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吳垠約茶
-
2 # 龍井茶痴
這是一個誤解,因為高山雲霧出好茶和海拔高沒有直接關係。
高山雲霧出好茶是一個小環境,是一個相對環境,和平地的茶葉比起來,高山雲霧茶,晝夜溫差大,溫度低,受散射Sunny和溼度大有利於合成茶葉香味成分,等等,而且坡地的環境和平地比起來更貼近自然,人為的影響小,所以大家都認為高山雲霧出好茶。
而海拔是一個絕對數值,簡單說就是到海平面的高度,中國地理上的海拔是東部低,西部高。但是就茶葉而言,以十大名茶為主優質好茶都集中在海拔比較低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海拔沒有直接關係,如杭州西湖龍井的獅峰山龍井山最高海拔才三百多,而且還只在半山腰,山頂並沒有茶葉,蘇州西山的碧螺春茶地更低才一兩百,其他黃山信陽也大都是幾百米,八百米以下的地區,和西部雲貴高原動輒上千的海拔都不能相比,所以海拔和好茶沒有關係。
那俗話說的高山雲霧出好茶是怎麼來的呢,過去在農業發展中,平原盆地地區是主要的產糧地區,而山區不適合產糧才發展茶葉菸葉藥材等經濟作物,山區的茶農買賣茶葉的時候都會說一些山區空氣水源等條件好,能符合出好茶的條件,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高山雲霧出好茶,而且事實也的確如此。
-
3 # 北路白茶館
當前茶友圈裡流傳著一個共識:高海拔地區茶葉的品質優於低海拔地區。茶友們也更傾向於高海拔地區的所產出的茶。
由於高山茶受到茶友們的追捧,其價格水漲船高,茶商開始重點營銷自家白茶的“海拔優勢”,茶友們也買賬,並且海拔越高越好!
高海拔對茶品質的影響:
(1)氣溫氣溫對茶影響甚大,隨著海拔上升,氣溫降低,茶中茶多酚和兒茶素漸漸減少,氨基酸和芳香物質慢慢增加,這讓高海拔茶葉滋味更加鮮爽甘醇。
(2)降水高海拔茶園,排水較通暢;低海拔地區坡度小,大雨過後茶園易積水。另外,高海拔茶園具有低溫、高溼度的氣候特徵,非常容易產生雲霧天氣,適宜茶樹生長。
(3)植被繁茂的植被,有利於調節空氣溼度,增加地面覆蓋度,從而改善茶園溫溼條件和增加土壤肥力,高山茶園本身具有天然優勢。
那麼真的如茶友們以為的,海拔越高茶葉品質一定越好嗎?
其實未必如此!工藝、儲存更重要!
以白茶原產地福鼎為例。福鼎地處北緯26—27°,最高海拔1141.3米。按福鼎不同海拔的氣候環境,大致可以認為海拔在400米以上即可稱為高山茶,而這類茶園在福鼎這種丘陵地帶也不算是非常多見。
根據福鼎茶園的分佈圖,800米以上成規模的茶園更是鳳毛麟角,雖然海拔和茶葉品質關係很密切,但是不同茶區也各有不同,福鼎白茶品質的決定性因素主要是因為福鼎大部分山場氣候都符合福鼎的原生種福鼎大白茶和大毫茶的生長條件。
海拔太高,既享受到海拔高的優點,但同時也易受到惡劣天氣的影響,因為本身海拔高所以冬天低溫茶葉易受凍害,一定程度上影響茶葉內含物質成分的合成,造成茶湯口感不佳,苦味加重等,利弊共存。
高海拔的茶葉品質好,本質上是因為生態和氣候環境適合茶樹生長,如果脫離採摘時候的氣溫影響以及加工工藝片面的說高海拔茶就是好茶,就是耍流氓;就像再好的食材,如果沒有經驗豐富的大廚烹煮,而交給一個路人也是糟蹋這上好的食材。
一泡好茶不僅僅需要好的茶樹鮮葉原料,還需要配上優良的製作工藝,後期良好的儲存環境,三者皆備才可算的上是一泡真正的高山好茶。
-
4 # 農民老鄭
那是肯定的,這裡所說的出好茶是指產地茶青的質量,不包括後面的加工,一個外行人去加工茶青,再好的茶也差了,對吧。
高山地區人煙稀少,根本無汙染。常年籠罩在雲霧中,氣候寒冷,溫差大。同一品種茶葉海撥相差200米,就大相同了。高海撥地區出產的茶青條體纖細,色澤偏黃,水份少口感香甜。低海撥出產的茶青條體圓胖,色澤墨綠,水份含量高,口感清淡。在我們這裡600米以上晴天下半夜到第2天早上10點十有八九都有霧,600米以下基本無霧。
我是個農民,沒那麼好的文采,不過我賣茶青的時候有點很淺顯,那就是我們高海撥地區的茶青從來都是比低海撥的價高。這就足以說明高海撥的茶質好。總不能說那些老闆是傻的吧?
