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宇在讀書
-
2 # 歷史領域創作觀察員
一、胡琴的由來
二胡最早的雛形——奚琴。奚琴是隋唐時期居於今河北省北部一帶少數民族奚部落所使用的一種樂器,奚琴也因此而得名。它是中國最早的拉絃樂器,胡琴類樂器的鼻祖。唐代奚琴傳入中原,當時稱為嵇琴。唐宋時期的奚琴(嵇琴)有彈弦和軋弦並存的演奏方式,後來逐漸演變發展成為用馬尾毛製成琴弓來拉奏的胡琴。“胡”是中原人對遊牧民族的泛稱,同時表明這種樂器源於草原,後來漢族又根據胡琴的兩弦稱之為二胡。
宋朝學者陳蜴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
二、胡琴的演變及相關記載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已開始流傳,而且是中西方拉絃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在北宋時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時,斷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沒有嫻熟的技藝是做不到的,後來進一步闡述了胡琴的製作原理。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傳遍大江南北,始成為民間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 (下列為宋元明記載)
宋代學者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這樣記載: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學者沈括在《補筆談.樂律》中載:“熙寧中,宮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又記載“馬尾胡琴隨漢東,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去中雁,歸雁如今不寄出。”元代《元史.禮樂志》所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顧龍首,二絃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明代尤子求《麟堂秋宴圖》所繪的胡琴圖與現在的二胡很相似,即卷頸龍首,二絃,用馬尾拉奏,並置有千斤。三、繼承和發揚民樂藝術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為二胡。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旺盛時期。劉天華先生是現代派的始祖,他借鑑了西方樂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膽、科學地將二胡定位為五個把位,從而充擴了二胡的音域範圍,豐富了表現力,確立了新的藝術內涵。由此,二胡從民間伴奏中脫穎出來,成為獨特的獨奏樂器,也為以後走進大雅之堂的音樂廳和音樂院校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後,民族、民間音樂發展很快,為了大力發掘民間藝人的藝術珍寶,華彥鈞、劉北茂等民間藝人的二胡樂曲經過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藝術如雨後春筍迅猛發展起來。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先後湧現了張銳、張韶、王乙等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們的影響下,又培養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惠芬、王國潼等。二胡作曲家劉文金的《長城隨想曲》等將二胡的效能超常發揮,並刻意創新,使二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異彩。
