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積極的麥子講職場
-
2 # 阿談
在我看來,迫切想學習讀書方法的讀者,一般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往往不知道自己讀什麼的時候,既想看這本書,又想看那本書,貪心的同時就想問問有沒有快速閱讀的方法,先囫圇吞棗都看看再說。
另一種是知道自己要讀什麼,然並卵,鑽研某一個領域就會發現書啊越讀越難,這時非常需要一些師長的指點迷津,先讀什麼,後讀什麼,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識架構。
不論是哪一種,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最好的讀書方法。
尚且每個人的讀書方法各有各的不同。有人習慣晨讀,有人習慣夜讀。有人一本書接著一本書的逐一攻克,有人幾本同類書會同時閱讀做主題研究。
讀書是主動式的學習,你想讀的書一定是你需要的,如果對哪些問題不明白,找本書看看也許就解決了一大半。所以,讀書一定要帶著問題,這是方法中的方法。
比如,這本書的寫作背景是什麼?書中提出了什麼問題?又提供了哪些解決方案?讀完能不能用一句話把書中內容總結生活。
還有一個結合了視覺化表達的讀書法,即思維導圖。每次看了一本書,就畫一張思維導圖,既能瞭解作者核心思想與邏輯架構,也能由此延伸一些你對這個主題的想法。不要太在意畫的好不好看,關鍵在於繪製思路。
方法是方法,能夠收穫多少就看每個人自己的修行了。很多自媒體把讀書這件事搞的非常複雜,創造了各種各樣的方法,還起了名字。實際上,用處真的不大。
萬事萬物,大道至簡,讀書也是一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最好的。帶著問題去讀,畫一張思維導圖,試試看,多少能有一些收穫。
-
3 # 春夏秋冬L
培根曾說過一句話: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1.一心一用清朝著名政治家曾國藩就是這樣讀書的:“諸子百家,汗牛充棟,或欲閱之,但當讀一人之專集,不當東翻西閱”。一心一意的全身心的投入,這樣才能沉浸於讀書的環境中。
2.比較總結不怕不識書,就怕書比書”。俄國革命家、哲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的:“任何東西,凡是我們拿來和別的東西比較時,顯得高出許多的,便是偉大。”可以是橫向和縱向閱讀就恍然大悟,大受裨益。語言學家王力就說:“看一本書如果自己一點意見都沒有,可以說你是沒有好好看。”美學大家朱光潛特別推崇寫讀書筆記:“記筆記不但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
3.快速閱讀有些書籍不需要咬文嚼字,只需明白其傳達的資訊價值即可,可以看書一目十行,不是從左向右來讀,而是從上往下看,像下樓梯一樣。文學家高爾基就是這樣。因為有些書含金量太少,只須瀏覽;有些書包羅永珍,無法精讀。這種可以有效地提高閱讀效率,用於讀一般小說或快速瀏覽資料都相當不錯。
4.字斟句酌法有些書籍比如《論語》,《道德經》這些需要咬文嚼字,一字一句,細細品讀。必須邊讀邊加以思考。孔子就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嚼得愈久,愈有滋味。還可以用於加深理解書中的核心內容和精彩片斷。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朱熹
-
4 # 福爾圖娜之瞳
我平時最喜歡看的是文學類的書籍,我自己讀書的習慣是首先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如果選的書晦澀難懂,頭腦昏脹,也很難看下去;
篩選好書籍過後,就要根據以往自己的讀書節奏來制定每天要讀多少,讀書的過程中有好的觀點可以新增書籤,遇到不懂的就記下來,等到讀書結束後透過網路去解決自己讀書過程中遇到的疑問;
如果期間由於種種原因很難看完當天制定的進度計劃,可以適當降低進度,但不可不看,一次放縱自己,以後就很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讀完整本書後,還要及時針對新增的書籤以及遇到的不懂的地方及時總結,也是把一本書變薄以及知識內化的過程。
所有習慣的養成,只要堅持下去,總能看見美好。
-
5 # 江邊李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閱讀需求和習慣,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對於我來說,最好的閱讀方法首先就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去找合適的書或者說要看的書。比如,我現在想提升一下銷售,我會先去找和銷售有關的書,再抽時間把書看完。現在看書的選擇很多,可以到圖書館看書,借書看,或者自己買實體書,現在網上看書的APP也很多,下載幾個,在空閒時間看看自己想看的書也不錯。
對於一本書而言,我會從前言看起,大致瞭解一下書的作者寫書的背景或者意圖,目錄快速看一遍,內容要根據書的內容來了,如果是專業類的書,看的慢一些,要結合自己的生活遇到的問題,思考一下。有些快餐類的書,比如雞湯累,故事類就是快速閱讀了。
曾經覺得書上講的都不錯,隨著閱歷的增加,個人發現有很多書都是雷同的,甚至是為了博人眼球並不實際,看書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不能盡信書,盡信書不如無書!
