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秦一農夫
-
2 # 宇沃佳嘉手工水餃
小時候過年,三十中午吃飯前,父親就把老宗譜張掛在房屋的東牆上,宗譜已經老舊不堪,上面的字跡斑駁難認,好像有一二百年的樣子。父親拿一張黃紙在屋外點著,嘴裡說:過年了,老祖宗們回家過年了,讓我們把鞭炮點著,迎接逝去的先人們回家過年,父親拎著黃紙,一路嘴裡不停地嘮叨,引著逝去的祖先到供奉宗譜下的供桌下。我們在宗譜下跪下,嗑了三個響頭,然後才開始吃年夜飯。初二的晚上,八九點鐘,父親點上一張黃紙,嘴裡說:過完年了,請回吧!還是我們小孩點幾隻小鞭炮,送走了逝去的老先人們,父親把張掛的老家譜取下來,小心翼翼的疊好,放到倉庫中,母親把供桌上的菜,饅頭收好,等過正月十五時在請一回先人們回來過十五。等我們漸漸長大,父親一年年變老,有一年,父親說:宗譜實在老舊了,就升了吧。然後在過完那年的正月十六日,把供奉多年的宗譜燒了。從此再也沒有接老先人們回家過年這一過年才有的景象了。
隨著老輩人的過往,年輕一代接受了新思潮,這些認為封建的舊東西就很少有人繼承了!
-
3 # 感悟5678
農村習俗,有些老年人還在堅持這種風俗。年輕人喜歡創新,容易接受新的東西,對繁瑣的老風俗習慣有牴觸情緒,隨著老人的減少,這種風俗習慣也越來越少有人在延續。
-
4 # 了心悟性171
過年時家祖請去世的老人回家過年,是年俗,也是對家族先祖的懷念敬仰,是中華民族同甘共苦不忘本,一脈相承繼往開來的具體體現。近些年來,因為居住環境的改變,因為部分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是現在的更多年輕人對許優秀民族傳統不瞭解,造成了傳統文化繼承的斷鏈。請去世的老人回家過年,其實更多的是寄託對家族先輩的思念之情,透過過年拜祖儀式,增加了一個家族的親和力,凝聚力!家如此,國亦如此!我們應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節日,大力弘揚中國年!
-
5 # hh貓遲遲
我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破除封建迷信,確實破除的差不多了,可惜將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也破除掉了,不僅是請先人送先人,甚至過年,都沒有多少年氣了。
說白了不管上一輩,還是年輕一輩,都心知肚明,請去世老人魂靈回家過年只不過是種儀式罷了,自老人閉眼之日起,便做再多都無濟於事了,死者長已矣,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年輕人認為,一切已成定局,其他都是惘然,不如不做,看到老人墳塋也是傷心,不如規避。
可慶祝的精神尚有,怎麼沒有緬懷的餘力?縱不能定時定日按部就班的照傳統習俗來走,也應當在茶足飯飽之餘驀然想起已逝親人遙寄一番思念。
溫暖如春水般轉瞬即逝,痛苦卻會讓人長久的銘記,老人去世所帶來的痛苦若只知逃避,那些溫暖的親情又當何處安放?
