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利弗莫爾紙帶機

    沒有那麼容易的,中國勞動力成本便宜,有大量成熟的技術工人。如果西方國家想從中國把製造業撤回去,資本家會遭受很多損失。首先,已經建立在中國廠房和流水線,要廢棄不用,在自己國家從新建立。第二,要從新培養一大批技術工人。而外國的年輕人,不願意在工廠受苦,他們更願意去幹服務業。第三,外國的工人薪水很高,用工成本資本家受不了。所以,特朗普和安倍都是痴心妄想。

  • 2 # 馨月說財經

    自次貸危機之後,美國就一直在努力恢復製造業與實體經濟,但到目前為止美國實體經濟空心化的問題依然無法解決,而且實體經濟空心化的問題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普遍問題。為何美國的製造業難以迴歸呢?

    這是由美國的經濟體制所決定的,美國的經濟體制原有的設計是全球化路線,力圖掌握全球經濟金字塔尖,以達成美國長期維持霸權的目的,所以美國不斷強化服務業,令服務業在美國的GDP佔比近80%,從文化娛樂、科技、金融、教育等方面努力佔領全球經濟高地,而把中低端製造業鏈外移,從而構成美國經濟的全球戰略高點,並以此贏得全球利潤。

    但這套經濟體系存在幾個嚴重的缺點,一是社會成本過高,債務擴張過速;二是金融化現象過於嚴重,經濟與金融危機週期性爆發;三是兩極分化嚴重,社會供需矛盾突出;四是全球維護成本高等等。這些問題都限制了美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導致美國的製造業恢復緩慢。

    美歐發達國家想確立全球經濟中心地位,就要透過高工資與高福利招攬全球人才,以確立科技優勢,並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綜合國力與商業優勢。但是高工資與高福利就必然拉高美歐的整體社會成本,這就令中低端製造業很難生存,因為中低端製造業對於成本要求很高,過高的工資將令美國中低端製造業的產品缺乏價格優勢,缺乏全球競爭力,那麼在全球化的前提下,美國的中低端製造業限於利潤較低乃至虧損就自然被淘汰。因此美歐中低端製造業就只有跨國尋求人口紅利。

    目前美國想把製造業轉移回國,那是不現實的,因為美國的金融化嚴重,導致美中國產業資本都集中流向了華爾街,金融利潤明顯高於製造業利潤,資本顯然會集中流向金融體,這就形成了貨幣空轉,實體經濟得不到產業資本的有利支援,自然很難恢復。再加上美國的社會成本高,中低端製造業沒有利潤,美國的資本家們誰又會去做中低端製造業呢?

    所以美國近兩年來不斷抬高關稅,試圖依靠打擊進口保護本國經濟來拉動製造業,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美國製造業生產的產品價格偏高,美國國內的通脹就會快速上行,居民消費就會快速下降,供需關係失衡,依然難以解決經濟問題。而全社會降成本,科技行業不僅會遭受衝擊,關鍵是要爆發社會危機,所以美歐的社會成本又降不下來,福利過高,揹負的債務也越來越沉重。只要社會成本降不下來,美國的中低端製造業就無法恢復,這是要素市場所決定的。

    那麼美國就想把製造業轉移至印度與東南亞一帶,但是製造業的轉移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僅要有基礎設施配套與企業供產銷產業鏈的基礎,而且還要有一支有技術、有素質、有紀律的產業大軍,才能透過產業規模贏得價格優勢,才能把價格優勢轉為全球競爭優勢,而通觀印度與東南亞等國家,有誰又能比中國做得更好呢?

    美國當前提倡優先主義,想與東方大國脫鉤,試圖將製造業轉移出中國,這個過程肯定會出現,但中國當前是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產業鏈比較完整,又有全球最大的自身消費市場,經濟有較好的自洽能力,同時這個世界又不僅僅只有美國,因此中國也沒有什麼可以感到過於憂慮的,只要堅持自我為主,堅持改革開放,中國經濟趕超美國只是時間問題。過去我們說還要十到十五年才能在GDP上超越美國,但是這次衛安危機與金融危機之後,預期中國GDP超過美國應不出十年。