-
6 # 使用者71069749880
讀書的方式選擇幹什麼工作?看什麼樣的書?可以提高你的工作能力,不能說不看別的書有時間可以看一看,這是人活著的自然規律
-
7 # 幽默文字軍
多讀多練,記住題目的問題思考題目思路什麼答案才是對的,題目如果有一個字變了答案就變了所以必須認真思考默讀題目最重要。
-
8 # 生涯規劃師段曉嵐
對我而言,最好的讀書方法是:
一、明確目標,學什麼,為何而學;二、找相關領域優秀的人推薦書籍,減少不必要浪費;三、讀書過程中隨時分享精彩章節;四、寫文章分享精華部分、自我成長的感受;五、找機會分享給其他人,包括正式講課、讀書分享、向朋友講述等;六、找機會實踐,如溝通課程,使用相關精髓,細細分析,不斷總結,不斷成長。最好的學習,是邊學邊教,邊教邊學,以輸出倒逼輸入,既可讓人更投入讀書,分享的快樂、成長會激勵你更好實踐。
知行合一,是學習至樂。
——段曉嵐寫於2018.11.15
-
9 # 南坡二月
我雖然不是笨牛,但也不是非常聰明的猴子精。天生的還有些懶惰!對於上學,考試方面,不靈光,劣勢。怎麼努力,也考不到高分。這也許是我的記憶力不好的關係吧!當時理解的,會的一考試,忘了。所以此生與大學無緣!
我愛讀書,也學了一些古人的讀書方法。這些方法,被無數人說了N遍了,我不在累贅了。我談談有效於我的讀書方法。首先,口到、眼到、手到、心到,這是基本的。不動筆墨不讀書,很有效。多讀,多寫對人大有益處。多問,多思,多找人辯論。找人要找高於你的人,可以是先賢往聖。不會就問,自知,知恥,多去反省。要謙虛,發自內心的,能知道自己的渺小與不足。因為只有空杯子,才能再裝水,自滿的,學不到新的東西。讀書、思考、感悟、忘掉,過一段時間,然後拾起它、讀它、想它、悟它、忘了它,如此反覆若干遍。經歷了這些後,學到的,別人的都是你的了。這就像學武的人,學一種功夫先學套路,跟無數人學了無數種套路,有一天你能把學的套路都忘了,打架時就會有自己的套路,獨創一種套路。愛一個人容易,但要忘了她很難。對於學到的,能再忘了它,也是一種學問,智慧。
陶淵明說的“只讀書不求甚解”,諸葛亮說的“讀書略觀大意”是我最推崇的。因為我記憶力不太好,背東西費勁,所以學習只能靠感悟。我的理解就是選則好書,自己喜歡的書,好書內喜歡的段落細讀,其它的可以認真讀,但不用細細研究。對喜歡的,感動你的段落,句子,要畫線,為了以後在讀時能注意到它。最主要的,對於一本書,不用死記硬背,不用遍觀註解,不用非得明白它的意思。要用心去感悟,讓它打動你,感動你。體道,悟道最重要!
方法都是簡單的,明瞭的,要想有效,在於去做,在於每天堅持去做。行動是成功之母!知道為什麼而行動是成功之父!而結果是它們的孩子。想有好的結果,開始行動之前的事最重要。萬丈高樓平地起,地基很重要,但選則在哪建,用什麼方法建才最重要。打蛇打七寸!狼襲擊獵物只攻擊獵物的咽喉。縮小範圍,節省時間、精力,在有限的生命裡做更多,更有意義的事!
