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墨文史

    世屬於時間的範疇。佛法認為,時間像流水一樣,處於不斷的遷流延續中,從過去延續到現在,又從現在延續到未來,所以時間的存在形式為三世: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界側對於方位的界定,屬於空間的範疇。

    【淮南子】日:四方間,即東、西、南、北、上、下;宙為時間,即古往今來的變化過程。就其基本定義而言,與佛教關於世界的概念基本一致。

  • 2 # 南山禪月

    從佛經上來,佛說過去未來為世,上下左右為界,故名:世界。

    三千個小千世界形成一箇中千世界,三千中千世界形成一個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即是佛說世界。

    盡虛空,遍法界。

  • 3 # 巫山雪頂一點紅

    最早出自唐代《楞嚴經》“世界”一詞為佛教用語.世指時間,界指空間,世界即宇宙.

    《楞嚴經》曰:“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

  • 4 # 超級科學奶爸

    今天中文中,所使用的世界一詞,來源於佛經,並非現代名詞,追溯其源頭乃出於佛教。世界一詞,“世”為時間,“界”為空間,涵蓋了時間空間不可分隔的道理。這正符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國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則多用“天下”一詞,並無世界。蓋因世界乃佛教名詞,如今被廣泛採用,但應當瞭解這個名詞的來源。

    據楞嚴經卷四載,世,即遷流之義;界,指方位。即於時間上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遷流,空間有東西南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場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詞,非僅僅指地球而指整個宇宙,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專指地球而言。也為多元化綜合一體,並較大覆蓋面積而闡述,更廣的定義則指全宇宙。

    “古往今來曰世,上下四方曰界”,世界就是全部時間與空間的總稱,通常指人類所生活居住的地球。地球表面可以用一張世界地圖來描述。到16世紀哥白尼建立日心說後才普遍認識到:地球是繞太陽公轉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內的八大行星則構成了一個圍繞太陽旋轉的行星系──太陽系的主要成員。世界,其他名稱有天地、天下、人間、世間、萬物、世上等,通常指人現時正在生活居住的地球,地球表面可用一張世界地圖來描述。

    佛學概念

    梵語loka-dha^tu,巴利語同。音譯路迦馱睹,意謂可毀壞之處所,略稱界。據楞嚴經卷四載,世,即遷流之義;界,指方位。即時間上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遷流,空間上有東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場所之意。亦指眾生居住之所依處,如山川、國土等。由上面所述,可知世界原指三界之有為世界;然大乘佛教亦指蓮華藏世界(華嚴宗所說佛之境界)、彌陀淨土等,即包含超越相對世界之絕對世界、無為世界。  

    古代印度依須彌山之說成立宇宙論,即以須彌山為中心,加上圍繞其四方之九山八海、四洲(四天下)及日月,合為一單位,稱為一世界。合千個一世界,為一小千世界;合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合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大千界、大千)。一個大千世界包含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故大千世界又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宇宙即由無數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構成,由此可見世界之廣大無邊。   

    一佛施行教化之範圍(即一佛土),或為一世界,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或為更廣大之世界。‘世界’一語本與‘世間’同義,包含有情世間、器世間,然一般慣指器世間(山河大地)而言。  

    此外,住於一世界中之有情眾生,可分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等六道之別。其中,前五道所住之世界,稱為欲界;而天道之中,有色天所住之世界,稱為色界;無色天所住之世界,稱為無色界。然於大乘諸經論中,則載有諸佛淨土存在於上述三界以外之說。如摩訶止觀卷五上載,於六道之外另立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四聖,總稱十界,此十界各有其所居之國土。又如華嚴五教章卷三依據華嚴經而舉出十佛境界之所依為國土海、世界海二種。

    即:①國土海:十佛自體之所居,為不可說圓融自在之依報。

    ②世界海:舍那十身攝化之處,又分為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十重世界海、無量雜類世界海三類。

  • 5 # 書法事

    “世界”這個概念是印度佛教裡面先提出來的,玄奘法師從西天取經,實際上是系統學習了印度佛學的有關概念。話外一句,其實在玄奘法師之前有不少人去學,也有不少人從印度等地來傳,但是都沒有掌握要領,不成體系。學習任何一個學科知識,首先要有框架總體觀念,然後是專業名詞,最後是原理概念。玄奘法師的高明之處是帶著框架的總體觀念去學習佛學,對許多佛教專業名詞做了系統梳理和翻譯,並用自己的中文知識系統做了翻譯和中國化,然後對重要的原理概念做了歸結。

