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理學充電時間
-
2 # 暖心理
受欺負不敢爭辯,不能保護自己,這是一件多麼虧的事情,心裡會壓抑多少憤怒和委屈呀!那為什麼不敢呢?因為在潛意識中是有恐懼的,不敢承受反抗和爭辯的代價。一個是害怕衝突,跟人衝突的結果和局面是你承受不了的,是非常恐懼的。另一個是怕失去,害怕失去關係,害怕不被別人喜歡,害怕失去乖巧的形象。
這兩個恐懼是你不敢爭辯的原因之一。為了避免恐懼,寧願委屈自己被欺負,也要維持和諧。和諧和被人喜歡,也是你最渴望的東西。人本來就活在關係之中,都是渴望關係的,但你的渴望是有些不一樣的,帶著卑微和討好。好像在你的假設中,別人都是強勢的冷漠的,難以取悅的,只有討好別人委屈自己,才能獲得關係,別人才能多看你一眼。也就是說,被人對你是不感興趣的,只是對你做了什麼感興趣。你覺得自己本身並沒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也沒有什麼價值,只有討好別人犧牲自己,才能獲得關係。“討好”是唯一能獲得關係的渠道,是唯一能獲得認可的方式。這種隱忍和討好,帶著濃濃的自我否定的味道。但可能我們一般人會覺得,自己不用討好,甚至為了捍衛自己的底線而跟別人衝突,自己依然也是值得被愛的。討好並不是與別人建立關係的唯一方式。
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你可能會認為如果一旦反抗,別人會承受不了這種攻擊。其實事實上這種“反抗”的影響,比你想象的影響小的多,一般人是可以承受的。而且在衝突中,我們會更瞭解彼此的想法和需求,樹立各自的底線,對關係本身是有益的。其實說的再多,都不如你親自去嘗試“反抗”一下試一試,看看會有什麼不一樣?
-
3 # 倪振源
這是一個自我保護的方式。
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爭辯會給自己帶來代價,比如會帶來打擊,或者父母威脅拋棄自己等等。總之,背後有一些情緒。但是每個人都有些不同,有的是恐懼被傷害,有的是恐懼被拋棄,有的是不想破壞關係,甚至有的是為了照顧對方的感受...
人具有足夠的智慧創造出讓自己生存的適應方式,這種方式曾經讓自己受益,比如避免了某種更嚴重的後果,或者節省了自己的時間,或者挽留了關係。
這種方式,保護了自己的同時,也會逐漸的帶來問題,比如不敢爭取自己的權利,或者內心的屈辱感。
但究竟是不是問題,也要看自己的內心是否有矛盾而定,如果你覺得心理沒有委屈的感覺,不爭辯也就不爭辯了。如果你覺得難過,就需要做一些權衡和選擇。
當你去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的時候,一定會冒一些風險,比如會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這個是要去承擔的,這是成熟的代價,快速的嘗試和改進是必要的。
但是最重要的是,需要清楚自己想做什麼樣的人,在這個前提下,嘗試著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讓自己舒服的事情,遇到挫折,不斷的調整和改進。
-
4 # 無心5210
我們做人處事,有時會遇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有時也會遇到怨恨計較的冤家對頭。「若逢知己宜依分」,再好的朋友,也應該有個限度,如友誼的尊重、不共金錢的來往。固然朋友有通財之義,但一沾上利害得失,一有行差步錯,錢財往往成為反目成仇的導火線,多年友情毀於旦夕,只因一時逾越本分,實在可惜! 「縱遇冤家也共和」,若是遇到冤家怨恨,也不必太過於計較,不必強人同己,要有容納不同意見觀念的雅量,冤家也是我們的逆增上緣,可以激發我們精進修行。 因此,真正有為的人,做事要做難做之事,處人要處難處之人,最好能有「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的修養。寒山大士曾問拾得禪師說:「如有人辱我、罵我、欺我、謗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惡我,我應如何?」 拾得禪師回答他:「你忍他、由他、耐他、讓他、不理他,且過幾年,看他又如何?」 所以我們與人相處,不必太斤斤計較,不要為了利害、得失反目成仇,甚至親人眷屬竟成陌路。如果希求人間太平無事,最好彼此有忍讓的胸襟氣度,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想,海闊天空。
-
5 # 東曉宇
有權有勢的無恥小人欺負你有時是不需要理由的,甚至只是出於找樂子,你的反抗只會讓他們產生變態的報復心,甚至會殃及家人!現實中這種人這種事太多,受害者被精神病,被關到精神病院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案例多了去了
