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漫步育兒路

    我從2013年開始接觸正面管教,至今已經四年整。所以,對這個問題我很有體會。

    正面管教提倡不打罵孩子,因為打罵雖然可以立竿見影地制止錯誤,但是同時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舉個例子:

    如果你注意觀察,當家長打罵孩子時,心裡常常非常憤怒,這樣的態度往往會讓孩子感到非常害怕(孩子越小越是如此),他們的身體會瑟縮、表情會緊張,可見,打罵對孩子來說造成了一定的傷害。

    同時,孩子的這種表現,會讓父母產生內疚感。當父母平靜下來之後,他們往往會感到愧疚,覺得自己脾氣太躁,對孩子不夠溫柔,引導不夠科學。

    在這種愧疚感的驅使下,父母往往會作出補償行為,期待撫平自己的良心和孩子的內心,並期待孩子從此好好表現。

    但孩子還是會犯錯,這時,已經補償過孩子的父母就會勃然大怒,覺得自己被辜負了,從而更發狠地打罵孩子。

    這樣一來,父母就會陷入打罵——愧疚——補償——打罵這樣的怪圈中,孩子也只能跟著父母的情緒團團轉,無法從中學到學到真正有用的方法。

    那麼,不打罵孩子,我們要放任自由嗎?

    當然不是。

    正面管教裡有52個工具,可以從觀念到方法,有效地解決孩子的問題行為,並激發出孩子的內在潛能,使孩子逐漸成為內在有力量、外在有方法的人。

    譬如:

    當孩子犯錯時,我們很容易陷入與孩子的爭鬥之中,為輸贏爭個你死我活,而忘了:沒有人能一開始就做得很好,每一次犯錯,對孩子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如果我們轉換思維,重新看待錯誤,不但孩子的錯誤可以得到糾正,還可以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心態,敢於犯錯,用於學習。

    這就是正面管教裡說的“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這是我們在面對孩子的錯誤時,首先可以學習的一個理念。

    有了這個理念,我們如何進一步幫助孩子呢?

    1、我們要教孩子認識情緒,幫助他們從激烈的負面情緒高峰冷靜下來,恢復理智:

    這裡,常用的有情緒臉譜和積極暫停兩個實用工具。

    2、我們可以識別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這裡,錯誤目的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

    3、待父母和孩子都冷靜之後,我們可以用錯誤目的表上提供的參考方法來解決問題,也可以和孩子一同商討解決對策,以便收拾殘局,也給孩子示範負責任的態度,並給孩子提供一個鍛鍊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機會。

    這裡,常用的有解決問題的七個步驟和家庭會議。

    4、當孩子改正錯誤之後,我們還可以給孩子及時的鼓勵,以鞏固成果,激發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這裡,正面管教會告訴我們鼓勵和表揚的區別、鼓勵的三種具體型別,教我們如何正確地鼓勵孩子,使孩子成為內在有力量的孩子。

    還有很多,限於篇幅,無法詳盡地一一道明,題主不妨先買本書來讀讀,一切就明瞭了。

  • 2 # 陽光味道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就是溫柔而堅定,既不懲罰也不嬌縱。不打孩子不罵孩子一樣可以教育好孩子。

    我相信社會為我們裝備了五件管教孩子的工具,就是期望、糾正、引導、嚇唬和體罰孩子。有哪個媽媽每天一起床就會和自己說:我希望今天我的孩子會做錯事,這樣我就可以打他的屁股。我希望今天我的孩子表現不好,這樣我就可以打他,罵他。我相信沒有這樣的爸爸或者媽媽。我相信打孩子罵孩子是每一個家長在用到了自己能用到的管教方法以後的,沒有辦法的辦法。要不是黔驢技窮,我相信大多數人是不會使用體罰的。

    正面管教的所有工具都符合下面五個標準:

    一,是否尊重?

    二,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三,是否長期有效?

    四,是否能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從而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

    五,是否能幫助孩子發掘自己的能力,便且建設性的運用權力?

  • 3 # 妮兒媽咪育兒

    說到打罵孩子,我小時候就經歷過,小時候頑皮被媽媽打過。她猙獰的面孔,揮舞的掃把,恐怖的氣氛,到現在還留在我的記憶裡。現在我有了自己的女兒,有時候我也會被她的調皮搗蛋氣的很想揚起我的巴掌,但小時候的影響讓我最終還是收回了我的巴掌。我們從來不缺打孩子的理由,但只要稍稍一想,就會發現這些理由通通站不住腳,只是我們偷懶的藉口罷了。

    美國兒科學會反對任何形式的體罰。因為用打來管教孩子不僅無效,還會危害寶寶的身心健康,甚至讓他們更不聽話。

    我搜集了許多資料,我們偷懶打孩子一頓,對他們的傷害有哪些?

