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雙子霖
-
2 # 赤紅雙翼
這個所謂的精銳英軍對戰土著,應該提的是當年英國在殖民地時期為了鎮壓被殖民者所發動的戰爭吧!首先要明確一件事,那就是當時英俊手中的武器的確是最先進,但受限於當時熱兵器才剛剛被普及化,所以在科技迭代方面還不足以完全碾壓手持木遁與長矛的土著。
首先那個時期的英國士兵還裝備著前膛裝藥或是後堂單發步槍,這種步槍不僅裝填麻煩而且擊發完成後到第二次裝彈完畢之前,需要大量時間。相對於抬手就扔的長矛,這個時候的熱兵器與冷兵器的火力值可謂是五五開。
另外就是英軍本身,所謂的精銳英軍與全世界最先進的武器,最多也只是當時宣傳噱頭。因為當時的殖民英軍本身就不是英國的精銳部隊,因為英國在殖民地的治安管理方面會相對降低成本,所以配屬在殖民地區域的軍隊要麼就是二線作戰部隊,要麼就是年齡較大的軍官士兵,戰鬥能力本就要比一線戰鬥士兵差。
如果這個時候在被數倍於自己的精英土著戰士戰鬥,秉持著地形有利、擅長夜戰、還能夠進行協同配合的土著士兵,只有1800個英軍自然就抵擋不住並最終全軍覆沒。
可是熱兵器的發展相較於冷兵器是非常快速的,僅僅過去了幾十年的時間,當馬克沁機槍被髮明與裝備軍隊只有,冷兵器妄圖推數量來取得優勢的作戰一去不復返。同樣是幾十年後的一場鎮壓殖民地叛亂,僅僅50名英軍與四挺重機槍,就把3000名土著戰士屠殺殆盡。
-
3 # 映日荷花別樣粉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英軍兵工廠在製造子彈時,只考慮了兩個因素,防止長途運輸時散架,二是美觀,拿出去不能"丟人現眼",有損大英帝國的形象。因此,子彈箱兩頭都用鋼板加固,並用18顆粗螺絲固定,外面又用鐵絲捆綁。而開啟這樣子彈箱,得有專業的鐵鉗,扳手。英軍一時疏忽,沒帶工具
-
4 # 海鏡清
題主指的應該是祖魯戰爭中的伊桑德爾瓦納之戰。
伊桑德爾瓦納
這次戰鬥是祖魯戰爭中英軍最大的一次失敗,但並不是因為赤手空拳與土著肉搏。以前網上有個很不負責任的帖子《1800名裝備精良的英軍竟遭非洲土著團滅 原因只是少了一把扳手》,胡編亂造,聲稱由於英軍負責子彈供應的軍需官忘記攜帶開啟子彈箱的專用扳手,英軍不得不用刺刀與祖魯軍隊肉搏,最後全軍覆沒。
其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祖魯戰爭是因為英國的開普敦殖民地向南非腹地擴張時,遇到了南非最強大的土著王國祖魯,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英華人傲慢地決心用戰爭來解決祖魯。
切爾姆斯福德勳爵,他的輕敵直接導致了伊桑德爾瓦納的失敗
1879年1月11日,切爾姆斯福德勳爵率領的1.78萬名英軍兵分三路入侵祖魯,他親自率領中路軍。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是因為此時正是南非農作物收穫的季節,祖魯戰士們都在自己的田地裡忙碌,英華人認為可以打祖魯一個措手不及。
祖魯戰士,他們都手持牛皮盾牌,顯然不可能擋住子彈的打擊
然而英華人萬萬沒想到的是,為了慶祝一年一度的豐收節,大量祖魯戰士已經集中起來。到了1月17日,得知英軍入侵的祖魯國王手下已經有了2.4萬名戰士。當然,這仍然不足以與英軍匹敵,因為祖魯戰士手中只有長矛、圓頭棒和牛皮盾,只有國王的少數衛隊才有從殖民者那裡買來的“棕貝絲”前裝步槍(這種槍裝備於六十多年前的拿破崙戰爭時期),而且他們並不能熟練操作,缺乏彈藥、射擊技術極差、槍支也完全沒有保養(黑叔叔的傳統啊)。
祖魯國王
不過 ,祖魯王國在兼併周邊部落的長期戰爭中獲得了豐富的經驗,他們利用英軍的驕橫心理,當英軍抵達伊桑德爾瓦納山時,以4000名戰士偽裝主力襲擊了英軍的前鋒,引誘英軍西進。