還是要復舊禮,方能記親恩。
-
6 # 隨陪伴依
謝邀:這種風俗在我們這裡叫請家親,打我記事起我們這裡就有這種風俗,記得都是每年的初夕父親都會把祖譜(即我們這裡俗話說的祖宗案)取出來掛在外間屋中央,然會在祖譜下面的桌子上擺好作好的花饃棗糕,炸好的夾肉(即一種在籠屜裡蒸的一種麵食,蒸熟後用刀切成大小不等的方塊下油鍋炸的食品叫夾肉)和丸子,擺好後就算是‘’請‘’回了家親,說實話,我父母對這件事情很虔誠,每年請回家親都親自囑咐我們不許在家親案前洗手,特別是不能在家親案前洗腳,我至今忘不了的是我鄰居家的幾個堂姐妹不管天氣多冷也都是在房上洗腳,每次做好飯都要盛上第一碗先供奉家親案才可以吃飯,這種風俗一般從除夕一直延伸到過了十五元宵節後第三天的晚上父親都是在吃了晚飯後的晚上十點左右吧再重新做的吃的然後上香,點上紅色蠟燭,在包點什麼上墳用的紙元寶,紙錢在祖譜案前燒了以後說:年也過完了,節也過完了,你們到某某廟會上趕廟看戲吧,等明年除夕了再把你們請回來,這個風俗叫送家親,後來我長大了出嫁到了婆家也有這個風俗,到我公公去世那年就簡單了,就是直接在集市上買現成的直接貼到堂屋裡就可以了,同時人們除了買春聯外還買所謂的天地爺,灶王爺,財神爺,土地爺,門神等一起上香點紅蠟燭祭祀,現在我們這裡都住樓上了,人們就乾脆不請祖譜了,一來現在的樓上不如平房寬敞,這麼狹窄的房間裡根本就沒有掛祖譜的地方,二來是樓房和平房不一樣,上下左右都是鄰居,在家裡弄這個容易引起火災不安全,所以我們這裡現在都是在年三十的上午,家家戶戶都是去墳前燒紙就代替了請祖譜回家的風俗了。
-
7 # 我大瓶子
以前婆婆在時,過年把奶奶(婆婆的婆婆)姥姥(婆婆的媽媽)和公公照片擺出來,擺上貢品,擺五天,和我們一起過年,沒有傷悲,覺得她們真的和我們一起過年,婆婆也走了,過年我把婆婆公公的遺像擺出來,擺上貢品,每天換菜,婆婆公公微笑著看著我們過年,好像她們又回來了,也是沒有傷悲,封建迷信也罷。那是我的思念,管他迷信不迷信的,小時,過年父母會在堂屋,供奉祖先,來人拜年都會在那磕頭的,不能放炮不能燒紙,在不供奉先人,和平時有啥區別,管別人怎麼說,自己怎麼做心裡舒服,也不影響別人,也不違法,就圖個心裡舒服
-
8 # 大掌櫃237
別的地區過年期間,究竟是掛不掛祖宗家譜我不清楚。在我的家鄉大連莊河地區,過年掛祖宗家譜。還是那樣照掛不誤,只是在文革時期破四舊雖然燒了不少。但是大多數人偷偷將家譜上的亡者名單,按照輩份記下文革過後。百姓們都買新家譜將亡者名按輩從上到下,按男左女右兩邊寫上。每年春節都掛上,擺上香燭供品一應俱全。一直延續至今並沒減少,只是都在父母家中供俸。後增的分家小戶為了清靜,因為他們的父母家庭供俸。所以他們就不必費事了,所以有人就因為過年供俸祖宗家譜的人少了。別的地方怎個情況如何不清楚,起碼我的家鄉莊河還是這個風俗。
我們這個地區是在臘月三十上午把家譜掛上,供桌上擺上香爐蠟臺點上香。家中的女人在灶臺上忙活炒菜熬碗,然後擺在供桌上。下午女人忙活包餃子,男人忙活大鞭架子和準備晚間去請。老祖宗回家過年的香紙燈籠等,在五點左右女人下地煮餃子。老年人帶上兒孫和香紙鞭炮禮花,和其它本家族的其它人一起到幾百步外的西道請老祖宗們回家過年。
正月初三,三天年己過完晚上吃完餃子。本家族的老老少少又把老祖宗送走。這個春節就算結束,初四早上把家譜取下卷好放在供桌上。再等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把家譜掛上供俸一天。正月十六再把家譜包好放在家譜盒裡,等到下一年再用。這就是我們家鄉的春節掛家譜供俸老祖宗的習俗,這也是我們的老祖宗從山東闖關東帶來的家譜。
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個回答。
-
9 # 絕版的你絕版的我
傳統思想道德的滑坡,孝悌是故人最看重的東西。
過去的一些傳統,被今人看作是迷信,所以就越來越少了。
