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設十六衛將軍衙門專事天下軍馬,分別為: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金吾衛、左右領軍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除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督京師兵馬外其他各衛還兼領關中三百多府府兵。最高上將軍基本不設、以大將軍總領諸衛、十六衛每衛長官為賜號將軍、下設中郎、中郎將、左右郎將、以及錄事參軍、倉曹、兵曹、騎曹、胄曹參軍。
每衛維持衛軍25000-40000人,所領為常備軍。衛軍基層營編制略高於府兵,習慣統稱為鷹揚衛,營官上多一級旅帥,長官為鷹揚郎將,品級高於府兵果毅都尉。
十六衛創設於唐高祖武德年間,太宗時一仍其舊,高宗、武后時數易其名,其設官員亦有增減。
一般是每衛設大將軍一人,正三品,將軍二或一人,從三品。另有長史一人,從六品上,掌判諸曹,為大將軍和將軍助手。錄事參軍一人,正八品上,掌勾稽諸曹。另有倉、兵、騎、胄四曹參軍各一至二人,正八品下,倉曹掌文職軍官的勳考、祿俸、醫藥及過所,兵曹掌武官宿衛番第,騎曹掌府馬雜畜簿籍,胄曹掌兵械及其修繕。
四曹與錄事參軍並號衛佐。其下又有司階、中候、司戈、執戟,併為衛官,號稱四色官,分別為六、七、八、九品。
十六衛中的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和左右金吾衛,皆領府兵。
府兵分內府與外府兩種。
內府為中郎將府,以親衛、勳衛、翊衛為名,通謂之三衛。皆取五品以上子孫年滿 21 歲以上的成年男子充任。
外府為折衝府,一般以地區為名,取六品以下子孫及白丁無職役者充任。
左右衛,掌宿衛宮禁、內廊、正殿諸門,並防守皇城四面。統領親、勳、翊衛 5 府和武成、武安等 50 府。軍號驍騎。
左右驍衛,掌同左右衛。凡分兵守衛宮門,在皇城四面、宮城內外與左右衛分知助鋪。統領翊府 1,永固等外府 49。軍號豹騎。
左右武衛,掌同左右衛。統領翊府 1,鳳亭等外府 49。軍號熊渠。
左右威衛,掌同左右衛,分兵主守皇城東面。統領翊府 1, 宜陽等外府 50。軍號羽林。
左右領軍衛,掌同左右衛,分兵主守皇城西門及京苑城門。統領翊府 1,萬敵等外府 60。軍號射弓。
左右金吾衛,掌宮中、京城巡警及京畿烽候、道路。統領翊府 1,同軌等外府 50。軍號佽飛。
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四衛不統領府兵。監門衛掌宮禁諸門禁衛及門籍。千牛衛掌執御刀,宿衛皇帝左右。四衛皆以中郎將統直長和千牛備身供其職。
1、軍府的建立
貞觀初期,太宗李世民為“天下大定”,開始整頓和加強符兵制度,以期其更加完備。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唐政府根據山川自然形勢,劃分全國為十道。
道開始並非一級行政機構,只是派人員經常就某一道分別巡查,目的在“訪查善惡,舉其大綱”。但實行以後,派出人員的權力越來越大,幾乎無所不管,史稱“甲兵財賦民俗之事無所不領、謂之都將。權勢不勝其重、能生殺人、或專私其所領州,而虐視其支郡”。派出人員的名義,“黜徒使”、“觀風俗史”都用過。