    至於日本,只不過是美國的附庸,日本近三十年來的經濟穩定與中國長期對日貿易逆差是分不開的,沒有中國市場的支援,日本失去的恐怕就不會是十年了,而是要抱憾數十年了,所以日本雖有防東方大國之心,但早已知道無力抵抗,也只能跟著美國後面喊一喊,以加劇中美矛盾,進而藉機早日擺脫美國的控制。而日本近些年來在印度與東南亞也不斷佈局,試圖轉移產業鏈,但結果也都不甚理想。至於一些製造業返歸日本,對中國影響也不大,本身中國在這些製造業上已經迎頭趕上,且迴轉日本的這些產業很容易被歐盟所填補。

    當前美國與日本等想透過製造業轉移來牽制中國已經不現實了,因為這些產業鏈中國基本都已具足,美日無法對中國的產業結構構成明顯的威脅,反而會令歐盟等趁虛而入,從而構成新的全球經濟平衡。

  • 3 # 誠意正心

    這個可能性有,但難度相當大!日本和歐美的製造業,在中國經營多年,已經與中國的產業鏈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千絲萬縷聯絡。而且離開中國的日本和歐美製造業,要建立自己的產業鏈供給體系,在時間上就是個大問題。其次,製造成本可能大幅增加,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可能性降低!務必大大提高了日本及歐美製造業迴歸的成本。同時資本的逐利性,也決定了製造商,能否真正順應政府決策,提供了不確定性!

  • 4 # 拐角上的過客

    能夠迴歸的,當年就不會遷出來,已經來了的,只有可能往低工資國家遷移,道理上是如此。

    投資一個地區或國家,人工成本是一方面,還要考慮供應鏈、基礎設施、法律、文人環境等多種因素,不只是考慮人工費用。

    所以,基本上是回不去了。

  • 5 # 聽從內心召喚

    “想”與“做”之間存在巨大鴻溝,川普一直想要製造業迴歸,但他克服了阻礙迴歸的阻力了嗎?難道迴歸只是搬遷費用的問題——用錢就能解決的嗎?想當初製造業為什麼搬走了呢?

    製造業遷出美、歐、曰與美國主導的金融化、全球化密切相關。要遷回去就得改變相應的制度安排。從博弈角度看,規則及規則制定者都要發生變化。這相當於一場革命。可是產業已空心化、因疫情而日益種族化的美、歐,都經受不起。

    美、歐、曰在產業空心化過程中沒有發生因工作崗位流失引發的社會動盪的原因是什麼?我認為一是蘇東集團的垮臺為美、歐提供了三十年的物質、精神(話語)的雙重保障。其次是中國融入了美國主導的這個新的全球化的體系。是蘇、東的損失、加上中國的世界工廠保障了美歐廣大人口獲得廉價商品、金融食利階層拿到更大蛋糕。現在想逆全球化,那麼金融資本還怎麼玩?建立什麼樣的制度相適應?另外產業鏈斷鏈之後的陣痛誰來承擔?現在美國申請失業金的人口己超千萬,再封一個月這個數目還會翻倍?比平時突然間冒出上百倍的麵包需求、而供給又由於產業鏈斷裂無法補上,那可要餓死人的。這個矛盾可是不可調和的。這也是為什麼川普考慮要近快復工原因。這也是丹麥向病毒投降——終止隔離措施的原因。

    所以時間不在美、歐手上。目前只有意識形態的話語權仍在美國手上。此次西方主流媒體、包括國內自媒體都在炒作這個製造業回國或調往東南亞的新聞,都在炒作產業鏈從中國移出之後中國將面臨大規模失業潮。我認為這是虛張聲勢,是在抬價。從我上面分析可知,美國的疫情如果在五月仍控制不住,那麼可能要餓死人了。如果在條件不成熟的條件下冒然復工,那麼一定還會反覆,痛會更長。而像丹麥這樣小國也將面臨同樣問題。中國面臨的需求不足是事實,但中國供給充足,而美歐卻可能是死活問題。一旦美國解決不了幾千萬失業人口的吃飯問題,一旦有人餓死,那麼美國三十年來建立起來的話語體系就沒人相信了。到時可是天下人心思變了。往哪個方向變?當然是往能保障生命安全、能過好曰子的地方變了。

  • 6 # 黑心206922029

    這是遲早的事,我們必須未雨綢繆,早作計劃,經濟不能過於依賴國外企業,如果是過於依賴別人,自己就永遠是站不起來的矮子,獨立自主不能丟,民族尊嚴不能丟,自立自強,永不言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時候不能叫狗狗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