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山黑水北漂人
-
2 # 王玉笙
應該不是,清朝是滿族人統治的朝代。八旗軍是除滿族人外的其他少數民族的統稱。再加上漢八旗的子弟兵,把所得的國家分封給八旗子弟兵鎮守,這樣一來,可以穩固自己的朝廷,每年都會有狩獵,朝貢,把自己所得的寶物,分封給各個部下,這就是統治者的厲害。
-
3 # 經典守望者
實力和勢力是兩個在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衡量要素。對於自己的實力有自信的君主,只需要剪除有勢力的競爭物件的力量鏈條即可,根本沒必要趕盡殺絕。這對於自己的仁德之名是很重要的。
事實上。清代是以打擊為主,真的很少動殺機,明正典刑式地排斥異己。即使是競爭最為激烈的雍正時期,九子奪嫡之後基本上競爭對手都是暴死獄中,雖然從中的關節不得外人所知,但相較於秦二世坑殺親生兄弟,唐代玄武門之變,清代在皇位問題上確實沒有從國家層面發生內訌。
這和滿清的八旗制度以及文官制度有關,清代滿大臣都是皇帝和旗主的奴才,漢大臣是國家的臣子,這些關係是相對固定的。這就不同於之前的皇位之爭中往往還夾雜著黨爭,皇帝不需要斬草除根,大規模清洗。只要國家大局已定,那麼大臣自然會紛紛歸順。所以,在清代對於政敵的打擊也就僅限於此了。
-
4 # 蕭文昌
清朝在歷史定位是封建王朝的巔峰!
這裡的巔峰不是說經濟文化的巔峰,而是封建專制主義得巔峰,是政治壓制得巔峰,是思想禁錮的巔峰,是文化抑制的巔峰。
清承明制,縱觀有明一朝,有幾位篡位的帝王? 除了第二任被朱棣篡位成功之外,後面的制度對於藩王的控制和對權力的制衡保證了皇位的傳承穩定。 有明一朝,不管帝王多麼昏庸,繼任者多麼無能。總能順利接為。
哪怕明武宗死了,沒有後代,世宗十幾歲繼位馬上就權力在握,這就是封建專制從秦朝建立,到明清巔峰的制度確立。
清朝比明朝更進一步,把最後一個短板補足。明朝雖然對皇權保護的很好,但對繼任者培養沒有形成制度。這是一個短板,這裡的短板指的是對皇權專制的短板。實際上,在明朝的高度集權的中央政府之下,一個有想法的皇帝對國家傷害更大。
所以神宗啥事不管能打贏三大徵,天啟天天搞木匠,在關外和女真人打得有來有回,這就是成熟的官僚制度帶來的穩定性,雖然最終還是走向死亡,但那是慢性死亡。
後面出了個有想法的崇禎,結果越管越差。
在說道清朝對接任者的培養,導致清朝的皇子個個都是有能力的。也就導致清朝無名臣,縱觀滿清從康熙到同治,基本就沒有能與明朝媲美的那種能臣。
後期漢族地主出了幾個。
這裡可以看出,封建專制最終形態就是清朝的體制。保證了皇帝是獨一無二。 帝王之下皆奴才。
有部電視劇很出名《雍正王朝》裡面有個忠臣叫李衛,做到兩江總督,看見雍正,直接以奴才自稱。
有個逆臣叫年羹堯,皇帝一封聖旨,一天反抗精神都沒有興起。
這就是清朝保證皇位傳給的秘方。犧牲天下換一家之榮光。
-
5 # 勇戰王聊歷史
首先,清朝皇帝上臺也殺人。
努爾哈赤時,下令處死了揚言要報復五大臣和兄弟的太子褚英。
皇太極時,為了控制阿巴亥的三個孩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強迫阿巴亥為努爾哈赤殉葬。後來,又殺了費揚果。
順治時,殺了阿濟格、巴布海(及其妻並子阿喀喇)。
雍正時,弘時據說也是因為爭帝位被殺的。雍正也是為了給弘曆鋪好登基之路。
其次,康熙和雍正之後,就不再殺兄弟了。在中央朝廷方面,康熙透過設立內閣和南書房,已經加強了皇權,皇帝一人說了算。在八旗方面,曾經的八旗旗主也被架空。皇帝親自掌握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與正白旗。皇子們分府之後,全部撥入下五旗。於是,八旗就成了愛新覺羅一家的。
雍正繼位之後,又設立軍機處,並對八旗管理更加嚴格。皇帝不僅管上三旗,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領也要由皇帝直接管理!皇權已經滲透到下五旗的管理之中,諸王權利更小了。