到武則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開始設定十道存撫使,以御史、臺臣擔任,但仍不是常設人員。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每道改設巡察使二員,兩年一更換,如同漢代的州刺史制度。此後在睿宗、玄宗時又分別改名為按察使、採訪使,實際成了州以上的一 級 行 政 機構,從而加強了王朝對地方的控制。
府兵的統御機構是衛府。貞觀十年(公元636年),李世民對府兵進一步整頓和改革,使府兵制進入極盛時期。他仍用以衛統府的辦法,首先將軍府統將品級降低,軍府增加,即將原驃騎、車騎府統改稱折衝府,以折衝都尉、果毅都尉分任正、副統將,不象過去以將軍任正、副將稱“開府”了。
全國軍府增為六百四十三個,而關中地區就佔了二百六十一個,這些軍府分隸於十六衛及東宮六率。折衝府按管轄兵員多少,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府千二百人;中府千人;下府八百人,府兵制至此定型。
還明確規定了府兵的任務:一為宿衛;二為鎮戍;三為征戰。朝廷十六衛率府區分、職掌、領軍府數以及軍號上已說明。
各衛均以大將軍(正三品)為最高長官,另 以 將 軍(從三品)輔之。
十二衛和東宮六率所領軍府、不是集中在一個地區,而是分散在全國各道,錯綜交織。目的在於使將不能專其兵,因而使衛大將軍名位雖高,但只是統領在京城服役的府兵宿衛軍師,對軍府的統御就有名無實了。當時軍府雖然很多,但所隸衛、率系統不同,如河南道有軍府七十四,分隸各衛,平時服役系統不一,戰時受皇帝選派的元帥指揮,往往不是本衛將軍。
因 而 地 方 長官、衛府將軍在相互制約牽制之下,都無法利用府兵形成割據勢力。所以這時的府兵實際上仍為朝廷直轄的中軍,儘管駐地分散,距離遙遠,但不同於外軍或地方軍。
貞觀中期整頓後的軍府,因以折衝都尉為統將,故通稱為折衝府,是府兵的基本建制單位。
為了便於識別,在府前均冠以所在地區的名稱,如“武安府”,“宜陽府”等。關於唐代設軍府的數目,史書記載頗多分歧,據近代史學家谷霽光考證,應以六百三十三或六百二十四個較為可靠。《陸宣公集 》記為“八百餘府”,可能是前後累積的數字,因為軍府的設定有先後,存廢在時間上也有變化。
折衝府分佈全國,而又以關中較集中,其原因不外一是京畿所在,形勢重要;二是人口稠密,兵源充足。其在各道之州,設定軍府有多有少,有的州其全無軍府的設定。據史料統計,唐十道折衝府分佈情況是:關內道二百八十八府;河東道一百六十四府;河南道七十四府;河北道四十六府;隴右道三十七府;山南道十四府,劍南道十三府;淮南道十府;嶺南道六府;江南道五府。
顯然,腹心地區佔軍府總數的絕大部分,這樣就使中央握有重兵,利於實現當時朝廷“居重馭輕”,“舉關中以臨四 方”的軍事方針。
在邊遠等地區雖也分佈有軍府,如 東之薊、幽、洛、魏等州;南之邛、蜀、夔、峽、和、楊等州;西之沙、瓜、涼、洮、疊等州;北之檀、媯、雲、朔、夏、靈等州,但前期除西域外,均無重兵。
折衝府的組織系統是:折衝府——團——旅——隊——火。
折衝府由折衝都尉(上府正四品上、中府從四品下、下府正五品下)任主將,以左、右果毅都尉(上府從五品 下、中府正六品上、下府止六品下)二人副之。另設別將、長史、兵曹參軍等為僚佐,分掌有關軍務。
團以校尉(從七品下)任主官,轄兩旅,兵員數為二百人。
旅以旅帥(從八品上)任主官,轄兩隊,兵員數為一百人。
隊以隊正(正九品下)任主官,副隊正(從九品下)副之,轄五火,兵員數為五十人。
火以火長為長,兵員數為十人。
折衝府的等級的區別,在於所轄閉數的多少。如上府 為六團,中府五團,下府四團。武則天執政時期,為加強中原軍府,曾設定若干特等府,與一般府不同之處,是以三百人為一團。