    再說世界這個詞,在中國的古漢語中,他的代名詞很多:天下、九州、寰宇…

    世界的原意是“世間之內”,區別於修行人的思想和生活之外的空間,也就是我們這些“俗人”的空間,包括思想和生活。

    後來這個詞在新文化運動中,被近代的翻譯家們給推而廣之,就成了地球空間範圍,主要強調的是全球性的空間地域概念。

    詞彙一般不會是人發明的,而概念會有人首個提出,並賦予自己的解釋闡述。我不覺得“世界”這個詞是誰發明創造的,它應該是一種思想概念認識不斷總結後的結果。

  • 6 # 金剛禪

    世界這個詞是從佛教而來的,世者,指的是時間;而界者,指的是空間。世界合起來就是時間和空間的意思。而現在我們說的世界,是社會的所有事事物物的總稱。

  • 7 # 陳澄讀史

    “世”為遷流義,屬於時間的範疇。佛法認為,時間像流水一樣,處於不斷遷流延續中,從過去延續到現在,再到未來,時間的存在形式為三世: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界”則是對於方位的界定,屬於空間的範疇。佛教對於宇宙的空間,有六方和十方之說。六方指東、西、南、北、上、下﹔十方指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

    佛法中所說的世界,古人稱之為宇宙。宇為空間,即東、西、南、北、上、下﹔宙為時間,即古往今來的變化過程。就其基本定義而言,與佛教關於世界的概念基本一致。

  • 8 # 順其自然逍遙遊

    世是指時間,界是指空間,世界就是時間加空間。

    誰發明的不好說,反正是華人;正如world不知道誰發明的,反正是外華人。對比一箇中文一個英文,中華老祖宗的智慧就出來了。你,看出來了嗎?

  • 9 # 阿斌哥影視

    古漢語中,“世界”一詞與“世”、“世間”、“世上”一樣同源於古梵語中的“loka”。這是印度大小乘佛教通用的術語。而在梵語和巴利語中“loka”有多種詞義:

    一、可朽壞之場所

    “loka”是從梵語和巴利語中的“luja(破壞)”一詞產生。佛陀把“loka”解釋為「比丘,破壞故名世間」。佛陀認為一切有情以六根接觸緣所生之受,但它所接觸之一切都不斷變化。

    簡單來說,就是世間一切都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從某程度上看來,這種變化能被稱為一種“壞(lujjati)”,毀壞。“loka”由此引申而出,意指一個“可以朽壞的場所”。人世間無常,萬物變化,無不朽。

    二、敞開的空間

    在吠陀經典中,“loka”最初意為“敞開的空間”,也有人解釋其為“(林中)無木之處”、“空地”等包括天地在內的整個生存空間。巴利語佛經中佛陀稱為“lokavidu”即“世間解”,此時的“loka”不僅包括天地之意,還泛指眾生及天神。

    三、天地及世間

    第三種說法認為“loka”包含的除了地、天和天國外,還包含著“sankharaloka(行法世間)”、“sattloka(有情世間)”和“okasaloka(空間/物質世間)”;“lokattara”(對世間的超越)。“有一世間,一切有情皆依食而住”,如泥土、森林、火、氣、水、軀體等,這是“行世間”;

    “我、世間有常”等有知覺的根身,這是“有情世間”;“日月之執行,光明所照之處,到一千個世界,你有生存之處”即無知覺的山河土地、房屋廊舍,這是“空間世間”。此間又可分為貪、有、根等三界:因貪等染汙多,“欲界”有情稱“貪界”; 有禪定智慧的“色界”有情稱 “有界”; 因深修禪純根,“無色界”有情稱“根界”。

    在“世界”還是個漢語新詞時,隨著佛教思想的不斷湧入,這些梵語、巴利語源大大豐富這一漢語單詞的內涵,其所指向愈發廣闊,越來越具包容性。到了公元二、三世紀,印度佛經漢譯到達第一個高峰,佛教經典被大量譯成漢語。其中對於“世界”一詞的運用也早已無處不在了。《大智度論》:“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是名為一佛世界,是中更無餘佛,實一釋迦牟尼佛。”

