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戰於野888

    眾所周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西方文化及其個性張揚的精神,源於古希臘羅馬特有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特點。

    一、傳統重商主義經濟特色的影響

    自古希臘以來,由於其多山少地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了其農業不發達。為了生存,古希臘人只能因地制宜地發展海外工商業。由於海岸線曲折,天然良港眾多,古希臘人在政府的政策鼓勵下,踏上了艱難的探索歷程。

    羅馬從共和國時代到帝國時代,基本延續了這一經濟特色。條條大路通羅馬說的不僅僅是政治上的聯絡,還有經濟上千絲萬縷的關係。

    近代歐洲,自文藝復興以來,重商主義的傳統得以進一步發揚。新航路的開闢,使商業貿易擴充套件到整個世界。

    這種重商主義的經濟特色,培養了人們的冒險和自主精神。這為西方文化和個性張揚的特色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濃厚的公民政治的影響

    古希臘各個城邦,尤其是雅典,開創了人類歷史上獨具特色的奴隸制民主政治。在這種政體下,鼓勵公民積極參與政治,凸顯了公民在社會當中的價值和主體地位。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是雅典民主政治最大的特點。

    古羅馬雖然經歷了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帝制的不斷轉變,但其統治時期,平民始終在為維護自身的利益作鬥爭。政治上帶有一定程度的民主色彩,法律上更是從公民法一步步發展到萬民法,人人生而平等的自然法則,在法律當中得以一步步貫徹。

    近現代西方的政治體制,更是受到雅典民主和羅馬法治的普遍影響。代議制、任期制、議會制、選舉制、陪審制、訴訟制、律師制等一系列原則得以繼承和發展,從而進一步推動了個性張揚的西方文化的發展。

    三、人文主義精神的影響

    人文主義精神貫穿西方從古到今的整個發展歷程。

    古希臘時期人文主義精神得以興起和初步發展。從自然哲學代表人物泰勒斯,到智者學派的普羅塔格拉喊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觀點,再到蘇格拉底,是研究人、肯定人的價值成為西方哲學的重要思想。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精神得以復甦。經過了1000年基督教的統治,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人文主義思想在文藝復興時期得到了復興。以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為代表的前三傑和以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為代表的後三傑,以藝術的形式廣泛而深入的傳播了人文思想。

    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得以進一步發展。馬丁路德和加爾文,高舉信仰得救的新思想,是人的靈魂得救的權利掌握在了人自己手中。加爾文更是強調先定論,大張旗鼓的為當時探索新航路,冒險致富的新興資產階級吶喊。

    啟蒙運動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得以進一步的完善。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康德等一批傑出的啟蒙思想家們,站在科學發展的基礎上,使人文思想具有了更強烈的理性色彩,對人的價值的肯定從而更具有了客觀的認識。

    不斷髮展這的人文主義思想,為西方文化及其個性張揚的色彩,提供了理論依據。

    總之,西方文化及其個性張揚的色彩,離不開建立在工商業基礎之上,傳統重商主義的影響,離不開建立在公民權利基礎上的民主政治的薰陶,離不開不斷髮展成熟的人文思想的推動。正如開頭所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當中別的要素的反映。

  • 2 # 蘇平生

    西方追求個性根源是基督教,基督教基本邏輯是人生而有罪,人類有一個末世,死後可以升入天國也可能墜入地獄,這之間的區別就是基督教,信仰基督就可以升入天國。所以教徒有很多儀式,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信徒可以直接對上帝進行懺悔,由於這一點發展為個人主義。

