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虢文野齋

    一是社會進步,科技發達了,新的媒體不斷湧現,而且受眾群體越來越多,把人的注意力,關注度引向了媒體,許多地方年俗文化無人張羅,平鋪直敘,導致年味寡淡。

    二是傳統文化教育與傳承缺失,出現青黃不接的狀況。青少年對年文化知之甚少,不了年俗文化內涵。

    三是娛樂至死,甚囂塵上;輿論導向,出現偏差。導致年關時節低俗文化充斥媒體,使傳統文化邊緣化,使青年少成為盲動的追星族和發燒友。淡化了年味年氣。

    小時的年才是真正的年,年味濃,年氣足。雖然少了於今的聲光影電等高科技,但內涵十足。就象春節兒歌所云,令人回味無窮。

    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滿街走。

    是不是很有滋味哦?

  • 2 # 今冬是冷冬

    我是一個60後。就我的喜好而言,我不喜歡大年夜晚上通宵熬夜。這樣的感覺從看春晚開始。上半夜看春晚,下半夜聽炮竹,一夜難眠,清晨還得強打精神拜年、應酬拜年的人。初一上午,就像生了一場病一樣,太難受了。十幾年前身體就出現了一系列問題,讓我對大年夜越來越不喜歡。不敢看春晚,怕沒有時間休息,身體受不了。一旦過了晚上十一點,就不用睡了,這時候農村鞭炮聲此起彼落,淺睡中常常驚醒。最近幾年尤其不喜歡大年夜放鞭炮的聲音。我覺得我得了過年焦慮症。

  • 3 # 夏雪165

    隨著時代的發展,過年的方式也在改變。以前人們沒有太多的娛樂活動,舞獅子、扭秧歌、貼春聯、放鞭炮等傳統專案對於人們來說,已經是非常有趣和新鮮的。而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風俗已經變了,比如為了保護環境禁止了放鞭炮,出現了搶紅包、集五福等春節活動,傳統拜年方式也變成了簡訊拜年、微信拜年等各種新方式,傳統的過年向高科技年轉變。這種高科技年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更加豐富,不過卻少了年味,少了人情,很多人吃著年夜飯還抱著手機,完全沒有了以前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的感覺。

  • 4 # 筆墨詩韻

    謝邀請。我小時候住在一個大院裡,鄰居們同吃一口井的水,大家平時見面都很熱情,誰家有事都互相幫忙,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孩子們更是親如一家,過年的時候,大院的孩子們不分年齡,不分大小都提著自己家做的燈籠在一起玩,比比誰的燈籠最亮,猜猜誰的燈籠最好看,誇誇誰的衣服最漂亮,把自己的糖塊,瓜子,花生換成自己喜歡的東西,三五成群的去街裡把自己的壓歲錢換成小人書,脆管糖,回家後迫不及待地舔著脆管糖翻看小人書,看完後再去和別人換著看,那種求知的慾望現在的孩子是體會不到的。過年時大人們更是忙的不亦樂乎,包完餃子後一定要等到新年鐘聲響起才開始吃,把自家的餃子分送給鄰家嚐嚐,吃完年夜飯大院男人們湊在一起玩“三打一”或者“升級”,那時候誰輸了是要在臉上貼紙條的,玩到最後,每個人臉上或多或少都有幾張紙條在飄動,逗得女人和孩子們哈哈大笑,大院也充滿了歡聲笑語和過年的味道。

    如今,家家戶戶住進了高樓大廈,隔壁鄰居都不知道姓甚名誰,心裡築起了屏障,互相提防著,遠離父母,兄弟姊妹各奔東西,年輕人壓力大奔波忙碌,小孩子放假了也在補課,英語,數學,閱讀寫作,琴棋書畫……,過年也勤學苦練,不甘落後,老年人空巢盼子歸,那份過年的歡樂化成思念。雖然超市裡的東西應有盡有,但是,物質上的滿足永遠代替不了精神上的快樂。所以現在過年的年味越來越淡。

  • 5 # 輕風耳語

    謝謝邀請!感覺現在過年沒有了年味兒,原因不外乎:時、位之移人也。時、位二者必居其一!1、時代在變,人的觀念也在變。生活甚至生存都成了問題,也就沒有了味兒的感覺;2、可能也與人的地位變化有關係。至於地位變化,這個你懂的。(關於地位之變,建議上百度讀一讀《芋老人傳》)。

  • 6 # 流淌的清水河

    感謝邀請。個人感覺,春節還是春節,個體感受隨著環境的變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小時候過年吃好吃的,穿新衣服,放炮,還有壓歲錢,無憂無慮,真的很快樂,長大後自己當家長後,生活壓力大,過年變成了過關。但是看看孩子們,還是挺快樂了,除了不能放炮放花了其它的都很正常。

  • 7 # 蘭姐192904223

    我記得小時候每逢過年是多麼開心的事,早早就想著怎用尼龍線編織一個橘子袋,因為過年大人會給小孩子每人分一隻柑橘,那時候資源非常少,由生產隊分配的柑橘也只有限買的十幾只,還要留著過年拜神用,能給吃的也就是如此了,大人給的一隻柑橘捨不得吃掉,將柑橘裝入網袋子裡掛在脖子上,到了正月初五才會捨得吃。!