四、近代最著名的二胡民間演奏家華彥鈞(1893-1950)又名瞎子阿炳,是無錫著名的民間藝人,與劉天華是同時代的人,精於演奏多種民族樂器,作為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民間藝人,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表現了處於階級壓迫、民族壓迫之下的勞動人民的痛苦和反抗精神,特別是二胡曲《二泉映月》,意境深遠,收發獨特,深的世界人民的喜愛。《二泉映月》的創作,實際上是華彥鈞在長年流浪賣藝的生活中不斷演奏、不斷加工而成的。 它本是一首無標題的作品,現在的曲名是1950年夏楊蔭瀏先生等人為華彥鈞的演奏進行錄音時,建議作者加上的。這首樂曲並不主要是描寫天下第二泉優美的景色,而是抒發了作者對舊社會苦難生活的憤懣之情,表現出阿炳寧折不彎的堅強性格,以及他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二泉映月》的音調素材,儘管與江南的“灘簧”音調以及無錫的“錫劇”音樂都有一定的聯絡,但又很難說這是“原型”與“改編”的一種“脫胎”關係。我們應該看到,阿炳是一位演奏技藝高超的民間藝人,他所接觸過的民間音樂-戲曲、民歌、小調以及道家“梵音”曲牌等——是難以計數的。這些音樂的曲調已在他腦子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創作過程是體現在他的即興演奏當中,由於他演奏技藝高,音樂素材又多,信手拈來,隨意奏去,將許多民間音樂音調自然的糅合與他的作品之中表達他的心思。由同志撰文認為,由於阿炳的這種創作特點,只是他的另一首二胡名曲《漢春風曲》和《二泉映月》之間,在旋律上“串”得厲害。這也是比奇怪的。 阿炳以“二泉映月”命名的這首曲子,以江蘇無錫惠泉山“天下第二泉“為樂思的契機,透過“清泉”、“月夜”等畫面的描繪,將情寄於景,使樂曲情景交融、深情動人。當我們凝神聆聽這首感人肺腑的樂曲時,不僅可以聯想起“水泉冷澀月如霜”的藝術境界,而更多的是猶見其人——一個剛直不阿的盲藝人痛苦地向人們訴說著人間的種種不平和自己坎坷的一生。他在樂曲中抒發了對生活的無限感慨和悲憤之情。
聽觀《二泉映月》全曲,我們可以深深體會到,儘管樂曲的音樂形象單一集中,但所表現的人們複雜的感情色彩是豐富多變的,很細緻、深入。阿炳雖然是一個受到舊社會多方面傷害的流浪藝人,但他骨氣剛毅、性格倔強,愛國,富有正義感。因此,他所體現在這首樂曲中的情致,決非僅僅是“淒涼”而已。
民樂瑰寶近百年來,中國的許多民間藝人,透過不斷的探索創新,大大向前邁了一步。尤其一代宗師劉天華先生大膽地對二胡進行改良和創新,使二胡的演奏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劉天華的十大名曲至今仍久演不衰,是各類藝術院校的二胡必修教材。 現在的二胡製作大都不採用“卷龍首”,而是半月牙彎形狀,共鳴箱有六角、八角等多種形式,琴筒蒙以蟒皮,筒上裝琴桿,杆頂設二木軫,木軫至琴底張弦,以竹張弓,馬尾納二絃間,演奏時,左手按弦,右手拉弓,使馬尾與琴絃磨擦而發音,定弦為五度。有時為了表現地方特色也有用四度定弦的。從五十年代後,許多人對二胡進行改良,如絲絃改為鋼弦,採用機械轉軸,不有雙千斤,將二絃改為三絃稱為三胡(未被廣泛採用)。用四根弦稱四胡,原“東北音專”楊雨森教授改良大革胡(把弓子解放出來),在民族樂團內已採用,在民樂合奏中作為低音樂器伴奏,還有人專門為演奏“二泉”而製作的中音二胡(比二胡低五度),製作考究,音色渾厚,很受二胡界歡迎。 現在許多中等高等藝術院校均設有二胡專業,培養專門演奏人才,許多作曲家不專門為二胡寫了獨奏曲,在各類音樂會上成了久演不衰保留曲目,如“賽馬”、“江河水”、“山村變了樣”、“新婚別”、“草原新牧民”、“長城隨想”等。二胡不但在國內享有盛名,在國外也深受歡迎。
各類文藝團體及劇團的樂隊、企事業單位演出隊都少不了二胡,尤其是戲曲劇團的樂隊,真是到“少了這個金珍菜,就辦不成八大碗”的境地。 二胡這件民族弓弦樂器在同仁志士的共同努力下,透過二胡演奏家的手指而產生的優美、渾厚、歡快、憂鬱之音,這種神音妙韻,必將永遠縈繞在人們腦海中,二胡將千秋萬代,源源不斷地流傳下去。《聽松》是華彥鈞的另一首代表作,樂曲透過對雄勁的宋鳳和詩,如排山倒海般的松濤的形象描繪,歌頌和讚美了松樹堅強不屈的性格與高風亮節,同時也表現出作者剛正不阿的品格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如此短小的樂曲能有如此磅礴的氣勢,在中國民族音樂史上實屬罕見,是中國民族音樂寶庫中不可多得的一件瑰寶。
-
3 # 蓋天宣夜說
胡?古月“胡”!胡琴是信仰“道生一,一生二,是故易有太極”太陽後,“天地混沌如雞子”雞蛋清半透明水霧瀰漫的“盤古生期中,一日九變……”,蓋天渾天幽幽邃月地球時空歷史人們的一種樂器。“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大月氏古月胡人文化,本來就是天朝華下大中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負陰抱陽,衝氣一為合”的三清合一氣,一氣化三清的《道路經》歷史文化!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國東來渭水流,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總之,“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牝的冥(黑)生萬物,陰為陽母,先坤次乾“要想人長久,萬里共嬋娟”的風月蟲二歷史文化——“秦時明月漢時關”了。
-
4 # 我愛吃蘭州牛肉麵
胡琴,是在唐以前,就有的!
