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餘侃大山

    日本是從中國唐朝開始,派遣唐使到唐朝學習華夏的文化,體制創立了日本的政治體制,參照漢字,創立了日本文字,日本是一個學習能力非常強的國家,他們在古代學習中國,近代學習西方,成功使自己強大起來。

  • 2 # 南公懿

    1:當然不對,古代最遲在秦代時已經知道中原東邊遙遠的海中有個叫扶桑的地方。

    2:東漢時日本正式有使團到達中國朝貢,光武帝御賜“漢委國王”金印

  • 3 # 翁子涵

    在日本古代有語言而無文字。雖然現代比較語言學者,以日本與從音韻、 語法及語彙三者看起來,系屬烏拉爾、阿爾泰(Ural-Altai)語系統,質言之,它本來是和蒙古語、通古斯語、 土耳其語及北韓語視同一系統的。但事實上,日本的語言系屬問題,現在尚未獲得完全解決。

    日儒新渡戶盜造曾雲:“在語言學上看來, 日本語是伶仃的孤兒,和它的左右前後各方面的 言語沒有什麼關係的。”事實上, 日本人自有歷史開始,為了要增加語言的豐富,曾取用了許多外來的字音,此外如北韓及西歐的荷蘭、葡萄牙、英國等語言亦對於日本的語言多少做過些貢獻。

    文字組成:

    日語的文字由 漢字和 假名兩套符號組成,混合使用。假名有兩種字型:平假名和片假名,各有73個。前者假借漢字的 草書造成,用於日常書寫和印刷;後者假借漢字 楷書的偏旁冠蓋造成,用於標記 外來詞、象聲詞以及特殊的詞語。明治期間曾出現過羅馬字拼寫法,但不是主要文字。

    漢字傳入日本:

    日本在漢字未傳入之前本無文字,此一觀點早為公元九世紀時的一部份日本學者所主張。雖然也有人主張「固有文字存在說」-即所謂「神代文字說」,如 德川時代後期的國學者平田篤胤(1776-1843)從國粹主義立場著有「神字日文傳」一書,力陳日本早在神代便有文字。惟事實上,這是留傳於對馬阿比留家者,為北韓諺文的竄改,是故所謂固有文字說不足憑信,而日本古代,現在已為一般學者所承認。 不寧惟是,多數日本學者鹹主張日本之有文字是在漢人渡日之後。

    從公元前後開始,漢字作為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冶金、紡織、農耕等文明,以強大的輻射力量傳播到 北韓半島和日本列島,由此形成了一個連續的漢字文化區。據史志文獻以及日本的考古發現,公元前1世紀,漢字就經由 遼東、北韓傳入日本的九州、福岡等地。漢字的 小篆體和隸書體多以銘刻在銅鏡上的形式傳入日本,這些文字元號和銅鏡上的其他圖案一樣,被日本人視為莊嚴、神聖、吉祥的象徵符號。此後日本在仿製銅鏡時,也開始仿製漢字銘文。在日本福岡志賀島出土的漢代蛇紐印章,上有隸書“漢委奴國王”字樣,當為漢光武帝所賜印章。據日本史書《古事記》、《日本書紀》等載,應神天皇十六年公元年,《論語》、《千字文》等漢文 書籍傳入日本。尤其是在公元世紀,有大批懂漢文的 北韓人渡海到達日本,大大推動了漢字在日本的傳播。日本儲存至今的一些 金石文獻,如公元世紀中期的紀伊隅田八蟠神社銅鏡銘文、船山古墳大刀銘文,以及武藏稻荷山古墳鐵劍銘文等,都是日本使用漢文的早期材料。漢字的輸人和傳播,是日本化史上劃時代的重要事件。

    日本文字的演變:

    關於漢字何時傳入日本,當在正史記載漢字之傳入日本之前。史籍之記載漢字漢學之正式傳入日本者,當為應神天皇之世(約當公元三世紀末葉,即二四八年 王仁從百濟渡日,獻論語十卷及千字文一卷,是為漢字漢學傳入日本的開始),自 漢字輸入日本後,歷經歲月,迨至八世紀中葉,日人始用漢字楷書的偏字,造成片假名,又用漢字草書的偏旁造為平假名,以為注漢字音,及標註日本語音之用。當時稱漢字為男文字,而稱假名為女文字。日本學者有謂吉備真備作片假名,弘法大師空海作平假名,皆不足憑信,充其量或由他們兩人集其大成而已。