  • 10 # 使用者2690263369128

    世界是漢詞,漢語,漢說的正確。時間詞,秒

    分,時,天月年,世紀,世界。注意最小單位秒與禾有關,禾草也。再大點分,八刀也,時,曰寸也。時間總是由小變大的,倒過來就是小。`象年十二個月,二十一就是最小的,就是開始。她是記念元始天尊雞的出殼時間。

  • 11 # 一個人的清歡星星語

    “世界”一詞在中國古代相當於“天下”、“九州”等等;在現代,從廣義上來講,就是“全部”、“所有”、“一切”。現在泛指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

    佛教中的“世界”代表整個宇宙,而如今我們所說的“世界”只是代表“地球。”

  • 12 # 泥水勞人1

    老子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大象能知道世界二字嗎?人類命名,沒有為什麼,只有是什麼。如果上帝發出號令,碗和盤必須異其名,不然就消滅你們!如是,我們就改過來了,盤就是那隻碗,碗就是那隻盤,一定要小心,說錯了,判無期!

  • 13 # 心聞

    很多人認為“世界”這個詞語,是從佛教而出。但我們知道,佛教起源於印度,因此退一萬步來說,即使這個概念最初僅僅出自佛教經典,那麼也只能說,是當初翻譯佛經的人根據其中的概念,在漢字中找出了兩個字,構建了這個詞語。

    再退一萬步來說,只要在印度之外和佛教之先,有人存在,那麼這些先人,就自然會形成“世界”所要表達的這個概念,即時間和空間的總稱。只要人存在,就一定活在時間和空間之中,因此這個概念就會自然形成,只有到底是誰用何種文字將其表述出來的問題,無需特殊啟示。關於“世界”所包含的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我們只要從中文的“世”和“界”這兩個字的構成和淵源就可以看出端倪了。

    先看“世”這個字。在與佛教起源幾乎同時代的東漢。許慎所編撰的《說文解字》在“世”這個字的詞條下是這樣說的: “世,三十年為一世”。可見“世”是表徵時間的一個字。看這個字的起初造形,也能看出三個“十”字:

    再有,這個字的部首出自“一”,進一步印證了“世”是代表一段連續的時間觀念。

    再看“界”,《說文》對它的解釋是: “界,竟也。竟俗本作境。”你看,原本帶“土”字偏旁的“境”字,很明顯告訴我們,“界”與在“土”上所界定的空間有關。而“界”的部首是“田”,更印證了其所代表的空間概念。

    再從“界”這個字的字源演變看,就發現其無論怎樣演變,都保留了“田”這個部首。而“田”這個字,很明顯有“口”和“十”構成。

    由此,我們從“世”和“界”這兩個字的字形解析可看到,二者都含有“十”這個字,這是他們的共通性。

    另外,從“界”的早期字形還可看到,它太像一個人站在河水之上,向著“田”下拜。

    如果你還看不懂怎麼回事,那麼,聖經中《創世紀》的第二章給我們提供了非常貼切的解釋: “有河從伊甸流出來,滋潤那園子,從那裡分為四道。”

    這形象地告訴我們: “田”就像從伊甸園流出的四道河水,表明“界”的源頭可追溯到起初的創世,即人被趕出伊甸園之前的境界。

    《創世紀》第三章更是在末了有這樣的記載: “耶和華神便打發他出伊甸園去,耕種他所自出之土。於是把他趕出去了,又在伊甸園的東邊安設基路伯和四面轉動發火焰的劍,要把守生命樹的道路。”

    至此,我們應該對“世界”這個詞語的出處和緣起,有了一個更加清晰客觀的認識了吧?

    至於“世界”這個詞語所表達的“宇宙”的概念,實際也能在新約聖經中找到,本次就不談了。

  • 14 # 皛舒

    世指時間,界指空間,據說倉頡造字時就有。

    不過,古代都是單音節詞。把“世界”作為連綿詞使用,大概始於宗教哲學。

    而把“世界”用來表述人類社會,是近代的事了。

    中國佛教有“世界觀”之說和西方哲學“宇宙觀”如出一轍。“宇”也是指時間,“宙”也是指空間。所以,“世界觀”、“宇宙觀”都是表述時空概念的。不過,中西方哲學對時空表述的內涵是有很大區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聯儲降息50個基點之後美股的表現是見頂了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