    年前廿四拜灶王爺開始,每天都忙著準備泡米,粘米,糯米,粟米,高粱,然後洗乾淨撈起來曬乾,再排隊去用人工打磨粉,泡過的粘米糯米特別軟滑,口感特別好!做的年糕還得互相送給親朋,都會想將最好的食物呈現給客人,都想顯示自己手藝,也算是名揚鄉里吧。

    正月初二就在等待著那位親戚會到來拜年,早早就在村口張望,鄰居家親戚來了也很高興忙著跟人可招呼,鄰居之間互相串門,泡一壺茶談論家國天下,吃點糖果甜蜜蜜,說話句句吉祥美意,聊聊春節後耕田種地播種那些事兒,那時候雖然生活貧困點,但年味親情是濃濃的!

    隨著幾十年滄桑鉅變,我們生活優裕了,但人情世故淡淡的,走親戚隨便捎點禮物,只是為了看上去不會兩空空的,拜年到了親戚家未坐上十分鐘,又說是時間倉促,或者還要趕下一場,見面虛寒幾句跟著起身告辭了。

    家族團聚更省事,不知道誰發明的,走來走去麻煩,倒不如一大家族人約定,在茶樓飯店,吃個年飯見見面,就當拜年了事,管你是族中長老長輩,都響應號召,誰也不用去誰家拜年了,由此下去,我看以後連年飯都不要吃在一塊了,免得去聽人家公佈成績單,又買了那個房子,又買了新車…不是仇富,因為自己沒這本事聽到後真的有壓力。

    我還是老腦袋,喜歡親人朋友多走動,對年齡大的長輩我們做後輩的應該登門拜訪,有時間儘量和老輩吃頓便飯,聊聊天拉拉家常,在家裡吃碗白粥,都好過去酒樓飯店吃大魚大肉。

    時過境遷,事不由人,現在是利益高於一切的時代,各有各的打算,喜歡的不代表別人喜歡,以前再好也回不去,往後順其自然。

  • 8 # 山西三農

    我個人認為是經濟發展、技術進步造成的。著名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曾說:“我們盯著後視鏡看現在,倒退著走向未來。”技術為我們帶來諸多便利,但技術也在深刻改變著我們,比如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感情”。回想智慧手機還未普及的那個年代,大家都喜歡面對面坐著聊天,而如今,更多的聊天透過微信來實現。即便是過年家人圍坐在一起,大多時候都是在低頭看自己的手機。

  • 9 # 甘二妹vlog

    對,就是都有這種感覺,我覺得主要是人的生活太好了。 科技太發達了,平時的生活都可以跟過年比了,那過年也就不新鮮了,吃的喝的也不新鮮了。 過去平時吃的喝的也不好,就等著過年吃好的,所以過去很熱鬧啊

  • 10 # Longsuixinyuan

    小時候過年也不是多麼好,就是當時太單純了,沒錢就能快樂 ,也就是那幾年。

    小時候,過年能吃什麼呢?也吃不到什麼,只不過就是一些普通 的飯菜。但是,小時候就是快樂特別容易滿足,一件新衣服,一頓餃子。就非常開心。

    愁事也多,但是,就是因為那個時候沒錢才能開心。所以,才感覺到過年的幸福。

    現在呢,越來越大了,不只是一件新衣服 就能滿足的了了,所以,才會感覺到年味越來越淡。

    就是因為,你長大了吧!

  • 11 # 淺淺趙時光

    的確沒年味了,時代進步,人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小時候很窮,就指望過年吃好玩好,現在呢,挑的吃穿好的沒事旅遊,過年也只是提醒一下你又長了一歲

  • 12 # 琴瑟竹筱

    感謝邀請!真的是懷念小時候的過年的景象啊。小時候住的是平房而且是那種有前後院,住的家數多,都是自家族輩,平時都是端個飯可以串戶夾菜,過年那就更熱鬧了,到了過年,在外邊工作的族親都攜家帶口的回來,院子裡人就多起來,從臘月二十七八,我們院子就支起桌子開始寫對聯,年三十,一大早家家戶戶都忙著貼春聯和門神,紅彤彤的,喜慶十足,吃團圓飯前要放炮,噼裡啪啦響個不停,吃完團圓飯,我們就跟著長輩一起去給先人上墳,每次都是一群人,走在路上還不壯觀,對於我這些孩子來說,過年那是天天盼著的事,在哪個物質還不是這麼多樣化的年代,過年可以有好吃的,有新衣服,走一個正月的親戚掙壓歲錢,最主要的是可以瘋玩,在場子,院子跳皮筋,打沙包,跳繩子,跳房子,總之,玩的種類太多,那真是快樂的童年啊。現在,年味越來越淡,感覺不到年味兒了,也難怪,生活越來越好,平時吃的穿的都應有盡有,就少了一份對過年的盼望,農村進入城市,城市生活的快節奏,阻礙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人情關係也就慢慢淡漠了