過去宗族勢力很強大,宗法對人有一定的約束力,現在這些東西已經越來越淡化。
-
10 # 關山聽風
過去不僅有很多的家祖(即祖父)請去世的老人回家過年,家父(即父親)也一樣的虔誠。
這裡要解釋一下“家堂”一詞,家堂一般是指家中的堂屋,在這一提問中,則是指祖先的神位。過去過年不僅掛家堂,還要請家譜出來過年。有的人家的家譜用一個木匣子裝起來放在神龕上,到過年時就要擺出來;有的人家則放在房中收藏起來,這種家譜一般比較古老,且破爛,但很有價值,過年時也要擺出來。
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家堂、家譜擺放的時間一般在三十祭祀之前,到了大年初一的晚上就要收起來。為什麼呢,因為到了大年初二這一天,嫁出去的女兒要回家拜年,不能讓她們看見。民間的說法是,出嫁女回家看到了家堂、家譜,祖先之靈就會跟她們走了,去保佑她們去了,而不管兒子們了。這當然是那時候的迷信,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卻又害怕嫁家的女兒得到好處,連死去的先人都要和出嫁女爭。今天看起來蠻可笑的,但這就是過去的民間習俗。中國大地也有一些地方沒有這種風俗,家堂、家譜一直襬到正月十五,等這天傍晚送了神,燒了門神紙之後才收起來。
現在一些人家過年時掛家堂、擺家譜少了的原因主要是城市的一些樓房,人群中主要是一些年輕人。樓房受條件限制,確實不太好掛。有的住在進樓的時候,壓根就沒帶這些東西,甚至還嫌棄這些東西,現代時尚的房子,掛這些東西顯得格格不入。所以這些東西都放在老家,或者說老屋。你別看一些年輕人,口口聲聲說這些東西是封建迷信,要是真的把家堂放到他們時尚的家裡去進,他們連覺都睡不好,因為他們打心裡害怕,怕“鬼”呀,中國自古就是神鬼不分家,確切地說,死去的親人也成“鬼”了。他們害怕的時候絲毫感覺不到,其實這種害怕才是真正的迷信。這樣說起來還真是可笑,言不由衷。
而在有堂房或者廳堂的地方,掛家堂的現象並沒有減少,相反,現在的一些人家一年四季都在神龕那一面的牆壁上掛著去世老人的遺像,有的從有照像技術在中國普及開始,就為老人照了遺像,多的掛了三代人的遺像。
尊重先祖,祭祀先祖,崇尚禮義在中國民間並未減少。中國民間還有一種現象,人在年輕的時候並不覺得先祖的重要,到了一定的年紀,他們會而自然地去懷念祖先,尊重先祖,想起祭祀祖先的事來,我身邊的例子就有不少。因此,我們也不要去責怪年輕人,他們也會有老的一天。
-
11 # 古稀珍惜
我們蘇北是這樣子的:在文化大革命前,我家裡有供桌,供桌上方牆面上貼著:上聯:敬祖宗清白二字,下聯:教子孫耕讀兩行。橫幅:清清白白做人。一般是在長子家裡,我大伯過世早,二伯伯客居四川,三伯伯當兵在外,所以供在我家。供桌上擺放著木刻牌位,上面寫上逝者姓名,生、卒的日期。牌位的擺放是上一代人擺放在上首,以此類推。每個牌位前放一隻香爐,留著過年過節給祖宗上香用。過年過節了要在家中堂屋裡供桌上上菜,擺上筷子,酒杯,倒上酒,然後給祖宗一份一份燒紙錢,記得父親還說這份給誰的,這份又給誰的,一份一份燒完後。接著把每份菜夾一點放燒完的紙錢上,倒上酒。然後論資排輩給每個前輩的牌位磕頭。
這個祭拜活動多數是冬至日、大年三十年中午舉行一次。
然後三十晚上還有上供一說:放上家裡的各種菜,放上饃頭,筷子,表示祖宗和家裡人一起過年。
自從1966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後,農村人把這些牌位丟掉了,費除了。那個時候叫“除四舊。"誰家保留了,紅衛兵會找你麻煩。
現在一般都到墳墓前去送紙錢,寄託對長輩的思念。希望長輩在天堂裡保佑全家人平安。
-
12 # 粉色點亮生活
小時候每逢過年,孩子們好開心哦!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接連不斷,每一項都那麼正式、隆重,非常的有儀式感。特別是請去世的先輩魂靈回家過年,大人們尤其地重視。
