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秦帝國X
-
2 # 飛呀飛呀2020
奴才,這個詞兒在當今的古裝劇比較流行,哪些大臣在皇帝面前動不動就是奴才該死奴才該死,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這個詞只有在清朝,嚴格來說是清朝中後期才有大臣公開說,而好多古裝劇無論什麼朝代的大臣見了皇帝都是一副賤兮兮的樣子奴才該死!
為什麼在清代才有呢?清代的制度使然,清代只有皇帝的奴隸,也就是家奴才自稱奴才,而漢人大臣在清代初期是不能稱之為奴才的,原因有幾條,第一,漢人重視名節,有句話叫寧可站著死不想跪著生,在清代之前漢人大臣大多是科舉入仕,而漢族王朝比較重視知識分子,所以大臣的位置相對要高,皇帝從來不會讓大臣跪著彙報,在宋代之前大臣和皇帝同樣都有座位,宋代之後大臣站著奏報,明代雖然皇帝逐漸輕視大臣,但是同樣大臣權力也很大,明代文官集團公開頂撞皇帝的例子很多。
到了清代,由於開國,主要是努爾哈赤的家奴為主的軍隊起家,所以,在清代能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對與整個朝堂來說是件值得榮耀的事兒,奴才就是皇帝的自己人,而皇帝攝於漢人的傳統也不會隨便以奴才稱號稱呼漢人大臣,他怕起到想反作用,漢人大臣如果覺得收到侮辱都罷工的話,只有滿人也玩不轉整個國家。
但是清朝發展到中後期,尤其是雍正改革以後,中央集權達到了中國封建王朝前所未有的高度,天下大權只在皇帝一個人手裡,但是皇帝需要有人來分擔壓力,所以重用滿人家奴後人,這些有功的家奴後人都握有實權,因此皇帝跟前自稱奴才的人都是權勢滔天,所以,一定時期內,整個朝堂以自稱皇帝奴才為榮,導致所有大臣羨慕嫉妒恨,但是隻有這些人能力總是有限,需要漢人大臣來支撐,於是,好多人也不管什麼傳統名節,都爭相皇帝結交投名狀,以皇帝奴才為榮,以至於清中後期,都是奴才!
奴才該死,成了大臣平息皇帝怒氣的一句口語!至於他該不該死,還得由他的主人,皇帝說了算!
-
3 # 泰跳小腳丫
那麼“奴才”這一說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興起的呢?“奴才”原意就真的是和奴隸奴僕對等嗎?
首先奴才這個叫法並不是從清朝開始叫的,據文獻記載這個叫法是從元朝開始的,元朝以前的宋也是沒有的,但是大臣叫“奴才該死”卻是清朝發揚開的;在元朝及蒙古族部落及西夏和西北地區的色目人經過慢慢的發展,其中的一部分人的地位慢慢變得特殊起來,對於一些地位稍低的人會被稱為“奴婢”,但是千萬不要小看這些人,這些稱為“奴婢”的人的地位其實是很高的。
其次,經過元朝的滅亡,進入明朝後也有奴婢的稱謂的,這種奴婢的身份已經同元朝大不相同,奴婢在明朝已經成了地位低下專門服侍皇帝及王公大臣的類似與奴隸的一群人,另外明朝實行中央集權,皇帝特別是朱元璋把那些大臣採用高壓政策,大臣心目中也成了皇帝的奴婢,那時候的太監們已經開始稱自己為“奴才”了。
在清軍入關以後,清朝又把北方滿人的一套帶入中原,又基本恢復了類似元朝的奴婢的說法,“奴才”一說基本是在清朝大範圍使用的朝代,所以在清劇中,大臣太監們都稱自己為“奴才”,在這裡其實還有問題的,就是這個“奴才”並不是所有大臣都可以用的,“奴才”的成為只能是用在滿人的臣子,漢人只能趁“臣”。
以上為個人見解。
-
4 # 徐大乎
“聖”僅遜於“神”,聖人教誨世人待人接物要中正平和,講中庸之道,守中庸之道,然而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面對緊急情況或複雜事物以及利益的時候,包括聖人在內,誰都難以真正做到中正平和,守住中庸之道,為表達情緒或求得原諒,大都會用極端態度,說出類似“該死”等的過頭話,其實殊非本意。為什麼不能嚴格遵循中庸之道,把話說的點到為止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道理和生活現實證明,恐懼比喜歡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尊重。第二,“極端表達”可以將情緒和態度表現的更清晰更豐滿更誠懇,比較容易被接受或被理解。
小時候,家裡大人也罵過“殺材”,“該死的”的狠話,哪是恨鐵不成鋼的氣話,滿滿的愛。磕頭求饒者口中的“該死”是“求放過”,當不得真。
另外,只有滿人和內廷太監才能口稱“奴才”,漢官還無此資格。
-
5 # 織水長長
從歷史看,此奴才該死!因為:一是自己覺得自己理應死,不死對不起前面的人。自覺得理虧、不對、無顏見皇帝,無顏面見“江東父老”,得死;二是自己的言行,與歷史相背,違法紀,亂綱常,為秩序不容,得該死。
從現實看,此奴才該死!因為:一是違了皇權,為皇上不容,得死;二是影響了同僚,為同朝為官者所憎,也該死!