-
10 # 牧心微筆記
你是不是也有過同樣的困惑:別人可以一年讀二三百本書,可自己讀十幾本都很費勁?當你下筆要寫東西,腦子裡有一些素材,卻怎麼也記不起素材的詳細內容,有時候甚至連書名也記不全?又或是你從書中獲得過一些實用性非常好的方法,然而自己依然不會用或者根本沒用過? 如果你也有過這些問題,那《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本書就一定要拿來看看了。
《實用性閱讀指南》從如何提高閱讀效率,如何做好筆記和記憶,以及如何運用所學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三個方面,完美地回答了我們在讀書的過程當中遇到的以上三個問題。 作者大巖俊之,就是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出發,實踐了本書當中的內容,並獲得了創業的成功。大巖俊之在上學期間,讀書效率低,理解能力差,在偶然一次發現“成功人士皆讀書”的觀點後,便立志從“模仿”成功人士讀書的習慣開始,走上了讀書、做筆記、記憶和運用的道路,在第一年就讀完了300本書,並最終獲得了創業的成功。
《實用性閱讀指南》的邏輯清晰、易於理解。第一章,大巖俊之告訴了我們如何帶著目的實現有效率的讀書;第二章從製作讀書筆記、畫思維導圖、把握書的結構層次等方面,告訴我們如何整理知識和資訊,並進行記憶。第三章用“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記不住書中內容,並且提出了找出重要的百分之二十內容的策略,同時提供了比如“用輸出倒逼輸入”等的方法,幫助我們牢記書中的內容。第四章和第五章,則是告訴我們如何將書中學到的知識轉化成行動、付諸行動,並舉了幾個讀書對人生產生影響的例項。
通篇讀下來,《實用性閱讀指南》正符合我們認識事物的普遍規律,即從“量”的增加,到“質”的飛躍,再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下面我從這三個方面再來詳細談一下。
1、從“不會讀書”到“多讀書”,實現量的增加。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夠長期堅持讀書的習慣,大多是因為並沒有真正掌握讀書的方法,尤其是不知道自己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因此大巖俊之一開始就提到了,要確定讀書的目的,帶著目的去讀書才能提高讀書效率。舉個現實當中的例子,拿女性朋友來說,當你懷孕之後,是不是會發現滿大街都是孕婦?而對於男性朋友來說,你種草了了一輛SUV,想把它買下來,是不是覺得大街上很容易就碰到你的同道中人?因此,你的目的性強了,很多答案就很容易映入你的眼簾,讀書也是一樣,帶著目的和問題,就容易實現讀書效率的提高。另外大巖俊之還提倡“並列讀書法”,這跟北大何帆老師的“狂野讀書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我理解的這種讀書法,可以實現讀書的邊際效益最大化。比如,你在讀經濟類的書籍讀累了,吸收不進去了,換一本心理學類的,反而覺得收益更大了,平時我自己也是採取的這種同時讀幾個類別的書的方法。除此之外,大巖俊之還提到了一些比較容易操作的技巧,比如透過序言、目錄和後記掌握概要;不要試圖全部理解;有意識地“輸出”;爭取多讀以及不借書等等。
2、從“多讀書”到“記住書中內容”,實現質的提升和知識升級 即使讀了很多書,卻並不掌握書中內容,“彷彿曾經讀過的書,都如同那一個個閒適的下午一樣消失不見了。”因此,要想真正獲得書中的知識,還需要下一番功夫,記住書中的內容。大巖俊之提到了用做筆記、畫思維導圖等的方式來掌握書的知識脈絡,並用我們熟悉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幫助我們進一步掌握反覆閱讀、留存記憶的方法,比如帶著感情閱讀、整理成故事來記憶、建立形象進行聯絡記憶等。其中提到的“首字記憶法”讓我印象深刻——中學的時候政治科目需要記憶的條目很多,有一道“意義類”的題目很長,老師告訴我們將四句話中的每一句,都抽一個字出來,組成一個四字短語來記,考試的時候就不會遺忘了,題幹本身和答案原文現在肯定是記不起來了,但那四個字到現在還記憶尤新,叫做“悲壯人生”。你看,只要有心去記憶,任何的辦法,都可以拿來使用。
我們讀書的目的有很多,或是為了消遣,或是為了獲得知識,又或者是為了鍛鍊自己判斷事物、論證觀點的能力。但無論是哪種目的,《實用性閱讀指南》都為我們提供了最大效用利用一本書的最實用的建議,尤其是你想真正想汲取書中的營養為我所用,也希望同大巖俊之一樣獲得成功的時候。那讀完這本書,就讓我們設定目標,行動起來吧!
-
11 # 小小一座山
我是一名青年教師,學生時代的讀書多以興趣為主,想起來就連續看很久,想不起來幾天甚至幾個禮拜不看書也是嘗試。後來我發現這種閱讀方式,就有點像小朋友對待自己的玩具一樣,喜歡了就黏的不行,不喜歡就摔的老遠的。
成年人的讀書更多的還是功利性的,要為了提升自己,為了成長而閱讀。後來,我開始改變,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閱讀習慣之後,看書的效率明顯提高了很多,現在閱讀已經成為了我最自然的事情,在此,想和大家分享一點自己的體會:
1.碎片化的時間非常的短暫,能讀的東西十分有限。
當你利用碎片化閱讀的時候,你翻開書籍不是立刻讀書,而是會先搜尋上次讀到哪裡的時候,等你終於搜尋出來,真正留給你閱讀的時間只剩下一點點了。
2.碎片化時間的閱讀,都是流於表面,太過淺層。
事實上,任何的閱讀,都需要達到深度思考才能真正的實現獲取資訊,並反思成長。
短暫的閱讀幾乎沒可能進入深度閱讀狀態。所以這也就要求我們每天給自己留出固定的時間閱讀。
那具體該怎麼做呢?
