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橋流水不流
-
2 # 墨1310002
韓信若擁兵自立,劉邦為了減輕自身的軍事壓力,很可能對項羽提議先休戰去滅韓信,而項羽在短期內無法滅掉鴻溝對面的劉邦的情況下,很可能會同意劉邦的提議,因為韓信手握重兵也是個不穩定因素。如果項羽劉邦皆攻韓信,韓信絕無勝算。
在這種情況下韓信不敢輕易地擁兵自立。他必須要在項羽和劉邦之間選擇一個人合作。最終他選擇了劉邦,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敵得過劉邦,敵不過項羽。所以他認為:劉邦勝,齊國安。項羽勝,齊國滅。
於是他選擇幫兩方中較弱的一方、劉邦。事實上劉邦也確實無法透過軍事手段來滅掉韓信,但最終他透過政治手段實現了目的。
其實韓信的選擇並沒有錯,只是他認為劉邦贏不了他,而事實上劉邦可以!
-
3 # 會行走的書櫃
第一他只想做個王,沒打算當皇帝第二對劉邦感恩。第三劉邦在他身邊安插了人,要不然為啥可以一再把他的兵權奪走?
-
4 # 熠易生輝
韓信,公元前196年,大家也都知道有關韓信的一些經典的戰役,被稱為“興漢三傑”之一,但是後來卻被劉邦和呂后以謀反的名義殺死在宮中,然而,在韓信死的前幾年,就已經被剝奪了兵權,從原來的齊王被貶成為了淮陰侯,並從長安偏離,受到了嚴密的監視,在韓信臨死前曾說過:“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在當時楚漢之爭快要結束的時候,韓信曾是手握重兵,控制著北方廣闊領土的大將,對天下大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當時韓信領兵在外,根本不受劉邦的控制,卻還是乖乖的聽從劉邦的話,最終擊敗項羽,才成就了漢家。那麼當時韓信手握重兵時為什麼不造反呢?史書上是這樣解釋的,說韓信當時只是一介草民,在社會上沒有地位,沒有權利,也當不了官,又不會賺錢,項羽又不重視他,最終是劉邦給了韓信地位,封韓信為王,韓信心存感激,終於可以光耀門楣,所以非常感謝劉邦的知遇之恩,再說劉邦也對他不薄,沒有理由造反。自己也是心甘情願的為劉邦效力。
但是再讀紀錄韓信生平的《史記.淮陰侯列傳》的時候,就對上述產生了分歧。韓信可是風雲人物,智力和謀略都是超乎常人的,他怎麼可能相信劉邦會真的一輩子都保全他,《史記》中曾出現過“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句話,韓信不可能不懂這個道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有兩個重要的辯士都反覆的向韓信陳說其中的利害關係,韓信也不可能不加以思考。
-
5 # 大秦帝國上將軍蒙恬
鄙人愚見,三個方面吧,一念劉邦知遇之恩,過不了忠孝仁義這關,二是想先滅項羽,再來處理和劉邦的矛盾,認為劉邦好對付一些,三是手下將領大部分是劉邦的同鄉舊友,周勃曹參等,真要反的話,這些人絕對會幹他。扛漢旗大家都聽他的,一旦自立,估計就沒多少人聽他的了。
-
6 # 作家鷹揚城主
韓信只能帶兵打仗,對政治不敏感!楚漢之爭的時候,有人勸他三分天下,韓信不聽,幫助劉邦十面埋伏幹掉項羽,結果自己最後難逃一死!