切爾姆斯福德果然中計,他於1月22日率中路軍主力去追蹤誘餌,營地裡只留下了普萊恩中校指揮的第24團第1營(734名英華人和578名土著)和鄧恩福德上校指揮的土著部隊(14名英華人和511名土著)守衛輜重,共計1837人。前者的部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但指揮官是個沒有任何實戰經驗的菜鳥;後者有豐富的作戰經驗,但他手下的土著和祖魯戰士裝備著同樣的武器,只有1/20的人有步槍。
殖民地部隊,頭纏紅布的是南非土著兵,英華人並不信任他們,所以他們大部分只有長矛和盾牌
當祖魯大軍出現以後,鄧恩福德勇敢地率領土著部隊衝出去準備給予迎頭痛擊,結果發現對方足足有2萬人之多,他們只得撤往附近一條幹涸的河床固守。祖魯大軍不為所動,他們的目標直指英軍大營,迅速排出擅長的“水牛角”陣型。牛頭的部隊負責從正面牽制,兩隻牛角的部隊則從兩翼迂迴包抄。
祖魯軍隊經典的“水牛角”陣型,1是敵人,2是迂迴包抄部隊,3是正面牽制部隊,4是預備隊
缺乏實戰經驗的普萊恩沒有把部隊集中起來組成能夠應對迂迴包圍的密集防禦陣型,而是教條的排成長長的散兵橫隊(威靈頓的善用陣型,“薄紅線”),這種陣型可以最大發揮步槍的火力效果。英軍還有2門7磅山炮,但由於數量少、對祖魯人的陣型產生不了多大的破壞。
英軍的火炮使得正面的一小部分祖魯軍隊被迫隱藏在山坡後面躲避,但區區兩門火炮無法阻止祖魯大軍的逼近
最初,英軍手中的馬提尼-亨利步槍的確給祖魯軍隊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英軍的齊射僅僅打擊了牛頭的祖魯人,牛角的祖魯人幾乎毫髮無損地逼近了英軍側翼,這使得英軍中的土著兵們紛紛逃走,只留下英華人還在堅持戰鬥。很快,英華人發現自己被團團包圍,他們自動分成一個個小方陣,背靠背地堅持抵抗,直到全軍覆沒,兩位指揮官也未能倖免。這時是14點29分,戰鬥僅進行了三個小時就結束了。
英軍的最後時刻(油畫)
英軍有超過1300人死亡,其中包括52名軍官、727名士兵和471名土著兵,祖魯軍隊估計死亡在2000人以上,他們繳獲了1000支以上的步槍、2門山炮、40萬發子彈,以及2000頭騾馬和130輛馬車,中路軍的所有補給品,包括罐頭、餅乾、啤酒、大衣、帳篷,都成了祖魯人的戰利品。
祖魯人把英軍剁成碎片,卻放過了大多數的非戰鬥人員,包括車伕、僕人等,這是因為祖魯國王知道英國軍隊的制服是紅色的,所以命令只殺死那些紅衣服的敵人,這使得大部分殖民地警察都逃過一劫,因為他們的制服是藍黑色的。但沒有提前逃走的土著兵無一倖免,因為他們被祖魯人視為叛徒。
右手持投矛,左手持圓頭棒的祖魯戰士。伊桑德爾瓦納的慘敗告訴英華人,僅僅依靠火力是不能確保打敗一支勇猛無比而且甘願承受巨大損失的軍隊的
其實戰鬥開始後不久,切爾姆斯福德勳爵就接到了情報,但他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追蹤的才是祖魯的主力,等他返回時為時已晚,英軍不得不在沒有帳篷和食物的情況下度過了一個噩夢般的夜晚,他們周圍全是祖魯戰士的屍體和那些殘缺不全的戰友遺體。
在六個月後的烏倫迪之戰中,切爾姆斯福德勳爵吸取了教訓,他使用了密集的步兵陣型而不是細長單薄的線性陣型,從而消滅了祖魯大軍的主力,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
5 # 哈嘍青史
1879年 1月23日 南非的伊桑德山腳下 一支1800人的英國軍隊 正在行軍 當部隊進行到伊桑德爾半山腰時抬頭一望 發現原來有土著部隊埋伏在山上伺機攻擊 當然英軍憑藉手中的武器 不斷射擊土著部隊 土著部隊死傷很大 意外發生 突然英軍的子彈箱難以開啟 轉眼之間土著部隊衝到英軍面前 不得已 英軍只能放棄槍支 近身肉博 無奈英軍打不過士著部隊 子彈箱為什麼打不開 英軍兵工廠製造子彈箱時 只考慮的二個因素 一 要堅固 防止運輸中散架 二 要美觀不能丟了面子 所以要開啟子彈箱要用專業的工具 鐵鉗 扳手 不幸的是本來要帶這些的軍需官一時疏忽 忘記了
-
6 # 大腳汽車
沒有把加特林機關槍帶去,多數地方都如此擊破。英國如果能保持普通槍地位,能提升自己利益,阿富汗才是慘敗,這裡後來勝利的很容易的
-
7 # 七七談歷史
原因很簡單:英軍擅長夜間戰鬥。