-
6 # 周方851
在清朝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在主子面前自稱奴才的,只有主子的包衣及其後代才可以,像曹雪芹家祖上就是包衣出身。本來當奴才是件苦事,犯了錯主子要奴才死奴才不敢不死。進關後主子當了大官,奴才也得以仗勢欺人撈取好處。當奴才變成了光彩的事。其他人跟著學,希望有朝一日也能當上奴才。
-
7 # 記錄歷史人生
清朝的太監自稱奴才,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就是是皇家的奴才。而他們所做的一切工作也就是請安、侍候、引路、開道、跑腿、接駕、聽旨、傳令……一天到晚都是“鴨”著嗓子說話,根本就沒有一點自我,沒有完全人格,完全是一副天生的奴才相。現在,人們口頭上常說的奴才相,其實說的就是太監相。
其實,就是這樣,清朝官場爭先恐後口稱奴才的還是如過江鯽魚,滔滔不絕。從深層次說,這種閹割男人血性的“太監人格”,無疑充分暴露清朝官場男人們的極度貧血。如果說是農耕文化毀了中國古代官場男人們的血性,那麼,追本溯源,就是宮廷文化所培植的太監人格閹割了官場男人的血性之脈。而到了清朝,這種太監文化表現的則更為淋漓盡致,爐火純青。
“奴才該死”這句話常見於清朝的後宮,那是太監做錯了事面對主子的口頭禪。後來,發展到官場,朝中的官員見了皇帝,也要說這句話;下級官員見了上級官員,更要說這句話。一句口頭禪就將清朝的從朝廷到官場的大小官員的太監人格表現得淋漓盡致。於是,太監文化深入到整個清朝的官場, “主子”、“奴才”滿天飛。
在現在的所有的清宮戲中,無不展現的是這種太監文化。如電視連續劇《李衛當官》,描述的就是官場“太監之路”。李衛雖然不是太監,但他的發跡跟太監神似。李衛是個社會上的混混,但他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練,不僅對清朝官場摸得門清,而且挺會來事兒,結果歪打正著傍上了雍親王。這雍親王非同小可,他就是後來登基的雍正皇帝。李衛不知不覺就進了雍親王府的大門,拜了“主子”,成了王府的“奴才”。李衛有了這樣的主子自己也就顯貴了起來,於是,他走到哪兒,人家都知道他是雍親王的人,無不另眼相看,好多官員在他面前也自稱起了奴才。
所以他雖是一個七品芝麻官,但是他對自己上司什麼五品的知府、四品的道臺,什麼三臬臺、二品的撫臺,就是一品的總督,也根本就不放在眼裡。於是辦一件事兒成一件事兒,官也是越做越大。最後雍親王作了皇帝,李衛也跟著做到了兩江總督。不僅如此,他還自談戀愛,得了一個言官之後,文武雙修的美女為媳婦,這讓宮裡的那些太監羨慕的不得了。
而在有關於大貪官和珅的電視劇中,和珅的太監人格就更顯而易見了。他見了乾隆皇帝不僅總是一句一個“奴才”,而且還總是一副彎腰斂眉、獻媚取寵的奴才相。
-
8 # 江曉01
"奴才該死",不管是從歷史還是從現實上看,都不該死。
首先,一般人都沒資格當奴才,主要是自家人、親信。在清朝,只有滿族官員和皇帝身邊人,才自稱奴才,漢臣是沒有資格當奴才。奴才是家臣,自己人;漢臣是外人,打工的。在領導心目中,自己人喊親信,當然不該死。
第二,奴才該死和聖上英明相對應的。皇上交待奴才辦的事,辦好了,是聖上英明;如果事辦砸了,就是奴才該死。也就是說,奴才又該死,是主動承擔責任,甚至是為領導背黑鍋。這樣的奴才,連喜歡就來不及誰捨得殺她。
-
9 # 富城
舊社會(比如清朝)時,人們的社會等級層層疊疊,森嚴得無以復加。主僕尊卑的格局和模式自不必說。主子(例如皇族達官顯貴等)不僅對“奴才”有完全的控制權和所有權,甚至還掌握著“奴才”們的生死!