-
7 # 教學生成古詩記憶晶片
有點邏輯頭腦好不好?劉邦騙過項羽多次,項羽能和劉邦同心合作嗎?(將介石和其它軍閥尚且不能金城合作)況且項羽主動派了武涉去請求合作,如果韓當時有異心,對形勢就會門兒清,必會接受項羽的合作(注意:不是歸於項羽帳下),先滅掉劉邦,那些軍事高參和聰明人自然會投靠韓信,哪有不得江山之理。
況且要假齊王是表示韓信有異心嗎?為什麼不是韓信向劉邦表明自己的志向“僅僅是當個齊王”而已呢?作者真是腦殘
-
8 # 木林普法
韓信不叛漢,不僅僅是有劉邦的親信曹參等在其左右形成了威懾,而是韓信本身並沒有叛漢的本錢。韓信雖然從擊魏開始就獨立作戰,但他從來沒有一支能夠讓自己長期指揮的基本隊伍。擊魏擊代擊趙時,雖然將部隊發展壯大了,但是卻不停地被劉邦徵調走。
劉邦徵調韓信部隊可能有兩重用意,一是,其與項羽相持於滎陽一線時非常吃緊,兵員消耗極大,故需要不停地補充;二是,經過這樣不停地調動徵用,韓信就始終不能成為一支難以控制的異己力量。事實證明,劉邦這樣的做法是成功的。
韓信攻齊時,因為劉邦給他重新又調來了大量軍隊入齊,才取得了勝利,靠韓信自己的隊伍,是完成不了這種任務的。
韓信在齊期間的主要軍事力量,肯定不是他的老弱殘新兵,而是劉邦的精銳部隊,這些部隊他並不能完全掌控,導致他沒有實力背叛劉邦。
如有不正確的地方,還請朋友們批評指正。
-
9 # 澤安君
歷史上韓信確實有非常好的機會脫離漢王劉邦自立,如果真的如此,天下誰主沉浮又另當別論了,沒有韓信的劉邦還能打的過項羽嗎?
韓信在當時無疑是具備裂土封王的資本的,橫渡西河,俘虜趙王,生擒夏說,帶領軍隊奪取井陘,殺死成安君,攻佔了趙國,以聲威鎮服燕國,平定安撫齊國,向南摧毀楚國軍隊二十萬,向東殺死楚將龍且,擁兵幾十萬。項羽劉邦都在拉攏韓信。
至於韓信為什麼不願叛漢,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第一,韓信十分的感激劉邦的恩德。韓信少年受胯下之辱,天下反秦後仕項梁項羽不受重用,而劉邦給了他施展才華的機會,拜他為上將軍。並且將自己的車子衣服食物都賜給韓信,韓信十分感恩。
第二,韓信畏懼劉邦的威勢。劉邦是個高明的政治家,韓信領軍在外,劉邦怎麼能沒有些準備呢,不僅安插了曹參,灌嬰,傅寬等人到韓信軍中擔任重要職位,限制韓信。而且數次戰敗後跑到韓信軍中輕易的就奪取了軍權,讓韓信十分的畏懼。
第三,韓信喪失了反叛的理由 。蒯通當時勸說韓信自立,鴻溝劃界後,劉邦背棄協定追擊項羽,讓韓信也帶兵參與,韓信猶豫不決,於是採用了折中方案,向劉邦索封齊王,劉邦大怒但還是聽取了手下人的建議,穩住韓信,冊封韓信為齊王,韓信大喜,於是帶兵參加圍攻項羽。
第四,劉邦的個人性格和政治野心。應該說韓信還是一個比較傳統的人物,講義氣,重恩情,其次野心不大,思維停留在春秋戰國的裂土封王的階段,同六國一樣。
-
10 # 聖道傳說
韓信在歷史上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將領,為劉邦打下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並不是說韓就能獨立門戶,與劉邦甚至項羽分庭抗禮,為什麼?
