能力與野心的王國維為何會入值南書房,成為溥儀的師傅呢?
除了羅振玉的關係之外,王國維是十分同情清室後來的遭遇的。更何況那時候的溥儀僅僅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年,對王國維頗為尊重,這也是王國維安心於此的原因。
不少人立足於此,便認為王國維是清室的遺老。若是遺老便應時刻追隨溥儀,但是王國維後來並沒有隨溥儀去天津,而是接受了清華的聘書,專心於自己的學問。
他反對科舉,一生治學可以用“棄中親西——中西合璧——皈依中學——中西合璧”的四段式簡單說明。有此見識,又怎會迂腐地殉清?
也有說是因為北伐軍攻入華北之前夕,正是王國維自沉的時候,他選擇死是因為懼怕國民革命軍。從來就拒絕黨派之爭,拒絕政治之偽善的王國維若是因為害怕這個而自沉的話,那恰恰說明這不是王國維自沉的理由。如果他懼怕國民革命軍的迫害,那他早就能夠利用自己手中的資源,為自己經營一個極好的人事和學術氛圍,為國民革命軍的到來做好準備。
1927年6月的那天,已經成為一個永不可改變的、悲傷的日子,王國維先生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那個時候頤和園的門票已經很貴,要一塊大洋,正是因為門票貴,所以在此地的人少,等到先生被人救起,早已斷氣。昆明湖的水其實是很淺的,薄薄的水鋪在上面,下面更多的是汙泥和爛草,他竟是被爛草和汙泥堵住了呼吸而亡。一個在自己的學術生涯中沉浸了漫長歲月的人,何以要用這種窩囊悲涼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殉清、怕死、怕窮,還有很多很多各種各樣的說法,那些口水猶如漫天黃沙,陣勢雖空洞卻懾人。一個學貫中西、精心於學問之人,怎會為了這些凡塵俗事想不開,又怎會為這些世俗之事而自殺?
此正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壓制他人之後,才能凸顯出自己的存在:或者壓制他人之後,才能安慰自己的無能;抑或汙衊他人之後,才能滿足自己的卑下。
王國維在其遺書中說: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我死後,當草草棺斂,即行槁葬於清華塋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於城內居住。汝兄亦不必奔喪,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書籍可託陳、吳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苟謹慎勤儉,亦必不至餓死也。 五月初二日父字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何為五十之年,只欠一死?難不成所有的徹悟要以死明生?還是太鍾情於一件事情,執著一種情感,偏執一片純淨,死對於這樣的純粹恰恰是殊榮與歸宿?
在眾說紛紜的死因中,王國維先生的朋友陳寅恪的說法似乎更合情理,於眾多功利世俗的猜測之中,我更願意贊成陳寅恪的。
陳寅恪先生是王國維先生的同事及朋友,他認為王國維是死於自己的學術信仰。人生之苦聚,“無慾”以求“解脫”,如此死法,似乎更合乎他在《人間詞話》中的“壯美”一說。
王國維先生“死於文化”的提法更叫我心安些,以至於在想到先生死的慘景時不會太過悲哀。
遺書之中的“經此世變,義無再辱”又是什麼意思呢?靜安先生所害怕的應該是時局的變化,這些變化對自己的精神會有所侮辱,這樣的感覺是世人不曾有的。
生存中,活著的狀態,更多是大眾本能的反應。
而王國維之精神世界,是唯美的,傾近於完美主義。他的情感總是因為溫情而細膩,他在清華任教的時候,還時常擔心著溥儀的生死,也僅僅就是老師對自己學生的關心,再無其他。
靜安先生之情真,情真乃出,情真乃為。
王國維深受叔本華哲學的影響,加上骨子裡的悲觀主義,似乎他更懂得人性中的原罪,這些懂得,叫他在精神中步步退讓。
叔本華就曾說過:“人是自食的狼。”恰似中國有句老話:“自作孽,不可活。”
王國維的步步退讓,是讓自己完全地站在利益紛爭之外,他的學術研究便是他精神的棲息地。
他曾說過:“我們自己消失在空無之中,如同水珠消失在大海里。”
人生繁雜,應以靜觀之。
人是無法脫離人自身這個特殊的身份的。
不管你再超脫,再大徹大悟,人的慾望總是叫你逃不出這樣的桎梏。
不管如何,最終都是空無——黑暗。
靜安先生醉心於自身純潔、內心的乾淨,所以受不了世道變遷的侮辱。
清室被推翻,新政府一樣教王國維失望,“義無再辱”就是不願意再改變自己的原則,不願意再受到精神上的羞辱。
他的堅持,正是他脫離苦海的方式,而殊不知,他的方式也恰是他的苦海。
他的純粹正是促成他自沉的主觀原因。
這個世界上有純粹的人,但很少。
何為純粹的人?總是堅持自己,在很多事情上脫離於世人之人,脫離於禁錮所有人的傳統道德的人,也就是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活,完全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它和自私毫無關係,它完全是憑著自己感情來的。
他生活在我們的周圍,卻又似乎和很多人撇清了關係,但是他這撇清的關係也是存在於這眾人的基礎之上的,周圍明明是成就了他,可是卻硬生生地成為了他特殊的背景。
純粹的人其實並非是不敏感無慾望,生於濁世,卻有著一顆七竅玲瓏心,這樣的心怎麼又會是不敏感的呢?多少本是純粹的人過於注重他人的看法,害怕標新立異,害怕成為滔滔口水汙衊的物件,唯恐成為大眾暴力的戕殺物件。
純粹的人在這世間往往會在世俗的沼澤裡,漸漸被黑色的汙泥淹沒,活著最終變成了在臭泥巴里緩慢腐爛。
而真正擁有了純粹人生的人,對俗世從不低頭,成就了自身作為的人,有了不凡的人生,才能在存活的歲月中有不凡的人生經驗。用高貴去生活一生與用不斷妥協去生活一生的人,我想這樣的人生總是有區別的:一個人內心骯髒,雙眼總是懷著不可告人的慾望;一個人心淨而貌安,眼睛清亮,恰若一片蓮花之盛開。
