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記得小學自然書中有這麼一句話:“熱空氣上升,冷空氣過來補充,空氣流動,形成了風”。 冷空氣在集結過程中,濃度增加,由於重力作用,再加上地球吸引力…… 請專業老師給解釋吧!
9
回覆列表
  • 1 # 科海一葉扁舟

    風和雨的形成本質上是由於太陽輻射導致空氣密度不均產生流動而發生的自然現象。熱生風,冷生雨一定程度上是對的。

    風雨都是常見的自然現象,而且影響因素較為單一,現代已經對風和雨的形成原理了解透徹,已沒有任何神秘面紗。

    風的形成

    如圖中所示,太陽輻射使區域性溫度上升,大氣密度變小,浮力變大,於是這部分氣體開始上升。而兩側的冷空氣則橫向移動過來補充熱空氣遺留的空間。

    熱空氣上升以後,由於高空氣溫下降,熱空氣被降溫,密度又變大,重新下降,正好補充冷空氣的遺留空間。如此以來,空氣區域性開始迴圈,產生了風。

    風的種類有很多種,不同的地形,不同的季節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風,但萬變不離其宗,都是一種冷熱空氣的迴圈流動。

    城市風,市區熱源多,硬化路面水泥建築熱容低,空氣溫度高,市區形成上升氣流,郊區冷空氣過來補充,市區的熱空氣高空遇冷變為冷空氣,補充郊區冷空氣留下的空間,於是空氣開始流動迴圈形成城市風。

    海陸風,白天太陽輻射,陸地土壤比海洋海水熱容低,陸地氣流上升,風由海洋吹往陸地。晚上,陸地熱容低,儲熱少,散熱快,成冷空氣,海洋氣流上升,風由陸地吹向海洋。

    山谷風,山谷中風的形成有點類似於海陸風。白天山谷中氣溫高,氣流上升,形成谷底吹向兩側的風。夜晚谷底溫度降溫,形成山坡吹向谷底的風。

    雨的形成

    雨是一種自然現象,和風一樣,也是由大氣迴圈產生的,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給我們補充淡水、灌溉莊稼、淨化空氣等。

    陸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發變成水蒸氣,水蒸氣上升到一定高度後遇冷空氣變成小水滴,小水滴組成雲,水滴慢慢增大,當它比空氣浮力大時,就從雲中落下,形成了雨。

    雨的形成是多種多樣的,但歸根結底是水蒸氣遇冷凝結成水滴降落至地面的一個過程。

    夏天多發的雷陣雨往往是區域性富含水蒸氣的空氣受熱上升遇冷成雲形成降雨。由於是區域性氣流的變化,雷陣雨經常沒有預兆的爆發,並且持續時間比較短。

    雨季大面積降雨的形成,往往是冷空氣與熱空氣相遇,造成水蒸氣隨著熱空氣的氣流上升,高空遇冷,形成降雨。由於冷空氣團是巨大的,所以降雨持續時間長,江南的梅雨時節雨紛紛現象的形成,就是這個原因。

    結論

    熱生風,冷生雨。還是有一些道理的。古代老百姓雖然欠缺科學常識,但豐富的生活經驗,對自然現象的總結,指導著一代一代的子孫後代去生產勞作。經驗總結出來的東西,很多都可以用今天最新的科學知識去重新解讀,這也是一個有趣的過程。

  • 2 # 研究生小張v

    要解釋這一問題,應先從風雨的形成說起:

    “風”是指空氣的水平運動。空氣從氣壓高的地方向氣壓低的地方做水平方向的流動。兩地單位距離的氣壓差越大,風力就越大。氣壓是指單位面積上承受大氣層的重量。氣壓變化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與氣溫的關係尤為密切。一般來說,氣溫高,空氣膨脹變輕,氣壓就降低;氣溫低,空氣收縮變重下沉,氣壓就升高。由於空氣膨脹變輕,氣壓降低,於是,周圍某一處氣壓高的空氣就會向氣壓低的地方流動,因而就形成了風。

    降雨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空氣中必須有一定量的水汽和凝結核;二是要有某種動力使空氣產生上升運動。因為空氣在上升過程中膨脹變冷,空氣中的水汽才有可能超過飽和,多餘的水汽就會凝整合雲。雲裡的細小水滴在一定條件下會互相合並,體積增大。當空氣支援不住時,就會成雨落下。大家知道,在單位體積的空氣中,所能含的水汽量是有一定限度的,當空氣中的水汽達到最大含量時叫飽和。而飽和的水汽量是隨著氣溫的高低而不同的,氣溫越高,飽和的水汽量就會越大。空氣中的水汽飽和了,如果氣溫再降低時,就會有一部分水汽凝結。一般說,氣溫下降越多,凝結出來的水汽數量就越大,降雨的條件就越充分。這就是冷生雨的原因。

    “山雨欲來風滿樓”。風往往是雨的先行客,雨伴隨著風而來。但只颳風不下雨的情況也不少見,這是因為空氣中沒有足夠數量的水汽的緣故。

    由於海陸之間的熱力性質差異。

    夏季時,陸地升溫快,在海陸之間形成環流,導致近地面吹海風。中國位於亞歐大陸的東部,東臨太平洋,再加上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實際上,亞洲東部地區夏季吹東南風。

    冬季時,陸地降溫快,在海陸之間形成環流,導致近地面吹陸風。同樣道理,實際上亞洲東部地區冬季吹西北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為結交朋友去旅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