從劉邦這裡來說,劉有一定的御人之術,從始至終都沒有讓韓有那個機會。
從韓信這裡來看呢,韓既沒有那個能力,也沒有那個心思獨立起事,否則,他就不會受那跨下之辱。
-
11 # 陸燕青
韓信是軍事家,非政治家。他的志向是封侯拜將,在潛意思裡,都無自立門戶稱王稱霸的“理想”。印證了一句現代詞:“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即使韓信“背叛”劉邦,其勝算不大,歷史上這類情況成功機率很低。
歷史上重要將領反叛成為帝王者寥寥無幾。唐朝初期的軍事家李世民,屬於唐高祖李淵的嫡系功勳卓著,身邊又有一大批智勇雙全的屬下,面對強大的對手,在玄武門事變中僅為僥倖獲勝。“後周”王朝衛戍部隊司令趙匡胤,面對的是登基不久的“幼主”,才能成功“奪位”。
三國時期的曹操、滿清中期的曾國藩,都“沒有勇氣”去做“皇帝”,可見自立門戶稱王稱帝,並非一件易事更無從假設。韓信早年受“胯下之辱”,在項羽處又飽受歧視,所以他對劉邦有知遇之恩。
項羽智勇雙全,但是,不僅缺乏政治家的遠見卓識,而且在軍事上與韓信相比,他也只能算一個戰術家,而不是戰略家。項羽的抱負乃是成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那樣的人物,他自稱“西楚霸王”意在超越“五霸”、“七雄”。這是項羽鴻門宴放走劉邦,後來一直糾纏於跟各個諸侯之間戰爭的根本原因。
劉邦以及身邊的小兄弟,本沒有多少太大的政治抱負。他們的政治野心是一步步被“激發”出來的,其中劉邦的妻子呂雉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呂雉是漢高祖劉邦的皇后,高祖死後,被尊為皇太后。在楚漢相爭中,呂雉的作用被淡化了;至於劉邦死後呂氏篡權,有當時的時代背景。
當年劉邦在鄉里醉生夢死的時候,貴族呂氏家族就看出此人日後的潛力,後成呂雉下嫁劉邦的主要原因。此後呂雉一直跟隨左右,不斷對劉邦進行“勵志教育”,不惜餘力挖掘他各方面的潛力。漢軍大敗,呂雉等一幫眾劉邦家為楚軍所俘,直到楚漢議和方被放回歸漢。後來呂雉與蕭何成為劉邦軍團的後勤部“政委”、司令,剷除韓信也是呂雉與蕭何攜手所為。項羽的剋星是韓信,韓信的剋星乃呂雉呂后。
呂雉統治期間實行黃老之術與民休息的政策,廢除挾書律,下令鼓勵民間藏書、獻書,恢復舊典。為後來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司馬遷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對她的評價是“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給予呂后施政極大的肯定。
項羽的抱負乃戰國七雄
項羽的抱負乃春秋五霸
韓信的理想乃封侯拜將
呂后乃烹調雞湯高手
劉邦斬白蛇起義乃呂后杜撰的傳說
-
12 # 窗外的白楊
韓信開始受到重用,分封為王,光宗耀祖了,理想抱負實現了,沒有反的理由;後來反了的原因,一是在劉邦的猜忌,劉邦想讓它的江山千秋萬代,這些手握重兵的異姓王,會成為他死後子孫的後患,尤其像韓信手握重兵,很能打仗之人,又難以駕馭。所以,他寢食不安,想除之而後快。
二是韓信的貪慾,人的貪慾是無止境的。無論是楚王還是淮陰候,後來,已滿只不了他的胃口了,而且沒仗打,天天喝酒吃肉,無事而生非。連一向奉他為戰神的樊噲,他從內心裡也瞧不起他,嫌他粗鄙少文,不屑與他為伍。整天吹噓他打仗時的神話,自己的神勇,對現狀滿。
三是下面齊人蒯通等人的挑唆。本身已有不滿,又有人整天在背後搖唇鼓舌,焉有不反之理?