在這之後,皇帝們還實行秘密建儲制度,誰也不知道誰會當皇帝。這些皇子都能到六部各衙門實習,卻也都沒實權。更別說軍權,那更是連個屁都摸不著!等新皇帝登基之後,新皇帝大權在握,其他皇子王爺就是圈養在京城的“貴族”,真沒有實力和新皇帝再爭。所以,這些皇子王爺也安心當好“臣第”,自然也就安全了。
-
6 # 徐大乎
第一、清朝不僅是我們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王朝,而且也是封建專制集權達到高峰的一個時期,說白了就是清朝的皇帝權利最集中、最大,其他人根本沒有挑戰的能力。
第二、清朝皇帝不僅集權,而且還勤政,因此,有效的避免了其他人的分權或擅權。
第三、相對其他朝代,尤其是明代,不知是民族的原因,還是家族的原因,抑或是地域、傳統的原因,清朝皇帝的生育能力普遍沒有其他朝代尤其是明代皇帝的生育能力強,子嗣相對較少,因此皇位競爭也就相對緩和。另外,清朝宗室管理及八旗制度等制度設計也有效的抑制或防止了臣下不法之心和不法行為的發生。
-
7 # 江山非畫
眾所周知,清朝的軍政制度是八旗制,能威脅到皇權的,最低也得是一旗之主吧。
清代從皇太極時代起就對八旗制度做了很多調整,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上三旗由皇帝本人親自掌握,從數量上講,政敵已經沒有可能威脅到政治安全。
但更狠的不在這裡,更狠的是每個旗的內部,透過人事和制度調整,旗主的權力被大大削弱,已經無法調動全旗力量,所以,更加無法對皇權構成威脅。
到了雍正時期,對八旗制度又做了進一步的改革,旗主的權力被壓縮的更小了。
所以,清朝的皇帝只要對八旗制度做出改革就完全可以避免篡位情況的發生。
而且,在努爾哈赤時期,各位王子就曾立下誓言,不能骨肉相殘,不過終身監禁的手段也不可謂不狠。
-
8 # 楠楠愛混剪
清朝跟其他朝代不一樣,清朝的皇子封為親王但相比於歷朝歷代還是有很大不同。清朝皇子是沒有封地,沒有兵權。親王一切的經濟來源都是由皇室供給,而且親王都是居住在京城也就是皇帝的監視之下,說白了皇帝的的兄弟姐妹就是關在籠子裡的金絲雀,根本造不了反。
歷史上各朝各代皇帝上臺幾乎對競爭對手都是一場清洗,多次滅門滅族,對同胞兄弟、甚至父子相殘的悖絕人倫的事屢屢發生,而清朝為什麼僅僅屠戮甚至僅僅監禁就解決了?
回覆列表
首先清朝懂得聯合其他民族,清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統治者雖然滿洲八旗擁有一些特權,但並沒有像元朝一樣將各個民族分為三六九等。比如,准許滿漢聯姻。
多爾袞在1648年下令,准許滿漢官民聯姻。 當然,他這個准許滿漢官民聯姻是有條件的,不是所有的滿洲人都可以和所有的漢人結婚,只允許包括漢族 官員在內的漢軍八旗,綠營不可以,只有漢軍八旗的人可以娶滿洲女子為妻。滿洲人要討漢人做老婆也從漢軍八旗這來討。他們的後代可以討,別的人不可以。雖然 我們說,他的這個措施範圍很小,但是從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個規定對於消除民族偏見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對於其他少數民族也是如此,皇太極的一後四妃有個特點,都是蒙古人,都姓博爾濟吉特氏。
皇太極為什麼這樣做的原因,就是和蒙古察哈爾部聯姻,取得他們的支援,取得蒙古比較強的一個部,就是科爾沁部的支援。透過聯姻,進行籠絡,結成滿蒙聯盟。另外還透過為崇禎帝發喪來換取漢族人民的擁護。
清朝多爾袞入關以後他很清楚,他要奪取這個天下就要化解矛盾, 就要爭取大多數人對自己的支援。他就不知道什麼叫“統一戰線”這個四個字,但是對於這個詞他是很理解,所以他要採取措施,要贏得明朝的地主階級對他的支援 擁護。所以怎麼辦呢?他就發表了一番長篇演講,這中間幾個字說:“夫國家之定燕都,乃得之於闖賊,非得之於明朝也”。我這個天下是奪自闖王李自成的,跟你 們沒關係。我們進入中原,就是為你們報君父之仇的。明朝的皇上死了,我們替發喪。 結果他就真的舉行儀式出殯,給埋了。這個禮儀很隆重,所以很多漢族地主階級覺得這人不賴,所以就投降了。他的這個措施,成功地達到了分化漢族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這個做法,把矛盾又挑起,讓漢族地主階級投降於他。