1.固定的時間進行閱讀。
如果你能做到每天在固定的時間,比如八點,或者九點這種,那是最好不過的了。在固定的時間閱讀會給大腦一個資訊,每天到那個點就會充分興奮起來,這樣會更容易進入深度閱讀的時間。
2.規定固定的閱讀時長。
但如果很忙,做不到固定的時間,那就給自己規定閱讀的時長。最好超過一小時。超過一小時的閱讀學習更有利於我們去實現深度閱讀,可以有效的幫助我們進行反思和思考。要不然,你還沒有來得及深度思考呢,時間就已經到了。
二、一下子讀完一本書。一下子讀完一本書,這裡表達了兩個意思:
1.一次只讀一本書;
我之前讀過一本書,作者建議我們同一時間讀三四本書,書桌、辦公室、包裡、甚至衛生間等不同的地方同時放不同的書,這樣就能隨時閱讀不同的書,風Grand SantaFe迥異越好,這樣能做到思想上的隨時切換,有利於調動積極性。
雖然我對這本書是很有好感的,但是這個觀點我卻完全不認同。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同一時間讀多本書,而且是完全沒有關聯的書籍,會很大程度的干擾知識理解的連貫性。
我們上學時,老師教我們在記憶東西的時候,要和自己本身的知識體系結合在一起,這樣會記得更牢。讀書也是一樣,如果我們閱讀的書籍是完全沒有關聯的,當時讀的時候不覺得,讀完之後就會發現,完全記不得當時讀了哪些內容,讀書充其量就只能是認字而已。
因此我建議一次只讀一本書,一次只讀一本書就像你的敵人正在你的面前,然後你將炮筒只對著他一樣,更有目標性。
2.一旦你開始讀一本書,就請你犧牲所有的業餘時間,將這本書快速的讀完第一遍,然後再深度閱讀,或者讀其他的東西。
除了一次只讀一本書,我還建議當開始閱讀書籍的時候,請一定要犧牲你所有的業餘時間迅速將一本書讀完。
我讀書不快,即使在我學習了很多的閱讀技巧之後,我的速度和一些人比還是差很遠。我曾經有段時間每天閱讀半小時,等我真的把一本書讀完,已經是一個禮拜之後了,當我再次回憶之前的內容時,已經完全不記得了。
後來我改變了策略,一旦我開始讀某一本書,我就一定要快速的將一本書讀完。這樣在一定的強度下,大腦會提示你快速的進入閱讀狀態,你會很容易回憶起之前讀了哪些內容,而且相隔時間很短,會更容易記住。
三、做讀書筆記整理看過的書。其實我現在很多的朋友都有記讀書筆記的習慣,但是他們的讀書筆記停留在在書本旁邊做批註,這也是我特別喜歡的記筆記的方式。只不過僅僅這樣還不夠:
1.書本上旁邊的批註篇幅有限,記錄起來不是很方便。
2.讀書時手速跟不上大腦的速度,寫著寫著很容易煩了,就放棄記錄。
3.讀書時是輸入,閱讀時要跟著作者的節奏,這時候的思考比較淺層,深層思考的話容易打亂思路的整體性。
4.留在書本上的東西后期查閱會很不方便。
所以我建議,除了在書本上記錄之外,將書本完整的讀完之後,可以將重要的內容,值得深度反思的內容,透過專門的讀書筆記本,或者網路平臺,將它記錄下來。既滿足了深度思考,也為後期的查閱提供了方便。
因此, 我讀過一本書,印象就會很深。
蔡康永曾經在節目當中說過: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停止學習了。
好的書籍通常會給讀者兩個感受,一個是感官上的爽,一個是實現個人成長。
前者比如我在閱讀東野圭吾的小說的時候就有這種感覺,讀的過程中完全沉浸在書中,被作者的線索緊緊的抓著,直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刻,特別的爽。
後者是讀書帶來的收穫,成年人的讀書大多數是這一種。實現個人成長的閱讀從來就不是隻讓自己開心,我們需要真的沉下心來學習閱讀的方法,掌握閱讀的技巧,這就需要我們真的去培養自己的閱讀習慣。
以上就是我在閱讀上面的一些體會,這些方法幫助我去更好的閱讀。但其實,每個人有適合每個人的方法。無論是什麼,只要能夠幫助自己的都是好辦法。
-
12 # 一路有家駒
最近胡亂寫了一下培養讀書興趣和讀書方法,發過來希望幫到一些朋友。
———
1. 培養自己
沒有人會主動跳出來培養你,能培養你的只有你自己。 沒有興趣做什麼都不會長久,讀書也是一樣。口號式的想去養成某個習慣,最後基本上都會以失敗告終,原因很簡單,這件事並非興趣所在,不愛好還能每天堅持?想想都難。
分三步走好一點,細分閱讀目的,與書本親暱,找到熱愛的門類。
細分讀書的目的,無外乎這幾種:看專業的工具書為了學習,看職場類書為了精進,看文學類小說類書為了消磨時間或提高自身修養,看答疑解惑類的書解決問題。不管是哪一種目的,看都是第一步,只有看了才知道是不是喜歡,漸漸在這個過程中去發現興趣點。書籍似汪洋,其涉獵的領域包羅永珍,總會有一款適合你。
每天找一個固定的時間來看書,雷打不動。一點點自律還是需要的,逼著自己去看,哪怕半小時也是好的。
不妨再給讀書製造一些儀式感,如全家共讀、夫妻分享、圖書館閱讀等形式都不錯,讓看書這件事變得正式和莊重,讓自己和書親近起來,至少也要告別牴觸和一看就睡吧? 可以多種形式去讀,圖書館借閱,購買紙質書或電子書,都是可以的,初期多幾個方式沒壞處,慢慢的你會習慣其中一種。
尋找讀書的快感。每個人獲得快感的點不同,透過閱讀自己去尋找並漸漸梳理。我喜歡什麼書?我愛看誰的書?當有了這兩點發現時,就是開了個好頭。