-
13 # 冷兵器研究所
因為韓信始終沒有形成自己的勢力集團,手中的幾十萬大軍都在劉邦鐵槓親信手中掌握著,他缺乏足夠的中層將領。
韓信的用兵才能高於劉邦,韓信的領導能力遠不如劉邦。秦朝末年起兵者眾多,就連張良也一度有一隻自己的隊伍,但韓信卻沒有自己的人馬。秦末起兵的人物中有項羽、田榮這樣的舊貴族,也有陳勝、劉邦、張蒼、英布這樣的布衣豪強。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身邊有眾多的追隨者,可以一呼百應。
遺憾的是韓信就缺乏這樣的能力,這是性格使然,他受胯下之辱時身邊就沒有鐵哥們,當齊王后還出賣了鍾離昧,無論處境如何,韓信都沒有讓人出生入死的魅力和擔當。在韓信被劉邦重用後,他手下的主要將領都是劉邦的鐵桿部下。韓信滅亡魏王豹的戰役中,韓信是總指揮,但步兵和騎兵部隊的指揮官分別是曹參和灌嬰。韓信攻滅齊國的戰役中,拿下項羽手下大將龍且的是丁復。丁復是劉邦麾下拿下高階將領最多的將軍,他的收穫有塞王董翳、章邯(被俘後死去)以及龍且,因此丁復的封賞是劉邦連襟樊噲的一倍半,這個猛將和韓信就只是同事關係。
韓信攻略趙地時“人頭狂魔”靳歙的功勞也很大,靳歙和樊噲一樣是漢軍最熱衷於上陣斬首敵人的猛將。靳歙不但沒有被韓信降服,相反在韓信當楚王時,劉邦用計拿下韓信的主要爪牙就是他。傅寬也在韓信麾下作戰,他曾擊敗齊國在歷下的駐軍,追擊齊國守將田解所部。傅寬後來歸曹參指揮,攻陷齊國的博縣。韓信自立為齊王時傅寬就是齊國的左丞相,不但戒備原田氏齊國的殘餘勢力,還監視新受封的齊王韓信。
韓信手中的部隊被劉邦輕易收回過兩次。一次是韓信剛剛攻略趙地後,劉邦和夏侯嬰來到韓信大營就輕易將韓信部隊全部掌控,抽走了部分精銳。一次是韓信擊敗項羽後,劉邦封他為齊王,卻依舊將他手中的大軍拿走。因為嚴重缺乏自己的軍官團隊,韓信不得不依靠劉邦,即使他手中都幾十萬大軍,也難以自立。
-
14 # vlog小薛vlog
韓信為什麼不自立為王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其實韓信做過王,是齊王,當時劉邦新敗,急需支援,韓信要自立為齊王,劉邦不得已,只好封韓信為齊王。
楚漢爭霸,楚方不利時期,項羽派人遊說韓信,勸韓信反,韓信:“我奉事項王多年,官不過是個郎中,位不過執戟之士。我的話沒人聽,我的計謀沒人用,所以我才離楚歸漢。漢王劉邦授我上將軍印,讓我率數萬之眾,脫衣給我穿,分飲食給我吃,而且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
死人蒯通知道天下大局舉足輕重的關鍵在韓信手中,於是用相人術勸說韓信,認為他雖居臣子之位,卻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所以很危險。
終於勸說韓信,但韓信猶豫而不忍背叛劉邦,又自以為功勞大,劉邦不會來奪取自己的齊國,於是沒有聽從蒯通的計謀。
劉邦之所以殺韓信,有兩個原因“兔死狗烹,功高震主”,韓信在政治上不像軍事上有作為。
-
1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韓信在攻下齊地後,要求劉邦封他為“假王”,當時劉邦正被項羽圍攻,讓韓信來救,韓信不來救,卻還做這樣的要求,因此心情非常不爽,抬嘴就要罵。幸虧陳平在桌子底下踢了他一腳,他才沒有罵出口。同時,反而改口直接封韓信為真王。
(韓信劇照)
雖然劉邦封韓信為真王了,但是心中也給他記了一筆。這也最終造成了韓信被劉邦斬首的悲劇。
這件事不能不讓後世嘆息不已。要知道,那時候的韓信,擁有整個漢王集團的絕大部分兵力,又連得趙地、齊地,兵強馬壯,幅員遼闊。他若是在那時候選擇造反,劉邦基本上就被項羽給滅了,同時,憑藉他天才的作戰能力,最終戰勝項羽,獲得韓家天下,也未嘗不可能。何以那時候韓信不造反,而最終走上被劉邦所滅的結局呢?
我覺得韓信之所以沒造反,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韓信造反不會得到擁護。韓信確實具有天才的作戰能力,但是,他這個天才的作戰能力,是建立在劉邦給予他極高禮遇(設壇封他為大將,授予他佩劍)的基礎上的。如果劉邦沒有給予他極高的禮遇,他在戰場上未必打得贏。為什麼這麼說呢?