所以,那令人作嘔五味雜陳的奴顏婢色、奴血媚骨的萬千景象,自然是司空見慣。一旦奴才犯了哪怕很小的錯,又恰逢主子心情不好,“奴才”們都有可能招來血光之災。
為了保命,那一句句發自肺腑心驚膽戰呼天搶地的“奴才該死”伴隨著降龍十八掌般的自扇耳光,也就稀鬆平常了------事關生死,誰都會不再顧及顏面,何況是那些麻木習慣了低三下四點頭哈腰的奴才!
在前幾年前的一部熱播的電劇中,其中的女主角就曾痛批和吐槽過這種“奴才行為”:那些‘奴才該死’,‘奴婢該死’能不能不要再說了!你們是人!
如今看來,的觀點確實是正確的------新社會人確實是平等的。而在清朝時期,受著封建等級制度的限制和約束,“奴才”們確實只能失去自我,把自己當作人肉工具,日復一日如同牛馬一般勞碌甚至任人宰割。
然而,時光從容的流到今天,新社會建立大半個世紀、改革開放了三十多年之後,仍然有部分“奴才”存在著!!
咦?!這是怎麼回事??
彬彬有禮,不卑不亢,底線為限,大大方方,用實力和素質這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才能贏得社會真正的尊重!
生活中,我們都見過這樣一類人,刻意用各種方式去討好巴結比自己官大的、社會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企圖以拍馬屁等放低自己人格的方式,來獲得一些“賞賜”,例如升遷、金錢等。
奴才的嘴臉昭然若揭,彷彿時光倒流穿越回舊社會主僕尊卑的年月。
殊不知,主子的心裡永遠把奴才不當人,永遠盤算著怎樣剝削壓榨。
主奴的關係本身就是畸了形的人與人的關係,正如電視劇中的主要配角自己所說:“奴才就是奴才,主子身份高貴,不能和奴才平起平坐!”
可見,這些馬屁精們幻想的“光明未來”,終究是竹籃打水。
心裡不平衡的這些“奴才”們(他們內心本身其實是矛盾的,這點,比舊社會時真正的奴才要有改善。)
他們往往便會對比自己地位還“低”或者官比自己還小的人們,以“主子”的嘴臉呼來喝去抖盡威風,以滿足自己作為“奴才”時的不平衡。
而倘若實在是找不到比自己官小、地位“低”的人時,這樣的“當代極品奴才”,就會窩裡橫,在家裡和家人齜牙咧嘴兇相畢露,以此來慰藉在外面的唯唯諾諾和哆哆嗦嗦。
無法活出自我,一切以他們認定的“主子”為中心。
順便說一句:舊社會的男性奴才,基本上是人為手段讓他們失去了生育能力的“男人”(通常稱為“太監”),舊社會透過這樣的方式讓這樣的男人心灰意冷繼而死心塌地為奴------他們會被世俗的眼光另眼相看,自認為矮人多等,自卑得無以復加,甚至或心甘情願或麻木不仁地為奴!!
而如今的時代,這樣的被人為的手段剝奪生育能力的男人已經幾乎絕跡,為何還有那些“當代奴才”存在甚至有的竟然還以此為榮?
面對比我強的人,我不自卑;面對比我“弱”的人(某些方面而已),我禮讓幾分。
不卑不亢是一個理想的生活和做人的心態,是一個“奴才”換骨脫胎蛻變成真正的人的必經之路!無論是那些盲目崇洋媚外的滿臉堆笑唯命是從還是那些工作和生活中的點頭哈腰事事順從,都適用!
寫到這裡,相信有些人會說:人在矮簷下,怎能不低頭!那些“當代奴才”一定是有這樣那樣的“矮簷之下”的苦衷啊!
我要說,世界之大,並非處處皆是矮簷!這些人連做甚至是長期做“當代奴才”的膽量都有,為什麼不能有勇氣逼迫自己全力以赴拼命走出讓自己成為“當代奴才”的那些“矮簷之下”,堂堂正正地做一回人?!
做“當代奴才”還是做一個正常人,每個人其實完全可以遵照內心的真實意願,為自己負責任地做出正確的選擇!
奴才該死。
奴才確實該死!
回覆列表
奴才這就是奴隸社會的產物,奴隸沒有人身自由,包括身家性命都是奴隸主的。真的是犯了什麼小錯都可能被奴隸主弄死。
在滿清想當奴才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那時漢族包衣才有資格當奴才,雖說是當主子的一條狗,這在當時也是很自豪的事,畢竟當狗可以咬人,欺負那些平民百姓。
至於奴才該不該死,那是滿主子的事了,你這條狗尾巴搖的好,就沒事,死不了。
聯絡到現在還是有很多那時候的包衣明明是條狗,現在的後代還很自豪,到哪都自豪的說我祖上是什麼什麼旗的,還是丟不掉做奴才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