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專家:和胎盤的成熟度無關。
8
回覆列表
  • 1 # 肥肥媽愛吃辣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有順產條件堅持順產的指媽媽,對於這個“一朝”,尤其是足月後,就變成了日盼夜盼,希望快點發動。醫學上滿37周胎兒就足月了,在37-41周之間都是足月兒,超過41周就變成了留級生,所以很多孕媽媽在39周的時候就迫不及待的希望寶寶快點出來。

    決定分娩的因素有三個:

    產力:將胎兒及其附屬物從子宮內逼出來的力量稱為產力。

    產道:產道產道是胎兒娩出的通道, 分為骨產道和軟產道兩部分。骨盆大小及其形狀對分娩有直接影響,是決定胎兒能否順利分娩能否順利自然分娩的重要因素。

    胎兒:胎兒胎兒能否順利娩出,除產力和產道外,還取決於胎兒大小、胎位及有無畸形。胎兒大小是決定分娩難易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常新生兒體重在2500~4000克之間,小於2500克稱低體重兒,大於4000克稱巨大兒。

    分娩能否順利進行取決於以上三個因素。

    分娩全過程是從規律宮縮開始到胎兒胎盤娩出為止。簡稱總產程,臨床上一般分為三個產程:第一產程:從規律宮縮開始到子宮頸口開全,初產婦約需11-12小時,歷產婦約需6-8小時。第二產程:從子宮頸口開全到胎兒娩出,初產婦需1-2小時,歷產婦一般數分鐘內即可完成,但也有長達1小時者。第三產程:從胎兒娩出到胎盤娩出,約需5-10分鐘,不超過30分鐘。

  • 2 # 醫護有約

      自然分娩的"順產"!

      順產也就是我們說的自然分娩,是對胎兒和產婦傷害最小,也是最理想的分娩方式。

      順產的過程是這樣的,到了預產期的時間,母親體內會分泌催產素,刺激子宮發生規律的收縮,促進胎兒下降和宮口開啟。在這過程中胎兒的頭部不斷適應母親骨盆的形狀,對後續產程有幫助。再有經過陰道擠壓胎兒胸廓,有助於胎兒肺內的液體排出,降低新生兒患肺炎的風險,增強寶寶的抵抗力,對寶寶非常有好處。

      順產還能促進準媽媽們的產後恢復,對排出惡露十分有好處,總的來說在自身條件以及環境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順產是首選的分娩方式。

      補救措施"剖腹產"!

      剖腹產是順產的補救措施,一般是在不能夠順產的情況下,不得已才使用剖腹產。那麼什麼情況下不能夠選擇順產呢?

      1、寶寶有危險

      首先是寶寶的安全受到危險,例如臍帶脫垂、胎盤早剝等會導致胎兒窘迫甚至是胎死的情況,需要立即終止妊娠,這時候就需要進行剖腹產手術。

      2、孕婦身體不適

      另外如果產婦的身體不適的話,也不能順產哦,不能夠繼續耐受妊娠。例如患有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心臟病以及發生嚴重的併發症,都要選擇剖腹產的分娩方式。

      3、胎兒與骨盆不匹配

      胎兒在產婦子宮內,有可能會出現胎位不正、巨大兒以及母親骨盆狹窄的情況,這時如果選擇強行順產,很有可能會出現難產,最好還是選擇剖腹產這種分娩方式。

      剖腹產的優缺點:

      雖然說剖腹產是順產的補救措施,但還是有優點的!最大的優點就是"快",剖腹產不需要孕婦等待宮口開啟,也就是不需要經歷陣痛的折磨,再有剖腹產的產程也快,手術時相當輕鬆。

      不過剖腹產的缺點也有點多,第一就是剖腹產手術中出血多,產後恢復也比較慢;第二就是手術有可能引起腸粘連和盆腔粘連,術後有可能出現慢性腹痛或者是繼發不孕;第三就是如果想要再生寶寶,胚胎著床在切口瘢痕處,容易引發流產和子宮破裂,嚴重的會危及母胎生命安全。

  • 3 # 辰媽說

    自然分娩:

    胎兒分娩由孕媽身體素質以及胎兒發育健康指標為衡量單位,當然,順產時受孕媽產道,產力以及宮縮力度等影響,每位孕媽都會呈現不同的分娩狀況。

    受母體影響,胎兒分娩時面臨的處境也各有不同,為能順利分娩,孕媽一定要注意孕期生活的健康,不論是運動還是飲食都需要考慮到宮內胎兒是否受到影響以及對日後的分娩是否有利,否則應儘量避免開來。

    胎寶寶:

    胎兒頭位是寶寶體型的最大的部位,也是胎寶寶經過產門最難的部位。

    胎兒胎位是影響胎寶寶可不可以正常分娩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胎寶寶某部分生長失常,如腦水腫等,考慮到胎兒頭位或寶寶體型過大引起孕媽難產。子宮收縮力