-
6 # QU心理
我想很多人不是不想爭辯,更多的時候是,雖然自己很生氣,想要反駁對方卻一時語塞。過後,想起能夠反駁對方的話恍然大悟,卻失去了時機,總不能再找到對方說,“你說……的時候,我應該說……”,如果真有人這麼做了,對方一定認為這個人“不正常”。
我周邊有很多這樣的人,雖然Ta們在工作和生活上經常會吃虧,但通常而言人緣都不錯。當然,也會有很多朋友“怒其不爭”。
這種心理或者說性格的形成除了“先天因素”以外,還有很大的因素跟成長環境相關。
就“先天因素”而言,Ta們很可能(因為有個體差異)具有極強的同理心,通常能夠體會對方的情感,並且為Ta人著想,這樣,在遇到一些事情時,Ta們很少想到負面的情緒和資訊,所以也就不會反駁別人。
說到環境因素,最初的成長環境對性格的形成有些非常重要的影響。不敢反駁別人的人很可能,其整個成長環境都是規律非常多,而且Ta不是家庭中不可以守規矩的人,也就是說不是受寵愛的孩子,甚至Ta的父親或者母親在他們那一代都不是受寵愛的孩子。於是,只要不守家庭的規矩就會被批評或者嘮叨並且還能看到家族或大家庭對受寵愛的孩子的“包容”。這種不一致的做法,讓Ta看到自己的劣勢和“不受歡迎”。於是,Ta們學會了一種處世之道:做守規矩的人和事情,別人給自己更多“工作”是對自己的信任和認可。總之,逆來順受是Ta們的處世之道。
Ta們想懟別人也是一瞬間的想法和感受,當自己冷靜下來就會恢復到上述的處理問題的模式之中。
-
7 # 心理諮詢師四四
在受欺負的環境下不爭辯、不反抗的人,他們的心理要從不同的性格來分析。
1、性格軟弱
我們不得不承認,性格軟弱的人總是存在,並且他們常常成為被他人欺負的物件,因為欺負他們的成本低,不會被告發,也不會有什麼嚴重的懲罰,而且軟弱的人逆來順受,不會反抗,總是順從,滿足了喜歡欺負他人的人心理上的征服別人的快感。
2、隱忍不發,求後算賬
被欺負,當時不爭辯,但是不意味著以後也不爭辯,總會有一些性格隱忍的人,擅長隱藏自己的情緒,不在矛盾的當頭刺激對方,反而選擇保留實力,在自己有能力反擊時,再給對方一個響亮的反擊,比如韓信忍胯下之辱,最後是衣錦還鄉,這就是對欺負他的人最好的抗辯。隱忍並且理性的人,在不利於自己這方的條件下,不會輕易暴露自己的實力,這也是一種保護自己的策略,可是他們往往都會在未來的某個時機,秋後算賬。這種不爭,不是性格軟弱造成的。
3、無所謂
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你看來是不得了的大事,需要爭辯的事,在當事人看來可能只是一件不足以掛齒的小事,根本不值得他們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爭辯,而且爭辯會顯得他們沒有格局。所以,角度不同,處理事物的方法也就不同。這個也不能算作軟弱。
綜上,每個人不同的性格特徵,所處的情景不同,都可能會迴避當前衝突,無論出於什麼原因,我們都該尊重他人的選擇。
-
8 # 布藝A致遠
生活中已這種方式生活的人有很多,在表達意見和麵對利益時,特別害怕會與人衝突,為了避免與人衝突,會主動犧牲掉自己的利益,不發表自己的意見,以求與別人保持和諧一致的關係。
但是這樣的行為一次可以,二次可以,次數多了起來後,似乎你就在群體中完全喪失了表達意見和爭取利益的資格,別人會越來越更加不考慮你的感受,把你當成透明人,甚至當你有時被壓榨的厲害試圖有那麼一點利益爭取或意見表達的意圖時,都會遭受到別人的拒絕或無視。
結果就是你在群體中越來越被邊緣化,無價值化,久而久之,你的境遇比剛開始時變得更加糟糕,你開始覺得很難忍受,你終於提出了抗議,但這種抗議是以劇烈的衝突和反抗表示出來的,結果當然是你慘敗了,所有的人都覺得你不可理喻。
然後你換個環境,又週而復始,最開始你總是小心翼翼的融入群體,不敢有衝突,委曲求全,最後卻又是因為劇烈的衝突而和群體決裂。
最後,你變得有些害怕群體生活。
或者你勉強在群體中生活,但是你活的很累,在群體中,你不敢表達不同的意見,不敢和別人有矛盾,你明明覺得別人說的不對,但是你怕提出了反對意見,他會不高興,會來攻擊你,為了避免與人有衝突,你整天附和討好別人,唯恐別人不高興或對你有意見。
這樣的你活的好卑微,私下裡你會問自己,還要不要繼續這種行為?為什麼我是一個這樣的人?無數次告訴自己不能再這麼卑微,過於怯懦的活下去,但是第二天你又繼續了以往的模式。
表面的你和真實的你如此矛盾,這種矛盾讓你整天內耗,疲憊不堪又焦慮重重。
-
9 # 希樸羊
簡單來說,這是一種恐懼的心理,每個人都有恐懼的東西,有的人是害怕老鼠、蛇等動物,有的人是害怕人多的地方,也稱為廣場恐懼症,有的人則是害怕與人起衝突,為了避免衝突,哪怕受到欺負也不敢爭辯,對她來說,起衝突比被人欺負更加讓人難以忍受。原因有幾個,一可能是不可控性,當被人欺負的時候是單方面的發力,如果自己一直不反抗,對方說著說著也就消停了,這個過程她是可以預見的,因此她覺得是可控的,但是,如果爭辯了,發力的就變成了雙方,局面就變成她不可控的了,這會讓她覺得很沒有安全感,想想,如果我們在開車,突然車輛失控了,會不會嚇傻掉?