根據我自己的感受,文學類書籍尤其散文能夠給我安靜的快感,答疑解惑類書籍能讓我醍醐灌頂,一舉開啟思想上的死角,歷史類書籍可以讓我對當下的現象看得更透徹。這三種書是我日常看得最多的,甚至不看就會想,不看不舒服。 每個人喜歡的型別不盡相同,當你找到自己鍾愛的書籍,那麼看書的習慣就養成一半了。
與愛讀書的人相處,不要與膚淺的人為伍,人和人是會互相影響互相傳染的,請相信我。
2. 深度沉浸
我曾與身邊的人溝透過,大部分人看書是泛泛而讀,淺淺地看完就完了,能記住一些要點就不錯了,而且往往這些點狀記憶很快也會消失。
如果不是消磨時間的閒書,最好抱著學習的態度來看,最好做到深度沉浸。深度沉浸是會累一點,但是你大可以每天只拿出一小時這樣閱讀,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如何沉浸?曾國藩的讀書心得我最為推崇,看什麼就是什麼,儘量被它籠罩住,眼裡是它,腦裡是它,心裡還是它,這一本不看完絕不拿起下一本。
比如你讀墨子,那就清空自己只跟墨子幹。他倡導的觀點是什麼?他為什麼能在那個年代提出這樣的觀點?與其他流派的區別是什麼?在今天墨家的學說還有現實價值嗎?每天臨睡前十分鐘把腦細胞也留給墨子。如此,效果最明顯。
任何一本書都是平面的,你卻是立體的,書是用來圍繞你的。
3. 伴隨思考
盡信書不如無書,如果一味地相信書裡的結論或道理肯定不妥,那些結論和道理是過去發生的結果,並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在不同的時代裡,故事會有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人身上,精彩也會有不同的演繹。凡事先一分為二,這太重要了,也只有先一分為二,才能談到後面的咀嚼和吸收,否則你吸收的也許從一開始就是錯的。
儘量做到代入式思考,書中描寫的事件和人物,最好在身邊找出參照物件來,這樣做不僅有樂趣,而且對夯實知識也大有好處。
思考是讀書最重要的過程,其價值要遠遠大過閱讀本身,這也是為什麼有人看過很多書卻像沒看過,有的人看書不多卻見解獨到。 看一本頂十本,並不是戲言,而是真實存在的現象。
4. 主動分享
分享的最大好處是鞏固、提升和裂變。有些知識點,你在簡單思考時根本談不到提升,可在分享過程中就不一樣了,可以淺變深,窄變寬,一變多,也許一個知識點瞬間就變成兩三個甚至更多,不同的人、不同的觀點能碰撞出更多的啟發和結論。
不要害怕分享,要主動分享。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哪怕被別人說你裝逼也無所謂,大膽分享。你可以將讀書心得發到星球裡,已經有好幾個人在這麼做了。
5. 讀書筆記
我常年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感觸比較深。
把前面提到的閱讀、思考和分享這三步加起來,都不如讀書筆記這一項重要,我完全沒有誇張! 記憶力再好的人也會遺忘,偏深刻的內容則忘得更快更徹底,讀書筆記可以起到隨手查閱的作用。讀書筆記可不僅僅是摘抄重要句子,還有你個人思考轉化的實況記錄。
看書不代表思考,眼睛和腦子是兩個不同的器官,思考不代表吸收,腦子和胃同樣是兩個不同的器官。看書、思考、實踐才是轉化的全過程,實踐可以是在工作裡,也可以是運用到生活中,哪怕是分享給他人也是一種簡單的實踐。如果你看的書很難在現實裡得到實踐,那麼讀書筆記也是一種將實踐落地的方式。
6. 跟隨線索
精讀一本書時你會發現,原來這本書的知識點很可能和其他著作是縱橫交錯的,也許是某種思想接近,也許是某個結論能解答另一本書裡的現象。比如中國傳統思想、西方哲學觀和宗教意識,越往深處走越會發現,雖然它們有很大不同,但在許多情況下,他們提出的質疑和想法幾乎是完全相通的,有互相印證互相補充的價值。
與人物有關的線索自然是最為常見的。比如汪曾祺常提到沈從文,那沈從文這個名字就可以多留意,然後隨著深挖,你很可能將西南聯大的一長串名人作家陸續全都接觸到。很多人都對徐志摩持否定態度,胡適卻對其人給予高度評價,原因何在?與他們同時代的還有誰?相互之間又有什麼聯絡?那時候傑出的文壇翹楚為什麼這麼多?那時候中西思潮的碰撞產生了哪些化學反應……這是一個由點及面的過程,極有樂趣,極有收穫。
我個人習慣早晨閱讀新聞,在午後或晚上閱讀紙質書,筆記晚上記得比較多。最常閱讀的門類是散文、哲學、歷史和小說。
惡俗的習慣很容易成癮,良好的習慣卻很難定型。當今社會,資訊爆炸,幾乎沒人可以做到手不釋卷,但抓一點空閒時間閱讀還是不難的。
別說沒時間,人人都有時間,就看你想不想。
-
13 # 李撒歡
分享一個蘇東坡和馬伯庸都在用的讀書方法。這個方法其實也是我個人經常用的方法。
01 讀不進去書最怕什麼?很多人經常逼自己讀書。讀不進去,所以經常想要知道那些喜歡讀書的人是什麼狀態,或者是有什麼方法。
在高中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就是班裡有些所謂的「差生」,上課不認真聽講,反而經常看各種武俠小說。
記得有次,同學給我推薦了一小說,《教父》系列。
結果,那幾天,我真的是廢寢忘食的讀。甚至連上課的時候,都在偷偷讀。花了幾天時間就看完了。
所以,讀不進書最怕什麼?
