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七柳仙生
-
2 # 綿州虎眼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被後人尊為“史聖”。
早年時期的司馬遷在故鄉過著貧苦的生活,10歲開始讀古書,學習十分認真刻苦,遇到疑難問題,總是反覆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20歲那年,司馬遷從長安出發,到各地遊歷。後來,回到長安,作了郎中。他曾幾次同漢武帝出外巡遊,到過很多地方。35歲那年,漢武帝派他出使雲南、四川、貴州等地。他了解到那裡的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
其父司馬談為太史令(主持史書的編寫工作,監管國家典籍,另外天文曆法也是其職責,類似欽天監),司馬談學問淵博,曾“學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
在父親司馬談死後,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馬遷接替其父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與天文學家唐都等人共訂“太初曆”。同年開始繼承其父對《史記》的編纂。
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獲罪被捕,被判宮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報任安書》)為了完成父親遺願,,司馬遷含垢忍辱忍受“宮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他發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他55歲那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成就了《史記》——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一般認為司馬遷寫《史記》用了18年,但是其中司馬遷是繼承父親遺志,在父親司馬談寫了5年的基礎上,又花了13年的時間基本寫成的,所以現在的書上又改成了13年。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史記》被稱為“實錄、信史”,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因此司馬遷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史聖。與司馬光並稱“史界兩司馬”,與司馬相如合稱“文章西漢兩司馬”。
-
3 # 思源73918016
司馬遷《史記》寫了多長時間其實至今仍是一團迷霧。關於司馬遷本人的傳記,只有從《史記.太史公自序》和《漢書.司馬遷本傳》中看到一些蛛絲馬跡。
史料記載《史記》始於其父司馬談而成於司馬遷之手。司馬談在漢武帝時任太史令,其實是掌管曆法推算、占卜、國家祭祀禮儀的官員,因未能參加漢武帝祭祀天地的神聖大典“封禪”儀式,在傷心、失落中卒於洛陽,彌留之際叮囑司馬遷完成自己私人的撰史工作。那年是公元前110年,三年後司馬遷才被任命為太史令,公元前99年因替李陵辯護身陷囹圄,在選擇自殺還是宮刑時,他想到了父親的叮囑,為了完成《史記》,他接受了宮刑這一莫大的恥辱。有關他當時的想法在其《報任少卿書》中作了祥盡的概述。不難看出,司馬遷既是繼承父業的孝子,也是一個古聖先賢的傳人。
至於《史記》是什麼時間完成的,並沒有史料可以佐證。所知道的是《史記》寫完後並沒有公佈於世,而是被司馬遷藏在家中,直到東漢時期才由其外孫楊惲公佈於世。
其實我們讀《史記》沒有必要糾結於司馬遷寫了多長時間,司馬遷把他的著述的目的講的很清楚:就是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說,他要在天下宇宙的架構中探究人類歷史,開啟新的思想傳統,為人類留下一份珍貴的,不朽的歷史遺產。他用行動承諾了誓言,這才是我們應該牢記的。
-
4 # 莫安營
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太史令司馬談逝,司馬遷36歲,受遺命,繼承先業。父死第三年,司馬遷做了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開始著書,中間遭李陵之禍,下獄,受宮刑,但繼續著書,出獄後再繼續,直到徵和二年(前91)全書完成。耗時十三年。若算上開始整理資料的時間,是為十八年。司馬遷死後,這部書部分流傳,漢宣帝時,他的外孫楊惲將全書獻上朝廷,才公行於世。漢世稱《太史公書》、《太史公記》等,魏晉間才簡稱《史記》,併成為定名。此書流傳時頗有缺佚,經了後人補續。只有褚少孫補續的有主名,其他人就難以考出了。
-
5 # 微觀小諸葛
司馬遷寫《史記》的時間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104年,這個時候司馬遷就開始寫《太史公書》了,《太史公書》後來被稱為《史記》。
一般認為司馬遷寫《史記》用了18年,但是其中司馬遷是繼承父親遺志,在父親司馬談寫了5年的基礎上,又花了13年的時間基本寫成的,所以現在的書上又改成了13年。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史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司馬遷遭受宮刑之後,一度一蹶不振,經受著身體摧殘的同時也飽受精神上的折磨和巨大的人格侮辱,因此司馬遷甚至想到了一死了之,但是偉人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輕易放棄,沒有輕易以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來對抗生命對他的考驗,司馬遷也是如此,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
-
6 # 神遊五千年
據清朝歷史學家趙翼考證大概二十年。具體他怎麼說看圖吧
自己慢慢看吧,手機打字太慢,不好發表文字
-
7 # 鄉村一兵
這個問題?學過歷史的都知道。
《史記》是由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著寫的一部史書,記載了中國從黃帝時代至漢武帝年間三千多年的歷史演變,朝代更替的歷史過程。他自己總計用十三年時間寫成!他的祖上用五年時間。總計十八年寫完具有歷史記載的偉大史書。是對中華民族的偉大貢獻!