折衝府直隸其上級衛府,但凡屬廩祿、器械、馬畜、廨宇、田園、食料以及卒伍籍信、宿衛、徵防,番第、訓練直到官吏考課、勳階等事務,都直接由折衝府管理。府兵的調遣,徵發權在皇帝,先由皇帝下收書,透過兵部傳達執行。對此,兵部尚書、衛大將軍都不得自行決定。
軍府和地方長官無隸屬關係,但州刺史有一定職責,要過問府兵的事,如發兵、練兵、檢視軍備、點兵等等。如需要徵發府兵,朝延向州刺史、折衝同時下符契,他們要會同勘契後才能發兵;又如對練兵,也有檢查督促之責,“其藝非精,士不教習,則罪其折衝,甚至加罪州牧”等等,且州刺史品位一般較折衝為高,習慣上具有上下級關係。
府兵的裝備,個人的由兵丁自備,火、隊裝具由折衝府統一籌備。裝備的要求是:
個人裝備;弓一、矢三十,胡祿(裝矢具)、橫刀、礪石、大觿(解結雛)、氈帽、氈裝、行藤各一。麥飯九鬥,米二斗,不用的平時儲存於庫。有徵行視需要給之。番上宿衛的,由衛府發給弓矢、橫刀。
火裝備:六馱馬,烏布幕、鐵馬盂、布槽、鍤鑊、鑿、碓、筐、斧,鉗、鋸各一,甲床二、鐮二。
隊裝備:火鑽一、胸馬繩一、首羈、足拌各三。
從以上裝備情況也看出府兵特點,即不僅能戰鬥,還要能耕作。除弓箭等外,還備有耕作的鐮、筐、碓、鋸等農具。
3、內府和外府
十二衛所屬各折衝不,有內府、外府之分,內府主要指左、右衛直屬的五府(親府、勳一府、勳二府、翊一府、翊二府)。
每府有中郎將一人,統領所屬親衛、勳衛和翊衛等衛士,一般稱為五府三衛,共約五千人。左、右衛之外其他各衛直屬之翊府及東宮左、右衛率直屬之三府(親、勳、翊府),亦屬內府。內府衛士皆為二至五品官員子孫。
貞觀年間,極重“資蔭”(據官品決定子孫廕襲之官職),二、三品官之子方可補親衛;二品官曾孫、三品官孫、四品官子、五品職事官(實任職官)子、孫和勳官三品以上及國公之子方可補勳衛;四品官孫、五品官及上柱國之子方可補翊衛。
由於三衛既是皇帝最親信的侍從衛士,又是高官、權臣子孫進身的階梯,所以希望補為三衛的人極多。發展到後來,不是權勢大的官除子孫,很難補上三衛。除上述內府以外的各折衝府,都屬於外府。
內、外各府的衛士,都擔任皇帝的宿衛,共同並交番上值勤。如左、右衛直屬的親、勳、翊三衛,與外府的驍騎衛士共同值勤,左、右驍衛直屬的翊衛,與外府的豹騎衛士共同值勤等。
但內府三衛可宿衛於內廷,稱為內仗。每月番上值勤的內府三衛約數千人,外府衛士約數萬人。十六衛(領折衝府的十二衛,不領折衝府的四衛)衛士的宿衛任務,大致如下:
皇帝在宮中時:左、右千牛衛擔任皇帝身邊侍衛及居室四周的警衛;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擔任宮內各殿及宮外四周的警衛,內府三衛在宮內,外府衛士在宮外;左右金吾衛擔任宮內、外的晝夜巡邏,內府翊衛在宮內,外府衛士在宮外、城內;左右監門衛扭任宮門警衛,由監門將軍掌管出入門禁,檢查“門籍”(寫有姓名的宮門出入證)。一切必領進入宮中的人員,由有關衙門造表送交左右監門衛,一月一換。左監門將軍司入,右監門將軍司出,出入都要經監門將軍查驗後才能放行。
皇帝升殿上朝時:左右千牛衛將軍率所屬千牛備身在殿內帝座兩旁侍衛;左右衛內府三衛持黃色旗仗,侍立殿外階旁;中郎將在殿門處監督殿外人員行動,皇帝有口頭詔令時,協助通事舍人向下傳達。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各內府翊衛,分著黃、白、黑、青鎧甲,執旗仗兵器,依次侍立於殿前御道兩側。各外府衛士,則在宮外四周警衛。皇帝至大殿的往返途中,左右金吾衛內府翊衛擔任車駕的前導和後衛,外府衛士擔任宮外巡邏。
(正文完)