  • 13 # 杭城打工人

    主要原因我認為是:

    1:現在的年輕人,都是玩手機,抖音,快手,看直播,都是快生活,快節湊,生活壓力大,房貸,車貸,精神壓力很大,根本就停不下來,我記得我們小時候,八幾年的生活,過年那是太熱鬧了,家家要準備新衣服,新鞋子,鞭炮,好朋友互相串門,拜年,親戚家,舅舅,叔叔,姑姑,爺爺奶奶,隔壁鄰居,七大姑八大媽的都去,小時候我還帶了個小袋子,專門裝拜年親戚家給的零售,還有零花錢,攢著來年買好吃的。

    2:那時候雖然說大多數都沒錢,但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豐富,激情,消費也低,過年的時候我們小朋友,鄰居等都要互相拜訪,嗑瓜,雖然生活不富裕,但是非常快樂,一起放鞭炮,一起去拜年,一起如滑車,一起去逛街,都是結伴同行。

    3:現在我們80後這代都成了中青年了,都快奔40的人了,上有老,下有小了,往事只能回味,現在再也回不到以前了,雖然說現在交通更發達了,網路更普及了,但是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就是同學聚會,也因為各種原因,很少聚在一起了,也只能個別的幾個人一起小聚了,確實現在的生活壓力,經濟壓力,家庭生活等等各有各的事情,偶爾去親戚家拜年,現在飯也不吃了,匆匆的坐會兒,喝杯茶,就趕緊又奔赴下一個戰場了,不要問我為什麼,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樣,我也說不出來,到底現在是怎麼了.....

  • 14 # 三哥屬羊

    年味變淡,有環境因素,人為因素,國家政策,所以導致年越來越淡。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過年確實鬧熱。

  • 15 # 阿昌知乎

    小時候思念媽媽做菜的味道,長大了走再遠,都會思鄉歸巢。 春節俗稱過年,物質匱乏的年代升級物質豐富的年代,年味自然也就升級了。過春節,中華民族的偉大盛典 。

    春節的偉大之處,一個國家能不分天寒地凍與春暖花開的地域,居然這麼自然、情願、真心實意地加入如此重大的一次盛典,還是每年一次,從不間斷,它的凝聚力到底在哪裡呢?

    這就是家庭中親情的力量,讓華人能夠自覺地遵循著人倫的大道,它大於宗教,大於政治,大於金錢,不管家在窮鄉僻壤,還是燈紅酒綠的都市,都要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往家奔,誰也阻擋不住華人回家過年的腳步。

    習俗的認同,是生活狀態的一致性體現,長久生活狀態的融合,勢必形成共同的集體人格,從而構築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這個文化的主脈就是以家為核心衍生出的親情之線。一個人即便走到天涯海角,心中都扯著一根無形的線,有多少華人,就有多少條線,這些線交織在一起,就是華人用情感編織的血脈之網。這種巨大的凝聚力歷久不衰,任皇權更迭、王旗易幟,華人回家過年去滋潤親情的初心始終不改。“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就是華人對宗族血脈的尋根問祖。

    有人曾經擔憂過域外的聖誕節、情人節之類的節日會淡化華人對自己傳統節日的固守。可當人們在春運的當口,站在車站、碼頭、機場看看那些奔家去的人流,你就知道心之所向是怎樣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

    就算把全世界的節日都寫在華人的日曆上也撼動不了春節的一根毫毛。一個融化在文化基因中的傳統節日,對這個民族有如此強大的整合能力,多麼令人驚歎。我們的春節,是我們的文化認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匯聚成的民俗、民心、民意。我們的春節,是全世界華人熱愛生活、看重親情的最好體現!

    至於年味越來越淡,就是放的鞭炮越做越大,禁放也是安全環保。

  • 16 # 憋來無恙

    我覺得可能是每天忙忙碌碌,覺得過年難得休假,還想讓自己放鬆一下,而且上班的還和平時一樣,也沒有什麼區別。小的時候只有過年才可以有好吃的,條件好的還能有一件新衣服穿,條件差些的平時不捨得穿的過年也捨得穿一下,現在大魚大肉海參鮑魚,只要想吃天天都能吃到,衣服也是相中就買,每一天都同過年似的,所以我覺得也把年味沖淡了。

  • 17 # 陌陌有聞

    生活好了每天都過年,人情也複雜化了,與其忙於應酬不如給自己休息時間。

  • 18 # 憂鬱的小臭臭

    物質太豐富了,所以沒有了過年的味道。

  • 19 # 我就要叫小栗子

    生活質量提高,對物質需求的慾望降低;科技發展,人與人的空間距離越來越大,心裡距離也越來越大。

  • 20 # 豫見小莉

    現在生活好了,每天吃的都跟過年一樣,沒啥年味了,沒有小時候過年有意思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孩子說不要父母煩神,但成績不好父母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