怕沒興趣。
在學校裡上學的經歷大家應該都知道,老師經常讓你要集中注意力,不能開小差。否則就罰站,或者扔粉筆頭砸你。
但是工作以後,你就會發現,這完全是本末倒置了。明明是老師課講得實在是太爛了,根本沒辦法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反而開始埋怨起學生不能集中注意力。
我接觸了很多學霸,發現這些人哪是老師教的好,明明就是這些人自學能力超級強。很多人自己挖掘出了學習中的樂趣,因此才能做到很好。
02 八面受敵閱讀法蘇東坡這麼有才,其實早年也不怎麼愛讀書。只是後來慢慢喜歡上了讀書。
因為他發現了一個比較容易讀書的方法。
大家肯定看過電影中的一些打群架的情節,就是一堆人群毆一個人,最慘的狀況就是這個人抱頭,不斷被其他人打。
同樣當我們拿到一本書的時候,雖然是一個主題,但是細節往往特別多,特別雜,就像是一堆雜七雜八的資訊圍毆你。
你會覺得很恐慌,想要逃避這種狀態。
比如,隨便拿起一本課本,這些內容到底跟你有什麼關係呢?你只知道這個要考試,但是考試畢竟是未來的事情,而不是當下的事情。
所以,突破口在哪裡呢?
打架的時候,你要隨便逮著對方的一個人打,不管多少人打你,你就死命打這個人。往往這個人變慘,對方的一群人的氣勢就下去了。因為對方開始求饒。
同樣,讀書也是類似,要找到一個感興趣的點,不斷的挖深。其他雜七雜八的資訊不用關注。慢慢的就會找到一條主線出來。
比如,物理學裡的概念太多了。你如果對牛頓為什麼能發現重力這件事感興趣,就把所有牛頓相關的傳記和研究文章找來看。你就知道為什麼牛頓會發現重力。
要知道認知自然規律,怎麼可能是一個蘋果砸腦袋那麼簡單的事情。
這個弄懂了,就自然明白物理學的意義在哪裡了。畢竟,對於當年的牛頓來說,他研究物理學是不參加考試的。
所以,同樣一本書,你可以用不同的維度,不同的主題反覆讀,這樣就會極具加深你的知識理解。各個學科的知識也會因此而發生融合。
最好的讀書方法,不是又快又高效,而在於你有一個你拼命想搞明白的興趣問題。有了目標,有了方向,自然讀起書來自有收穫。
總結:讀書最怕的是沒興趣。什麼方法其實都沒用。
而興趣一定是根據你的愛好,你的目標來的。能把物理書、化學書看成是武俠小說、犯罪小說的人才是最厲害的。因為裡面的物理也好、化學也好都會變成小說的背景知識而已。就跟柯南系列一樣,裡面大量的情節其實都是物理知識和化學知識。
這也是蘇東坡提出的八面受敵閱讀法的精髓之處。最怕的就是,一個目標還沒實現,就不斷被其他目標帶走了,最終就變成了狗熊掰棒子。
-
14 # 蟈蟈漫步
現在市面上講閱讀方法的書和網課都很多,很容易接觸到好的閱讀方法,但我一直認為,沒有最好的閱讀方法,只有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01 學會選書書選對了,會極大節省我們的閱讀時間。
為什麼這麼說呢?花時間選書,能幫我們找到真正想要讀的書,同時也會降低我們遇到壞書的機率。
我在選書的時候一 般有以下幾點考量:
根據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或感興趣的主題選書
看出版社和作者
根據豆瓣評分及讀者對書的評價
02檢視閱讀經過選書階段,選出要讀的書後,我會先做“檢視閱讀”。
什麼是檢視閱讀?這個概念來自於艾德勒的《如何閱讀一本書》,簡單來說,拿到一本書後,我會仔細看看書的前言、目錄、後記,並快速通讀一遍,做過這些工作後,我們可以明白“整本書主要解決什麼問題”,並清楚“書的結構是什麼”。
用中文語境理解,相當於我們常說的“略讀”,做過檢視閱讀後,我們才能知道,是否應該花時間對眼前的這本書進行精讀。
03 主題閱讀主題閱讀,這個概念,對於寫過論文的同學,應該不難理解,在寫論文之前閱讀相關資料和專業書籍,這其實就是“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也是出自與艾德勒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相對於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來說,主題閱讀處於閱讀的最高層次。
我是如何運用主題閱讀的?
