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美客家
-
2 # 仁愛608
我是汕尾客家人,與陸豐,海豐,普寧學佬人相處也比較多,感覺人情處事各方面都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客家擂茶,客家人熱情好客,有親戚朋友不趕什麼時候來,都會擂茶接待!
再個客家人大部份都居住在依山傍水的村莊,鳥語花香,溪水細細清清長流,展現出客家人善良,樸素,勤勞,聰明,身為客家人感覺這些優良風格,優良傳統,優良文化,優良美德,都與地理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何謂客家?
《辭海》的解釋是:相傳四世紀初(西晉末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遷渡江------為了與當地原居民土著居民加以區別,這些外來移民自稱自己是“客戶”,是“客家”,是“客家人”。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誤解客家人是一個民族,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理解,也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客家人是中國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漢族民系,目前關於客家源流淵源的看法,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種:
1、客家籍歷史學家羅香林的中原族群純血說,認為客家人是古代中原移民後裔,是血統最為純正的漢族族群。
2、嘉大教授房學嘉的土著族群主體說,認為客家人是南遷中原人與閩、粵、贛三地區的古越人混化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的古越人。
3、復旦大學李輝等人的中原主體說,透過遺傳分析,顯示福建長汀客家人父系結構中中原漢族約80.2%,畲族約13%,侗族約6.8%。
大家眾說紛紜,各有論述,那我們還是從客家人居住地方說起,再而看歷次中原漢族遷徙。
早期客家人聚集的地方屬嶺南地區,透過考古挖掘,梅縣出土有新石器時期陶罐,興寧市永和也出土有新石器時期陶罐,證明新石器時期,這些地區已經有人居住。《逢周書·王會解》記載,商初名臣伊伊曾下令,要求嶺南地區的“桂國”、“產裡”、“九菌”、“損子”之越人上貢。《周禮·職方氏》載:掌七閩八蠻。鄭玄注:閩,蠻之別也。透過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商周時期,嶺南地區已經有小部落形式的國,這些小國亦也是和中原有所聯絡。
目前主流看法,也是比較有歷史依據的說法,客家先民由中原遷居南方,然後流徙各處,計有五次大規模自發性遷徙。一般認為首次遷徙是西晉永嘉之亂後,異族入主北方,從而衣冠南渡,北方漢人流徙長江以南。
客家人的五次大規模中原漢人的流徙歷史。第一次,西晉永嘉之亂,西晉王朝覆滅,五胡入主中原大地,漢人自發性地開始向南遷徙。他們由中原經河南南陽,進入襄陽,沿漢水入長江向東遷徙湖北、安徽、江蘇一帶;向南則由九江到鄱陽湖,或順贛江進入贛南山區。
第二次,安史之亂後,進入藩鎮割據時代,至唐末黃巢事變,天下大亂,第一次南遷的的居民深受影響,由此再次遷徙,來到今天贛東南、閩西南,粵東北。
第三次,靖康之恥,北宋滅亡,高宗南渡,黃河流域的漢人又一次渡江南下。南宋末年,蒙元兵南下,贛粵閩三地都成為戰場,部分人員再次遷徙至廣東東部和北部。(題外話,崖山海戰失利後,南宋丞相陸秀夫揹著少帝趙昺跳海殉國,地點在今江門市,當年在珠海工作時一直想去看看,憾不能行。)
第四次,受明末流寇兵痞以及滿清南下影響,客家先民一部分遷至廣東中部和濱海地區,以及四川,臺灣等地,甚至有一小部分到達貴州南邊和涼山會理。
第五次,太平天國運動,一部分先民遷至廣東南部、廣西和海南島,再或者南下南洋。四川的客家人早期是“湖廣填川”政策影響,後來因太平天國運動,又有一批客家人進入四川。《清稗類鈔》載:四川成都多廣東嘉應人,其入蜀也,始於粵寇石達開率眾西行。石敗,眾潰散,石軍多嘉應人,遂旅蜀不返,娶妻生子。
五次大遷徙的動機不外乎外患、盜匪、饑荒等因素,先民在遷徙過程中備受艱辛,由於這些遷徙的痛苦,造就了客家人堅韌的性格。明清時期,女子纏足盛行,唯客家女子鮮有纏足現象。
客家共同體特徵的形成目前說法也比較多,有說南朝,有說隋唐,有說兩宋,也有說明清之際。主流看法是最晚南宋,客家就已經形成有自己文化價值觀的族群。元明清繼續有增補發展,以興寧為例,其獨有的“響丁”文化,大概就是形成於蒙元時期。
文化上是糅合的,既有漢族地區文化又有少數民族文化,有些看似和中原文化有差異的文化,追溯其源頭,還是有中原之影。(題外話,當年我的初中老師曾說,大家摸摸自己的後腦勺,如果是突出的就是漢族,如果有凹進去,說明祖上有可能是畲族之類的。哈,這個說法,大家且當閒談之語,無科學之證。)
客家人的強烈的宗族觀念客家文化中,有一點在我看來,體現了比較強烈的宗族觀念,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門閥之感。那就是老屋老舍的對聯,這也算是梅州一個比較獨特的文化體現,你只要看對方的對聯,就可以知道對方姓氏,還能從對聯上看出這個姓氏有那些名人或起源。例如,張姓是“百忍堂”,範姓“高平堂”,藍姓“汝南堂”等等。當然,你要是想100%準確,就不能只看堂號,因為有些堂號是幾個姓氏共用的,如陳鍾賴鄔田都是打穎川堂,之所以會共用,這裡就涉及到姓氏的起源問題,就不多累述了。大家要想100%準確,一定要看左右聯。
客家話的形成最後要說說的就是方言,一般認為,南宋時期客家話就已經初步形成。這個客家話受到客家先民遷移到地區的方言的影響,會有所不同,所謂“十里不同音”。也正因為受遷移地區的影響,在客家話、閩南語、和粵語中能發現許多共用詞彙。
客家話當中,保留了很多中古漢語發音,如南宋一位叫陳一新的經學教授,其所寫的《跋贍學田碑》雲:閩有八郡,汀鄰五嶺,然風聲氣習頗類中州。以興寧為例,明代正德年間祝枝山編的《興寧縣誌》,記載了興寧方音:其聲大率齊韻作灰,庚韻作陽,如黎為來,聲為商,石為鑠之類,與江南同。
客家濃重的鄉土觀念漢族的鄉土觀念是比較重的,即使遷移至南方,也不忘自己的根源在中原。潁川陳寔六世孫陳潤遷移至福建時,著有《閩中草寓記》:宦遊江表七載,痛荊棘載途,不能攜抱以歸見潁川族人。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當年我的高中語文老師說過,客家的釀豆腐其實來源與北方的餃子,因為南方不產麥子,所以只能用豆腐釀些東西,用來代替餃子,以此寄託對中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