第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中國,很多人深受“得饒人處且饒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退一步海空天空”等思想的影響,殊不知,這些話只能建立在對方是個講理的人的前提下,當對方是一個不講理的人,我們的退讓只會讓他們得寸進尺,不會因為不敢爭辯而不再騷擾你,而會覺得我們是軟柿子,欺負得更加起勁,而如果我們明確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對方反而不再敢這麼欺負我們,因為我們的反抗讓欺負我們的成本變高了,而當成本變高,下次再做起來的動力也就少了。可惜的是,現在的很多家長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時仍然是以和為貴、忍一忍就過去了之類的思想,這樣下去,孩子長大後就會為這種習慣買單。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
10 # 心夥伴
現代社會,我們講究人人平等。同樣,在法律意義上講,我們每一個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夠踐踏其他人的尊嚴和權利。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確實存在一些人受到欺負卻不敢和對方爭辯。這是一種十分錯誤的選擇,也是不符合我們現代社會發展規律的。那麼,為什麼存在一些人即使是受到欺負卻還是不敢爭辯呢?
其實,仔細分析下來,這樣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第一種是這一種人雖然表面上是不敢爭辯,其實是為了避免衝突的發生。他們往往能夠隱忍,並且把苦痛和磨難藏在心裡。
第二種是因為經常被欺負慣了,不想再被傷害,於是就習慣了忍讓。
第三種是內心比較脆弱,十分的缺乏安全感,擔心爭辯會給自己或者其他人帶來一些損失,而選擇自己忍氣吞聲。
第四種是交流方面存在問題,不知道如何和對方說明,於是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此而忍讓過去。
第五種是自己十分自卑,沒有自信,不管別人怎麼說,總認為是自己的錯誤,因此不去爭辯。
有的人也許說了一些或是做了一些讓人不是很喜歡甚至有些反感的事,但是自己卻沒有任何感覺,而且也並不會選擇起衝突,所以選擇容忍,選擇退讓,選擇去維護這份和諧。因為害怕失去所以不敢爭辯,我想這應該事大多數受到欺負卻不敢爭辯的人的心理吧。
-
11 # 月亮閱月
中國法律人人平等任何人,如果掌握當事犯罪事事實,只有舉報的權利和義務!但一定要抓到其違法犯罪真實證據確鑿!但個人無杈跟蹤控制!
-
12 # by創可貼
受欺負不敢爭辯是一種什麼心理?
相信大家早已瞭解,對的事情我們無需爭辯,而錯的你爭辯也沒有用。普天下世人,誰又能輕易過這個坎。是的,世事紛紛擾擾。我們只有拒絕和繞開。
上面舉是其一,但依然是概括,是的,我們就依造上面的命題展開論述。
受欺負,是一種壓迫和欺凌的行為。相信在二十一世紀,我們生而平等,都不希望被壓迫。但這種現象依然盛行和存在。特別是在我們和睦秉學的校園背後,依然有太陽照耀不到的角落。
是的,那裡就是欺凌現象。因為觀點和認知還未成熟,出於一知半解的狀態。那麼,欺負的物件都是有原因的。或許,是你有他所不曾擁有的東西。引起他的嫉妒。還有,平時不注重自己的行為,過於招搖,飛揚跋扈。所以,才導致後果不堪。所以,在我們理想的理論上,這依然是可以從兩個人行為去探討得出的結論。
但依然不乏無事生非之人。畢竟,世界之大,可是無奇不有啊!當然,受欺負是可以解釋為:這是一種自卑的心裡,總要是得到反抗。畢竟,人的忍耐都是有限的。
所以,我們大可不必犯人。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就還擊,告訴他我也不是好欺負的。至於,哪些自卑心裡,不敢還手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我們的性格應該是不懼暴力,不懦弱啊!對溫柔有所保留的,所以,這應該是我們人類歷史上發展最好的美德。畢竟,那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嘛!相信熟讀歷史的大家都比我還要通透呢!
