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張五
-
2 # 小五植保科普小課堂
農民種地就是為了養家餬口,而現在尤其是留守老人,種地就是為了自己一日三餐。如果老人沒有了地,他們最擔心的是溫飽問題和養老問題,當然農村養老問題一直是個社會的熱點話題。
一、溫飽問題
在農村老人們的主要物質來源就是靠自己辛勤在地裡面種,他們靠種地維持著自己溫飽問題,儘可能減少對子女的壓力。如果失去土地之後,他們的吃飯就存在問題。快奔三的我在父母催婚的同時,還對我說,你結婚後我和你媽就不跟著你們進城裡面住了,自己種點小麥、土豆、蔬菜就能維持我們的生活,不要管他們了。我覺得農民失去地之後,會感覺失去了依靠,隨時擔憂自己老了之後溫飽問題。二、養老問題
養老問題其實和溫飽問題就一回事,但是這裡要聯絡到一個農村人的生兒育女的現象,每家每戶都要生個兒子。生兒子的目的:第一為了傳宗接代,第二就是養老。但是隨著社會生活壓力的逐漸增大,老人們為了讓孩子過上好日子,自己卻選擇了自己養老。但是一旦能維持自己一日三餐的土地失去之後,他們第一反應就是老了誰養我們。當然,作為子女的我們也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常回家看看,關愛一下他們的生活,灌輸我養你們的思想。我覺得縱使失去了土地,他們內心也不會恐慌。總結:當一位農民失去土地之後最擔心的是自己養老問題,但是真正的擔心是老人內心的恐慌問題。
以上僅為我個人見解,希望對您有用。如有錯誤,請批評指正!
-
3 # 聖緣堂
中國自古以來都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作為農民的我深有體會。有土地可以種莊稼糧食為生計。沒錢買菜也可以在地上種些疏菜,再養些雞鴨來維持生活。土地沒了,青少年可以出去打工維持生活,上了年紀的老人只能為生計發愁。
另外農村有句俗語“養兒為防老”,可是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下,養兒防老也不太靠譜了,畢竟年輕人壓力也大。自己有土地種的農作物也可以換點錢存著,以備自己老有所養或有點災難來度過難關。沒了土地靠什麼呢?
總的來說農民失去土地最擔心的就是生活保障問題和老有所養的問題。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農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是農村穩定的基礎。
以上是個人觀點,不足之處請指正。
-
4 # 新漁兄弟
首先第一個肯定是擔心收入的問題,耕地被徵用,農業收入肯定就減少了對吧,這對農民來說,打擊肯定是很大的。耕地被大量徵用,剩下少量徵地,放著吧用可惜,如果耕地的話,又沒啥效益。
其次就是我們的就業問題,本來很多孩子讀完書後在家無所事事,回家還能幫家裡做點事,現在只能待家裡無所事事了。再說一些中年人,在外邊勞動沒有一點競爭力,富餘勞動力過多,沒有一點收入,對於農民來說,真的是愁白了頭。
最後發展資金問題了,沒了耕地想自己做點小生意或者搞點養殖,根本沒有資金支援,生活只會越來越難了。
-
5 # 失敗的六零後還想努力
我最擔心的也就是現在正經歷的事,不好掙錢。我村這原來屬於縣郊,本來耕地就少,集體解散分地到戶時,每人只有一畝左右。大多村民靠種植蔬菜出售和在建築隊幹活。現在村民有的還有點地,有的一點沒了。只有去打工。年紀略大沒地方要,我身體不好,去不了建築工地。只能看看孫子,給兒子要錢花了。可上還有八十多的父母需要侍奉。唉,難。
-
6 # 破曉0000
土地是農民的生存保障,作為農民,還是要有塊屬於自己的土地,
雖說現在生活環境好了,種不種地都有飯吃,但是,作為農民還是有塊屬於自己的土地,俗話說:家中有糧心不慌,這土地就是咱最後的生活保障,只要有地讓我們種,我想溫飽是沒有問題的!
人生在世,沒有一順到底的,無論在外面多牛,多少人捧,當沒人捧你的時候或走頭無路的時候,回家就餓不死你。因為咱還有土地啊!這就是所謂的,進可攻退可守。
雖說我是個年輕人,也不怎麼太會種地,但是,我對土地的態度就是越多越好,
作為農民,我要是沒了土地,我會慌,我會心裡沒底,光有面子沒裡子,
就算再怎麼樣,土地對於我來說,能守住就別弄丟了,
土地不緊緊給我們帶來食物,更是希望!