-
5 # 正牌海天孤客
這個說法雖然並不完全對,但也能囊括大部分茶葉。但是這個高山是沒有標準的。對於茶來說,環境,土質,海拔,工藝,種植方式的不同,造成茶品種的多種多樣,所以不能以偏概全。龍井茶那麼出名,核心產區海拔也不高(據說只有三四百米)。福鼎白茶核心產區絕大部分茶園也只有海拔八百米以下。所以盲目追求高海拔是不對的。
雲霧非僅高山有,空谷幽林處處生。圖一圖二海拔三四百,圖三圖四海拔七八百。
-
6 # 二二的新醬
不一定。海拔高低會影響茶樹生長特性和口味,但不會讓他比其他茶樹更香,只能說多一種特色,讓一部分人喜好。另外,海拔高一般受汙染的風險要相對小點,所以在目前這個時期的確有一定優勢。因為種植成本相對高,所以價格也會貴點。
-
7 # 柚子愛動物
原創 | 義芳君說茶最近,義芳君經常聽到這種說法“高山容易出好茶”。本想聽一聽就過了,還是忍不住說一說。並非“高山容易出好茶”,而是“高山雲霧容易出好茶”,漏掉了關鍵詞“雲霧”二字。青藏高原海拔夠高了吧,但事實上大家都知道,青藏高原上幾乎看不見茶葉身影。反觀國內多座名山大川,例如:安徽黃山、江西廬山、福建武夷山、四川峨眉山、雲南攸樂山、臺灣阿里山……無不都是山高植被豐茂、雲霧繚繞、風光秀麗,氣候環境得天獨厚,以致名茶輩出。那為什麼說“高山雲霧容易出好茶”呢?清代茶學著作《芥茶匯抄》中曾明確記載:“茶產平地,受地氣多,固其質濁,芥茗產於高山,澤是風露清虛之氣,固為可尚”。可見,古人對於茶樹生長環境對茶葉品質的影響早已洞若觀火。優質的自然氣候、生態環境等對於茶樹生長和茶葉品質有著極其重要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其一,海拔高,氣溫低,病蟲害發生率低,且遠離人類生活區,少了各類人為汙染,更加綠色健康。其二,海拔高,日夜溫差大,有利於茶樹自身營養物質的聚合,內質更豐富。其三,海拔高,風化石礫岩居多,土壤通透性比較好,加上茶園周邊一般植被茂盛,日久月深土壤層有機質豐厚,故而高山茶樹雖然長勢比較慢,但一般都長得芽葉肥壯,用手摸下茶葉,感覺非常肥厚。其四,雲霧繚繞,空氣中富含水汽,光照多漫射光,利於茶樹呼吸吐納,合成更多氨基酸等物質,故而一般高山茶香氣馥郁持久,滋味醇厚鮮爽。當然,也並非海拔越高就越好。研究表明,茶葉最佳生長海拔一般在800米至1200米上下。如此一來,肯定有人就會不服氣了,那你說低山產區的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又作何解釋呢?是的,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祁門紅茶等等雖然海拔低,但都是處於著名風景區內,周邊有山有水,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土壤肥沃,其自然環境、空氣水文、氣候土壤等綜合條件優良,加上精湛的製作技藝,成為獨絕天下的茶中優品,自然不在話下。本文由義芳君原創撰寫,每日分享茶文乾貨。
-
8 # 雲品天福
高山雲霧出好茶跟海拔越高茶越好是兩個概念 高山雲霧出好茶是相對來說 高山和雲霧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這得從茶樹生長環境說起 一般來說茶樹適宜生長在溫涼的水分和光照充足的坡地 多雲霧的高山地區恰好滿足這樣的生長條件 故多容易出好茶 但並不是海拔越高茶越好 雲霧天氣只有在一定的海拔高度範圍才容易形成 超過一定的海拔高度 雲霧減少 空氣和土壤水分減少 氣溫下降 已不再適合茶樹生長 也不會再有什麼好茶了
-
9 # 銀生晨韻
“高山雲霧出好茶”,同時列舉了兩條重要因素,『高山』指種植茶樹的地方海拔較高,因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可以使茶葉緩慢積累內含物質,但絕非“越高越好”,1000米至2000米之間就足夠了;『雲霧』帶來的好處是Sunny在雲霧籠罩之下形成“漫射光”,比Sunny直射時所形成的澀味的「茶多酚」及苦味的「咖啡鹼」要少,無論從屬性還是口感都更適宜。
同時,好茶的構成是複合因素,『核心產區』、『茶樹品種』、『採摘時機』、『採摘等級』、『製作工藝』、有的還需要『陳化年份』等,絕不是單一構成的。
回覆列表
的確,高山通常出好茶,但也不是絕對的。
這茶好不好還跟製作工藝以及後期的儲存環境等有關。
中國的歷代貢茶、傳統名茶,以及層出不窮的名茶,大多出自高山。
常說:“霧鎖千樹茶,雲開萬壑蔥,香飄千里外,味釅一杯中”,大意是中高海拔之地,常常能產出香氣馥郁、口感甘甜的好茶。
據我們所知,太姥山有福鼎白茶;牯牛降山脈有祁門紅茶;武夷山有大紅袍,有小種紅茶;鳳凰山有鳳凰水仙...