-
13 # 有書共讀
受了欺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當然是“還”回去。
可是,並不是人人都可以這麼灑脫,生活中確有一些人在受人欺負後不敢爭辯,那麼,這些人的心理是怎樣的呢?有書君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怕受到更大的傷害。
這類人往往自身力量比較弱小,或者說敵人的力量要比自己強大很多倍,之所以在受人欺負後不敢爭辯,是因為怕受到更大程度的傷害。
在《延嬉攻略》中,魏瓔珞因在乾隆壽宴上巧妙取回舍利子,令監守自盜的舒貴人惱羞成怒,在舒貴人對魏瓔珞一頓羞辱後,伶牙俐齒的魏瓔珞為什麼沒有反抗?
因為她很清楚,對於一個貴人來說,殺死一個奴才有多容易,若是直面頂撞,可能性命不保,所以她在受到欺負後不敢爭辯,是因為怕受到更大程度的傷害。
二、顧全大局。
在受人欺負後不敢爭辯,還有一種可能是,為了大我犧牲小我,顧全大局。有書君的朋友小君,就屬於這一類人。
國慶黃金週公司安排值班,因為平時小君和辦公室的人有些小過節,結果值班表下來,小君傻眼了。
明明七組人值班,可小君卻要值三次班,這不明顯欺負人嗎?
小君想要去找主管領導說理,可是看到沒被安排值班的同事在滿心歡喜的計劃出行事項。
小君思慮再三,為了讓其他人渡過一個愉快的假期,選擇了默默承受。
三、等待時機。
這類人屬於智慧型選手。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在《延禧攻略》中,劇情前期與世無爭的嫻妃常常受到高貴妃的欺負,可想到高貴妃獨享專寵,位分又比自己高,嫻妃只好忍氣吞聲。
終於在時機來臨之際,嫻妃藉機鐵水萬紫千紅,將高貴妃拉下線。
四、內心懦弱,缺少勇氣。
還有一些人明明在受人欺負時,面紅耳赤,雙目圓瞪,臉爆青筋,拳頭緊握,眼看要出拳還擊,可最終卻未動手。這些人往往屬於內心懦弱,缺少勇氣型性格的人。這類心理可能跟從小的成長環境有關,若從小在父母爭吵、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就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即使受人欺負,也不敢反擊。
雖然我們華人講究“以和為貴”,也崇尚""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大智慧。
可也有“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底線,在生活中,若真的遇到持強凌弱、無理取鬧、毫無緣由的欺負自己的人。
有書君認為,我們也要適當還擊,學會用正當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回覆列表
“受欺負不敢爭辯”或者說不敢反擊,在表面行為來看是因為個體老實、性格懦弱。但造成這種現象的深層原因,是畏懼(一種心理上的權威畏懼)。一般情況下這種行為可能會伴有一定的自卑心理。
在受欺負時不敢爭辯是因為:內心沒有勇氣去反抗,從某些方面來說,個體自己已經認可自己是被別人欺負這一常態。認為這是很平常的事情(生活中對於很平常是事情,大家都不會去在意),所以不敢去爭辯。但如果真的到了極限是會爆發出來的,一旦爆發出來,將會是一切不滿的積累瞬間爆發。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和個體童年時期家庭教養和社會環境是有一定的關係。在孩子童年時期,父母在對待孩子上過於強勢會造成這種結果。
父母特別是父親在孩子眼裡都是權威,如果不能很好的處理與孩子的關係,就會使孩子以後在面對權威的時候不敢表達自己的看法,不敢挑戰權威。一直處於這個狀態會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形成懦弱的性格,導致在遇到別人指責和欺負的時候,不敢反抗。
有個朋友就是因為對孩子(男孩)過於嚴格,在孩子面前特別強調自己的權威,導致孩子害怕老師,不敢面對老師,在面對同學的欺負時不敢說話,性格溫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