先說說戰鬥背景:從19世紀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英國殖民者入侵祖魯王國,面對強大的侵略者,祖魯人民並沒有屈服,而是和英軍進行了長年累月的鬥爭,史稱“祖魯戰爭”,而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伊桑德爾瓦納之戰,在這場戰役勝利之後,祖魯王國不敵英軍,被英軍滅國,但是他們展現出了可歌可泣的反殖民侵略鬥爭,祖魯人不畏死亡,前仆後繼的精神也被世人讚揚。
再先說說雙方實力的對比。交戰雙方為英軍vs祖魯土著,可以說這是一場毫無懸殊的戰鬥,英軍有著良好的紀律與先進的武器,而祖魯土著甚至還衣不蔽體,手上拿著的是最原始的長矛和盾牌。但是英華人卻輸了,舉世譁然。
英軍開始積蓄力量準備給祖魯王國致命一擊,1879年1月11日英軍發動了蓄謀已久的戰爭,英軍將領切爾姆斯福德勳爵率領1.3萬人的英國殖民軍渡過圖格拉河,大舉入侵祖魯王國。1月22日,祖魯人乘著夜色,悄悄地摸入了英軍的一支部隊,隨後和英軍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因為在夜色當中,英軍火力的優勢無法發揮出來,短兵相接只好與祖魯人進行肉搏戰,但是手拿長矛的祖魯勇士恰恰就是肉搏戰的能手。一場戰鬥下來,這一支英軍分隊被全殲,人數達到了1600人之多,而祖魯人也傷亡了三千餘人,除此之外還繳獲了大量的槍支彈藥。
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不知是真是假,說英軍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打不開彈藥箱,因為戰鬥那天恰好沒有帶開啟彈藥箱的撬棍。這怎麼讓我想到了二戰中因為沒有攜帶撬棍而向英軍投降的義大利軍隊,簡直就是翻版啊。
雖然最後祖魯王國戰敗了,但是他那不屈的鬥爭精神還是永存的!祖魯人在伊桑德爾瓦納之戰中取得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各個地方的反殖民鬥爭。祖魯人民反抗殖民者的英勇鬥爭,在非洲近代歷史上、在世界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的鬥爭中,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
8 # 憤怒的尼采
伊散德爾瓦納戰役 可以說是歷史上最爆冷門的戰爭,南非在我們映像中除了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外就一無是處了。懶惰以及骯髒的南非人一向不被世界看好,但是在這場戰爭中,南非人表現出來的智慧讓世界對其刮目相看。
祖魯人又稱"阿馬祖魯人"經19世紀連年戰爭,歐洲殖民者奪走了祖魯人的牧場和水源,家產盡失的現代祖魯人多半依靠在白人農場做工或在南非城市裡工作謀生。1879年1月11日,切爾姆斯福德勳爵率領的1.78萬名英軍兵分三路入侵祖魯,鄧福德率部隊策馬東行,來到一座叫科尼克爾山的南面。他想趁著祖魯人農忙的時候來個突擊,哪想到在他們下面的山谷裡有一大群祖魯人已經展開了戰鬥模式,而且這批祖魯人是王國裡面最強壯的精兵。
在這峽谷裡面,鄧福與祖魯人展開了殊死搏鬥,但是很快彈藥用盡,鄧福德1848年進入皇家工兵部隊服役,在30年服役期中積累了許多同土著人部隊交往的經驗,他非常尊重土著人部隊,土著人部隊也很尊重他。但是他的盲目自大是這場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在這裡他被任命守護營地的任務,然而他最恨就是別人不讓他參戰。於是違抗命令自己行動了起來,你想想本來讓你看家的,彈藥肯定留的不多,你還想中途補給,其實看家的人是得補給作戰部隊的彈藥的,結果可好自己沒彈藥,別的小隊也補給不了。一顆屎壞了一鍋湯。