再讀先生之遺書: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我死後,當草草棺斂,即行槁葬於清華塋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於城內居住。汝兄亦不必奔喪,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書籍可託陳、吳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苟謹慎勤儉,亦必不至餓死也。
無論怎麼讀遺書中之內容,都看不出這是一位將死之人要留下來的話。語氣沉著冷靜,並無悲慼之意。
似乎這死對他來說是順其自然、心安理得之事情。
思自靜之,生又何懼,死又何憾?
是由:王國維先生,思靜而心安。
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是中國古典文藝美學史上的扛鼎之作,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自1908年在《國粹學報》上公開發表以來,頗受眾人的青睞與關注。
-
3 # 讀走西藏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高度評價了李煜、韋莊、溼庭筠的詞。說李煜的詞“神秀”,韋莊的詞“骨秀”,溫庭筠的詞“句秀”。因而魯迅說“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
《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王國維用傳統的詞話形式及傳統概念、術語和思維邏輯,較為自然地融進了一些新的觀念和方法,在當時的讀者中產生了重大反響,在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簡而言之,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評的是詩詞,話的卻是人間。同時也映襯了王國維對人之社會人之文化人之命運的苦思。
-
4 # 談書論事
這本書從悲觀主義的理論視點出發,分三個層面追溯了悲觀主義在王國雛《人間詞話》中的意義蹤跡:
一是分析從“境界”概念向“意境”概念滑動過程中的意義變化:
二是分析王國雛在文字中表現的“憂生”意識;
三是分析王國雛在文學形勢分析中寄寓的審美主義情結。
本書在內容上,表現了王國維帶著對叔本華悲觀主義的理論前見,由“生命之思”進入“審美之詩”。
-
5 # 九日山上
《人間詞話》是近代極富盛名的文學理論批評著作,它集中體現了王國維的文學,美學思想,使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的歷史上里程碑的重要作品。他繼承了中國文藝批評的傳統形式,乃是段章零語,靈機閃現處便是絕妙好辭成文。所以這本書極大程度的儲存了這種寫作的真實。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手稿原文;第二部分是附錄。讀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頓覺詞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當你遨遊其中使你會發覺自己的渺小與無知。
王國維的那三句精闢的論斷: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階級:“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同叔《蝶戀花》)此第一階級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歐陽永叔《蝶戀花》)此第二階級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階級也。並不知道是出自他的著作,但已對概括除此三境界的人敬佩不已。,對這位天才的敬佩由此劇增。他有關詞的境界的論述確實極為精闢,極為精彩,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引領了一代文學批評的脈搏,引導人們如何去審美,如何在詞中品味,感悟,獲得美的薰陶。一首詞從怎樣的角度去鑑賞。例如,他提出了“無我之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有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他提出了這兩個重要的概念,引導作者和讀者向更高的層次邁步。
回覆列表
《人間詞話》本身的藝術成就相當高,此著作中既有名篇又有名句。對於欣賞南唐後主李煜的純、真,不為世俗所累,在獨特的的環境中,用優美的文字表達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對宋詞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開閱了眼界,使宋詞從市井小曲走向了雅俗共賞的局面,為宋詞的興起開拓了思路和新局面。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李煜是一位成功的文學家,失敗的政治家。王國維在他的巜人間詞話》中說到,人生有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宋朝晏殊的《鵲踏枝》“昨夜西風周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第二種境界是宋朝柳詠的巜蝶戀花》“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第三種境界是南宋辛棄疾的《青玉案》“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在其巜人間詞話》鮮明瞭自己的褒貶態度;褒南唐而貶花間,喜五代後主,貶馮正中巜花間》而不喜。巜人間詞話》在中國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