中央設十六衛將軍衙門專事天下軍馬,分別為: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金吾衛、左右領軍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除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督京師兵馬外其他各衛還兼領關中三百多府府兵。最高上將軍基本不設、以大將軍總領諸衛、十六衛每衛長官為賜號將軍、下設中郎、中郎將、左右郎將、以及錄事參軍、倉曹、兵曹、騎曹、胄曹參軍。
每衛維持衛軍25000-40000人,所領為常備軍。衛軍基層營編制略高於府兵,習慣統稱為鷹揚衛,營官上多一級旅帥,長官為鷹揚郎將,品級高於府兵果毅都尉。
一、十六衛基本情況十六衛創設於唐高祖武德年間,太宗時一仍其舊,高宗、武后時數易其名,其設官員亦有增減。
一般是每衛設大將軍一人,正三品,將軍二或一人,從三品。另有長史一人,從六品上,掌判諸曹,為大將軍和將軍助手。錄事參軍一人,正八品上,掌勾稽諸曹。另有倉、兵、騎、胄四曹參軍各一至二人,正八品下,倉曹掌文職軍官的勳考、祿俸、醫藥及過所,兵曹掌武官宿衛番第,騎曹掌府馬雜畜簿籍,胄曹掌兵械及其修繕。
四曹與錄事參軍並號衛佐。其下又有司階、中候、司戈、執戟,併為衛官,號稱四色官,分別為六、七、八、九品。
十六衛中的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和左右金吾衛,皆領府兵。
府兵分內府與外府兩種。
內府為中郎將府,以親衛、勳衛、翊衛為名,通謂之三衛。皆取五品以上子孫年滿 21 歲以上的成年男子充任。
外府為折衝府,一般以地區為名,取六品以下子孫及白丁無職役者充任。
左右衛,掌宿衛宮禁、內廊、正殿諸門,並防守皇城四面。統領親、勳、翊衛 5 府和武成、武安等 50 府。軍號驍騎。
左右驍衛,掌同左右衛。凡分兵守衛宮門,在皇城四面、宮城內外與左右衛分知助鋪。統領翊府 1,永固等外府 49。軍號豹騎。
左右武衛,掌同左右衛。統領翊府 1,鳳亭等外府 49。軍號熊渠。
左右威衛,掌同左右衛,分兵主守皇城東面。統領翊府 1, 宜陽等外府 50。軍號羽林。
左右領軍衛,掌同左右衛,分兵主守皇城西門及京苑城門。統領翊府 1,萬敵等外府 60。軍號射弓。
左右金吾衛,掌宮中、京城巡警及京畿烽候、道路。統領翊府 1,同軌等外府 50。軍號佽飛。
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四衛不統領府兵。監門衛掌宮禁諸門禁衛及門籍。千牛衛掌執御刀,宿衛皇帝左右。四衛皆以中郎將統直長和千牛備身供其職。
二、府兵制度1、軍府的建立
貞觀初期,太宗李世民為“天下大定”,開始整頓和加強符兵制度,以期其更加完備。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唐政府根據山川自然形勢,劃分全國為十道。
道開始並非一級行政機構,只是派人員經常就某一道分別巡查,目的在“訪查善惡,舉其大綱”。但實行以後,派出人員的權力越來越大,幾乎無所不管,史稱“甲兵財賦民俗之事無所不領、謂之都將。權勢不勝其重、能生殺人、或專私其所領州,而虐視其支郡”。派出人員的名義,“黜徒使”、“觀風俗史”都用過。
到武則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開始設定十道存撫使,以御史、臺臣擔任,但仍不是常設人員。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每道改設巡察使二員,兩年一更換,如同漢代的州刺史制度。此後在睿宗、玄宗時又分別改名為按察使、採訪使,實際成了州以上的一 級 行 政 機構,從而加強了王朝對地方的控制。