在這場戰爭中,共有1329名英軍士兵在戰鬥中或逃生時喪命。當然,有2000名,可能還要多一些的祖魯人也戰死在這片被鮮血浸透了的土地上,另有不計其數的祖魯人驚恐萬狀地逃回了自己的村落。而英軍失敗的原因就是鄧福的個人主義,導致未能向作戰部隊提供彈藥,是戰爭中最不可饒恕的錯誤。
在大英帝國叱吒風雲的那些日子裡,英軍中的一些軍官總是堅定地認為,土著人的部隊無論多麼強大,是不可能打敗他們那些訓練有素的部隊的。命令正確地下達了,卻沒有認真地保證命令得到切實的執行。這個災難的發生並不是因為出現了指揮官無法控制的行動,而是因為有人不服從命令,這是指揮官失誤的一個例項。
-
9 # 歷史風暴
題主的問題是:1800個英軍扛著全球最先進武器,為何不得不空手赤拳與土著肉搏?
1800英軍在土著的攻擊下陣亡了70%!
伊桑德拉瓦納戰役爆發於1879年1月22號到1879年1月23號。這是英華人和祖魯王國之間戰爭中極為重要的一場戰役。其中,大英帝國總兵力大約1800人,祖魯王國則出動了2萬人,其中直接參戰的有1萬到1.5萬人,剩下得5000到10000人是這場戰爭的預備隊。
戰爭的結果,英軍陣亡了大約1300人,大約佔到了參戰英軍的70%;祖魯人陣亡了1000~2500人,大約佔到了參戰祖魯士兵的5%到12.5%。
1879年,正是大英帝國如日中天的時候,在這場戰役之前的19年,大英帝國剛剛結束第2次鴉片戰爭。在第2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不過18,000人,卻擊敗了擁有百萬大軍的大清帝國,造成了大清帝國超過2萬人傷亡,連首都都丟掉了,而英法聯軍傷亡數只有400多人!
這麼一對比,大家是不是發現祖魯人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是多麼地讓人吃驚啊。
之所以能夠取得重大的勝利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祖魯人採用了正確的戰術。祖魯王國是位於南非的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人口不多,還不到50萬人;面積也不大,只有大約3萬平方公里。
同時,它和當時的非洲各國一樣經濟和科技都極為落後,大部分祖魯士兵都是手持盾牌和長矛作戰,只有少數人裝備著老式步槍。
不過,祖魯人非常聰明並且有極為良好的戰術體系。
祖魯戰爭爆發之後,祖魯王國組織了2萬名戰士準備襲擊英軍,此時英軍共集結了大約1800名士兵,這些士兵中有大約3/4來自於歐洲本土,還有大約1/4是南非的原住民。
英軍裝備精良,裝備了當時最先進的後膛式步槍,還有兩門76毫米山地炮。如果正面攻擊,祖魯人雖然人多照樣不見得能贏。
所以,他們在英軍的必經之路前隱蔽了起來,準備對英軍發動突然襲擊。直到雙方距離7英里的時候,英軍偵察兵才發現有大批祖魯戰士隱藏在前方山谷中準備對他們發動進攻。
當祖魯士兵意識到已經被英軍發現之後,就發起了全面進攻。此時,英軍並沒有足夠的時間組織抵抗,所以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第二,英軍自己的缺點。這次英軍的進軍顯得有點混亂不堪,7天的時間每天前進的距離還不到3公里。並且,軍中還有大概400名平民,再加上各種車輛、輜重等,讓這次遠征像是一次亂糟糟的遷徙。
所以,當祖魯士兵突然攻擊的時候,本來就混亂不堪的英軍沒有辦法及時組織起有效的反擊,英軍的隊伍太亂套了。
不過,畢竟他們裝備精良,可以在遠距離殺傷祖魯士兵,不過,當戰鬥達到最激烈的時候,英國士兵發現彈藥告罄卻不能及時得到補充,因為很多彈藥箱打不開。
於是,他們不得不上刺刀和祖魯人肉搏,雙方陷入混戰。
對方人多勢眾,10個打1個,英華人根本就抵擋不了。
第三,天忽然黑了!雙方激戰到下午三點的時候,忽然天黑了。
原來是發生了日食,天地間一下子就變得漆黑一片,連旁邊的戰友都看不清了。祖魯人面板黝黑,正好趁著天黑的機會突入到英軍陣地,結果等幾分鐘之後太陽再出來,英華人驚奇的發現,他們已經被包圍了。
最後,這場戰鬥就變成了一邊倒的屠殺,超過1300名英軍陣亡,祖魯人取得了非洲人反抗西方殖民者最大的一次勝利!
