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穿越再現彼岸
-
2 # 鶴天鳴
古代的計量單位與現在不同,比如關王刀82斤,合現在的重量也就是五六十斤,而且略有誇大,
小說中李元霸雙錘800斤,這不過是虛化的任務,為了體現人物特性而已,
古代的兵器一般不會超過30斤(現在的計量),因為兵器舞動起來,一兩慣一斤,也就是說30斤的武器打在人身上就有300的力量,而且兵器太重,作戰消耗體力嚴重,攜帶也不方便,
所以馬肯定可以承受!
-
3 # 從草根到老闆
我在內蒙,對馬有些瞭解,成吉思汗能征服歐亞大陸,馬確實很重要!對於古代,我個人也喜歡瞭解非官方得歷史,所以試著回答一下! 首先,我們不去考慮馬得載重承受能力。
先考慮下,古代的人,或者準確點來說,古代得騎兵(或者領導,為什麼要加領導呢,因為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交通工具在戰場上都是稀缺品)
為什麼說要先考慮下古代得人呢? 因為古代得人也是人,真有全身鐵質得盔甲再加上魯智深80斤得兵器,那得多重?不得個150斤上下??別150斤了,50斤,你背上這50斤別說騎馬了,你就坐在沙發上,也吃勁呢!估計現代人,我們更高;更強;得特種部隊軍人,他也受不了吧?現在部隊負重拉練,你打聽打聽有多重?
再說古代得人,傳說中得隋唐名將李元霸使得雙錘,一個就得100多斤,大錘一揮,死傷一片。兄臺,那是小說,那是影視作品!經考古發現,神馬流星錘啊各種神兵器那也就是個兩三斤重比現在得癢癢撓稍微大點得東西!!沒你想象得那麼誇張!
對不住,我跑題了說馬是吧?行呢,綜上所述,姑且不說古代士兵鎧甲有多重武器有多沉!只要這個古代哥們能拿得起穿得上得重量!不管古代馬還是現代馬都跟玩一樣就託著跑了!~~~
-
4 # 小養趣看歷史
在我們看過的一些古代題材電視劇和小說裡,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描寫,將軍的兵器動輒重達幾十斤,甚至達到了上百斤。比如張飛的丈八蛇矛,重量達到了五十斤;典韋的雙鐵戟和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都重達八十二斤。這麼重的武器,加上人的重量,馬是怎麼承受得了的呢?不要被騙了!
第一,於這些武器的重量,我們從武俠小說和電視劇看到的其實有些誇張。如果說幾十斤的武器還在承受範圍內,那麼到了隋唐五代,武將們的兵器重量一下子翻了好幾倍,簡直讓人懷疑它們的真實存在性。比如裴元慶的八稜梅花亮銀錘重達三百斤;宇文成都的鳳翅鎦金钂重達三百二十斤;李元霸的雙錘更是誇張,重量達到了八百斤。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他是不是雷神轉世了。
其實不管是《三國演義》還是《隋唐演義》都只是小說,不是真正的歷史。作者為武器起一個更好聽的名字會提升辨識度。而且武器的重量要重,這樣才能體現名將的威猛。所以很可能,這些小說彙總記載的武器重量有一部分誇張的成分。
第二,不同的時代重量的衡量並不相同。所以古人講的斤兩和現代並不一致,所以我們需要進行一個換算。我們可以從現代出土的古代冷兵器來估算一下古代武將兵器的重量。就拿寧夏的李賢夫婦合葬墓來說,這是一座北周時期的古墓,從這裡出土的有一口完整的連鞘裝環首鐵刀,刀的總重量是1315克,也就是1.3公斤,這個重量是比較符合一般武器的使用功能的。至於錘子,實際中的錘子和小說描寫中威武的大錘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出土的明代金瓜錘,錐頭不過幾公斤而已。這個重量其實就是武器最合適的重量,畢竟打仗不是舉重,不能一味地要求武器的重量。如果武器真的像小說裡那麼誇張,達到了上百斤,那不僅無法控制馬匹的方向,並且在殺敵之前恐怕自己就先送命了。