唐朝邊塞詩人岑參寫到:胡琴琵琶與羌笛
可見,胡琴在唐朝以前就有了
-
5 # Aaron基金投資顧問
提琴家族的遠祖至遲在元代已經傳入中國了。現代的胡琴有很多設計,包括“胡琴”這名字都是來自這位遠祖的,其影響不可謂不深遠。不過樂器的演變是依託於審美的,傳世的胡琴家族反映了古人對胡琴的音色審美——“清”。這種審美下是不會產生追求渾厚低音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即便產生了也會被淘汰。現代與其說是大提琴、低音提琴被引入中國,不如說是西方和聲理念被引入中國。這種理念下,不但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被廣泛接受,胡琴家族也發展出革胡、低音革胡這樣的產品。
提琴的遠祖古稱“胡琴”。胡琴的形制最早記載於元史:
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絃,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大家不知道火不思長啥樣,元史也寫了:
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頸,無品,有小槽,圓腹如半瓶榼,以皮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 -
6 # 許科雲
胡琴是什麼時候產生的?
1⃣️如今的二胡保留著祖先的兩個記憶,這"二"字是兩條弦,胡是北方少數遊牧民族胡人發明的,起初是用竹篾,後逐漸發明用馬尾,唐宋朝盛行,經明清朝代的不斷改良至今已一千多年的發展史。
2⃣️到一九二幾年,劉天華先生統一了二胡的規格,尺寸,規定了用簡譜,規定了七個傳統調,五個傳統把位,併為後人留下十首二胡獨奏曲。為什麼稱劉天華先生為二胡鼻祖,因為他統一了二胡純五度標準定弦,將二胡內外弦等同於西洋樂小提琴四根弦(g~d1~a1~e2)中間的兩根d1~a1,因為a1(440Hz)是國際標準音,只要二胡外空弦訂為國際標準音,你世界樂器之王鋼琴的任何一個變調,我們的二胡都能與你和絃伴奏。劉天華大師的偉大貢獻是從此把中國的民樂二胡與國際樂壇接軌,又有同輩人阿炳留下的《二泉映月》打入了國際樂壇,如今中國的民樂二胡享譽世界。
3⃣️二胡經歷代制琴師的不斷改制,才有瞭如今蟒皮,小葉紫檀,老紅木等的高質地二胡,從幾十年前的蠶絲絃,換用了鋼絲絃,使二胡的音色音質達到了二胡自發明以來最巔峰的高階狀態。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二胡的製作將還有更高的科技創新!
-
7 # YinyueLl
謝謝邀答。“胡琴”是什麼時間產生的?“胡琴”這個名稱,在唐朝時,把胡人(北方少數民族)的樂器統稱為“胡琴”(包括彈絃樂器)。但到元朝以後,從明清以來,“胡琴”就算是弓弦樂器的統稱了。弓弦樂器也就是拉絃樂器。在民間,對很多弓弦樂器統稱“胡琴”。如二胡(即南胡)、高胡(即奧胡)、中胡,板胡、京胡、四胡、墜胡、雷琴、等等。當然,每種胡琴都有它的具體用處,具體的演奏方法和技巧。總之,從唐宋史書中,可以看到弓弦樂器是經過很長一段歷史,逐步完善、形成的。(歡迎探討,不喜勿噴)
-
8 # 閒情茶事
胡琴,琴類一種,因為來源於北方少數民族,古代漢人稱謂北方少數民族為"胡",從北方傳過來的琴,因此而得名。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古稱胡爾。蒙古族俗稱西納幹胡爾,意為勺子琴,簡稱西胡。元代文獻稱其為胡琴。漢語直譯為勺形胡琴,也稱馬尾胡琴。歷史悠久,形制獨特,音色柔和渾厚,富有草原風味。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各地,尤以東部科爾沁、昭烏達盟一帶最為盛行。
回覆列表
源自百度。
漢劉熙《釋名》載:“批把本出於胡中”之句,琵琶以出胡中,而名胡琴。唐初四川射洪大詩人陳子昂,曾以千金買一胡琴,即是琵琶,直至唐宋之時,對琵琶、忽雷等彈絃樂器,還稱之為胡琴。 胡琴是中國古代北方、西北方少數民族所用樂器的統稱,近代才作為胡琴類拉絃樂器的專稱。胡琴始於唐代。在宋代音樂理論家陳暘於公元1099年所著的《樂書》(卷一二八)中載有:“胡琴本胡樂也,出於弦鼗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制,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據書中所示,兩絃軸的裝置方向與今日二胡相反,不用千斤。奚族在南北朝時稱庫莫奚,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西拉木倫河流域,唐末之時,一部分奚人西徙媯州(今河北省懷來縣),別稱西奚,五代十國時,東、西奚漸與契丹人相融合。據陳暘所考,胡琴當為唐代末年中國北方西奚所用的一種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