-
10 # 闡釋君
說起這場戰爭我就為我們大清帝國在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中的表現感覺害羞,我們泱泱大國四萬萬人口,何曾把偏遠南非衣不遮體的土著看在一個水平線,但就是這樣的土著在武器並不先進的情況下將大英帝國精銳部隊的1600人被全殲,使英國損失1000多把步槍和50萬發子彈。這場戰爭名為伊桑德爾瓦納之戰。
我們來看看戰役的前後故事。這場戰爭名為伊桑德爾瓦納大戰,發生在1879年1月20日屬於開芝瓦約抗戰中的重要戰役。在1817年,他們的部落聯盟首領恰卡,戰勝了最後一個部落,統一了廣大地區。從此,在非洲南部出現了年輕的祖魯王國。恰卡當國王后,為了捍衛國家獨立,決定實行軍事改革。他規定,凡是二十至四十歲中有戰鬥力的男子,都要應徵入伍,在軍營集中受訓。在他的努力下,祖魯王國逐步建立了一支十萬人的軍隊。祖魯人的傳統戰術,是單純地投擲槍、斧,而且主要是個人獨自同敵人搏鬥。恰卡對此作了重大改進:採用衝鋒長矛和防禦盾牌以及密集隊形的方陣進攻戰術。這樣就使祖魯人的戰鬥力大大加強。不幸的是, 恰卡當政不到十年就因病去世了。於是他的未競事業由弟弟丁幹繼承。丁幹也是一位勇敢而有才能的領袖。他繼續訓練軍隊,維護國家獨立。在他執政的第十年,西北部的布林人侵入祖魯。丁幹帶領軍隊奮力抵抗,取得了一些勝利。 但布林人與英國殖民者勾結起來,使祖魯軍腹背受敵。
不久,布林人用火炮和騎兵對付祖魯軍。結果祖魯軍受到嚴重挫折,連首府納塔爾也被布林人侵佔。丁幹堅持抗敵,後來不幸被害。丁乾的弟弟看局勢不妙就像英殖民地投降成為傀儡國王,可以說說是好無骨氣,但其兒子開芝瓦約卻是一位十分有抱負,有理想願意為國付出的有志青年。
開芝瓦約決心把恰卡、丁幹開創的事業繼續下去。新一代的祖魯青年都非常擁戴他。一八五六年,召開了一次祖魯人大會。會上,大家決定讓開芝瓦約來執掌國政。開芝瓦約掌權後,立即著手重建軍隊。他效法恰卡和丁干時代的軍事制度,在適齡的男子中普遍徵兵。但他知道,使用長矛和盾牌,是難以抵擋殖民軍的槍炮子彈的,必須改革老一套的作戰方式。 怎樣改革呢?開芝瓦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他派人攜帶大批牲畜,到四鄰去換來了數百支槍和許多彈藥;他讓一批青年到國外鑽石礦去做工,用掙來的錢買槍帶回國內;他僱用英國商人訓練軍隊,招募英軍逃兵來傳授使用火器的知識;他還教戰士騎馬、射擊,讓他們學會新的作戰方式。