例子1:最近想了解“寫文章如何起好標題”,我會找來幾本不錯的寫作書籍,和幾個風評不錯的寫作課,重點閱讀和學習這些書和網課中關於“標題”的部分(書中其他章節也很重要,但可以暫時忽略),這一主題閱讀結束後,我們對“如何寫好標題”應該有了自己的理解。如果想基礎瞭解別的知識點,可換個主題,比如“如何積累寫作素材”。
以上例子,同時也參照了蘇東坡的“八面受敵”法,區別在於:蘇是針對一本書進行不同主題的閱讀,而我是針對多本書。
結語總結一下,瞭解了市面上很多優質的閱讀方法後,我推薦的閱讀方法有:
選書
拿到一本書後,做檢視閱讀
針對感興趣的主題,做主題閱讀
回覆列表
在我眼裡沒有最好的讀書方法,只有最適合現階段自己的讀書方法。
為何我會這麼說呢?因為讀書是我們逐漸成長進化,所以此前的讀書方法可能你覺得不錯,但隨著你的進化會發現它們已經不再適合你了,這時需要根據閱讀目標進行新方法的嘗試和建立。
下面說說我自己的閱讀經歷吧!多少對你有些幫助:
一階段:從閱讀障礙者,到閱讀狂熱者最初我的閱齡(閱讀年齡)要追溯到2012年,在此之前我是沒有閱讀習慣的。真的是那種,閱讀習慣和興趣都沒有。到哪種程度呢?就是那種翻開幾頁新書就會本能的打哈氣的狀態。
———2012年的我,簡直就是典型的深度閱讀障礙者。
不是說我不喜歡讀書,主要是注意力那時候沒辦法集中,老走神。
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2012年是我18歲之後首次完整的讀完一本課外書——《曾國藩》傳記。
當時自己也是沒辦法,由於暑假期間在一家建材城做兼職,店長為了剋制員工上班期間打盹,制定了閱讀計劃。沒有顧客進店時,我們就一人捧著一本書在閱讀。
剛開始閱讀時,我竟然都能夠睡著,經過一週就喜歡了閱讀的慢節奏。每天差不多會閱讀20多頁,耗時至少2個小時吧!要知道,這本書我閱讀了有一個月才讀完的。相比於現在我的閱讀速度,(2-3天一本)可謂是數十倍的增長。
在此之後,我就打心底裡喜歡上了閱讀那種悠哉若無的慢節奏感覺。其次,透過閱讀使我學到了原先許多別人不會告知你的道理,以及為人處世的真諦。
比如在《曾國藩》一書中,我學到的最具價值的東西就是——“耐煩”。在後續的幾年中,它給我人生影響相當大,以至於現在的我,在遇到其他不同意見時,還是會虛心請教、對比思考之後才會做決定。雖然過程會緩慢點,但耐煩的價值觀是我能夠走到最後。
隨後的一年當中,我始終保持一月一本書的節奏。主要閱讀型別以勵志、人物傳記、短篇小說為主。
這時候的我,已經從重度閱讀障礙者,轉變為狂熱閱讀愛好者。當然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閱讀這一愛好開銷確實小。
二階段:增量泛讀,驅動認知破局當你習慣於做某件事時,會發現神奇的效果。——做這件事情不再感到困難,反而是一種享受。
上世紀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曾在自傳中提及,閱讀是一種能夠讓人經歷多次人生的技能。每一本書、每一個故事都是一次生命的新開始。而他也是這麼做的,在卡內基年輕時就將閱讀視為一種人生體驗。
熟能生巧這項能力可以在任何地點體現到,包括閱讀也不例外。要想提升閱讀速度、以及理解能力,增加閱讀量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許多人閱讀效果和知識吸收能力無法提高,本質原因還是讀的少,腦子裡的知識點少。你可以這樣理解:
知識好比蓋房子所需的原材料,知識體系猶如設計藍圖。就算你沒有設計圖紙,至少多積攢一點原材料。原材料量多了,不知道蓋什麼建築物,仿照別人的總可以吧。所以,你會發現所有體系,都是建立在大量輸入的前提下。不單單是書本上的知識,工作經歷、人生閱歷等都算。
這個階段我閱讀的方向偏重於個人成長、心理學、認知學、還有邏輯相關書籍。主要目的是審視自身邏輯思考能力和價值觀。
有一種現象,閱讀名人傳記類書籍多了,你會產生一種“我是獨一無二的”、“我能力不同凡響”、“我與其他人不一樣”的認知偏差。這也很好理解,歷史上每位成功人士都有其獨特的能力和人格魅力。但,並不是說他們與眾不同,更多的是他們在合適的時機作出了傑出的選擇。以至於成就了自己。
好比上學時期,許多男孩子吸菸。為什麼他們要吸菸呢?“因為吸菸很酷”,這是90%以上吸菸學生內心的想法。電影中老大都是叼著煙,感覺很威風,很男人味。
殊不知,他們的認知是存在偏差的。並非吸菸讓人感覺很酷,很威風,而是因為人家本來就很酷、很威風。
再舉個例子,為什麼化妝品廣告、減肥茶廣告中的女模特兒身材、相貌都這麼靚麗呢?難道真的因為她們使用了這些產品變瘦、變美的嗎?恐怕不是吧!
