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走不遠的毛毛蟲123
-
2 # 師範小王子
謝邀。茶道?常聽日本人這樣說。華人對飲茶的愛好論述最詳細的是陸羽的《茶經》。飲茶最早的時候大概是為了解渴。當初喝水可能也沒啥講究,就象西方國家至今喝生水一樣。後來在喝浸泡過其它東西(花草)的水的時候。發現有香味,好喝。再後來發現用水煮了香味更濃郁,於是經過篩選就發現了茶。我們今天的泡茶,最早叫煮茶。華人喝開水可能就是從煮茶開始的。後來喝茶就不是單純為了解渴,而發展成了品味。成了一部分閒人的高雅飲食習慣。也成了接待高朋貴友的必備飲品。飲茶有好多講究。從選茶、沏茶、茶具的選擇、飲茶方式都十分講究。《紅樓夢》中有句笑話“一杯為品,兩杯為喝,三杯就是飲馿了”。所以品茶成為一個人品格、風度、修養的象徵。我對此研究較少,也不去注意那些飲茶方式,飲茶多半是為了解渴。
-
3 # 皛川
什麼是茶道?
【茶道】:是透過沏茶、品茶,以及相關的禮節、儀式感,來陶冶性情的飲茶技藝。
起源於中國唐代,現盛行於日本。
茶對人生有什麼啟迪?
首先是驅躁。實踐證明,品茶確實有對人驅躁靜心的作用。因為,品茶是個緩慢的過程,心急是無法品好茶的。從煮水,投茶,沏茶開始,是需要一個有儀式感的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人會自然而然地靜下心來,潛心沏茶,品茶,賞茶。人的整個心態會自然調整到最佳狀態。
其次是溫性。人一旦喜歡上了品茶,就會改變性情,不急不躁,不溫不火。茶的品種很多,但只有三大類,綠茶、青茶和紅茶。綠茶是未經發酵的茶。青茶是半發酵茶。紅茶是全發酵茶。效能各有不同,具有中藥調理胃脾,清心潤肺,順氣養神的功效。品茶時間長了,人的性情會不自覺地溫和許多。
最後是雅興修為。沏茶是個雅興的技術活。各類茶的沏法是不同的。綠茶,水溫要控制在六七十度,而且是上投茶,即先有水後投茶。青茶,水溫要控制在八九十度,是中投茶。紅茶,水溫要控制在一百度上下,屬於低投茶。另外,茶類的不同,沏茶的時間長短也各不相同等等。所以,品茶的過程,其實就是人修為的過程。
所以,品茶不僅能使人修身養性,同時,對做人也有有所啟迪,那就是以靜制動。
-
4 # 靜慧觀茶
借茶悟得人生
伴隨著茶識,品飲,美學,心境
但脫離不了茶,茶是媒介,也是根本
-
5 # 紅老幫主ok
【茶道文化】:如果一個人能把茶喝好了,辦其他的事情也不會特別難,因為茶裡面有很多學問。茶是一種清雅而雋永的文化,中國是茶鄉,也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茶和喝茶的國度。當你迴歸到品茶生活,就是認同這種留白的生活方式;茶,是一種暗號,讓人們心領神會的接頭,在這祥和吉日,讓我們迴歸自然,步入山中,採茶品茶,領略茶文化的精髓:
茶與自然――親近綠色;
茶與身心――怡情養生;
茶與文化――生活哲學!