    漢字傳入日本後,不僅成為公家用以記錄史實,且為一般學者用以著作寫書,而成為當時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不過漢字在日本的讀法有 訓讀及 音讀兩種。前者即日本原來的語言,而後者則系外來傳入之音。然音讀又因傳入的時地之異而復分為漢音、唐音、吳音。漢字傳入日本後,不僅促進了日本古代文化的進步,同時亦因而促成了所謂片、平假名的日本文字的出現。雖然自公元九世紀初葉以來,因日本所謂的「國風文化」的確立,絕大多數書籍都採用日本文字(假名)記述,但漢字降至明治初年,一直為公家官方用來記事的正式文字。

    日本自海禁開放與歐美交通往來後,日本語言中復混有許多 外來語(日人稱為「舶來語」),早在公元1866年則有 前島密(日本郵政制度創始人),其人發表所謂「廢止漢字意見書」,倡導全部用假名而不用漢字,其後彼自由民權論大師福澤諭吉亦在1873年發表「文字之教」一文,主張不用生僻的漢字把常用漢字限制為兩三千字,為政府當局所採用。迨及 昭和五年(1930年)前後時,富有急進的 教育家高唱「禁用漢文,廢止漢字」,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更有主張「廢止漢字,改用羅馬字」,如盟軍總司令部(CHQ )所聘請的教育使節團亦曾建議日本政府限制漢字之使用,俾能使有更多時間以學習其它分野的事物,以提升教育效果。日本政府接受此建議,規定在國民義務教育期間的教育漢字為八百五十字。甚至於如安本美典在1967年年初提出漢字在「二百三十年後消滅論」,凡此種種皆為崇洋心理作祟的結果。

    現有狀況:

    自前島密逾1866年提倡廢止漢字到今年將近130 年,百餘年來漢字仍未在日文中廢掉,後來鑑於 850字的教育漢字無法用以表達日常的文章,日本政府遂發表「常用漢字表」,規定常用漢字1850字,但日本的國語審議會後來又建議改為常用漢字1945字,由此可見漢字目前在日本還有其根深蒂固的力量。

    2010年4月,日本文化審議會漢字小委員會彙總了新常用漢字表的最終方案,共收錄了2136個字。除在現行1945個漢字的基礎上新收錄“俺”、“岡”、“賂”等196個字外,還將刪除“匁”等5個字。該委員會最快將於2010年6月向日本文科相彙報新常用漢字表,預計將在2010年內公佈。此次修改工作結合了電腦、手機等資訊工具的普及使複雜漢字也變得易用的社會現狀。這將是1981年現行常用漢字表制定以來首次被修改。

  • 4 # 青山故壘

    這個觀點是不對的,《三國志》中確實記載了有關日本的歷史,這個咱們下面詳細的說。

    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既已,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秦始皇為求仙藥,派遣徐福以及各種術士外出尋求長生不老的秘藥,因此有傳說說,徐福東渡日本後,在那裡建立了國家。當然,這是不可信的,因為沒有充足的歷史證明這件事是真實的。

    對日本國家的最早文字記載是《漢書·地理志》,其中寫道:“夫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在《漢書》中就已經有對日本地區的文字記載了,日本地區的人被史書稱為倭人,這也是後來明朝時期抗倭名稱的由來。從這裡看到,此時中國史書對日本的記載還不夠詳細,這說明中國早期對日本地區一不是很重視,第二對日本的瞭解還不夠多,僅僅瞭解其地理山川。而此後,《後漢書》《三國志》等等都有記載,在《後漢書·東夷列傳》中說:“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居,凡百餘國。自武帝滅北韓,使驛通於漢者三十許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其大倭王居邪馬臺國。樂浪郡徼,去其國萬二千里,去其西北界拘邪南韓七千餘里。其地大較在會稽東冶之東,與朱崖、儋耳相近,故其法俗多同。”此時,記載了東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國國王便派出使臣向光武皇帝朝貢。並且更加詳細地介紹了日本的政治狀況和風土人情等。到了《三國志》裡,對日本地區的記載就更加詳盡了,其中說:“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之中,依山島為國邑。舊百餘國,漢時有朝見者,今使譯所通三十國。”而此後還有一大段記敘日本的言論,這表明,三國兩晉時期對日本的瞭解已經很成熟了。