經過幾年時間的努力,開芝瓦約建立了一支四萬人的強大軍隊。士兵們既能使用長矛投槍,也能使用火器,戰鬥力空前強大。 這時,布林殖民者的勢力,已被英國殖民者的勢力所代替。英國殖民者見祖魯強盛起來,十分諒慌,便於一八七八年十二月向開芝瓦約遞交一份最後通牒,蠻橫地要他在三十天內解散軍隊,並接受英國總督的管轄。 開芝瓦約知道,接受這些要求,就等於放棄祖魯的獨立和自由,因此嚴正地加以拒絕。同時積極備戰,淮備迎擊英國殖民軍。第二年一月,一萬三千名英軍分三路侵入祖魯。開芝瓦約指揮祖魯軍,集中優勢兵力攻打英軍中路。接著,又悄悄的把主力調到伊桑德盧瓦納山的附近埋伏起來。 英軍為了搜尋祖魯軍,奔波了好多天,弄得筋疲力盡。當他們來到伊桑德盧瓦納山腳下的時候,夜幕已經開始降臨。他們根本沒有想到祖魯軍就在附近,所以不修築任何工事,便安營紮寨,倒頭睡下了。“噓”在寂靜的夜空中,突然響起了一聲尖銳的哨音。“殺!殺!殺!”在英軍營寨前後,同時響起了震撼山谷的吶喊聲。 幾千名祖魯戰土象猛虎似地撲向英軍營寨。睡眼惺忪的英國官兵突然受到襲擊,驚慌失措,一大批人頓時在祖魯戰士的長矛下喪生。英軍抓起槍,在黑夜中胡亂地放了一陣。待到再裝子彈,才發覺紮營時連彈箱也沒有開啟。慌忙開箱時,又被祖魯戰士衝上來捅死一大批。英軍陣勢稍為穩定後,憑藉火器向祖魯軍射擊。租魯戰土個個不怕死,象湖水般地向前衝,成百人在彈雨中倒下,但另一批戰土又吶喊著衝向英軍營寨。交戰越來越激烈,最後雙方展開了白刃戰。驍勇善戰的祖魯軍終於大獲全勝,打死英軍一千六百餘人,繳獲來福槍一千餘支,子彈五十多萬發。
這場戰役就是名為伊桑德爾瓦納大戰,可以說是冷兵器對抗熱兵器最後的輝煌戰役。
同年大清左宗棠正在進行收復新疆的戰爭之中,大清國在幾次英法戰爭中早已失去了和英國對抗的勇氣,談洋色變,實為華夏之悲。
回覆列表
我說我答,
1879年1月23日,一支1800人的英軍扛著世界上最先進的步槍,由駱駝載著48萬發子彈,來到了南非伊桑德爾山上,結果,被當地的土著人殺個精光。這些手拿長矛、弓箭的土人為何能戰勝手握步槍的英軍呢?
因為,英軍被殺光的原因,很簡單——彈藥箱打不開。
當時的步槍雖然世界上最先進,但是一次只能打一槍,打仗時士兵都要站成幾排,一排射擊,一排預備,一排裝子彈,這樣才不給敵人留下進攻的空隙。豈知南非的土著人非常驃悍勇敢。戰鬥打響後,越來越激烈。可是,在最關鍵的時刻,英軍突然遇到了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子彈箱打不開。
士兵用刺刀捅、用槍托砸,怎麼也弄不開結實的子彈箱。
眼看土著們衝砂過來了,他們只好放棄步槍,空手赤拳地與土著人肉搏。英軍善用步槍,卻不是舞矛弄刀的土著人的對手,鬼哭狼嚎中,1800多人全被土著人消滅光。
而子彈箱為什麼在關鍵時刻打不開呢?
原來,英軍兵工廠在製造子彈箱時,只考慮了兩個因素,一是要堅固,防止長途運輸時散架;二是美觀,拿出去不能“丟人現眼”,有損於大英帝國的形象。因此,子彈箱的兩頭都用銅板加固,並用18顆粗螺絲固定,外面又用鐵絲捆綁。而開啟這樣的子彈箱,得有專用的鐵鉗、扳手。
英軍一時疏忽,沒帶這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