  • 3 # 易河先生玄學課堂

    西方人唯智,但是他們陷入了利己主義的冰水之中;華人唯情,但是造成了“剪不斷,理還亂”的裙帶關係

    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是由於各名族的文化歷史背景,審美心理的不同而產生的,在社會的發展,歷史的沉澱中約定熟成的,是一種永久性的文化現象,我們應瞭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背景知識以及社會風俗習慣,在資訊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居住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來越多,瞭解不同文化差異,提高文化適用性,對於現代人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習瞭解中西文化差異,有利於我們實現認識從感性到理性質的飛躍,排除東方思維負遷移的影響進而使我們跨文化交際更有效,更流暢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 首先,從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飲食來說,華人和西方人無論再烹調技法上,還是在進餐方式上,都大相徑庭。華人利用各種烹調技法,盡其所能追求菜餚的色、香、味俱全;而西方人的烹飪方法則簡單很多,他們不太在意菜餚的顏色和造型,而更注重“怎樣儘量保留食物的營養價值”。因此,華人注重形式,西方人注重內容。 再看進餐方式,華人往往一家人圍坐在桌邊,對整桌飯菜各取所需;而西方人則事先將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互不相干。華人有整體觀念而西方人有個體意識。 其次,從對顏色的好惡上看,華人喜歡紅色,把紅色當成喜慶、興旺的象徵;西方人更喜歡藍色,他們認為,藍色是沉著、冷靜的代表。因此,華人崇尚熱情,西方人注重理性。 再次,從造字方法上看,華人以象形字為主;西方人以“儘量使人明白一個字的含義”為宗旨。因此華人注重外形的美感,西方人注重內在的實用性。 最後。從藝術角度上看,中國的國畫大開大闔,潑墨寫意,氣勢如虹;西方油畫講究的卻是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寫意和寫實的不同風格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民族個性:情感和理智。 中西文化差異的歷史淵源 ,中西文化在現象上的差異最本質的一點:華人重道義,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 在兩種文化的歷史淵源中,中華文化即“道”,是教化的工夫。“仁者愛人”,血緣的親情是割不斷的,在宗法社會的基礎上成為中華文化的第一基石。而西方的一切學說都始於哲學。哲學的定義即“愛智慧的學問”。亞里士多德的邏輯,阿基米德的幾何,都是智慧的產物。 中西文化差異在當代的延續和發展 ,在現代社會中,華人希望對社會生活實行事先主動協調,在兼顧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的前提下,選擇一條個人前進的道路。無一事例不說明:整體至上的觀念在華人頭腦里根深蒂固。因此,華人重感情,重道義! 而西方人希望對社會實行事後被動制約,用法律和組織措施來解決問題,是以理智為基礎的。在追求整體利益的過程中,其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在世界的資源稀缺問題上,中國大多透過節制自己的慾望和需求,來適應有限的資源。而西方是對有限的資源進行儘可能的開發,以適應、滿足人的無限慾望。中西文化的特徵比較及優劣分析 ,華人這種忍耐與節慾的性格特徵,缺乏對交換的要求,從而,造成了歷史上的中華民族雖然文化燦爛,卻沒有產生商品經濟的土壤,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幾千年裡,一直占主導地位。而在西方,私有觀念根深蒂固,個人生存的滿足需要人與人的相互交換,使商品經濟應運而生。同時,西方人十分注重“社會對個人是否公平”的問題。中華文化的優勢在於;關注人本身,以減少紛爭;劣勢在於:需要普遍的道德自覺的前提,最終要歸結為個人心理狀態的自我把握,難以實施監督保障措施。西方文化的優勢在於:可操作性強;劣勢在於:放任紛爭。 西方人運用先進的科學征服了自然,也破壞了自然的平衡,但現代化的光輝畢竟出現在西方;華人剋制自己以適應自然,但對現代科技和先進的管理方法也奮起直追。兩種文化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讓人類更幸福,而不斷髮展和完善。以儒教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和以基督教為核心的西方文化只有經過互相取長補短後,形成全新的文化體系,才能更合理的解決生存中的個體化滿足問題,從而是得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達到和諧相處的境地,中西倫理道德的差異,西方倫理觀中有許多道德條目隨著時代的演進而不斷加以豐富和進行新的闡釋,但居於基礎地位的一直是理智。而中國的傳統倫理則是以情感為基礎的,在儒家倫理所主張的仁、義、禮、智、信等“五常”中,“仁”是第一位的。關注重心不同→西方倫理以個體為重心,然後擴充套件到他人和群體,所標榜的道德條目有智慧、勇敢、節制、公正等,前兩者基本屬於個人特質,而後兩者才涉及他人和群體。中國倫理的重心側重於群體,然後推及個體。由此可以看到,西方倫理是以個體德性的完美為重心,由個體而至群體,將群體視作分立的個體之間的集合;中國倫理以群體和諧為重心,由群體而至個體,將個體視作群體和諧之下的混一。

    對人格平等與否的主張不同→西方社會從古至今在物質生活方面存在著巨大的不平等,但就靈魂和精神而言,每個人在理性和上帝面前卻是平等的。中國的儒家倫理,以情感為基礎,主張人們從孝悌這樣的情感出發來維護尊卑貴賤的秩序。對個性特徵的評價不同→西方倫理認為,理性、意志和慾望是個體精神存在的形式和框架中可以有不同的內容,因此對個性的張揚予以高度推崇。中國的儒家倫理,雖然也十分重視個體人格的完美,而且從情感出發,提煉和歸納出了異常深入和嚴格的修身養性之道,為群體和諧而犧牲個性,最後到天下太平。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在中西倫理的對比中存在著主智和主情,重個體與重群體,平等人格與差等人格,張揚個性與克己滅欲等不同。概括起來,那就是西方倫理強調個體人格的獨立,中國倫理貶抑個體人格的獨立。

    中國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有差異就應該有合作,但文化差異不應該成為文化交流的障礙。在學習和借鑑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的同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我們要躋身於世界文化的前沿,就必須深深植根於自己民族文化土壤,不斷推動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

  • 4 # 共道綠林

    個性張揚在中國多為貶義,而在西方卻是一種認同,與西方文化有著淵源的聯絡。

    西方文化以"物"為本,尊崇"競爭",以"天下為私"“人定勝天”作基礎,追求慾望與享樂。公元13世紀開始,西方文化出現了某種“唯人主義”,就是整個宇宙天地,人類是最中心的,在社會當中,又是以個人為中心,其最核心,最根本的就是“人取代上帝”。

    在這種觀念下,西方文化逐漸孕育出“人定勝天”、征服自然思潮,追求人權、自由、民主,倡導“社會進化論”,搞自我欣賞自我崇拜的“新之崇拜”運動。於是"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鬥爭主義,奢靡主義等漸漸盛行。

    從19世紀初,西方世界的自由主義,浪漫主義慢慢地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對物質文化的需求。從這時起,西方人在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上開始追求個人的獨立性,在思維上偏外求於物,外求於理,在行為上慢慢注重對外物的征服。隨性,音樂,油畫,交易,航海等多元化造就了西方人爽直、豪爽,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就像很多人在很小的時候就愛吹牛皮,而且是牛皮吹的越大越得意,其實這就是西方人性最初的張揚。

    西方文化倡導個性張揚,民主制度,言論自由,生活喜好均應不受約束,講究自我。教育界流行一種聲音,要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不要扼殺孩子的個性……這就是西方文化個性張揚的縮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是攝影新人,怎樣才能拍出好看的人像照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