    子宮收縮力,身體肌肉等。

    宮縮力量是孕媽分娩時最重要的力量,臨產前後的常規規律宮縮具有規律性,也可幫助胎兒先露進行旋轉以及胎兒頭位仰伸和胎盤的娩出,這是孕媽分娩時最重要的力量。

    產門:

    產道是胎寶寶娩出的管路,由骨產門和軟產門兩組成部分,軟產門是由子宮下段,子宮,產道及盆腔組織組合而成的一個微彎管路,鑑於宮縮,子宮內口先向外擴大,緊接著宮頸管減短直到消退,初產孕媽先頸管消退,之後子宮外口擴大,二胎孕媽則宮頸管消失與子宮外口擴大同一時間開始。

    總結

    影響胎兒分娩的因素有很多,不僅僅侷限於安然媽媽所描述的這些,外部環境,孕媽的情緒,以及醫務人員的醫療方式等等,再則,分娩是很危險的事情,分娩期間出現任何意外都是有可能的,因此孕媽在孕期時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切忌身懶,暴飲暴食,情緒時常起伏,這些都是不利於胎兒分娩的,孕媽切記!

    文Ⅰ安然媽媽育兒經

  • 4 # 樹袋寶寶孕嬰坊

     一、產力

    定義:將胎兒及其附屬物從子宮內逼出的力量,稱為產力。產力包括子宮收縮力、腹壁肌及膈肌收縮力和肛提肌收縮力。

    (一)子宮收縮力

    是臨產後的主要產力,臨產後的子宮收縮力(簡稱宮縮)能迫使宮頸管短縮直至消失、宮口擴張、胎先露部下降和胎盤胎膜娩出。

    臨產後的正常子宮收縮具有以下特點:

    1.節律性:宮縮具有節律性是臨產的標誌。隨著產程進展,宮縮持續時間逐漸延長,間歇期逐漸縮短。宮縮強度隨產程進展也逐漸增加。宮縮的節律性對胎兒有利。

    2.對稱性:正常宮縮起自兩側子宮角部,以微波形式迅速向子宮底中線集中,左右對稱,然後以每秒約2cm速度向子宮下段擴散,約15秒均勻協調地遍及整個子宮,此為子宮收縮的對稱性。

    3.極性:宮縮以子宮底部最強最持久,向下則逐漸減弱,此為子宮收縮的極性,子宮底部的收縮力的強度是子宮下段的2倍。

    4.縮復作用:每當宮縮時,子宮體部肌纖維短縮變寬,收縮之後肌纖維又重新鬆弛,但不能完全恢復到原來的長度,經過反覆收縮,肌纖維越來越短,這種現象稱為縮復。

    (二)腹壁肌及膈肌收縮力

    腹壁肌及膈肌收縮力(腹壓)是第二產程時娩出胎兒的重要輔助力量。腹壓在第二產程,特別是第二產程末期配合宮縮時運用最有效,過早加腹壓易使產婦疲勞和造成宮頸水腫,致使產程延長。腹壓在第三產程還可促使已剝離胎盤娩出。

    (三)肛提肌收縮力

    肛提肌收縮力作用有三:協助胎先露部在骨盆腔進行內旋轉的作用;當胎頭枕骨部露於恥骨弓下時,可協助胎頭仰伸及娩出;肛提肌收縮力有助於胎盤娩出。

    二、產道

    產道是胎兒娩出的通道,分為骨產道與軟產道兩部分。

    (一)骨產道

    指真骨盆,是產道的重要部分。骨產道大小、形狀與分娩關係密切。

    1.骨盆平面和徑線,分為三個平面

    (1)骨盆入口平面:為真假骨盆的交介面,呈橫橢圓形,其前方為恥骨聯合,兩側為髂恥緣,後方為骶岬上緣。有4條徑線:

    1)入口前後徑:也稱真結合徑。恥骨聯合上緣中點至骶岬上緣正中間的距離,平均值約為11cm,是胎先露部進入骨盆入口的重要徑線,其長短與分娩關係密切。

    2)入口橫徑:左右髂恥緣間的最大距離,平均值約為13cm.

    3)入口斜徑:左右各一條,左骶髂關節至右髂恥隆突間的距離為左斜徑;右骶髂關節至左髂恥隆突間的距離為右斜徑,平均值約為12.75cm.

    (2)中骨盆平面:為骨盆最小平面,最狹窄,具有產科臨床意義。呈前後徑長的橢圓形,其前方為恥骨聯合下緣,兩側為坐骨棘,後方為骶骨下端。有2條徑線:

    1)中骨盆前後徑:恥骨聯合下緣中點透過兩側坐骨棘連線中點至骶骨下端間的距離,平均值約為11.5cm.