韓信之所以一開始帶兵,就能夠在軍隊裡說一不二,就是因為劉邦給了他禮遇。若是劉邦沒有給過這種禮遇,他還需要自己來樹立。比如歷史上,孫武就用殺了吳王的妃子,周亞夫就用在漢文帝到軍營視察時不予理睬這樣的方式,給自己樹威。韓信不必要樹威,但他已經能夠說一不二。在背水一戰中,大家明知道韓信擺陣是把軍隊放在“死地”,依然不敢發表不同意見。就是他有威望的表現。
既然韓信在軍隊中的威望,是建立在劉邦高度禮遇的基礎上,如果他那時候造反,又有多少人會跟著他幹呢?就算跟著他幹,接下來去打仗,還會像以前那樣打贏嗎?再接下來,又會不會有人覺得,既然你韓信可以造反,我也可以造反,韓信因而都被別的人給推翻,從而造成惡性迴圈呢?(後世五代朝代更迭,就是這樣造成的。)
所以說,韓信在那時候選擇造反是不明智的,他不會得到擁護,因而也不會成功。
(項羽劇照)
第二,韓信自己不適合當最高領導。韓信如果造反,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打敗各路諸侯,一統江山。但是,韓信實際上並不適合當最高領導。
一是韓信的性格太孤傲網羅不到人才。韓信有一種非常孤傲的性格,非常不合群。小時候,他雖然生活困頓,但是他卻偏偏腰上掛一把寶劍表示志向遠大,結果被潑皮要求鑽胯下。如果是劉邦,絕對不會出現這樣的事。因為劉邦有人氣,那些潑皮一定會成為他的好哥們。還有,韓信在項羽那裡,都當了項羽的秘書,但是他卻覺得沒得到重用,要逃掉。到劉邦那裡,雖然當了劉邦管糧草的大官,是一個肥缺,但他還是不想幹,要逃掉。這些都是他孤傲的表現。孤傲的人,你做學問是可以的,但是要奪天下,就需要人氣,需要大家擁戴你。韓信顯然不適合。
二是韓信在政治上不清醒,沒有當機立斷的作風。從後來他因為多次抱怨,和其他造反的人眉來眼去,又不真正造反來看,韓信的政治上其實非常糊塗。一個政治上糊塗的人,顯然是當不好領導的。
(劉邦劇照)
第三,韓信造反不是他的性格。韓信這個人,他其實是很忠心的,至少說,是很講義氣的。只要別人欣賞他,他對那個人也就死心塌地。他要求封王,只不過因為他覺得自己有那樣的功勞,應該得到那樣的待遇。如果劉邦不把他從齊王徙為楚王,不把他從楚王變為淮陰侯,其實他也不會說那些話。而且,實際上他從頭到尾都沒有造過反。
劉邦知不知道韓信不會造反呢?其實是知道的。知道了,為什麼最後還要處決韓信(雖然實際上是呂后實施的,但劉邦也是那麼想的)呢?因為韓信是一面大旗,不把韓信給搞掉,就會動盪不斷,造反不斷。所以,就算韓信沒有造反,但是有個抱怨的、遲疑的、和其他人眉來眼去的韓信在那裡,劉邦的江山就不穩固,心裡就不踏實。
總之,韓信就算手握大軍,他也不會造反,不能造反,造反也成功不了。
(參考資料:《史記》)
-
16 # 歷史簡單說
很多人不理解韓信安於在劉邦底下做一個齊王或者楚王,如果憑他的實力的話,劉邦應該不是他的對手,甚至,韓信都能取代劉邦,建立一個新的王朝。
但其實,很多人往往忽略了當時的歷史背景,我們知道,秦滅六國是從公元前230年開始滅韓,一直到公元前221年滅掉齊國,雖然戰國持續了差不多二百五十多年,但是秦滅六國,卻只花了差不多十年的時間。
秦朝只存在了十四年時間,在公元前207年就被滅了,很多人包括項羽、項梁、劉邦、韓信、張良,他們之前有的是楚華人,有的是齊華人,還有的是趙華人。
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原來六國的後人都紛紛自立為王,而正是這些諸侯聯軍共同打敗了秦軍,比如在鉅鹿之戰的時候,不僅僅有項羽的五萬楚軍,還有趙軍、魏軍,齊軍,換句話說,秦滅了六國,最後也被六國所滅。