    1.讓孩子失去了反省能力

    我們總以為,被打後,孩子應該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並且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但是這真的是屈打成招啊!體罰其實會減輕孩子的愧疚感,讓他們覺得自己已經受了苦,贖了罪,所以下次又能心安理得地犯錯了。我小時候真的就是這樣想的,犯錯媽媽打我一頓後,同樣的問題還是會範,根本沒用,後來有用了那也是因為我長大了。

    2.讓孩子學會以暴制暴

    孩子都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真正影響孩子的往往不是我們說什麼,而是我們做什麼。當我們靠打罵來教育孩子時,只是讓他們學會了生氣可以打人,一言不合就用拳頭說話。

    美國兒科學會的一項研究顯示,經常被打的孩子今後更易出現攻擊性行為,說白了就是孩子越打越難管。生活經驗也告訴我們,打孩子只有短期效果,打得多了就沒用了。而且這種不健康的“教育”方式還會“遺傳”。小時候被打大的孩子,長大後也很容易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子女。有的家長會說“我也是被我媽打大的,打孩子是為了他好。”於是,他也成了打孩子的人。

    3.拉低寶寶的智商和情商

    體罰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讓他們無法集中注意力。很多被打的孩子都生活在焦慮、不安和恐懼中。總是疑神疑鬼,擔心有不好的事發生,又怎麼能專心探索和學習呢?

    除了影響智力發育,體罰還會降低寶寶的情商。被打的孩子往往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和肯定,容易對自己產生懷疑。不管表現出來的是懦弱,還是叛逆,他們內心都是極不自信的。這不僅會疏遠親子關係,造成寶寶安全感缺失,還會影響他們未來的人際交往和個人發展,嚴重的還會導致抑鬱。

    而查閱了正面管教的資料,正面管教就是用有建設性和不傷害孩子的方法去幫助他建立良好的行為。孩子需要你的適當引導才能學會什麼是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你的認可和鼓勵也能幫助他自我肯定,建立安全感。

    所以打罵孩子不是一種教育方式,而是一種傷害,我們要學會正面管教,正確使用正面管教。

  • 4 # 陪wo長大

    這個問題可以反過來問,如果題主認為不打不罵孩子,就教育不好孩子,那麼難道打罵孩子,就能夠教育得好孩子嗎?事實未必如此吧。打罵孩子,可能效果是“立竿見影”,也就是說孩子當時是聽話了,可是他們是發自內心的聽話嗎?並沒有,他們是屈服於父母的權威,不得不妥協,但是隨著他們的“耐打性”、“耐罵性”能力的提升,他們可能就對打罵免疫了,那個時候父母打算透過什麼方式來管教孩子呢?難道到了青春期,還要打罵孩子嗎?打罵就是飲鴆止渴,之後還會再渴。想想怎麼快點找到河流,才是長久的出路。不打不罵孩子,至少為跟孩子平等溝通,提供了一個可能性。打罵孩子,他們的心就關閉了,什麼方法都不好用了。

  • 5 # 愛心輔導媽媽

    誰說非要打罵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呢?有的孩子非常逆反,家長越打就越不聽話,所以棍棒底下出人才的做法,不見得適應每一個的孩子。因此,還是就事論事,正面教育的好,比如:

    (1)當孩子寫作業磨蹭的時候,一邊玩兒一邊寫,這時家長不要嘮嘮叨叨,直接告訴孩子,現在已經晚上8點半了,還有半小時就到睡覺的時間了,孩子馬上就會提高寫學業的速度,因為孩子懂得,太晚睡覺會影響早晨起床,上學遲到可不是鬧著玩的。

    (2)當孩子非要買玩具的時候,家長又不想買,也不要打罵孩子,孩子要買就有要買的理由,家長不給買也有不給買的理由,那麼家長就要擺事實,講道理,把理由擺在孩子面前,大多數孩子還是明白事理的。