府兵的統御機構是衛府。貞觀十年(公元636年),李世民對府兵進一步整頓和改革,使府兵制進入極盛時期。他仍用以衛統府的辦法,首先將軍府統將品級降低,軍府增加,即將原驃騎、車騎府統改稱折衝府,以折衝都尉、果毅都尉分任正、副統將,不象過去以將軍任正、副將稱“開府”了。
全國軍府增為六百四十三個,而關中地區就佔了二百六十一個,這些軍府分隸於十六衛及東宮六率。折衝府按管轄兵員多少,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府千二百人;中府千人;下府八百人,府兵制至此定型。
還明確規定了府兵的任務:一為宿衛;二為鎮戍;三為征戰。朝廷十六衛率府區分、職掌、領軍府數以及軍號上已說明。
各衛均以大將軍(正三品)為最高長官,另 以 將 軍(從三品)輔之。
十二衛和東宮六率所領軍府、不是集中在一個地區,而是分散在全國各道,錯綜交織。目的在於使將不能專其兵,因而使衛大將軍名位雖高,但只是統領在京城服役的府兵宿衛軍師,對軍府的統御就有名無實了。當時軍府雖然很多,但所隸衛、率系統不同,如河南道有軍府七十四,分隸各衛,平時服役系統不一,戰時受皇帝選派的元帥指揮,往往不是本衛將軍。
因 而 地 方 長官、衛府將軍在相互制約牽制之下,都無法利用府兵形成割據勢力。所以這時的府兵實際上仍為朝廷直轄的中軍,儘管駐地分散,距離遙遠,但不同於外軍或地方軍。
2、軍府的編制、指揮和裝備貞觀中期整頓後的軍府,因以折衝都尉為統將,故通稱為折衝府,是府兵的基本建制單位。
為了便於識別,在府前均冠以所在地區的名稱,如“武安府”,“宜陽府”等。關於唐代設軍府的數目,史書記載頗多分歧,據近代史學家谷霽光考證,應以六百三十三或六百二十四個較為可靠。《陸宣公集 》記為“八百餘府”,可能是前後累積的數字,因為軍府的設定有先後,存廢在時間上也有變化。
折衝府分佈全國,而又以關中較集中,其原因不外一是京畿所在,形勢重要;二是人口稠密,兵源充足。其在各道之州,設定軍府有多有少,有的州其全無軍府的設定。據史料統計,唐十道折衝府分佈情況是:關內道二百八十八府;河東道一百六十四府;河南道七十四府;河北道四十六府;隴右道三十七府;山南道十四府,劍南道十三府;淮南道十府;嶺南道六府;江南道五府。
顯然,腹心地區佔軍府總數的絕大部分,這樣就使中央握有重兵,利於實現當時朝廷“居重馭輕”,“舉關中以臨四 方”的軍事方針。
在邊遠等地區雖也分佈有軍府,如 東之薊、幽、洛、魏等州;南之邛、蜀、夔、峽、和、楊等州;西之沙、瓜、涼、洮、疊等州;北之檀、媯、雲、朔、夏、靈等州,但前期除西域外,均無重兵。
折衝府的組織系統是:折衝府——團——旅——隊——火。
折衝府由折衝都尉(上府正四品上、中府從四品下、下府正五品下)任主將,以左、右果毅都尉(上府從五品 下、中府正六品上、下府止六品下)二人副之。另設別將、長史、兵曹參軍等為僚佐,分掌有關軍務。
團以校尉(從七品下)任主官,轄兩旅,兵員數為二百人。
旅以旅帥(從八品上)任主官,轄兩隊,兵員數為一百人。
隊以隊正(正九品下)任主官,副隊正(從九品下)副之,轄五火,兵員數為五十人。
火以火長為長,兵員數為十人。
折衝府的等級的區別,在於所轄閉數的多少。如上府 為六團,中府五團,下府四團。武則天執政時期,為加強中原軍府,曾設定若干特等府,與一般府不同之處,是以三百人為一團。