第三,說完了武器的重量,我們再說馬匹的承重能力。馬匹自身的重量要比人重很多,承重力也是相當驚人。品種不同,承重能力也有不同。比如說,建昌馬一般能載70-75公斤,德州馬載重750千克,陽原馬載重500千克。可以說,好一點的馬拉個上百斤的東西跑十幾公里是沒什麼問題的。並且戰馬是從馬的優良品種中挑選出來的,所以各方面的能力要比普通的馬更強,而且古代騎兵從武裝鎧甲裝備也有個好幾十斤了,武器這點重量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戰馬之所以負重這麼多還能奔跑自如,一是因為武器的重量沒有小說裡描寫的那麼誇張,大家不要被小說裡面的說法騙了。二是因為戰馬的負重能力其實很強,武器的重量對戰馬來說不算什麼,所以對戰馬的速度影響不是很大。
-
5 # 謙尋木
首先古代兵器並沒有演繹上說的那麼邪乎,動不動就八百斤之類的。那麼問題就來了,這些重量級武器的說法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主要是古代小說杜撰的。古代的說書人為了向更多的民眾說書,增加趣味性 ,便不得不少說正史中的事實,而是誇張手法吸引群眾。而統治階層也鼓勵這種做法,由於群眾讀不懂史書,更沒經歷過戰爭,因而對書中所言都聽之信之,進而就會對部隊產生恐懼,就有利於維護社會治安。
最後科普一下古代戰場,單單將領之間對壘,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馬。戰馬靈活,機動性好,這樣總能繞到敵人的側後方,而另一方戰馬機動性不好的則要被動的多,隨時被對方致命一擊。
-
6 # 臥牛說歷史
兵器、鎧甲的問題,其他回答說了不少,我就簡單說說騎兵作戰吧。
騎兵的馬那可是寶貝。古代,比如兩宋騎兵少,不是因為馬少,而是戰馬少。戰馬吃的東西比一般士兵要好,而且馬特別精貴,稍有不好便是“上吐下瀉”。
騎兵奔赴戰場,除非時間緊迫,例如救援、奔襲等,否則也是下馬步行的,想騎馬趕路?做夢吧!
哪怕騎馬趕路也分場合的。最急迫的,像曹操新野追擊劉備,需要“輕車簡從”,士兵只帶武器、糧食。
若是不怎麼急迫的趕路,一般都是一個騎兵兩匹馬,一匹駝人,一匹駝裝備,或者一匹什麼也不帶,到戰場後騎兵騎那匹沒帶東西的馬。
有條件的甚至有一騎三馬。
馬能否承受的住,指長途奔襲一類的作戰任務,但騎兵往往就在戰場附近,所以一般不用考慮馬的承受能力。
-
7 # 飛哥說史
古代演義小說總是喜歡在武將兵器重量上做文章,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重達82斤,三國武器裡面82斤的大刀已經是排名頂尖的絕頂神兵了,然而到了隋唐演義裡面,李元霸的武器的金錘重量一個就有400斤,一對錘重達800斤。將不過李的李存孝的畢燕撾也有160斤,看來古代名將的兵器都很重,然而問題來了,以戰馬的承受能力真能承受得住這麼高的重量嗎?
三國演義裡面有這樣一段劇情,關羽一開始騎乘的是一匹瘦弱黃驃馬,關羽說因為自己體重太大了,這匹馬已經無法承受自己的重量了,於是才引出了曹操贈赤兔馬的場景。古代名將都得配備一匹絕世好馬。關羽體重大,再加上青龍偃月刀的重量,一般的馬還真撐不住。赤兔馬算得上絕世好馬了,騎乘這樣一匹好馬大大增強了關羽的戰鬥力,後來的斬顏良誅文丑赤兔馬功勞不小,但像李元霸那樣使用數百斤武器的人,真有馬匹能撐得住嗎?
西府趙王李元霸使用的是漢朝伏波將軍使用的一對擂鼓甕金錘共重800斤,胯下馬名喚千里一盞燈。李元霸這匹馬承受了不僅要承受李元霸的重量,還要承受一對擂鼓甕金錘和戰甲的重量,加起來得1000斤了。天寶大將軍宇文成都的鳳翅鎦金钂重量達到320斤,坐下銀河駒也得至少承受斤500斤的重量。裴元慶的一對八稜梅花亮銀錘重300斤,快下一字沒角癩麒麟也得承受差不多500斤的重量。
然而中國產馬匹的承受能力只有200斤,300斤就達到極限,再加重量的話馬匹就跑不動了。就算是大宛馬這樣發的好馬承受能力也好不了太多,即便是絕世名馬,它們也無法扛著這麼大的重量衝鋒陷陣。在古代作戰時,將領衝鋒時往往都需要在身後帶幾匹馬匹跟跑,目的就是在馬匹疲勞時換乘。即便時名將無雙的李存孝遭衝鋒時都帶上了3匹馬匹陪跑,其他的將領就更不用說了。