    總之,如果家長做到對孩子不打不罵,正面教育會事半功倍的。

  • 6 # 小獸媽媽

    言下之意,你的意思就是打罵孩子的教育方式,就可以教育好孩子?能不能教育好孩子我不確定,但是我知道打罵孩子的教育方式肯定是個錯誤的教育方式。但是這個錯誤的教育方式已經延續了不知道多少多少年,至今也會發生在我的家庭,我也打過孩子。

    我也覺得打孩子是不對的,但是打孩子的確是立竿見影的有效果,而且可以讓他記很久。

    教育還有人的時候打了孩子是我不知道如何去跟孩子解決這個問題而產生的過激反應,我覺得如果我會正確的引導孩子的話,當時我就不會選擇去打孩子。所以我覺得學習正確的教育的孩子的方式也是有必要的。

    但是當情緒失控的時候發生了意外也是不可避免的。誰還不是從小被打被罵長大的呢?

  • 7 # 育兒育己共成長

    凡是抱著打罵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的想法的父母都是懶惰的,打罵誰不會,不用學習,也能很快的制止孩子的不當行為。歸根結底,這樣的父母也不把孩子當成人來看待,不懂的尊重孩子,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物,想打想罵任由自己的心情。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也是如此,只看到表面孩子停止了不當行為,但是對孩子造成的心理陰影卻沉澱在了潛意識中,日後孩子的舊傷就會浮出水面,對孩子以後的生活學習造成困擾!

    打罵孩子也是父母無能的表現,不知道如何與孩子溝通如何贏得孩子的合作。因此,正面管教為父母提供了教養孩子的方法,不懲罰不驕縱孩子,以和善而堅定為基石,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

  • 8 # 良父益友

    正面管教是不倡導打罵孩子,但是不是就是不打不罵孩子。透過正面管教,可以教育出很優秀的孩子。

    如果說不打不罵就算是正面管教的話,那麼您的理解太片面了。正面管教是從孩子的心理發展特徵出發、用科學的方法跟孩子溝通、交流,跟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管教不是一碼事。很多時候孩子調皮是要引起我們注意。記得我三四歲的時候,媽媽每天都在織毛衣,不陪我玩,我趁著媽媽不在房間的時候把媽媽的織毛衣的針拔掉了。媽媽回來了,並沒有訓斥我,媽媽明白了我的意圖,放下手的家務活,陪我一起玩。其實孩子的要求很簡單。如果當時媽媽打我罵我,那麼我的被關注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被打罵肯定心裡很委屈,久而久之,親子關係就不會那麼融洽了。真的很幸福,有這樣一個好媽媽。

  • 9 # 諾言的微笑

    俗話說“黃荊棍下出好人”,但在當今不適用了。或許我們都是經歷過打罵成長起來的,所以會認為孩子犯了錯,調皮搗蛋了就該捱打,但是請你仔細回想一下,當年你在被捱打的時候,你的想法是下次一定不犯錯了還是下次再做這件事時如何不被家長髮現?我想你的想法一定是後者。

    因此,社會在發展,教育理念也得更新,明明我們都知道捱打解決不了問題,為什麼還要打孩子呢?我現在也在逐步的控制自己的手,自己的情緒,努力向正面管教靠攏。

  • 10 # 科學老師藝凌

    我在學習的正面管教其實是從美國來的,它的創始人簡尼爾森博士在40多年以前根據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寫了一本書叫《Positive Discipline》在美國比較流行,後來被譯成了多種文字流傳到了各個國家。

    它倡導的是不驕縱也不懲罰的育兒方式,提倡家長用和善而堅定的態度,既要跟孩子有連線又要樹立一定的界限。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價值感和歸屬感。熊孩子的不當行為都是建立在對怎樣達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想法之上的。

    美國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反覆說:“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他發現,當孩子喪失信心時,他們會為自己選擇四個不恰當或者錯誤的目的:尋求過度關注、尋求權力、報復、自暴自棄。其實其背後的真實含義和資訊――我只是想有所歸屬。在不良行為的背後,是一個僅僅想要有所歸屬並且不知道該怎樣以一種恰當、有效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標的孩子。

    簡尼爾森和另外一個創始人琳洛特把這些理念變成了一個體驗式的家長課堂,讓普通的家長不需要去學習深奧的心理學理論,也能夠把心理學的觀點應用到自己的育兒生活當中。在這個課堂中,你會學習到52個工具和它背後的理念,從而更好的理解孩子,和善而堅定的養育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己的家庭讓人感覺極其噁心,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