【功夫茶道】:這喝茶“品的是味道,花的是功夫”,若功夫不到,這味道自然就品不出來。。。喝茶最好是三個人,三口為一品,華人的三指多數,“三”在中國是個吉祥數字,眾人的“眾”、森林的“森”、水晶的“晶”、品位的“品”。。如: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個臭皮匠頂一個。。。
【聞香茶道】:它的香味不能常聞到,只有在你心最靜的時候才能聞到,然後瞬間而逝,你想聞就再也聞不到了,用心者聞道也。。
【茶道茶語】:靈芽、擇水、養壺、茶道、尋香、靈性。。。茶、水、壺,佛家講“無情眾生”,在愛茶人心目中皆有情,水有優劣之分,泡茶要拿捏好時間,過與不足都是遺憾;紫砂壺盞經茶水浸染,日久則呈現出陶瓷般光澤叫“養壺”。。。我們不能區別兩杯茶的孰優孰劣,卻能清楚的辨別一杯茶的好壞。。。
【禮尚往來】:朋友請喝的茶自然是最好的茶。。。請人喝茶是不抱目的,這才能喝到好茶!
【茶道自在】:《歸去來兮辭》裡渴望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適然。。茶給了時間味道,禪給了人生味道。。《燭光·茶香·禪音·亂翻書》:和茶有時候不是讓你來會客的,是讓你來靜心的,一個人泡泡茶最好。。。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喝一杯咖啡叫苦澀人生,品一泡茶叫高山流水。如果人類只可留下一種飲品,我想西方人會不假思索要咖啡,而東方人會脫口而出選擇茶。。。
-
6 # 洪某人的秘密基地
茶道,本身屬於中國傳統文化,茶道,本身僅是茶葉文化中的一份子,技盡於道,因此文人雅客,好攀比,便以茶道來統稱之。
茶從泡茶手法上來說對人生的啟迪,
煮水:會讓你學會耐心
投茶:會讓你學會適量
分茶:讓你學會禮貌,以及茶道的一些文化
-
7 # 滄海鷹揚
品茶,得人生真諦。
看看古人對茶的別稱雅號,便可知道,茶寄託了人們多少的美好情思和被賦予了多少的內涵。
雲華丨因茶生於山顛雲霧處為佳,故稱。唐皮日休《寒日書齋即事》:“深夜數甌唯柏葉,清晨一器是雲華。”
雲腴丨因茶生於山間雲霧處,故稱。宋黃庭堅《雙井茶送子瞻》:“我家江南摘雲腴,落磑霏霏雲不知.”
不夜侯丨古人對茶的擬人化戲稱。因茶可提神,飲後夜不能眠。胡嶠《飲茶》:“沾牙舊姓餘甘氏,破睡當封不夜侯。”
餘甘氏丨古人對茶的擬人化戲稱。喝茶甘甜,餘味無窮,故稱。
玉爪丨對茶的美稱。因茶泡開如鳥爪,故稱。宋楊萬里《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
甘草丨對茶的喻稱。茶喝之甘甜飴美,故稱。
泡茶時,看茶葉在沸水裡起伏,知人生浮沉。
喝茶時,茶湯給予人的酸甘苦澀,恰如人生味道!
品茶,品的是一場人生況味,一份心態,一份心境。在茶香中,有所感悟,有所心得!
茶
有人小火慢烹,調理一壺千秋大業
有人熱水衝燙,仰脖而盡安撫歲月的焦渴
幾千年的韻兒雲蒸霞蔚
人間永珍,鍍上一層意境
紫砂壺青花盞裡的乾坤,玄妙氤氳
指尖騰煙,勾描塵途聚散
剔透的湯水,浸潤失律的滄桑
我在焚心似火和氣定神閒間
遊移不定
舉起來,生活斑駁沉重
放下去,南山東籬黯然神傷
每一枚日子,在盞裡翻滾
或舒,或卷,浮沉不定
怕甘香,是一場莊周夢蝶
想苦澀,必定長江滾滾東逝
葉殘湯冷,誰能枕著十分醉意
不悲,不喜,一夢酣然
感懷之品茗
清宵最喜煮茶聲,一盞三思濁嚮明。
冷暖非關濃變淡,浮沉不過直成橫。
烹將無味知甘苦,夢若留香任雨晴。
飲盡塵愁衣復振,千秋大業起征程。
品茶,誠為妙事雅事也!