“山高霧深出好茶”也成了我們對好茶的傳統認知,但如果細究起來,你知道高山為什麼出好茶嗎?
事實上,茶的好壞,主要取決茶樹,而茶樹品質好壞則主要取決於基因,其次,便是生長環境。
受環境因素的影響,相同的茶樹品種,處於不同環境,長勢也大不相同,茶葉的品質也各異。
(武夷山)
所以通常高山出好茶有幾個條件:
首先是溫度。
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有其適宜的溫度以適應新陳代謝。
據考證,茶樹的原產地在中國西南部的多雨潮溼的原始森林中,經過物競天擇的自然進化,逐漸形成了喜溫、喜溼、耐蔭的生活習性。
海拔較高的山上,年均氣溫比平地低,晝夜溫差大,氣溫多介 於15~20℃時,恰好提供了最適合茶樹生長的環境。
另外,較低的溫度,使得茶樹的生長程序較為緩慢,芽葉更柔嫩,葉肉更厚實,果膠含量也更高。而且晝夜溫差大,有利於茶樹積累單寧酸、糖類和芳香油這樣的光合產物。
其次,日照長度也有影響。
茶樹喜陰,在低日照、漫射光環境中就能生長。
(武夷山)
研究顯示,減弱光照,有利於茶樹中總含氮量的累積。而高海拔地區一年四季常常雲霧瀰漫,空氣溼度大,漫射光多,日照量更少,年日照時間少於2000小時。
這正好適合茶樹的耐陰習性,高山種植的茶葉中,累積了更多的芳香物質和遊離氨基酸,其茶湯,入口後更加鮮香甘醇,而且也更為耐泡。
所以我們常說種植在高山上的茶葉香氣比較濃,就是這個道理,這與茶樹品種和後期加工工藝無關。
還有水分。
許多高山上終年雲霧繚繞、溼度較大,降水也比平地更多。而雨量充足時,茶樹氮代謝增強,鮮葉裡的氨基酸含量就會升高。
而且高山植被繁茂,對土壤更是形成了一種良性的培育,枯枝落葉能豐富土壤有機物質,根系繁茂使得土質結構良好,茶樹能汲取更多的養分滋養葉片。
另外,海拔較高的山區,環境很少受到人為的汙染。沒被汙染的茶葉,質量當然是上好的。
既然高山環境對茶葉有那麼多的好處,那麼反過來,高山茶葉的好壞表現在哪些方面?
從口感上來說。
以臺灣的“凍頂烏龍”為例,先說說烏龍茶的品評。
一般來說,烏龍茶審評分八項:外形、色澤、整碎、淨度,以及香氣、滋味、湯色和葉底。
前四項叫“幹評”;後四項叫“溼評”。
這八項指標裡,權重最重的兩項就是茶湯的香氣與滋味,香氣以花果香濃郁者為佳,滋味以醇厚滑爽為佳——這也是普通飲茶人最直觀感受茶的優劣高下的兩項,而這兩項,恰好又受海拔影響極大。
另外,為了最大限度地凸顯高山茶的這些天然優勢,現代製茶時往往“輕發酵,輕烘焙”。
從茶葉中的內含物質來說。
如果茶中的多酚類和植物鹼多了,喝起來就苦澀;氨基酸多了,喝起來就鮮爽甜甘。
判斷茶葉質量的一個化學定量標準,就是所謂的“酚/氨值”,茶多酚和咖啡鹼不可過多,而茶湯中的氨基酸浸出量則越多越好。
酚/氨值小,茶即使泡得濃了,也只是入口時苦,過後的回甘依然醇美。酚/氨值大,茶就會入口時苦,嚥下後亦苦,舌心有明顯澀感和收斂感。
以鐵觀音為例,鐵觀音原本就是一種以香氣和滋味取勝的茶種。海拔對它的品質影響也極其明顯。
2014年,漳州研究者發現,鐵觀音的品質隨著海拔升高而升高。
產自1000米高山上的鐵觀音氨基酸含量高,多酚類相對低,酚/氨值小,品質明顯優於500米以下茶園出產的鐵觀音。
臺灣研究者還研究過不同海拔的五個茶區不同季節出產的茶葉品質,發現低海拔茶區的出產中,秋茶冬茶優於春茶。
而高海拔茶區,則是春茶冬茶優於秋茶由於冬茶產量最少,因此價格最高。
春茶產量稍高,質量不次於冬茶。夏秋兩季產量最高,價格實惠。如果要購買高山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挑選,切莫選錯了季節。
所謂的高山也並非越高越好,物極必反,茶也不例外。
對於綠茶而言,兩三百米已經不錯了。茶山過高,氣溫偏低,這容易導致茶樹生長受阻,用這些受損茶葉製出來的茶,飲起來味感較差。
所以我們常說高山通常出好茶,而不是絕對。
當然了,這茶好不好還跟製作工藝以及後期的儲存環境等有關。
所以說,尋覓到一泡好茶,更是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