到了除夕的傍晚,一切好吃的都做好了,父母會告誡那些急不可耐的孩子們不準動,要等到老爺爺老奶奶們享用完了才能吃呢。孩子們只好滿懷崇敬地幫助父母在供桌上擺放剛剛做好的各類美食,然後焚香跪拜。大年初一早上,父母還要到祖先的供桌前祭拜一番。
過年的這些習俗基本上都沒有了,過年沒有了年味兒。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吧:一是破除迷信,反對封建的結果。人們,尤其是年輕人認為這些都是封建迷信,沒有任何意義;二是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加大,人們覺得沒有必要的繁枝縟節就算了吧;三是最重要的,孝道文化教育的不足甚至缺失。幾十年來,隨著中國教育事業的不斷進步,不管大人還是孩子都有許多的知識需要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孝道文化教育被擠壓得幾乎沒有了空間。加上計劃生育的嚴格控制,獨生子女們被視若珍寶,一邊在應試教育上嚴格要求,一邊在物質生活上溺愛放任。逐漸形成了“學習好就是好孩子”,“不惹事就是好孩子”的衡量標準。不少年輕人因工作忙等原因對自己的父母尚且漠不關心,不管不問,更何況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先人呢!
過年過節祭拜一下去世的祖宗先人不僅僅是一種儀式,更是一種緬懷、一種紀念、一種感恩。不忘先輩之恩,孝敬父母,方能坦然前行,無悔餘生。
-
13 # 手機使用者51704267557
問這個問題,你腦子進水了。那個東西能留到現在嗎?最起碼文革也得給燒了。那個東西誰敢留下來。那是封建迷信的東西。
-
14 # 使用者7590952188000
中國從古至今都是文明禮儀之幫,尊重先祖,過年時去請去世家祖回家過年是年俗,是對家祖的敬仰,每年清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上墳祭祀不可少,增加了一個家族親和力,凝聚力,家如此,國亦如此!
-
15 # A2872536
一年一度的春節中家庭隆重莊嚴的祭祖儀式是共享天倫之樂最美好的時刻。追思久遠的祖宗,孝敬在世的長輩,提攜年幼的晚輩。透過儀式把日常之必做集中體現而皆大歡喜!不正是中華民族歷經久遠而傳承不息的最好證明嗎?
回覆列表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文明禮義之邦,尊重先祖,崇尚禮義,每年除了清明,農曆十月一"送寒衣",冬至等舉行祭祀活動外,就連一年一度的歡度春節之際,也不忘請先祖的亡靈回家一同過年。
我們陝西關中農村在除夕這一天,除了打掃庭院,掛紅燈籠,貼對聯,佈置供奉,祭祀先祖的供桌外,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去先祖的墳前燒幾張紙錢,表示過年了,請先祖的亡靈也一起回家過年。
在家中供桌上,除了歷代列宗列祖的靈位牌,遺像,香蠟火燭之外,還要敬獻上各種應時果蔬食品之類,以應列祖列宗隨時享用。
古時,在未發明照像術前,有錢人家還會請畫師,根據主人的描述,畫出各位列宗列祖的遺容,每當春節舉行祭祀時,懸掛在廳堂的一週,而現在這些都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幅簡單的"懸掛式族譜",(集市上有賣現成印好的),上面只需按先後次序填入先祖的名字即可。
直到現在,象這樣的"家堂"並沒有減少,起碼在我們家鄉幾乎家家如此,而且是很重視的,如果掛幾年陳舊了,還會另買一幅新的,重新填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