-
7 # 玉昆能否脫貧實錄
還是比較擔心口糧質量安全保證問題,尤其是口糧持續保證供應問題。 近些年口糧價格持續低迷,種糧大戶跑路逐漸升高,被轉讓的土地被幾次轉手後已不在種植糧食作物,到處都是栽樹或養殖和改種經濟作物,種植糧食作物的越來越少。 以前家裡有地的時候雖然掙不了多少錢,但是在有災年的時候家裡仍然不愁沒糧吃。如今手裡的土地被轉讓出去,口糧移交給他人供應沒有安全感,再加上國內糧價低迫使糧食生產逐年走低,甚至有很多作物都要進口來維持國內需求,所以越來越擔心糧食保障問題。一旦有了突發情況進口受阻,國內糧價會不會成倍漲價,農民不得不吃高價糧。以前每家每戶都有存糧,現在土地流轉後就不在存糧了,關鍵時候不管價格多高百姓都要吃飯。 所以很擔心口糧保障問題!
-
8 # 九龍飛仔
我最擔心我能留給子孫後代什麼?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地沒了,我拿什麼傳給下一代?
我還擔心我死後葬哪裡?以前只要是自己看中的風水寶地,都可拿地或者錢去換,現在地被收了,何處是歸屬?不過人死一了白了,啥都看後人,這個擔心算多餘了。
最後擔心的是養老問題了,人老骨頭枯,正好做工夫,沒地我上哪休閒娛樂?我一農民,除了會種點吃的打發時間,什麼都不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東西不能丟。
-
9 # 八零後的莊稼漢子
中國農民自古以來依靠土地生存,失去了土地就意味著他們失去了工作,他們迫切需要實現再就業,但很多農民由於知識水平較低、思想保守、不具備就業能力等,再就業中會面臨諸多困難。
第一,地方政府在處置失地農民過程中,大多采用一次性補償的做法。
有的失地農民得到土地補償後迅速進城創業,也有一些失地農民進城從事服務類工作,如清潔工與服務員等。雖然可以很快擁有第二份職業,但不具有較強的穩定性,隨時可能失去工作。
再有一部分農民文化水平較低,思想過於保守,不具備就業技能,只能在家閒住,靠出租房屋生活,有時也在本地打一些零工,沒有土地也沒有工作。此類失地農民佔失地農民總數量的一半以上。
第二,失地農民在過去較長時期內依靠種植土地生活,不具備與時代發展同步的就業意識。
不知道應該如何找到工作,有時依靠熟人介紹或在大街上看招工廣告,不能及時得到就業資訊,因此很多失地農民不能就業。
中國當前經濟發展正處於轉型階段,對知識型人才需求較多,而失地農民只具備種植栽培技術,這種特點與當前社會需求相脫節,造成結構性失業。
第三,農民的土地被依法徵收後,大多農民都是閒在家中,依靠政府下發的土地償款生活。
假如不能在短時間內實現再就業,就只能坐吃山空,因此他們不敢過度消費,生活水平低下。
徵收農民的土地對於農民來說是一生中的大事,由於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導致很多失地農民產生擔憂、著急、焦慮等思想狀況。
他們由原來的農民生活方式轉變為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對他們的心理產生了巨大影響。
有研究資料表示,失地農民出現心理問題的佔 48%以上,這一資料遠遠高於中國平均水平,失地農民的心理問題急需解決
筆者作為一個農村出生的孩子,對當前的農村發展現狀感到無比的揪心,卻又感覺無能為力。農村的發展究竟該何去何從?