真實情況往往相反,正因為她們擁有迷人的外表、以及令人讚歎的魔鬼身姿,才會受到廣告商的聘請。有意思的是,使用者不會在意這些,使用者通常都是以本能感觸做決策,這正是廣告商的伎倆。
透過以上兩個例子,你是不是感覺自己被算計了。換個角度,同時正式了我們每個人都存在認知偏差。
這也是我為何選擇閱讀認知、心理學領域書籍的原因,只有正確的思考,才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這個階段時,我的閱讀速度已經提升了兩遍,一個月固定會閱讀2本書,同時也會每月固定寫幾篇書評。
三階段:以目標為導向,進行檢索閱讀進入第三階段時,我開始專注於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閱讀。比如為了寫一篇文章,進行一本或幾本書的閱讀方式。
閱讀的形式也和前面有一定不同之處。之前我會一字一句的閱讀,從第一頁一直閱讀完整本書;現在我會先透過目錄檢視,瞭解清楚這本書重點是在講什麼,然後根據個人需要選擇性的閱讀。有時候會從第二章開始,有時候會從第7,第8章開始。
從最初的基礎閱讀(順序閱讀),轉變到檢索閱讀。透過目錄、章節資訊來判斷閱讀哪部分內容,哪部分內容對自己更重要。
其次,檢索閱讀的好處是,目標性很強,同時提升了閱讀效率和知識吸收的能力。畢竟閱讀不再是一種消遣,更多的是一種為了工作需求而閱讀。如果你對“檢索閱讀”不瞭解,可以先買一本《如何閱讀一本書》讀讀,書裡有很多實用性的閱讀方法。
四階段:透過主題閱讀,構建知識體系第四個階段也是目前我主要使用的閱讀方式::主題閱讀。
透過主題閱讀能夠很高效的理解知識點,吸收知識點,以至於達到構建個人知識體系的目標。
為何主題閱讀?又,主題閱讀的優勢在哪裡呢?
單從字面上應該有所理解,簡單講就是,透過選擇一個主題,以此為閱讀核心目標進行有選擇性的批次閱讀。
比如你選的主題是“閱讀”,那麼就可以以它為核心挑選書籍,透過同時閱讀2-3本關於閱讀的書籍,你會對“閱讀”一領域有更深層的理解。推薦幾本關於閱讀的書籍——《深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如何高效閱讀》
這三本書中,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來理解閱讀的,比如《深閱讀》作者重在閱讀體驗、閱讀對自己的影響等;《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重在表達閱讀的幾種階段方式,以及閱讀不同書籍需要採用不同的閱讀方式;最後《如何高效閱讀》,作者重在表達提升閱讀理解力和閱讀速度的實際方法。
透過閱讀完這些書籍後,你會對“閱讀”這件事有了更好的理解,以此也會產生個人獨到的見解。
以我個人而言,閱讀對我來說可分為兩者:1)工作閱讀;2)娛樂與視野閱讀;
工作閱讀不明思議,正是為了完成某項工作而閱讀。這時候我更注重效率,因此會選擇主題閱讀的方式進行;速度上也會比平日快一些。
娛樂或開闊視野性閱讀,我會放慢速度,體感作者筆尖的情景,同時也會一字一句的進行閱讀。這個階段,閱讀目的性很弱,重在體驗文字帶來的溫情感。
就成人的世界裡,閱讀更多的是為了解決某項問題,或達到某個目標。因為時間對我們來說太寶貴了,有明確目的性閱讀,會為讀書者提升閱讀後的效率和收穫。畢竟孩子們之間的閱讀更多的是“娛樂”,成人之間的閱讀就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