因為秦朝存在的時間比較短,郡縣制也沒有那麼完善,原來是六國的人有很多人是想回到原來六國的狀態,所以項羽入咸陽之後,就在戲水封侯,封了十八路諸侯,而他自己成為西楚霸王。
項羽有沒有打算成為像秦始皇那樣的皇帝,這個很難說,雖然史記裡有說,項羽和劉邦看到秦始皇巡遊的時候,項羽說,我將取代他,劉邦說,大丈夫就得像他這樣的,但這兩句話很可能是附會之言。
比如那個時候只是一個亭長的劉邦,怎麼可能想到他會成為一個皇帝呢?劉邦打敗項羽之後,也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前後兩個燕王),其實劉邦只佔有齊地與秦地,而另外的地方都被諸侯王所佔據。
韓信的成功自然離不開劉邦,是劉邦將他從一個小小的執戟郎中變成了一個大將軍,乃至成為一方諸侯王,韓信的想法真的很單純,他真的只想當一個諸侯王,而劉邦不一樣,他想要的是整個天下。
-
17 # 音樂小妖
要說歷史上有著兵神之稱,那就非韓信莫屬,尤其是對戰項羽之時,用兵如神這個詞都不足以形容他,用我們現代人的說法就是韓信一定開了掛,不論什麼樣計程車兵到了他的手上,那就是如臂使指,最後一戰明明可以全面碾壓對手,可是卻還非要再加個保險,用上四面楚歌的計謀,可以說韓信在剛剛滅掉項羽的情況下,那可是手握幾十萬重兵,但是直到韓信被呂鳩所殺害也沒有蹦出個花來。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韓信這個人的性格,從他的出生到最後成為韓王風光的回到自己的家鄉再次去找那個當年讓他鑽褲襠的人,就可以看出來這是一個直性子的人。
我一開頭打不過你,那行我就慫到底,反正只要我還有一條活路就一定不去送死,然後一直等機會,等到自己飛黃騰達之後,再帶著絕對的優勢回來開始碾壓新手村。
這就像某些人玩個遊戲一樣,實力弱的時候被人在新手村殺了無數遍,等自己強大起來再次回到新手村讓他們這些曾經對不起自己的一個好看。
這樣的人一般來說為了自己的某個心願可能會窮其一生去追求某個目標,但是當這個目標實現之後,那他的上進心可能在那一刻也隨之消散了。
這麼說吧,在韓信幫劉邦打天下的時候,一心所想到的事情就是等自己成為人上人之後,回到自己的老家報當年的鑽襠之仇。
為什麼韓信在攻下齊地之後,要求劉邦封他為王,那就是他的心中一直有著一根刺,這根刺無時無刻的在拆磨著他的內心,就算是當時讓劉邦相當的不開心,也要先把自己這個王的稱號拿到手,為得就是某一天以王的身份回老家。
當然了從這裡也可以看得出來,韓信是真心沒有什麼稱帝的野心,如果有的話就不會這麼著急要當一個根本就沒有什麼用處的王。
而劉邦也早早就看出來韓信是個什麼樣的人,無非就是內心比較自大,與人還不好好相處,屬於那種聊天終結者一樣的人才,所以後期也是韓信想要什麼樣的封號就給他,反正只要你沒有野心,咱們什麼都好說。
其實說白了,為什麼韓信手握幾十萬大軍而不自立為王,因為他根本就沒有這個心。
-
18 # 貳馬叄石説歷史
漢高祖十一年,35歲的淮陰侯韓信被呂后斬殺於長樂宮,當時朝廷給出的罪名是造反,這當然是莫須有的罪名,一般認為功高震主才是他真正的死因。對於他的悲劇歷來都有無數的文人墨客為之感嘆,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韓信廟》道出了這共同的心聲。
其實韓信本有機會脫離劉邦自立為王的,進而和項羽、劉邦三分天下,但是他卻選擇的放棄,直到他臨死前才後悔不已。韓信之所以沒有自立為王,通常的看法是他念念不忘劉邦的知遇之恩,因而自始至終都沒有生出不臣之心,但是真相是這樣嗎?