-
10 # 農牧裝置小助手
農民是離不開土地的,不種地打工的叫工人,打工卻又種地的叫做農民。農民為什麼又打工,又種地呢?當然是因為收入低了,還有,農民種地,與土地有了感情,一些農民明明知道種地不如打工,仍然不願意拋棄種地。
農民一旦失去了土地,農民首先會感到很失落,一輩子與土地為伴,種地,雖然,生活苦一點,可是總算是能吃飽肚子。一旦失去了土地,雖然未必會餓著,但是,心裡總是多了分失落。
年齡大的農民,就更不用說了,土地就是這些尚能勞作的人的養老保險。一旦失去了土地,這些人的心裡就更加空落落的,本該享受的田園生活,一下子沒了。
其實,作為一個農民,終身溫飽依附於土地,一旦失去了土地,我覺得,最多的是失去了那份情懷,那份不安。
-
11 # 新客家婷丫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髮展,城鎮化程序的不斷加快,大量農村集體土地被徵用,一個新的社會集體一失地農民數量也隨之迅速擴大,一部分農民失去長期賴以生存的土地後,沒有保障,沒有依靠,徘徊在城市的邊緣,成為種田無地,就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農民,所以各種擔心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首先失地後總體生活水平下降,其次是失地後就業形勢嚴峻,最後是失地後社會保障不到位,低保履蓋面不高。
針對以上問題,特別是6O歲以上希望每月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對年輕些的提供就業崗位,確,希望改革現有土地徵用模式,開展對失地農民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鼓勵失地農民積極創業。
-
12 # 遙遠並不遠
隨著城鎮化程序的不斷加速,越來越多的失地農民轉化為市民。環境改變一切。面對一個嶄新的生活環境,作為一位失地農民,我想我們難免有以下擔心和困擾:
一是精神生活的失落。對城市化的生活環境還不能適應,農村那種散漫、悠閒、寬鬆的生活習慣再也回不去了。吃喝玩樂、衣食住行完全融入不到新的城市環境中,在心理上感覺是局外人。城市空間的壓抑感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居住的樓房房間狹小,上下不便,樓下空間侷限,視野狹隘,完全沒有農村那種抬腳進屋,邁腿出門,抬頭見天,低頭種田的愜意自由的感覺。一個長期生活在農村的人,往往不能適應城市這種“狹隘”的環境,精神上或多或少都會失落壓抑。
二是理財消費的恐慌。失地農民往往會有一筆數額可觀的拆遷補償金和多套安置房。財富的急劇變化對生活的衝擊也是巨大的。網上不斷流傳一些拆遷暴發戶吸毒、賭博、離婚等社會新聞,也從側面反映出失地農民的一些困惑。理財消費觀念的平穩改變對於失地農民來說是比較困難的,他們缺乏一定的理財知識,存在一些患得患失的心理,萌發
“今日有酒今日醉”的錯誤消費觀等等問題。樹立一個怎麼樣的理財消費觀是每個失地農民家庭必須面對的問題。
三是生活技能的洗牌。有地農民最大的保障就是生活物資的兜底,只要有土地,吃飯的問題就不是問題,農閒的時候可以出去打工做副業,生產生活都有基本保障。但是,一旦成為失地農民,土地上的生活保障不復存在,打工搞副業的技能也不適應,需要在新的生活環境下重新再就業,面臨著技能培訓,崗位選擇,收入分配等新問題,這是一個長期磨合的問題,失地初期,對於每個失地農民來說是一個考驗。
四是養老就醫的擔憂。失地農民成為市民以後,中青年群體會把更多的錢財投入到下一代教育、自身消費提升等方面,年齡偏大的群體掌握的財產不多,又沒有穩定的收入,僅僅依靠養老保險和城鎮醫保難免會捉襟見肘。再一方面,失地安置以後,大部分子女不和老人共同生活,中青年群體生活就業壓力變大,導致老年人群體容易出現養老焦慮症。
五是家庭生活的變故。隨著財產變化,每個失地農民家庭都要面臨財產分配、養老、教育、就業等切身利益問題,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影響家庭和睦,產生新的家庭矛盾。人無完人,在利益面前往往最考驗人性。
失地農民家庭只要理性對待環境變化,科學制定生活計劃,我相信日後的生活一定會“芝麻開花節節高”。
-
13 # 淡定212608737
沒有我要擔心的事,種點地餓不著,一心一意把地種好多打點糧食,今年的糧食肯定要漲價,因為很多產糧國家禁止出售糧食,對農村有一定的好處,我也把富裕的糧食存起來,爭取餓不著,疫情對於我來說沒有可怕的,
-
14 # 通情達理的堅哥2018
農民失去土地就是失去了生活來源,失去土地首先想到的是怎麼解決一家溫飽問題,再就是子女的問題,然後歲數大了養老問題,最擔心的就是養老的問題。沒失去土地前,地裡種點,就可以收穫點,沒有土地生活成本太高了,失去土地一年的生活成本頂有土地一年的生活成本最起碼高三倍以上。還是希望國家能把農民的福利待遇提高一些!
回覆列表
對於那些一直沒分配到土地的農民,其實可以申請著村裡的機動地,也可以將那些四荒地進行合法化的復耕。對於那些已經被回收或自願退出而空閒的土地,也可以分配給新增人口。
土地之所以不打亂分配,還在於為了中國的農業發展競爭力,只有穩定的農業政策,才能讓現代化的農業迎來更好的發展。對於那些失地農民,國家也不會虧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