回覆列表
茶道,狹義的講是品茶論茶及相關茶事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茶之根本來說,茶道就是傳承發揚茶文化之道。
茶,香葉,嫩芽……傳說神農氏休息時在一棵茶樹下煮水解渴,偶有幾片茶葉落入陶罐,稍傾一股清香溢位,聞之神清氣爽,飄乎欲仙,品之苦後回甘,喉內生津,提神醒腦,入口細嚼尤如人生百味。神農氏發現了“荼”,“茶之為飲,發乎神農”從此茶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幾千年來在被人類利用中得到發展,並以文化形式植根於人類社會。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白居易
聊的是茶,喝出健康!——小茶苑文化
相傳茶道早在唐朝以前就以一種形式存在,經唐宋得以發揚光大,後傳入日本得以繼承,但也只是停留於茶事活動之形式,他們永遠理解傳承不了茶文化之精髓。到了元代茶道走入低谷,直至近三十年來才得益於茶藝形式表現,但如今之表現形式多失去茶道本意,過多的表現於商業運作,難得規範,過度作態表現,脫離生活的道怎能論道。
狹義的茶道只是一系列茶事活動的表現形式,如煎茶、鬥茶、功夫茶、茶藝表演以及茶禮等表現,非萬字能解,故不作詳解。
七度盧仝碗,三篇陸羽經。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我認為茶道不以任何固定形式存在,它表現於人類對茶的瞭解、種植、利用,是健康品飲、修身養性和傳承發揚茶文化之道。
自然之道,大自然對人類饋贈既慷慨又無私。春夏秋冬四季輪迴,年復一年,大自然對人類的貢獻就是提供生存所需,茶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共同體。農耕文明之道,有農耕歷史起的幾千來來,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獨具華夏民族之風的風俗文化。看滿山少女美婦採茶忙,民歌山谷迴盪,好似美麗畫卷一幅。國民經濟發展之道,鹽茶糧布是古時主要國民經濟收入,直到近代茶依然扮演著不可小覷的經濟地位,支撐著國民經濟。隨著經濟多元化發展,雖已退出主流經濟,仍能維持茶農生存發展,茶商經濟流通。健康產業之道,歷史告訴我們盛世興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也越好越多,各種健康產業立現,茶在生活中的地位也隨之顯現,這得益於茶之本性——健康飲品。修心悟性之道,當茶禪一味時方知茶可以清心。即有健康之道,修心養性必不可少,人生百味,茶有千品,三五小聚閒聊,一人獨坐慢品,快節奏的生活離不開清心調理,茶無疑首選。佛給人以“悟”的難題,非茶不能解也——茶解人生。人情世故之道,茶之為飲,擬同人生人情冷暖立身處世,茶分東西南北,人有三六九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茶有性無情,人有情少性,世故終逝而不泯,人情終息而不滅。茶——來往之禮,人際之裙系。和儉敬美,德儀之道,東西南北中央佛,共飲乾坤一碗茶。相處和諧,儉廉立身,美中有儀,禮儀修德,此乃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奉一碗清湯,泡的是人品,聞茶之香馥,方知為人留芳。茶好做,做茶先做人!做人如做茶!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融合之道,社會的文明靠的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支撐。茶,文化,自成一章,人文生活的體現,物質生活的標準,精神生活的調劑引導。茶人結合,體現的是健康生活,表現的是社會文明程度,茶——人文生活之座標!不是茶對人生有什麼啟示,而是人對茶有多少領悟!——毛毛蟲心語茶,吸世間雨露,取天地之精華。看一山分四面,茶性各不同,又分山上山下,陽春四季。茶區之多,茶品豐富,尤如華夏之地域人文,雖各有千秋但一脈相承。取嫩茶一葉,絕無雷同,恰似人生凡塵度客,來去匆匆,度你度他我自度,如茶之四季輪迴,留芳今生,普度眾生,修得來世,再度生香!
浴火重生修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