其實這些名將用這些重量級的武器還有一個BUG,比如李元霸和裴元慶這樣用雙錘的武將是怎樣調轉馬頭的?難道靠的是將領和馬匹之間的默契嗎?還有為啥一定要使用那麼重的武器呢?其實歷史上根本就沒有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慶等武將,真實存在的關羽使用的也只是很輕的槊而已。古代基本上根本就沒有那種特意選擇超重量級武器的武將。
古代說書人不懂的戰爭的殘酷,跟沒有看過史書,就算他們懂得史書,跟當時民眾也無法用歷史來講解,只能儘量誇張來賺取賞錢。統治階層也用這些武將誇張的武藝來展示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嚇唬住那些有可能潛在的不安定分子。
回覆列表
古代演義小說之中多吹噓、誇大一些著名武將的武器。如楚霸王項羽的單戟重129斤、三國典韋的雙戟重80斤、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重82斤、唐朝李元霸的金錘重800多斤。以上武器大都是吹噓的,在實戰之中並不實用,等上了戰馬估計要把戰馬都壓趴下。因此吹噓大都又搞上了“神馬”,項羽騎的是烏騅馬、關羽是赤兔馬等,與重武器相互匹配,讓人感覺真實。
一番騷操作,固然迷惑了很多人,但是考古發現和歷史記載卻充分證明了這些都是假的。
古代的重灌騎兵其實移動效能非常差,一般不配置遠端武器,佩戴的作戰主武器也比較輕。蒙古大軍西征的時候,重騎兵佔據了60%。不過,蒙古重騎兵一個人配置三匹戰馬,這才保證了重灌騎兵的機動性。重騎兵是一個昂貴的兵種,一般配置不起這樣的裝備。(蒙古的重騎兵,攜帶武器比較輕便,可以長時間持續作戰)
宋朝和古代歐洲重灌騎兵配置。所謂的重灌騎兵,就是馬匹也身穿鎧甲,人也身穿鎧甲,然後配置武器,進行作戰。重灌騎兵承載的主要重量來自於馬匹鎧甲和騎兵人的重量,其次才是武器,佔比非常小。
隋唐、北宋、遼國、西夏、金國都有大量的重灌騎兵參與作戰,譬如西夏的“鐵鷂子”重灌騎兵,金國的“鐵浮屠”重灌奇兵等。其實宋朝也有重灌騎兵,而且有詳細的記載。
根據南宋《宋史.兵志》記載,重灌騎兵的馬匹裝甲重45-50斤左右,加上配置鎧甲的騎手,一匹戰馬承載的重量可以達到80公斤左右,最重的可達130公斤。如果再加上七八十斤的重武器,估計戰馬沒跑多遠就不能作戰了。
蒙古西征歐洲之時,歐洲的重灌騎兵堪稱移動的鋼鐵堡壘,單單馬匹的鎧甲重量就有40公斤左右,加上佩戴重灌甲的騎手,基本一匹戰馬承載100-150公斤的重量,再加上50斤以上的武器,那就基本失去騎兵的作戰能力。
1241年,蒙古大軍在匈牙利境內殲滅歐洲重灌騎兵聯軍10萬人,沉重的鎧甲讓戰馬移動減速,讓騎士倒下自己站不起來,毫無機動性可言,成為蒙古騎兵的靶子,最終慘敗。
以上就是因戰馬承載重量過高,導致喪失作戰能力,因此如果再配置沉重的武器,那就不要出去作戰了,馬匹直接會累趴下了。(歐洲重灌騎兵圖,單單是馬匹鎧甲、全副武裝的騎手體重就夠受的了,再加上50斤以上的武器,根本就沒法作戰了)
古代出土文物證明那些動輒七八十斤的武器就是一個笑話!1983年,在寧夏固原發現西魏、北周時期的原州刺史李賢的墓葬,李賢被封柱國將軍河西公。在墓葬之中出土了他使用過的武器——環首鐵刀,連刀鞘加刀的重量只有1300多克,也就是隻有2.6斤。(李綱鐧手柄刻字圖)
(李綱鐧全圖,鐧身全長96.5釐米,內稜長74.1釐米,所配鞘長76釐米,總重約3600克。)
再如,福建博物館所收藏的宋代李綱鐧,整體重量也只有3600克,也就是7.2斤的重量。這和宋朝《武經總要》的記載差不多,明朝也有類似的記載:
鐵鞭、鐵鐧二色,鞭,其形大小長短,隨人力所勝用之。有人作四稜者,謂之鐵鐧,謂方稜似形,皆鞭類也。
而《說唐》之中,秦瓊使用的雙鐧,單個重65斤,兩個130斤,明顯的是吹噓,不切合實際作戰。李綱鐧單個7.2斤,秦瓊使用的單鐧65斤,幾乎是10倍的差距了。
古代的騎兵一般都使用較輕的武器,這樣可以持續作戰,主要考量人和馬的耐受力和機動性。(65式軍用馬刀,重1.85公斤)
1965年,中國騎兵部隊配置了65式馬刀,是一款制式軍刀,重量1.85公斤,這是綜合考量之後做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