    2)中骨盆橫徑:也稱坐骨棘間徑。兩坐骨棘間的距離,平均值約為1Ocm,是胎先露部透過中骨盆的重要徑線,其長短與分娩關係密切。

    (3)骨盆出口平面:由兩個在不同平面的三角形組成,坐骨結節間徑為兩個三角形共同的底。前三角的頂端為恥骨聯合下緣,兩側為恥骨降支;後三角的尖端為骶尾關節,兩側為骶結節韌帶。有4條徑線:

    1)出口前後徑:恥骨聯合下緣至骶尾關節間的距離,平均值約為11.5cm.

    2)出口橫徑:也稱坐骨結節間徑。兩坐骨結節內緣的距離,平均值約為9cm,是胎先露部透過骨盆出口的徑線,其長短與分娩關係密切。

    3)出口前矢狀徑:恥骨聯合下緣至坐骨結節間徑中點間的距離,平均值約為6cm.

    4)出口後矢狀徑:骶尾關節至坐骨結節間徑中點間的距離,平均值約為8.5cm.若出口橫徑稍短,而出口後矢狀徑較長,兩徑之和>15cm時,正常大小的胎頭可通過後三角區經陰道娩出。

    2.骨盆軸與骨盆傾斜度

    (1)骨盆軸:連線骨盆各平面中點的假想曲線,稱為骨盆軸。此軸上段向下向後,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分娩時,胎兒沿此軸娩出。

    (2)骨盆傾斜度:婦女直立時骨盆入口平面與地平面所成的角度,一般為60°。若角度過大,常影響胎頭銜接和娩出。

    (二)軟產道

    軟產道是由4部分構成的:由子宮下段、宮頸、陰道及骨盆底軟組織構成的彎曲管道。

    1.子宮下段的形成:子宮下段由非孕時長約1cm的子宮峽部形成。臨產後的規律宮縮排一步使子宮下段拉長達7~1Ocm.

    生理性縮復環的定義:由於子宮肌纖維的縮復作用,子宮上段的肌壁越來越厚,子宮下段的肌壁被牽拉越來越薄。由於子宮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兩者間的子宮內面形成一環狀隆起,稱為生理性縮復環。正常情況下,此環不易自腹部見到。

    2.臨產後宮頸的變化:包括宮頸管消失和宮口擴張。

    (1)宮頸管消失:臨產前的宮頸管長約2~3cm,臨產後宮頸內口向上向外擴張,宮頸管形成漏斗形,隨後宮頸管逐漸變短直至消失,成為子宮下段的一部分。初產婦多是宮頸管先消失,宮頸外口後擴張;經產婦則多是頸管消失與宮頸外口擴張同時進行。

    (2)宮口擴張:臨產後,宮口擴張主要是子宮收縮及縮復向上牽拉的結果。隨著產程進展,宮口開全(10cm)時,妊娠足月的胎頭方能透過。

    3.骨盆底、陰道及會陰的變化:破膜後胎先露部下降直接壓迫骨盆底,陰道黏膜皺襞展平使腔道加寬。肛提肌使5cm厚的會陰體變成2~4mm薄的組織,臨產後,會陰體雖能承受一定壓力,但分娩時若保護會陰不當,也容易造成裂傷。

    三、胎兒

    胎兒能否順利透過產道取決於胎兒大小、胎位及胎兒是否畸形。

    (一)胎兒大小

    在分娩過程中,胎兒大小是決定分娩難易的重要因素之一。胎頭是胎體的最大部分,也是胎兒透過產道最困難的部分。

    1、胎頭顱骨的構成:由兩塊頂骨、額骨、顳骨及一塊枕骨構成。矢狀縫和囟門是確定胎位的重要標誌。在臨產過程中,透過顱縫輕度重疊使頭顱變形,縮小頭顱體積,有利於胎頭的娩出。2、.胎頭主要徑線及其平均值:①雙頂徑:是胎頭的最大橫徑,為兩頂骨隆突間的距離,臨床用B型超聲判斷胎頭大小,妊娠足月時平均值約為9.3cm.②枕額徑:又稱前後徑,胎頭以此徑銜接,妊娠足月時平均值約為11.3cm.③枕下前囟徑:又稱小斜徑,胎頭俯屈後以此徑透過產道,妊娠足月時平均值約為9.5cm.④枕頦徑:又稱大斜徑,妊娠足月時平均值約為12.5cm.

    (二)胎位

    縱產式、頭位頭先露時胎頭先透過產道,觸清矢狀縫及前後囟,即能確定胎位,較臀位容易娩出。臀位時,胎臀先娩出,使胎頭娩出困難。如果橫產式肩先露時,妊娠足月的活胎不能透過產道,對母兒危險極大。

    (三)胎兒畸形

    胎兒先天畸形,如腦積水、連體兒等,透過產道常發生困難。

    四、精神心理因素

    產婦臨產後常常處於焦慮、不安和恐懼狀態,會使機體產生一系列變化,致使子宮收縮乏力、產程進展緩慢或停滯,同時也使產婦神經內分泌發生變化,血壓升高,導致胎兒缺血缺氧,出現胎兒窘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安卓轉蘋果是個什麼體驗?