-
8 # 母上大人懵懵噠
我覺得司馬遷的《史記》其實耗盡了他的一生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文化是需要積累,知識是需要沉澱的,文字也不是想堆砌字型就能一個個冒出,所有必須縱觀司馬遷的一生才能真正讀懂、明瞭《史記》的意義,瞭解熟悉司馬遷的為人。
繼父志,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生於龍門山下(在今天的陝西省韓城縣)的司馬遷,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職,雖然職位並不十分顯要,但是司馬遷和他的父親都以此為榮。司馬遷十歲時便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後來他又跟著董仲舒學習《春秋》,跟孔安國學習《尚書》。這樣的家庭背景和學習成長氛圍為司馬遷修史奠定了基礎。 司馬遷在其父死後,子承父業,於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當上了太史令,得到了閱讀外面看不到的書籍和重要資料的機會,為他以後著《史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司馬遷的父親病危時,囑咐司馬遷要接著做太史,並希望他能寫出一部通史的願望。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在主持曆法修改工作的同時,正式動手寫他的偉大著作《史記》。
直言受宮刑,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遇上李陵事件。 (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別將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廣帶領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單于遭遇。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過八晝夜的戰鬥,李陵斬殺了一萬多匈奴,但由於他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後援,結果彈盡糧絕,不幸被俘。)
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他認為:“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朋友講信義,對人謙虛禮讓,對士兵有恩信,常常奮不顧身地急國家之所急,有國士的鳳範。李陵自己雖陷於失敗之中,而他殺傷匈奴之多,也足以顯赫於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他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諷刺勞師遠征、戰敗而歸的李廣利,於是下令將司馬遷打入大牢。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
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據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司馬遷官小家貧,拿不出這麼多錢贖罪。
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後來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孫臏等人,想到了他們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驕人成果。司馬遷毅然選擇了腐刑。
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記》寫完。
發憤著 《史記》 司馬遷從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為太史令後開始閱讀、整理史料,準備寫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寫作計劃,共經過十六年。
《史記》是司馬遷耗盡他整個生命寫成的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
司馬遷具有崇高的人格,他一生為人真實、態度嚴謹認真,因此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
都說十年育樹,百年育人,司馬遷的個人品格和個人成就除了他個人的付出和努力也一定離不開其祖上一直對修史事業的堅持,離不開其父輩對他的栽培。
-
9 # 因為風的原故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中期夏陽人。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司馬談臨終之際執遷手而泣曰:“餘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絕於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餘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餘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幽厲之後,王道缺,禮樂衰,孔子脩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餘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餘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餘甚懼焉,汝其念哉!”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使咋四五足矣。”
元封三年(前108年),繼父職當上太史令。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正式開始了《史記》的寫作。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司馬遷47歲的時候。這一年,李廣的孫子李陵帶領五千步兵出擊匈奴,兵敗被俘。漢武帝怒。問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答:“觀其意,且意得其當而報於漢”。不料更加激怒了漢武帝,司馬遷被以“誣上”和“沮貳師”的罪名處以死刑,後經司馬遷自己申請改為宮刑(真是伴君如伴虎)。受宮刑一事給司馬遷帶來極大的恥辱和痛苦,讓他的思想昇華到另一個高度。刑後司馬遷被任為中書令,得到接觸國家圖書資料機會,對完成《史記》起到極大幫助和完善。
中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司馬遷55歲,這時他的《史記》已經接近完成了,全書的規模、體例、篇幅、字數都已經基本確定,這個訊息是他給任安的回信中透露出來的(有興趣的朋友可查一下報任安書,這裡不描述)。所以成書時間應在13年左右。
《史記》的思想成就:
其一是表現了司馬遷的唯物思想。
其二是表現了司馬遷優秀的經濟思想。
其三是表現了司馬遷的民族觀。
《史記》還包含了藝術成就。描繪了很多悲劇人物、悲劇故事。描寫人物的手法技巧是很高超的,敘述描寫的語言極其生動形象、準確傳神。語言高度的凝練化、個性化。有感情、有氣勢、有力量、有抒情。大量的詩賦和民間諺語歌謠的引用,尤其是作品中的人物即景作歌,更加增強了文章的抒情色彩。
-
10 # 北門猿
不好給出一個明確數字,但可以推斷一下。
首先自然是要看作者自述,這是最直接的資料。
《史記·太史公自序》說:
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史記石室金匱之書。五年而當太初元年。……司馬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於是論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這一段是說,司馬談死後三年,司馬遷就任太史令。這個職位執掌藏書,有寫史的客觀條件。
又過了五年,在太初元年,司馬遷決定開始寫史記。又過了七年,因為李陵事件遭到牽連。
我們來考據這一串事件中的時間點。
司馬談是在武帝封禪的那一年去世的,這是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按《史記索隱》引《博物志》,司馬遷做太史令是在元封三年六月,公元前108年。太初元年是公元前104年,司馬遷開始動筆。李陵出塞是公元前99年秋,投降後又過了一段時間,才發生了司馬遷上書遇禍。所以司馬遷遭宮刑應該是第二年,公元前98年。《集解》徐廣注也表示,這事發生在天漢三年。這樣,從公元前110到公元108是三個年頭;公元前108到公元前104是五個年頭;公元前104到公元前98,也符合七年之數。——古人說若干年,不一定是整年,也可能是指若干個年頭。
司馬遷遭遇宮刑時,《史記》尚未完成。至於他之後又花了多少時間?不知道。
不過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
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那麼這時候,史記的規模已經確定,應該可以算大致完成了。《報任安書》沒有日期,但根據書中提到的一些歷史事實,王國維考證認為應該是在公元前93年。從司馬遷遭宮刑到這一年,又過去了五年。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司馬遷寫《史記》,用了7+X年,X不詳,可能約等於5。
在他寫史記之前,在太史令任上,也可能用了四五年時間來蒐集資料。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其實還是存在這爭議的。比較認可的說法是14年左右,公元前104年開始創作,公元前91年完成。
有爭議的人認為是司馬遷是因為受了宮刑(公元前98年)之後才開始發奮寫《史記》的,在這之前,只是做了一些準備工作,真正動筆是在出獄之後,這些內容在《太史公自序》中都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