很多人,包括前明的皇帝的親戚都投降。 其次,清朝沿用了許多明朝的制度。清朝入關以前是遊牧民族,入關之後只能實行農耕,但是滿族並沒用農耕方面的制度以及文化研究,所以只能沿用明朝現成的制度。清朝統治者沒有像元朝那對人民採取野蠻鎮壓的統治方式,以自己的統治方式強加到其他民族身上,而是採用了中原漢朝的儒家文化。元朝可以說是以武力來維持的一個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國家,它雖然擁有龐大的軍事力量,但它的統治還是較為野蠻的,單從他們攻下一個地方就進行屠城這方面來說,就足以弄得天下哀怨四起了。 入關後,多爾袞將內三院改為內閣,設大學士,行使原先明內閣的職責。清承襲了明代“票擬”制度,即內閣對內外大小臣工的題奏本章草擬出批覆意見,供皇帝審閱定奪。入關之初甚至完全就是吸收明朝的官員為清朝效力。 清朝迅速進入中原打下天下,那麼大一片江山,誰來負責具體管理?所有軍隊加起來只有20萬,不能把你的官兵都派去當官吧?所以面對者那麼大一片江山,真的沒有人幹活。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全盤接收前明的官員,所以這就是范文程草擬的那詔書寫的“ 吏來歸復其位”。在明朝當官的人,你只要投降,立即就能官復原職。這樣不但可以以利誘來減少軍事上攻城略地的阻力。我們可以看到多爾袞在向西北,華北地區用兵的時候,基本上沒有遇到阻力。那明朝的官員都是望風投降。因為 他們知道,只要投降,我官復原職,無非就是兩個變化,一,頭髮換了。二,衣服換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迅速穩定政局,因為統治者畢竟是少數不能完全處理所有的事務。這樣照搬過來不但簡單易行而且行之有效。 還有就是恢復科舉考試,科舉制度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明末清初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科舉取士的思想在人民心中已經根深蒂固,所以清朝沒有取消科舉制度對於知識分子的安定作用非常大。使他們依舊有出路,依舊有可能出人頭地,也就不會再去反抗。這也間接的安定了普通百姓。 在法律方面也是如此。清統治者取得全國政權之初﹐暫用《大明律》。
順治二年(1645)﹐即以“詳譯明律﹐參以國制﹐增損劑量﹐期於平允”為指導思想﹐著手製訂法典。三年律成﹐定名為《大清律集解附例》﹐頒行全國,十三年復頒滿文字。其實際是《大明律》的修訂升級版,清朝的歷代皇帝,雖然結合本身統治需要,對律文條款、事例審定、審判程式手續等作過一些改定,但總的仍未超出“詳譯明律,參以國制”的範圍。 其次在文化方面清朝也非常推崇漢族儒家。清自努爾哈赤開始就漢化,努爾哈赤本人能讀三國,清朝進關之後沒幾年就與漢人無二致了。
康熙時期把四書五經翻成滿文,把兵書翻成滿文,把《水滸》《聊齋》《三國演義》《西廂記》等小說翻譯成滿文,進行交流。滿人學習漢族的文化最好的一個例子,就是納蘭性德,他的父親是康熙朝的大學士明珠,納蘭性德22歲考中進士。納蘭性德以詞為見長,被譽為清代第一詞人,也被譽為宋以來第一詞人。納蘭性德是一個滿族的青年,說滿語,接受漢文化,這就說明清朝是滿、漢文化合。清朝滿族學習漢族的文化,學習中華優秀的文化,積極認真,編了很多的書,《全唐詩》,《全唐文》,《康熙字典》,《皇輿全覽圖》,以及《四庫全書》等等。《四庫全書》彙集了當時天下許多的善本、孤本、稿本、珍本,編到一起,3500種,79000多卷,230萬頁是雙頁,單頁是460萬頁,抄了七部。很多的書經過戰亂、災荒,失傳了,因為有了《四庫全書》,今天還能看。 最後清朝統治者還有一些其他措施來鞏固自己的統治維護國家統一。比如確定太子時不是看是否是長子,而是看智慧、能力以及手腕。正是廢黜了立嫡長的繼承問題,清朝前期所擁立的皇帝多是有智慧、有能力、有手腕的太子。正是這個原因,不是嫡長的順治、康熙、乾隆等有能力的皇帝得以繼承大統,從而保證了清朝政權長期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