    隨後各代的史書幾乎都有對日本的描述,而在日本,也漸漸出現了對中國的描述,中日的交流不斷加深,而日本的史料所記載的一些事情是當時中國史料所欠缺的,對歷史重現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唐朝時期,我們所熟知的“鑑真東渡”,最明確的記載便是在日本的《唐大和上東征傳》中,雖然這部書不屬於一部純粹的史籍,但是他的歷史價值也不亞於其文學價值。

    而研究日本我們不能忽視日本本土的記載,日本現存最早的史書是 《古事記》,公元712年太安萬侶受元明天皇命撰錄而成。該書是以神話傳說為主的歷史故事書,“序” 用漢文寫成,以中國的奏章為範本;正文采用古漢語文和漢字作日語標音混用的特殊漢文體。此時的中國正是盛唐時代,唐玄宗在位時期。

  • 5 #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三國志》成書於西晉時期,由西晉史學家陳壽以《魏書》、《魏略》、《吳書》為依據,歷時十年創作而成。現知其創作的年代,是在公元280-290年。

    而據中國的史料以及日本的考古發現,漢字最早是經由遼東、北韓而傳入日本的九州、福岡等地,時間是在公元前1世紀。這個時期,在中國正好是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與西晉兩相比較的話,足足相差了幾百年。因此,對於有學者認為,說日本有文字的歷史是從《三國志》開始的,顯然與事實不符。雖說漢字從西漢已傳入日本,但在日本廣泛傳播則是到了公元4世紀,可也與《三國志》並無關聯。

    漢字傳入,促成日本文字的發展

    公元前1世紀,日本列島出現眾多部落小國。漢武帝在滅了衛氏北韓後,在其管轄地先後設定了樂浪、臨屯、玄菟和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 樂浪海所指即今日本海。

    漢字的輸入和傳播,是日本文化史上劃時代事件。公元前1世紀,中國的銅鏡傳入日本,日本人發現在銅鏡上銘刻有文字元號和其他圖案, 而這些都被日本人視為莊嚴、 神聖、 吉祥的象徵符號。 漢字(小篆體與隸書體),最早以這樣的形式傳入。

    日本在得到銅鏡後,開始研究並進行仿製,在仿製的銅鏡上也刻意仿製漢字銘文。自此,漢字相繼出現在日本。隨著相互間的交往不斷加深,漢字開始廣泛傳入日本。

    據後漢書·東倭傳·夷條》記載,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 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 (日本福岡志賀島出土的漢代蛇紐印章,上有隸書“漢委奴國王” 字樣,為漢光武帝所賜印章。)

    到公元3世紀,邪馬臺國在日本西部崛起,女王卑彌呼受魏明帝冊封。不久之後,以條良為中心建立大和國。據日本《日本書紀》記載,公元285年,漢文書籍大量傳入日本。

    《三國志》作為中國的史書,日本倒是興趣不大,傳入的書籍更多的,是如《論語》、《千字文》一類的。(甚至到了6世紀,大量傳入日本的還包括了漢文佛經。)公元4世紀到5世紀,由於大批懂漢文的北韓人到達日本,進一步推動漢字在日本的傳播。

    公元6世紀,漢文在日本大行其道。日本遣隋使、遣唐使及留學生等不斷到中國學習中國文化。而5世紀已作為日本官方文字的漢文,其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

    平假名與片假名,其形體均脫胎於漢字

    公元7世紀後,一種借用漢字的意義,讀成日語音,及借用漢字讀音記錄日語,即所謂的“假名” 開始在日本普及。“假名” 又有平假名與片假名之分。

    據日本的傳說,片假名是遣唐使吉備真備創造的,而平假名則為空海和尚空海所創。但這一說法,至今仍有爭議。在創制之初(日本平安時代), 日本人稱漢字為 “真名”、“男手”,而平假名則被稱作“假名”、“女手”。漢字是男人使用的、有權威的官方正式文字,平假名則是婦女使用的、地位低下的文字。

    “假名”脫胎於漢字,按通俗的說法,平假名是漢字的變體字,而片假名則是漢字的省略字,是漢字文化規範化的音節字母。假名在創制以後,漢字並未廢止。從而形成了假名與漢字混合使用。

    到10世紀後,漢字仿造字、漢字變體字得到發展。 以假名與假借漢字、漢字仿造字、漢字變體字的混合體,真正成為日本的正式文字,並一直沿用至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宋都城有多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