折衝府直隸其上級衛府,但凡屬廩祿、器械、馬畜、廨宇、田園、食料以及卒伍籍信、宿衛、徵防,番第、訓練直到官吏考課、勳階等事務,都直接由折衝府管理。府兵的調遣,徵發權在皇帝,先由皇帝下收書,透過兵部傳達執行。對此,兵部尚書、衛大將軍都不得自行決定。
軍府和地方長官無隸屬關係,但州刺史有一定職責,要過問府兵的事,如發兵、練兵、檢視軍備、點兵等等。如需要徵發府兵,朝延向州刺史、折衝同時下符契,他們要會同勘契後才能發兵;又如對練兵,也有檢查督促之責,“其藝非精,士不教習,則罪其折衝,甚至加罪州牧”等等,且州刺史品位一般較折衝為高,習慣上具有上下級關係。
府兵的裝備,個人的由兵丁自備,火、隊裝具由折衝府統一籌備。裝備的要求是:
個人裝備;弓一、矢三十,胡祿(裝矢具)、橫刀、礪石、大觿(解結雛)、氈帽、氈裝、行藤各一。麥飯九鬥,米二斗,不用的平時儲存於庫。有徵行視需要給之。番上宿衛的,由衛府發給弓矢、橫刀。
火裝備:六馱馬,烏布幕、鐵馬盂、布槽、鍤鑊、鑿、碓、筐、斧,鉗、鋸各一,甲床二、鐮二。
隊裝備:火鑽一、胸馬繩一、首羈、足拌各三。
從以上裝備情況也看出府兵特點,即不僅能戰鬥,還要能耕作。除弓箭等外,還備有耕作的鐮、筐、碓、鋸等農具。
3、內府和外府
十二衛所屬各折衝不,有內府、外府之分,內府主要指左、右衛直屬的五府(親府、勳一府、勳二府、翊一府、翊二府)。
每府有中郎將一人,統領所屬親衛、勳衛和翊衛等衛士,一般稱為五府三衛,共約五千人。左、右衛之外其他各衛直屬之翊府及東宮左、右衛率直屬之三府(親、勳、翊府),亦屬內府。內府衛士皆為二至五品官員子孫。
貞觀年間,極重“資蔭”(據官品決定子孫廕襲之官職),二、三品官之子方可補親衛;二品官曾孫、三品官孫、四品官子、五品職事官(實任職官)子、孫和勳官三品以上及國公之子方可補勳衛;四品官孫、五品官及上柱國之子方可補翊衛。
由於三衛既是皇帝最親信的侍從衛士,又是高官、權臣子孫進身的階梯,所以希望補為三衛的人極多。發展到後來,不是權勢大的官除子孫,很難補上三衛。除上述內府以外的各折衝府,都屬於外府。
內、外各府的衛士,都擔任皇帝的宿衛,共同並交番上值勤。如左、右衛直屬的親、勳、翊三衛,與外府的驍騎衛士共同值勤,左、右驍衛直屬的翊衛,與外府的豹騎衛士共同值勤等。
但內府三衛可宿衛於內廷,稱為內仗。每月番上值勤的內府三衛約數千人,外府衛士約數萬人。十六衛(領折衝府的十二衛,不領折衝府的四衛)衛士的宿衛任務,大致如下:
皇帝在宮中時:左、右千牛衛擔任皇帝身邊侍衛及居室四周的警衛;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擔任宮內各殿及宮外四周的警衛,內府三衛在宮內,外府衛士在宮外;左右金吾衛擔任宮內、外的晝夜巡邏,內府翊衛在宮內,外府衛士在宮外、城內;左右監門衛扭任宮門警衛,由監門將軍掌管出入門禁,檢查“門籍”(寫有姓名的宮門出入證)。一切必領進入宮中的人員,由有關衙門造表送交左右監門衛,一月一換。左監門將軍司入,右監門將軍司出,出入都要經監門將軍查驗後才能放行。
皇帝升殿上朝時:左右千牛衛將軍率所屬千牛備身在殿內帝座兩旁侍衛;左右衛內府三衛持黃色旗仗,侍立殿外階旁;中郎將在殿門處監督殿外人員行動,皇帝有口頭詔令時,協助通事舍人向下傳達。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各內府翊衛,分著黃、白、黑、青鎧甲,執旗仗兵器,依次侍立於殿前御道兩側。各外府衛士,則在宮外四周警衛。皇帝至大殿的往返途中,左右金吾衛內府翊衛擔任車駕的前導和後衛,外府衛士擔任宮外巡邏。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