漢高祖四年正是楚漢之爭的關鍵時期,這一年韓信平定了項羽分封的齊國,大破項羽的20萬聯軍,這讓項羽頓時陷入了非常不利的局面。於是項羽派出了使者去遊說韓信,希望韓信能夠背叛劉邦,與其結盟從而三分天下,但是韓信感念劉邦的知遇之恩拒絕了項羽的提議。
根據《史記》的記載,可以看出在垓下之圍前,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表面上看已經有了和劉邦抗衡的能力,但他卻始終沒有生出不臣之心,甘願做劉邦的馬前卒。韓信對劉邦忠心耿耿,但劉邦卻始終沒有信任韓信,真應了那句老話“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然而縱觀韓信的一生,我們會發現韓信的忠心耿耿十分的可疑,首先韓信有過兩次的逃兵記錄,韓信從軍時跟隨的是項梁,項梁死後又跟隨項羽。在這期間韓信曾多次向項羽獻計獻策,但項羽都不予採納只給了韓信一個郎中的小官,於是韓信便投奔了千里之外的劉邦。
韓信跟隨劉邦之處仍然沒有得到重用,於是再次逃亡,幸好被蕭何追回,並再三推薦給劉邦,如此這般才得到劉邦的重用。韓信的邏輯是在這裡得不到重用就去別的地方,這種行為風格跟春秋戰國時期計程車人一樣,當時的各個大家都是遊走在各國之前,在這個國家得不到重用便去別的國家,像商鞅、吳起、蘇秦無不是這樣。
由此可見韓信不願意背叛劉邦並非出於衷心,或許只是出於利益使然,韓信打下齊國後曾向劉邦請封假王便是一個佐證。漢高祖五年,劉邦與韓信、彭越約定共同進攻項羽,劉邦開打之後,韓信和彭越卻遲遲沒有發兵,導致劉邦再次被項羽所敗。在蕭何的建議下,劉邦對韓信和彭越進行了分封事宜,韓信與彭越這才出兵,從而有了垓下之圍。
從上述的事情可以看出韓信的所作所為是很功利的,他與劉邦的關係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利益交換基礎之上,幾乎談不上什麼所謂的忠君愛國。當他手握三十萬重兵的時候,表面上足以抗衡劉邦,但他卻始終沒有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這並不是他政治上的幼稚使然,作為一個善於出奇制勝的軍事天才,沒有對人性某些層面的深刻洞察是無法做到百戰百勝的。
韓信最終沒有反叛劉邦的原因或許只有一個,那就是韓信沒有這個能力,韓信看起來手握重兵,彷彿揮一揮手便可天下我有,但實際上他有一個致命的軟肋。韓信手下的很多將領都是劉邦所信任的將領,韓信其實沒有形成對軍隊的絕對控制,這點透過韓信軍隊將領的構成上就可以看出來。
漢高祖二年,韓信率領大軍進行東征,接連滅掉魏、趙、燕、齊四國,天下震動,協助韓信完成這項軍事動作的將領分別是冠英和曹燦,其中冠英率領騎兵,曹參統帥步卒。曹參等人都是自芒碭山起義是就跟隨劉邦南征北戰,他們在劉邦集團的資歷都要比韓信老,對於劉邦的忠誠也要高於對韓信的服從。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韓信對於手下的軍隊擁有的只是指揮權,而絕對沒有控制權。
正因為如此,劉邦才不止一次的輕易的奪取韓信的兵權,第一次是在漢高祖二年劉邦被項羽大敗之際,第二次是在垓下之戰剛剛結束韓信名望極高之時。正是因為韓信看清了這一點才沒有接受項羽的遊說反叛劉邦,這是韓信反覆權衡之下的理性選擇,他以為自己會安全無虞,但事實證明將命運交到別人的手上是一種致命的失誤。
回覆列表
不忍心,是的,就是不忍心,別想太複雜了,韓信連對他有一飯之恩的老婦都要傾情報答,何況是對他有知遇之恩的漢王,要知道當時的劉邦呂后對他還是籠絡得不錯的,絕無後來的囂張跋扈。韓信犯的錯其實跟項羽差不多,就是太重情義,即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